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中的矛盾

时间:2024-02-26 点赞:48425 浏览:9524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相关学年毕业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中的矛盾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大学生及高等教育及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涉及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等四个主体.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着招生的计划-性与就业的市场性之间的矛盾,招生的政府行为与就业的个体行为之间的矛盾,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与社会需求的超前性之间的矛盾,大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性与实践经验的匮乏性之间的矛盾,毕业生自认价值的提高与社会认可度相对降低之间的矛盾,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与对应职业岗位被占有之间的矛盾等.只有在这些深层矛盾的处理过程中,才能寻找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正确措施和出路.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矛盾;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94-03

从根本上讲,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超出了高等教育本身,日益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主要涉及四个主体,即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从这四个主体内部寻找深层的原因,即存在的深层矛盾.只有从根源或源头上找到产生问题的症结,从深层矛盾的处理过程中,才能寻求出正确的措施和出路.

一、招生的计划性与就业的市场性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社会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而高等教育仍然还在执行着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的招生上,仍然严格执行着政府的计划.从理论上讲,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制订应当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据科学的调查与预测结果.合理的招生计划是不可能引起大范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

就高等教育招生和大学生就业两个环节而言,招生实行的是计划体制,而在大学生就业中,国家执行的政策是以市场配置为主的就业方式.所谓市场配置,实质上是依靠供求关系进行市场调节,以市场需求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计划与市场相脱节,完全靠市场来调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问题的根源不在市场,而在计划.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矛盾造成人才供需结构的不平衡,是形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之一.

如果高校继续执行政府的招生计划,政府应确保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如果政府将招生的自主权放到学校,高校应一切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宗旨.

总之,可以说,目前的大学毕业生供求的结构化失衡,是由于市场化的就业和计划性的人才供给机制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只要是政府主导型的高等教育投资和管理体制,就难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二、招生的政府行为与就业的个体行为之间的矛盾

高等教育从招生计划的制订、审批,到报名、考试、录取等招生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政府的控制和引导下进行的,具有严格的时间、程序和政策界限,可以说,高校招生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占绝对的优势.而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学生的个体行为,政府的强势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有四种平台:一是由政府搭建的就业双向见面会,二是由高校组织的大学生就业见面会,三是由用人单位组织的人才招聘会,四是由中介机构组织的职业介绍中心(所).四种形式分别由不同的单位组织,出发点不同,但方向一致,即搭建就业平台,提供就业信息,为双方牵线搭桥.不管哪种平台、何种渠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现的都是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就业过程中更多地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即学生就业的个体行为占据着绝对优势比例.

从另一个角度延伸来讲,在目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学生的自致因素与先赋因素共存的现象.按现在社会的特点,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应该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即所谓的自致性因素.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就业体制中,先赋性的因素仍然处于很重要的支配地位,即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条件、父母和社会关系等外界资本参与就业竞争.有关就业意向调查表明,有19.7%的学生认为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关系,仅次于排在第一位的工作经验(有34%的学生选择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经验).因此,在人才市场,本来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外界的资本,在市场上就缺乏竞争,导致许多优秀的学生不能获得适当的工作和职业.这实际上反映出的也是就业中的个体行为.

与在招生中的行为相比,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力度、所尽的责任还远远不够.比如,对大学毕业生的真实就业状况、薪酬水平等进行不够;搜集、整理和提供更加透明、详细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够;为初次就业失败的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对较为充分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免费的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不够;降低乃至消除户籍制度等人为的劳动力流动障碍不够;严厉打击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不够;等等.政府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与社会需求的超前性之间的矛盾

现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型产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职业不断涌现,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跟上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发展的变化.就我国当前而言,随着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的深入,就业市场中职业、职位、岗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变化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和层次结构有了更多更新更高的需求.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相对落后,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引起高校专业设置滞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的专业结构刚性过强,随市场变化的速度太慢;二是政府和高校对市场的人才需求缺乏科学的预测和规划.由此,造成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是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人才供给与就业市场的需求错位.从而,必然引起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材和内容多年不变,严重滞后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要说社会产业中正在运用的新科技,就连高校自身发明的新技术、开发的新产品也不能够被本校同专业的学生所熟悉.高校这种滞后的专业课程设置所培养出的人才,专业知识陈旧,思想观念落后,改革创新能力和意识缺乏,必然不能为社会用人单位所认可.四、大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性与实践经验的匮乏性之间的矛盾

据调查,一些用人单位经过挑选和试用,认为基本合格与适用的人才仅占各类院校毕业生总数的2%或3%.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差,不能够很快适应或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事实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用人单位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因此,用人单位在看重“专业”的同时,更看重的是大学毕业生的“专长”,有能力、有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焦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够.有学者曾经指出,我国“高教改革提了很多年,但是始终没有改掉‘三重三轻’(即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际)的问题”.从而引起大学生具有相对丰富的理论知识,而缺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

