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史著对比刍议

时间:2024-03-09 点赞:48109 浏览:9467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参考文献论文范文,参考文献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英国文学史著对比刍议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参考文献及文学史及简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参考文献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英国文学历史源远流长,文学成就灿烂辉煌,文学作家也是耳熟能详.在这里,我们主要对比分析了两本英国文学简史,首先简单介绍了两本简史,然后依照表格,从背景、时间、语言等方面进一步透析其相似之处;接下来又从文史偏重点、古今着重点及详略注重点方面剖析了其不同之处.

【关 键 词】时间;语言;文史;古今;详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41-02

1介绍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从八世纪的英雄史诗《贝尔沃夫》起始,其灿烂历史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世界文学和文化史上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英国人有理由为自己的文学成就感到自豪,因为他们在文学的各个领域中都拥有如此众多的世界级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培根的散文,华兹华斯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均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璀璨耀眼的明珠.70年代以后,英国文学虽然不再有往日的辉煌,但是,有影响的力作还是不少的.一些早有建树的老作家,如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女作家陶丽丝﹒莱辛,80年代后都不断有佳作问世.新一代剧作家中,汤姆﹒斯托帕德、卡莉﹒丘吉尔都有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陶丽丝﹒莱辛也因其卓越成就而荣获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


那么,英国文学书籍的编纂就显得犹为重要且困难.目前,国外有好几种英国文学简史,如埃文斯、阿尼克斯特、桑德斯、布坎、阿尔波特等人编写的英国文学简史.这些简史都很有参考价值,但不适合我们中国学生阅读.其主要原因是,这些作者大都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决定取舍的标准,缺乏公正性和权威性;其次,他们的论述大都建立在读者对英国文学相当熟悉的基础上,因此不适合我们中国的初学者使用.

2分析

作为一名从教英美文学的教师,笔者已详读多本国内外英国文学史或是简史著作,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刘炳善先生的《英国文学简史》,和高继海教授的《简明英国文学史》.笔者从中获益非浅,感慨良多,虽不敢说是已详解,但也从中看出个把端倪.他们带领着我们纵览英国文学宝库中的主要作品,以规范的英语,浅易流畅的文句向我们介绍每位作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这两本书的主要对象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同时兼顾社会上部分自学英语者及广大英语爱好者的需要.

2.1刘炳善先生的《英国文学简史》.先说我最先接触到的刘炳善先生的《英国文学简史》.我是在2002年看的这本书,当时我还只是个本科生,是刘先生的1993年新修订本.现在我手头上拿的是2006年的新增订本.较之1993年新修订本,2006年新增订本又在PartEight后增加了整整一章PartNine:PoetsandNovelistsWhoWroteBothBeforeandAftertheSecondWorldWar,即,又增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中后期重要诗人、小说家一编,补充了一些插图,并提高了印装质量,改为国际流行的大开本.

这一教材保持浓重中国特色,内容简明扼要,语言浅显易懂,插图丰富生动,二十余年来受到我国各方学习者的欢迎.

在此次修订中,保持并发挥本书原有的特色,即“观点马列主义,内容简明扼要,语言浅显易懂,形式图文并茂”,对重要篇章均作了改写或增补,并新添不少章节,补收原来遗漏的许多重要作家,全书布局也有所调整,插图相应由103幅增加到126幅.新修订版较之旧版内容更为充实丰富,形式更为生动活泼.全书共分九部分,各部分根据情况又次分为数目不等的章节.

2.2高继海老师《简明英国文学史》

再说第二本吧,是高继海教授的《简明英国文学史》.这本简史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特点:

一、史选结合,以史为主,以选为辅.史简单明了,突出重点,容易记忆;选读均是名篇佳作,注释详细准确规范,减少理解难度.

二、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介绍尽量简略,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的艺术分析尽量详尽.

三、以时间为主线安排材料,按作家的重要程度确定其篇幅长短.

四、全部用英文,语言力求简洁生动,通俗易懂.

五、简史对每个作家的处理分为:生平及主要作品介绍;重点作品主题和艺术分析;以及成就和影响.

六、选读的结构安排为:作者简介;作品题解;选文;注释;及思考题.

七、在作家作品的入选标准上,既尊重多数学者的共识,也显示个人的取舍特色.

《简明英国文学史》共分八章.为方便读者,书末附年表和参考文献.

