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学科传统体现高中课改理念

时间:2024-01-08 点赞:51911 浏览:10645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高中历史教学类毕业论文,关于传承历史学科传统体现高中课改理念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高中历史教学及历史学科及历史教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高中历史教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福建省文科综合试卷中历史试题的命制原则,以福建省《考试说明》为依据,结合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的实际情况,秉承“有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既注重了对学科传统的传承,也体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试题的命制以历史课程而非教科书为依据,在课标和考试说明的框架内体现能力立意,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2006年福建省开始全面实施的高中课改实行了“一标多本”的课程架构,高考的命题随之从以统一版本教科书为唯一内容的考查,转化为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课程标准》,下同)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简称《考试说明》,下同)为依据,不依托任一版本教科书.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采用的人民出版社(简称人民版,下同)和岳麓书社(简称岳麓版,下同)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在对《课程标准》的诠释时选取不同的史料,决定了高考试题的命制不可能单纯地以某一版本教科书为依据,而是通过提供第三方材料来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分析和能力的拓展.如2013年的38题以“工业化”为主题,从苏联和中国不同工业化的道路的解读,进而拓展到英国,突破了两个版本教科书对工业化问题的知识结构,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在已有的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同工业化道路等史料的解读、比较和分析,体现了新课程高考“能力立意”的特点;此外,诸如2012年第13题的“竹木简”和2009年的“闽人以海为田”、“李贽的思想”等诸多考点都体现了同样的命题特点.高考试卷的这个新特点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导向是显而易见的,它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以课程观实施历史教学,不以某一版本的教科书作为教学的唯一依据.

第一,要认真解读与课程相关的指导性文本,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将本地区使用的教科书作为诠释课标的史料和课程实施的素材,而非单纯地以教科书为依据开展教学.如必修Ⅲ“思想”的教学中,岳麓版教科书以“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题,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线,阐述了思想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以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发挥的作用;而人民版教科书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为题,选材上以介绍思想的诞生、成熟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为主,以不同时期思想的发展为主线,对课标的要求进行诠释.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建议以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阶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为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可以弱化人民版对理论的过细化表述和岳麓版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过多铺垫等教科书的知识点,进一步将思想理论的变化与革命形势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社会因素的作为探究学习的素材,达到培养高中生学科能力和体验学习过程的目的.第二,在教学中应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重视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高考试题关于“能力立意”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而非知识的掌握.高考试题绝大多数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现的,强调能力立意,对知识点的考查是通过对教科书以外的史料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对材料解读、处理和应用的能力,强调“论从史出”,在材料比较分析、拓展延伸、概括升华的过程中得出新的认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继承历史教学中重视主干知识和阶段特征的传统,体现了新课程注重人类文明传承与演进的新史观等特征

纵观近5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均显著体现出考查历史主干知识、厘清历史基本脉络和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特点,这是传统历史教学和课改前高考历史试题的显著特征.课改后的高考试卷在继承了这一传统的同时,也鲜明地体现出历史知识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课改原则,在题干材料的选择和设问中均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演进的新课程理念,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以及全球化下中西文明的融合等理念在试题中得到比较充分的渗透.这几年历史试卷中基本以文明史为主旋律,题量比例较大,在自主命题第一年的2009年试题中,第20题考查的希腊文明、第38题要求学生从全球的视角比较李贽和布鲁诺这两个同一时期的东西方思想家被视作异端的相同原因等,都是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体现.

中学历史教学历来都无法回避史学观更新带来的变化,这一规律在课改后的高考中再次得以证实,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第一,一如既往地重视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历史发展的脉络、各阶段的时代特征和主干知识等常规要点,无论在课改前后都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点,是《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对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虽然新课标指导下的几个版本教科书的编排均不再采用通史的体例,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但建议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基于初中历史的通史脉络基础上开展专题学习,这也体现了新旧课程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第二,以史学观引领高中历史教学.近年来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等为主流的诸多史学理论,越来越明显地通过各省区的高考命题影响到了高中历史教学.这些史学观应该是作为诠释课标和引领基于教科书教学的一些史学理论,建议中学历史教师要认真理解和把握这些史学观点,提升自身史学素养,同时在教学中以史学理论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拓展,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试卷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公民意识,体现中学历史课程注重思想品德和人格塑造的教育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

历史课程承载了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思想品德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其内容的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结合福建省近5年的高考试题,反映出在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与现代公民意识等教育方面的价值引领作用.如2010年的第15、19、20、21、24等选择题都从不同视角反映社会现实,体现历史学科鲜明的社会功能,第16题的社会转型、17题的五四运动、19题的文艺复兴和41题的宗教改革等等,都属于人文精神和公民意识的体现.从高考自主命题的趋势看,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随着课改的深入得以强化,试题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以折射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这些都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高考试卷的这个特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等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不仅传授学生历史知识和培养相关能力,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尊重事实、敬畏历史”的史学观为导向,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产生正面的影响.

从历史教学内容的角度,每一堂课都能涉及到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塑造健康人格的历史学习内容,教师在课程设计时,除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进行设计外,还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提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维度的教学切入点.第一,建议对近年来全国各省区高考试卷和模拟卷进行分析解读,提炼归纳试题中考查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考点,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比对,形成相关考点资料的列表;第二,在教学设计时认真提炼能作为价值引领教育点的内容,同时提供相关的高考试题和模拟题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帮助学生从史料的学习中提取信息,生成感悟.