我国高校现在实行的教育模式使得大学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知识的传递,而不是技能的培养,学生擅长理论,但是实践能力则显薄弱,使理论型人才过剩,而实务型人才严重不足.而与之恰恰相反,现实的经济社会大量需要的是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本的供给与现实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不相吻合.广东省有不低于200万个职位没有满足用工者的需求,技工以低代中,以中代高的现象非常普遍,中高级技工缺口非常严重.大学生不是因为总量过多而出现就业难,而是因为他们重理论、轻实践的知识结构,使其缺乏操作技能而出现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这种矛盾,实际上又一次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敲响了警钟,高等学校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递,更要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集于一身的大学生才最受社会的欢迎.

五、毕业生自认价值的提高与社会认可度相对降低之间的矛盾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大学生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普通劳动力一样,不存在统包统配的问题,而是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竞争筛选的结果是: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同时也必然会有一部分大学生从事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蓝领工作,成为高级蓝领.社会的发展已不再把大学生看作社会的精英,与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相比,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相对降低.

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精英就业的阶段,受市场经济与精英意识(既表现出市场经济影响下的较为功利化和实际化的就业取向,同时又无法彻底摆脱精英意识影响下理想化的特征)双重作用的影响.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大学毕业生主要表现在对高报酬待遇和发达地域就业的过分追求.一项关于就业首选地点的调查中,有32.25%的大学生选择上海,有27.56%的大学生选择北京,有12.09%的大学生选择深圳,有6.85%的大学生选择广州,有5.01%的大学生选择大连,共占被调查人数的85%.从职业类型来看,公务员成为大学生“钟情”的职业.而对待遇差、地域偏远的地方不愿就业,形成大学生就业意愿与就业岗位的错位,人为造成“有业不就”的现象.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的实际认同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更多关注薪资报酬和工作环境,把能否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作为择业的唯一出发点,把谋生技能看成是谋职的需要,以期能够实现“毕业—就业一终生事业”一步到位.这种潜意识的认识与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是不对称的,也是不现实的.择业取向应由一元取向朝多元取向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相关学年毕业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中的矛盾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大学生及高等教育及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6716;变,就业期望的坐标应当转向自我定位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六、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与对应职业岗位被占有之间的矛盾

据教育部统计,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年34万人,2002年37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人,2006年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24万人.2013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9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从数字上分析来看,好像我国的大学生出现了过剩的现象,事实上并非如此.中国目前劳动力学历素质不要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是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相当低的,劳动年龄人口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从长期劳动力的需求和总的结构来看,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仍然严重缺乏,高校扩招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人才过剩的假象呢?当然,扩招速度过快与就业岗位的增长相对缓慢是一个主要的问题,但是在这个问题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即我国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市场配置理论强调: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作用在于将社会的劳动力资源有效地分配到各个企业和部门中,其结果是不仅改进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而且也改进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境况.劳动力有效配置可以使劳动力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就目前我国在职职工的就业状况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在职人员并未达到其职业岗位的要求,或者说,不能胜任目前的工作岗位,但由于种种原因,又无法辞退或解除劳动合同.比如,在学校,还存在着教师学历不达标的现象,即使一些学历不达标的教师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了相应的学历证书,但其整体素质和能力仍然不能胜任本职工作,但又由于其占据着一定的编制,致使师范教育的毕业生因无岗位而无法就业.其他行业此种情况也普遍存在,表现为中低端的劳动力占据着高端的劳动力对应的职业岗位.另外,一些用人单位追求职工的高学历化,初中毕业生能干的工作,也招收大学生来干,这种高端劳动力挤占中低端劳动力对应的职业岗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劳动力市场上的这种不对称就业的现象,引起社会需求与对应职业岗位已经被占有之间的矛盾.

为此,政府应当通过工资调控、社会保障、人才合理流动等宏观政策,来规范劳动力就业市场,减少劳动力就业中的不对称问题,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目前,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的大规模扩招造成的.通过对上述矛盾的分析,笔者认为,产生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应该归根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从政府主体分析,政府部门对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重视程度存在失衡,实质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合理.第二,从高校主体分析,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和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导致供给与需求错位,实质上反映了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第三,从学生主体分析,个人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就业期望值与社会不一致,造成“有岗无人”或“有业不就”现象,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结构不合理.第四,从用人单位主体分析,由于人力资源配置的混乱,致使一些对应于大学毕业生的岗位被占有,实质上反映了我国人才市场的用人制度不合理.

相关论文

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原因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原因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大学生及大学。

三峡库区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现状

本文是一篇就业指导论文范文,就业指导有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三峡库区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现状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的利好因素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大学生就业类硕士毕业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利好因素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大学生就业及大学生及经济发。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干预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干预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大学生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