3对比

从以上介绍和统计中不难看出,这两本简史既有很多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特色.请看下面的两个表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3.1相似.从相似来说,一、它们都介绍了英国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英国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英国文学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流派以及代表人物和主要作品;二、分章分节,按时间顺序分析了古英语文学、中、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十七世纪和十八、浪漫主义、维多利亚时期、现代主义与战后写作;三、文史兼顾,既写文学也写历史,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文学对政治发展,社会发展和知识分子发展的强大冲击.四、点线结合,既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英国文学史连贯发展的线索,又突出了重点,使学生在了解英国文学概况的同时对一些主要的作家及作品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五、语言既地道纯正,又简洁流畅浅显易懂.

3.2相异.从不同之处来说,首先,文、史偏重点不同.两本书虽说都是英国文学史,但刘版文学史偏重史的部分多一些,而高版文学史相对来说少一些,文则多一些.例如,第一章中对早期及中世纪历史背景的介绍,刘先生用了整整两页,而高教授仅用了半页.第二章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介绍,刘先生用了四页多,而高教授仅用一页多.第三章,在对十七世纪的历史背景描述中,刘先生用去三页,高教授则只用了半页,等等.几乎每章都是如此,不一而足、枚不胜举.从文论的角度而言,刘先生持十九世纪西方文论观点,以评述作家及背景、生平为主;高教授则持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观点,以研究作品文本、艺术为主.第二、古、今着重点相异.刘版文学史着重古.从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末,刘先生用去了350页,占整本书的五分之四,二十世纪仅占全书的五分之一;从上表可以看出,二十世纪以前的内容,高教授仅用了170页,只占了全书的二分之一,二十世纪则用了整整一半的篇幅.刘版文学史在2004年新增订本中虽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中后期重要诗人、小说家,但仍是杯水车薪,其“薄今”倾向一目了然.而高版文学史依“厚今”原则,大篇幅介绍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及下半叶的诗歌、戏剧及小说的新作品、新作家和新流派.

第三、详、略注重点有别.刘版文学史对作家相关介绍就整体而言,详有余而略不足;高版文学史则是,略有余而详不尽.就拿莎士比亚来说吧,刘先生事无巨细地用三十六页来详述,而高教授则避重就轻,仅用了十一页.在介绍狄更斯时更甚,前者二十五页,后者只用了五页.另外,刘版文学史对作家作品描述虽详,但所收录作家及文学流派不全,可谓详而不全;高版文学史收录作家及流派虽全,却对作家作品介绍欠详,则是全而不详.

当然,这些相似和不同只是笔者个人的一点拙见,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说:历史是客观的、唯物的,历史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如此,不同又从何谈起?然而,不同作家或学者文中所呈现出的历史偏偏就不那么一样.每个治史者都在声称自己笔下的历史是客观的,但问题就在于这客观只不过是不同治史者眼中的客观,也就无怪乎有学者称“任何历史都是当代人的心灵史”.此说虽大有“唯心”之嫌,却又无法否认它的合理性.

4结语

看来,即使面对同一段历史,不同的历史观必然带来不尽相同的历史风貌.面对学者们对历史不同的描述与解读,我想至少可获得两点启示:第一,治史需要一定的史观为纲,缺了这个纲,只能是一堆史料的堆积,看不出某一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历史发展的规律;第二,你不可能指望所有治史者的历史观都完全一样,因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历史不过只是那些治史者笔下的历史,尽管他们都会声称自己对历史的忠诚以及对历史的还原,其实不过只是一种视角下历史的一个片段,甚至不排除肢解与曲解的可能.这样说,只是希望我们在面对文字记录的历史之时,能够有一点自己的脑袋,参与一点自己的分析而已.

相关论文

英国文学与圣地旅游

本文是一篇博物馆论文范文,关于博物馆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英国文学与圣地旅游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博物馆及文学作品及文学方。

启蒙运动初期的英国文学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启蒙教育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关于启蒙运动初期的英国文学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启蒙教育及文学作品及参考。

试析英国文学的特点

本文是一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关于文学作品相关毕业论文,关于试析英国文学的特点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文学作品及英美文学作品及世界文学方。

基督教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本文是一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文学作品类有关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基督教对英国文学的影响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文学作品及作品及原罪。

《英国文学简史》述评

本文是一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文学作品类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英国文学简史》述评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文学作品及国。

开放教育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

本文是一篇开放教育论文范文,开放教育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开放教育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开放教育及古代文学及。

英国文学作品中生态女性主义

本文是一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关于文学作品类学年毕业论文,关于英国文学作品中生态女性主义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文学作品及文学批评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