四、试卷由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试题有效整合,体现高中新课程必选修模块不同的课程定位

新课程实施前后的高考试卷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实行了必修与选修模块试题的有机整合,课改后的文科综合试卷的第13-24题客观题和第38题主观题作为历史学科必修模块的考查试题,第41题则作为选修模块的考题,由考生在ABC三个选修模块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这是对高中新课程的必修和选修并列的课程结构给予了高考层面的支撑.


从课程目标上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历史知识识记与再认、学科能力与知识拓展等要求方面,明显地体现出定位的不同,在高考试题的命制与解题要求方面,自然也不可概而论之.从几年的试卷上看,对必修模块的考查基本上不联系选修模块的内容与能力要求,但是选修模块的试题却必须建立在必修模块知识要求的基础上,41题的选材和解题要求均与必修模块知识存在必然的联系,体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中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尊重史实、以史为据,注重对学科整体素养的考查的特点.如2011年的41A题聚焦了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的影响,还涉及到普鲁士与英国的宪政方面的内容,2个问题的题干中均明确提出“结合所学知识”的要求,对材料和问题的解读必须是建立在《课程标准》对必修Ⅰ模块的“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专题的掌握基础上,而问题1要求对日本和普鲁士近代宪政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对日本与英国近代宪政的权利差异的比较等方面的要求,则与必修模块的知识基本没有必然的联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和选修模块的试题的这一特征,对我们在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必选修课程模块在知识的识记方面具有不同的定位与要求,必修课程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再认的要求是不言而喻的,选修模块的教学则不存在这方面的要求

本文是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高中历史教学类毕业论文,关于传承历史学科传统体现高中课改理念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高中历史教学及历史学科及历史教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高中历史教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而是更多关注学生的相关能力和学科的综合素养.如选修“人物”模块的孙中山、和等专题的学习,关注的不再是必修模块中对应的辛亥革命和三义、新主义革命和思想、改革开放和理论,而是以伟人们参与的重大历史活动为教学内容,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帮助学生“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他如“改革回眸”和“思想”等选修模块的教学也大致可以采取这种教学策略,体现了高中新课程必修和选修模块的不同定位.

五、以福建地方资源入题,突出福建作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局部,同样能反映出全局的时代特征,体现新课程贴近社会现实和关注地域文化的特色

近5年的高考文综试卷每年均有以福建的地方资源入题的历史试题:2009年的14题“闽人以海为田”、19题《福建日报》的报导、38题的李贽;2010年的15题《闽部疏》、16题严复的“惟适之安”、24题福建茶叶市场与电报业的关系;2011年的18题林则徐、25题三坊七巷;2012年的28题平谭综合实验区建设,41C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联系的积极作用;2013年的16题朱熹的《漳州劝农文》、41C的龙岩老区等.这些发生在福建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无不反映出特定的时代特征,所考查的知识和材料引申出的问题也都与主干历史知识相关联,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的要求.另外,从新课程强调贴近学生社会生活的角度,这些试题也较好地体现了福建历史、文化、经济以及风土人情的地方特色,有助于引发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怀,有助于对学生从热爱家乡到热爱祖国的“由近及远”的教育,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地方自主命题高考试卷,必然带有一定的地域特点,这个新特点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提出相应的新要求:第一,挖掘和整理相关史料.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着意挖掘与福建相关的历史信息,关注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福建区域发展的相关史实,包括福建的历史名人、历史古迹和历史事件等,以及与当前福建省的建设发展相关的主要规划和建设成就等史料信息;第二,分析和应用相关史料.将上述的史料信息置于全局历史中,将福建区域的局部发展作为全局、乃至全国历史的一部分,以福建的地方史料为例,折射出历史发展规律与趋势、体现时代的整体特色,还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等因素,提炼和归纳这些史料的内在必然联系.如以古代福建东南沿海的海外贸易为例反映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状况、将福建的船政文化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影响深远的事件、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闽南三角洲的发展折射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等这一方面以地方史为例加强主干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新课程关注学生社会生活的课程理念.

(责任编辑:赖一郎、徐小敏)

相关论文

初中体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

本文是一篇体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体育教育教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初中体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体育教育。

一道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好题

这篇文化产业论文范文属于论文题目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文化产业相关毕业论文格式,与一道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好题相关本科论文选题。适合文化。

我区启动大规模高中课改培训等

本文关于义务教育及幼儿园及课外活动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义务教育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与我区启动大规模高中课改培训等相关毕业论文。

探究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

本文是一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课堂教学方面学士学位论文,关于探究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课堂教学及地理知识及地理。

整合历史学科资源,优化高中政治教学

本文是一篇历史学科论文范文,关于历史学科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整合历史学科资源,优化高中政治教学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历史学科及高中。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本文是一篇新课改论文范文,新课改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新课改及课堂教学。

高中课改为契机开展性化学实验教学

本文是一篇实验教学论文范文,实验教学类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高中课改为契机开展性化学实验教学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