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伤残体弱大学生的体育保健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4-03-17 点赞:56249 浏览:12049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在对伤残体弱大学生的体育保健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心理健康教育及体育保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伤残体弱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论是肢残者还是感知障碍者或者是体弱者,先天遗传素质的缺陷,或后天的伤残,都在生理上处于劣势.据对高校残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中显示,高校残疾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达到了60%,这比普通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的10%~30%高出许多.他们的身体需要成长,他们的心灵更需要关怀.


我国高校体育保健教学仍受生物体育观的束缚,更多的是强调其强身健体的“生理功效”,而对它的“健心功能”一直未给予足够地重视,尚停留在一般认识阶段.到目前为止,虽然很多院校已开设体育保健课,但保健课的教学内容、形式比较随意,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大部分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的.教学内容一般只注重传授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了对伤残体弱人群心理素质培养的问题,从而不能更好地发挥出体育活动在特殊人群身上的作用.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以统一的运动实践课程为主,由于保健班学生特殊的生理特征,活动中会技术动作不到位,甚至是有的动作很滑稽.他们是处于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弱势群体,这种劣势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自卑感、压抑感、孤独感、恐惧感、被剥夺感等,交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较差,自我封闭或自暴自弃,更没有勇气面对困难,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的完善.同时,也造成他们参与体育健身的心理障碍,学生容易对体育课产生厌倦、惧怕甚至逆反的心理.更严重的是可能伤害到一个人在生活中的自信心,乃至丧失继续生活下去的意志.目前体育保健课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且体育课程的某些因素处理不当比其他学科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一体育保健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及必要性

1体育保健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首先,体育活动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既有预防作用,又起着改进作用.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一方面可纠正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体育疗法对于治疗心理障碍,放松身心,维持心理平衡有着积极作用.其次,体育教学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课堂上,对各项体育竞赛规则的讲解,使学生深刻体验到遵守纪律、规范行为的重要性,对具有偏执心理的学生具有较好的教育作用.第三,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最后,高校伤残体弱学生多数课程的学习都是采用随班就读的方式,只有体育课是采用独立的体育保健课的方式进行.因此在体育保健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对这个群体进行集体的心理干预.

2体育保健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它强调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所谓体育保健教学是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两者都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应该互相支持、协调发展,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忘记塑造人格、培养健康的情感,教师在关心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素质教育认为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学生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体育保健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结构.无疑,这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另外,体育保健教学本就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即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也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将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最终达到身心协调发展的育人目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对体育保健教学的必然要求,是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的必然.

二体育保健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加强体育保健课的理论学习

体育保健课中增加体育理论、健康教育等理论的内容.加强健康教育的意识,完善理论教学机制.通过理论课的学习,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即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使学生掌握健身保健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原则,影响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引导学生改造自身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和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生活中的各问题不退缩、不逃避,面对现实,以切实的方法做出正常的、有效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形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自觉同不良习惯、疾病作斗争,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和积极性,并在体育锻炼中运用正确的锻炼方法,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2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

根据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观察、访谈和标准化心理测量(SCL-90等)的基础上,对掌握的情况和个案,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主要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残疾体弱学生因身体及心理的原因,在体育学习上不可能很好地展现自我,因此在学习中有种挫败感,学习动力不足,表现出精神疲乏、情绪懈怠、心理反感,有的干脆弃而不学.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再参照学生生理健康的实际,有效地制定与心理健康结合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一般是指“按其健康、体力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用运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及频率,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便有计划地、经常性地锻炼,达到健身或治病的目的”.在此基础之上加入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发展稳定的情绪、提高情绪自控力、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等内容.综合有关运动处方理论与方法的成果,加上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根据大学生个人具体情况制定,以达到心理治疗和心理调节的目的.3充分挖掘保健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在体育保健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要明确体育保健课程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同时又要把握好度.所谓“适时”,就是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花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时间不能过长,不能使一节体育课变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实现基本知识目标、基本技能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三个目标同时完成才是科学的体育课.在体育保健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在把握好“度”的基础上.

4加强伤残、体弱学生健康教育的学科间交流与合作

从学科的角度来看,体育保健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又各具不同的特点与体系.体育保健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个互有交集的不同的学术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体对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学校教育中,体育保健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重新构建一门针对狎残体弱学生的包括体育保健、健康教育(含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这涉及到教育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甚至涉及教学模式等的全面更新,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难点课题.

相关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是一篇心理健康论文范文,心理健康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心理健康及独生。

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

本文是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毕业论文格式,关于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心理。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是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

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是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学士学位论文,关于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心理健康。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是一篇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方面有关电大毕业论文,关于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中学生及体育教学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