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语文教学中的“辩词析句”

时间:2024-01-18 点赞:50447 浏览:10173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关于语文教学方面毕业论文范文,关于例语文教学中的“辩词析句”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语文教学及语文教师及阅读教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语文教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在学术界和教学实践界得以确认.然而高扬的人文解读之风似乎建立在对“字、词、句、篇”的基本训练压制之上,对文本语言的解读、品味不足,方法和效果欠佳也成为课改十余年来学术界的普遍反思.辩词析句,作为语文教学中实用有效的传统方法,可以发挥出其独特的教学魅力.

一、辩词析句的传统

辩词析句主要针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而言.“辩词”即辨别、辨识词语,“辨”的本义是“判别、区别、辨别”,见《说文解字》:“辨,判也”,《小尔雅》:“辨,别也”,《木兰诗》“安能辨我是雌雄”一句中的“辨”字就是这个意思.“析句”即分析、品析句子,由“析”字“劈木头”的本义引申出分析、辨认、赏析的意义,见《说文解字》:“析,破木也.从木从斤”.陶渊明《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中的“析”字用的就是分析、赏析的引申义.

辩词析句是对涵泳体味传统阅读方法的延伸和深化.“涵泳”的本义是“潜游水中,沉浸水中”的意思.明确提出涵泳体味法的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他提出:“诗须是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1]“涵泳”在朱熹先生的观点里不仅是读书品味的一个方法,还是自我反省,涵养德性的一种方法.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继承和发展了“涵泳体味”的读书方法,他在家书中说:“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等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等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等善读书者,须视书,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2]他把读书时的反复诵读和品味形象地比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也就是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清代王夫之对涵泳体味法进行深化,他强调对语词、句子、语言环境的重视,提出在整体观照下对字词、语意的赏析,他在《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二九》中说到:“熟绎上下文,涵泳以求其立言之指,则差别毕见矣.”

新中国建国以来,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基”.所谓“双基”,一指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篇;二指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由此可见,辩词析句是落实语文双基的可行办法之一,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正是如此,辩词析句在语文教学中才得到长足发展.

当代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樑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辩词析句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离开了辨词析句,又何以能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呢?”[3]

二、辩词析句的意义

为什么要提倡辩词析句?辩词析句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学有何意义、价值?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促成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2013年《语文建设》第1至3期在“关注”栏目连续刊发了“本真语文”的系列文章,这些文章从理论认识和实践运用层面回答了本真语文的要点,正如本真语文发布的《聚龙宣言》所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蕴含在工具性中,要紧扣字、词、句、断、篇教语文,贴近学生的兴趣和生活需要教语文.”[4]辩词析句以词和句为基本单位品析语文,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意味、情志,可谓地道的“语文味”,促成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二是促成语文教学的多维互动对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进一步讲,对话就是围绕文本展开多维互动的学习、讨论、评价,是对文本体现出的思想、情感、风格、语言特色和启迪等方面的对话.达成多维互动的对话,依靠的是实实在在对文本中词语、句子的感受和品析,而不是漂浮于云彩之上的空架分析.惟其如此,方能真切体会到小说的形象、寓言的意味、散文的韵味、诗歌的凝练、戏剧的婉转,说明文的精确等等.

三是有助于课文的解读.课文解读是学与教的前提和基础,接受美学有“作者已死”的说法,即提倡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需要破除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授受式教学观,它建议读者(学生)立足于文本,“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行走在字里行间,感受语言文字的呼吸脉搏,完成作品意义的重构.所以,语文新课程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辩词析句的运用

辨词析句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词句环节的一个常用办法,体现了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使用不当就枯燥乏味、支离破碎,使用得当则画龙点睛、境界全出.哪些词句需要“辩”和“析”呢?笔者认为,当属课文标题、关 键 词、重点词和重点句、难句.辩词析句的切入点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重视对课文标题中的文眼词语进行辨析.标题往往是“文眼”,其中有些词语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辨析的.比如,《窃读记》(人教版五上)的“窃”字巧妙地揭示了作者混在成人中偷偷读书的心理和智慧,还明确地指点了课文教学的线索;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人教版七上)之“友”字包括: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等,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对自然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长恨歌》(人教版高二选修)的“恨”字,如果不仔细体会和辨析的话,很难品出“恨”字的真正意味:遗憾,而很容易望文生义理解为:怨恨.我们不能忽略全篇语境和作者的感情都在大篇幅地渲染对李杨爱情悲剧的遗憾,正如原诗感慨:“九月九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哪有怨恨味儿?此外,如荀子《劝学》(人教版高一必修)的“劝”字,由于古今词义的演变和对文本解读的差异,很多老师自然而然地解读为“劝告、规劝、劝诫”,其实本文的“劝”字应作“鼓励”讲,用的是本义,《说文》:“劝,勉也”.文中荀子循循善诱,无非在于鼓励学子们创建良好读书环境,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可谓“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二是回到语境,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第一学段至第四学段在“阅读”部分都强调理解“词语和句子要结合上下文理解、推想、揣摩”,即强调语言环境的重要性.词语和句子的辨析都需要结合语境,很多语文教师在理解词句时都不习惯结合语境,而喜欢采用诸如字词典义项式的标准解释,独立于课文语境之外解释词语,这违反了语文学习感知的原理,即感性认识的形象性,而抽干了词句水分,变成干瘪的抽象语言文字符号了.

