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一”拓宽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之路

时间:2024-03-05 点赞:45858 浏览:9086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关于文学作品类学士学位论文,关于三个“一”拓宽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之路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文学作品及课堂教学及为什么要写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作品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含蓄凝练的语言、诚挚生动的情感,精炼深邃的道理,成为脍炙人口的一种文学体裁.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望而却步,不少老师对文言文的教读流于形式,欠缺对文句背后所承载的思想和人文要素的深入解读.

从2010到2014年,广州市中考已经连续五年采用了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其中有涉及对文章思想情感把握的(如2013年《送东阳马生序》),有涉及对关 键 词语理解的(如2010年《唐雎不辱使命》),有涉及对文章内容深层剖析的(如2012《三峡》,有涉及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如2011《唐雎不辱使命》),还有勾连历史尝试对文本读解的(如2014《陈涉世家》).

中考提示我们: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全文细致阅读,体味文章的丰富内涵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形象、态度,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单纯的记忆文言词义、背诵默写上,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要摒弃“翻译串讲―字句分析―中心归纳”三步走的老路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设计出有效的环节,启发学生有兴趣有思悟地去探究文章,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求知,以不变应万变.

现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粗浅认识:

1秒设一问,牵一发而动全身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课堂中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是一个有效的“支点”,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惊人的联动效应.

七下的《口技》,笔者抓住关键句设疑:“‘京中有善口技者’之‘善’体现在何处?”,一个问题,既涉及了对文章细节的品读,又勾连了文章写法的巧妙,可谓是“四两拨千斤”.

九上的《出师表》,笔者问道:“出师表,顾名思义,应为‘请示出师北伐的陈情书’,为什么从第8段开始才进入正题谈“出师”,前面7段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这个问题,涵盖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主题的剖析,非细致分析,不能答也.所谓“疑为思之始”,好的问题能成为探究的起点,让学生一直处于“生疑――追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九下的《愚公移山》,学生耳熟能详,笔者摒弃了传统的“释义、析人”的讲法,先抛出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到底是真是假?”触动学生的兴奋点,让他们主动地去开凿文章,去品悟细节,结合文句来“找茬”,发觉了故事信度不高后,又思考,既然是假的为什么要写呢?从而最终让学生明白,作者只是假托一个故事传达一种精神罢了等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了文章的关键句、标题和主要人物设问,找准了切入点,避免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按图索骥”,而是“因文悟理”,“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有思考材料却没有现成答案”,学生从课文的字词句篇入手,“入境”“入情”“入理”,不仅课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个人语文能力的提高,从而可以应对千变万化的考试题目.

2巧点一处,一石激起千层浪

经典的文言文,一个词语、一个细节,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老师也可以尝试在一些有意义的细枝末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微发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上写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末段却列出:“同游者:吴武陵,龚古”等,既然有“同游者”,为什么作者又说“寂寥无人”呢?

《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处处志之”为何又“遂迷,不复得路”呢?

三峡中最长的是西陵峡,为什么在郦道元《三峡》中却说“巴东三峡巫峡长”呢?

在文章矛盾处设疑,让学生循着矛盾,作必要的揣度和讨论,这些问题平中见奇,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深入释疑的.在探究中深入作者的内心,感悟柳宗元不被人所理解的孤独与悲愤;在探究中领悟作者的用意,把握陶渊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在探究中品读文中的细节,读懂三峡秋天的“寒”与“肃”,读懂作者笔下的“凄”和“哀”.

正如陈献章所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比直接宣告文章的中心和文本内涵要巧妙得多了.

除了在矛盾处生疑外,老师也可以在细微处追问.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离不开生动的细节刻画.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中对人、事、景、物细腻入微的描摹处提问,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领悟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解读《湖心亭看雪》中的写景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时,不妨一问,好在哪里?

“上下一白”的简约运用是为一“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四个数量词的精妙点拨也为一“好”,甚至“而已”这个虚词的添加都当得起一“好”.词语品味完毕,不妨看看其它,总分的精妙刻画,远近的巧妙拉伸,白描的生动运用等何处不见“妙哉之处”,作者用简练写意的文笔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艺术的画面,虽无“雪”字,却处处见“雪”,堪称妙笔.

3善用一法,举一反三收获丰

入选教材的课文,大多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思想性、文学性,是精选出来的典范作品,其中的语言高度凝练概括,特别值得细心品味,但由于年代的久远,在文句的把握、思想的认同和内涵的理解上,我们更需要借助联想想象的方法加以勾连,这样既能够加强对文本的掌控,又能够实现同类知识点的横向整合.

诵读《与朱元思书》时,看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不妨联想一下《小石潭记》中的文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写水写鱼,写法和情感表达上是否有异同之处?

分析《醉翁亭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时,不妨启发学生思考《与朱元思书》中“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同样写光线变化,各有什么作用?


讲授《隆中对》时,不妨一问:历史名人诸葛亮,经典故事三顾茅庐在《隆中对》、《出师表》、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都有演

绎,细节处、主题烘托上有否关联比较的地方?

甚至可以在《小石潭记》的课堂上宕开一笔:中国文人都爱寄情山水,但都能醉情山水吗?试举例谈谈.精妙的延伸可以把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吴均、袁中道等文人联系到一起,既回顾他们的名篇名句,有剖析中国文人的共性和个性.

除了横向联系,举一反三之外,我们还可以与生活结合,进行更广阔地联想想象.

如《三峡》的延伸,可以结合三峡水利工程,“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如果郦道元现在再游三峡,会有怎样的描述呢?

《<孟子>二章》,可以尝试学生用生活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世说新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友人”已“惭”,“下车引之”,“元方”还“入门不顾”,合理吗?

总之,适当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既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又能加大思维的广度,增强理性的深度,让“人”这个“思想的苇草”动起来,笑起来,活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语文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精彩的课堂,一定有匠心独运的处理,有蕴含智慧的细节,而这些的背后,是深入的钻研和全面的预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课文是静态的,但学生和生活是动态的,我们要学会把工作做到细处,把方法用到妙处,把鲜活人物的举手投足,把一草一木的声色花香呈现在学生面前,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更加丰富有趣.

作者简介:张晓琴,女,籍贯:湖北,职称:中学一级语文教师,学位: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

相关论文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该文是英语语言学专业课堂教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课堂教学方面大学毕业论文,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论文范文,适合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关于初中历史及课堂教学及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初中历史方面教育教学论文选题,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相关论文。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本论文为课堂教学方面有关教学论文如何发表,关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相关大学毕业论文,可用于课堂教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

探究教学方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该文是教学管理专业初中数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初中数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与探究教学方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相关论文范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此文是一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初中物理教学方面论文范例,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相关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初中物理教学。

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本文关于安全教育及体育课堂教学及体育课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安全教育类论文范文文献,与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相关。

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

该文是教学研究专业英语课堂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英语课堂有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相关论文范文文献,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