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模式

时间:2024-03-22 点赞:47449 浏览:9400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学术型论文范文,关于学术型类大学毕业论文,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模式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学术型及可持续发展及大学物理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术型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以学术学位教育为主.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教育部自2009年开始设置全日制的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应该强调科研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并重,灵活机动地设置课程和考核机制,扩大社会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在实现专业硕士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关 键 词:专业硕士;职业素养;科研潜力;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102—02

我国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明显的转型特征,主要表现为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由以知识为本转向以能力为本,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属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degree)而言的一种学位类型.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其招生途径及培养过程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而言更为灵活,但也正因如此,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情况目前也是参差不齐,不少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并未真正实现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差异化培养,导致专业硕士培养空有其名.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及学生工作的经验,提出如下管见.

一、突出职业素养,制定最佳的培养方案

(一)科学设置课程,突出专业硕士的特点

课程设置是落实人才培养的第一步.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因此,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设置,既要考虑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也要考虑其职业特性.

目前,很多专业硕士第一年的课程和同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基本一样,没有明显的区别.相对于大多数两年学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这样的课程设置有些偏离实际.笔者建议将专业硕士的必修课程分为两大类:其一,基础理论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为实践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应侧重于对某一职业领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更新,同时需要注重课程知识的宽广性,对该职业领域的发展历史、常见问题及未来的趋势都应做较为全面的讲解,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对理论教育和理论的原创性研究的要求可以相对降低,相应地减少深层次的理论课程.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在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的36个总学分中,除去英语2个学分外,有14个学分为公共的教育学方面课程,10个学分为和中学物理教育相关联的应用类课程.其二,技术实践课.技术实践课程的开设是要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于这一点,我们稍后做更为详细的说明.另外,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创新能力.同样以南京师范大学物理专业教育硕士为例,我们的选修课程包含大学物理专题选论的物理思维方法论等课程.这些课程模块的设置并不要求完全体现某一学科知识的纵深发展,而是可以根据某一职业领域的需要,将若干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整合在一起,并密切结合专业实践训练.从课程设置上把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区分开来,有利于突出专业硕士的培养特色.


(二)以情景浸润为基础,引领专业硕士进入社会实践,带动产、学、研合作

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学术研究,而在于与社会的接轨.因此,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实践对他们的培养来说至关重要,我们不但要加大实践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重,还要大力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导师制,由校方及相应企、事业单位同时选派知识渊博、育人热心的专家,共同指导专业硕士,直接将学生引入职业情景,促进企、事业单位与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等方面形成稳固纽带,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南京师范大学首届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生,其两年的学习期间,有近一年的时间是在中学实习,参与教学实践,他们的就业形势和学术型的教育专业研究生相比,几乎没有区别,也并未受到招聘单位的“歧视”.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开放的教育教学与管理体系,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建立培养与就业互相促进的长效机制.

二、发掘科研潜力.实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创新是研究生培养的灵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同样如此,他们同样是知识、能力和潜力的统一体.专业学位研究生绝不是高学历的技术工人,他们不应仅具有单纯的教育实践能力或教育研究能力,他们更应具有在知识和能力积累基础上的各项可长期发展的潜力,包括学术发展潜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等.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人才培养要着眼于未来,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不但传授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方法,更要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知识自我更新能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合规律性”的职业知能素质,“合目的性”的职业情意素质,使他们能够将在学校掌握的各方面能力,包括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学术沟通能力以及就业可迁移能力等,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得以发挥,促进个人和行业的共同发展,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因地制宜的多样化考核、评价模式

全日制专业硕士在学制、课程、培养目标上既然有别于学术型的硕士,那么,对他们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也应体现专业硕士的特色.

不同学科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质,即使是相近的学科,其发展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就教育硕士而言,有的方向侧重于实验教学,而有的方向侧重于理论梳理.再者,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各地对专业硕士及其能力的需求和发展显然也是不一致的,因此,对于专业硕士的考核不能一杆秤到底.可以依据当地的实际经济、学科及行业的发展状况,以社会需求为向导,因地制宜,灵活制定考核评价标准.行业中的一项技术革新或是发明设计,一个别出心裁的创意或是另辟蹊径的解决方案,甚至表现突出的实践过程都可以作为考核、评价专业硕士的标准.只要考核内容和方式有利于专业理论和应用的结合,有利于开拓专业硕士的创新思路,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促进当地行业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就可以作为专业硕士的考核方式.

2011年3月,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全国29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领域.到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整个硕士生招生的比例要提高到50%以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将逐步成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我们必须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中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建设科研水平和职业素养并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为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相关论文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改革

本文是一篇土木工程论文范文,关于土木工程方面学士学位论文,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土木工程及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