请看一则案例:

【案例枚举】《斑羚飞渡》词语辨析

一位老师教学初中语文《斑羚飞渡》时,解决生词:进退维谷、一尘不染、迥然不同、眼花缭乱,教师先让学生读词语,然后解释词语——进退维谷:进退两难.谷,比喻困难的境地;一尘不染:形容非常清净、纯洁;迥然不同:迥然,距离很远的样子,形容差别很大;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

【案例分析】

这一做法把词语的理解孤立于课文语境之外,变成词条解释了.学生能感受到的只有解释而已,时间一长,便没什么印象了,再次遇到又变成生词,不能形成知识的迁移.

句子的分析理解也不能脱离语境.例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5](鲁迅《孔乙己》)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孔乙己站着喝酒,穿的是长衫,只有他一个人如此.如果只理解到这儿,那就没有弄清作者在这句话中所表达的深意,也就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义.小说上文曾经介绍过:站着喝酒的是“短衣帮”,“穿长衫的”都要踱到里面,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在这个背景下,偏偏有一个人,站着喝酒,穿的却是长衫,而且他是唯一一个这样做的人.那么,我们就要问一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原来,孔乙己是个读书人,但到五十多岁了连个秀才也没“捞”到,又不会营生,越过越穷,所以只能站着喝酒;但他又看不起“短衣帮”,不肯与他们为伍,所以总是穿着一件长衫.有了这样的上下文语境,再理解这句话,那么一个穷苦、寒酸而又非常迂腐、可笑的人物形象就清晰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作者的态度也就不言自明了.

三是关注单元导语的提示.“单元导语”是教科书助读系统的重要构成,它往往提示本单元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多版本语文教材都有这个编排特点,然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受到老师的漠视.以下摘录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几例:

人教版四年级单元导语:

上册第一单元: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上册第三单元: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

下册第一单元: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下册第二单元:理解重点词句和段落

下册第五单元: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

下册第六单元: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片断

下册第七单元: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

人教版五年级单元导语:

上册第四单元:抓住关 键 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上册第六单元: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上册第七单元: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下册第一单元: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下册第二单元: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

以上所列单元导语,体现了教材编者的观点,是语文教师教学设计中确定单元重难点的参考依据之一,也可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建议.

四是重视课后练习设置的词句练习题.课后练习是部分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容易忽略的一个板块,常常不参考课后练习,或者把课后练习作为一个独立训练的作业环节.我们都知道课后练习是教材的练习系统

本文是一篇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关于语文教学方面毕业论文范文,关于例语文教学中的“辩词析句”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语文教学及语文教师及阅读教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语文教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是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编者的意图也很明显:课后练习往往暗示着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可以说,课后练习是教学设计的风向标.值得一提的是,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为例,课后练习的编排理念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设计,具体体例往往是整体感知文本(如朗读、默读全文)、品味鉴赏词句(如体会、理解加点词,品味语句等)、拓展探究阅读三个模块.即课后练习第二、三题往往是关涉重点词语辨析品味和重点难点语句品析的.有研究者曾就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分布做过统计,“涉及到理解层次的字词、句子分析的练习共出现268次,占练习总数的31.01%;文中细节揣摩的练习有180次,占总数的20.83%.”[7]可以看出词语、句子的辨析占课后练习比例超过一半.试看以下案例:

【案例枚举】《春》(人教版七上)课后练习

二、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钻”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如果把“闹”换成“叫”,有什么不好?)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一句先说春风“像母亲的手”,是比喻;又顺着说它能“抚摸”,是拟人.这个句子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使用,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

4.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案例评析】《春》课后练习二在人教版教材里只是一个缩影,它代表了通例,这个课后练习可以用“文笔精华”这个术语来概括,因为它涉及到对文中词语的辨析、品味、推敲、揣摩,也涉及到文中重难点句子的分析、品味和鉴赏.课后练习的这一特点提示我们指导实习生教学设计时,须切实重视和利用好课后练习.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词析句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蕴含着宝贵的学习经验,结合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恰当地运用是走进文本的切入点,有助于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真之路.关注课题的“题眼”、文中重难点词句、单元导语、课后练习的运用,对于辩词析句有较强的可行性.当然,还有很多相关的领域值得进一步探析,如:辩词析句与语感的关系、辩词析句与文本细读的关系,辩词析句在中考、高考试题里的体现及阅读教学的呼应等,如此种种,不能一一尽言,留待进一步探讨.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普洱学院校级一般项目“《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研究”(201304)阶段成果.

相关论文

字词教学看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

该文是地理教学专业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语文教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与字词教学看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适。

《永远的蝴蝶》为例,语文信息化教学

本文关于信息化及语文课堂及语文教学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信息化类论文范文,与《永远的蝴蝶》为例,语文信息化教学相关本科论文范文。

例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

本文是一篇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关于小学语文相关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例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小学语文及语。

语文教学吸收赏识教育理念例

本文是一篇赏识教育论文范文,赏识教育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语文教学吸收赏识教育理念例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赏识教育及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应重视字词教学

本文是一篇学生论文范文,学生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应重视字词教学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学生及低年级教学及羽毛。

初一语文教学电影资源运用几例

本文是一篇语文课程论文范文,语文课程类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初一语文教学电影资源运用几例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语文课程及语文教学及语。

语文教学字词的积累

本文是一篇语文教学论文范文,语文教学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语文教学字词的积累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语文教学及语文学习及。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例

本文是一篇多媒体论文范文,多媒体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例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多媒体及语文教学及多。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例

本文是一篇学生论文范文,学生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例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学生及多媒体及新课改方面的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