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现状

时间:2024-03-13 点赞:41046 浏览:7528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辅导员论文范文,辅导员方面有关学士学位论文,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现状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辅导员及导师及学生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辅导员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概要

本科生导师制本是牛津大学于14世纪所创造的一种强调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互动式教学机制,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诸多大学都认识到了国内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比如生师比过高导致学生个体所能享有的教学资源减少,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讲学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自由无拘束的环境与高中反差过大以至于不少学生难以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原因有很多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脱节,与我国大学扩招等客观现实所决定的.如果能在国内高校合理推行符合国情的本科生导师制,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内高等教育相关问题.而国内大学中比较典型的是北大元培学院的和本专业无直接关系的导师制,以及许多大学所实行的由院系专业教师作为导师的导师制度,两种模式各有优劣,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国内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都存在着不完全符合学生需求的问题.为求更进一步的探讨该问题,笔者特此设计了针对理工科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需求的调查,并由此得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的结论,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事业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1.1国内现有的本科生导师制简介.

1.1.1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跨学科导师制.

北大元培学院是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次重大尝试,该学院的学生允许自由选择专业,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可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同时文理科学生混合分班,混合住宿,为不同专业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供条件.最突出的特点是,元培学院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得到有来自文、理科各院系资深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的全程指导.每位导师对各自的指导对象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及方法等指导.导师由相关院系推荐,北京大学校长聘任.导师指导的方式基本是指导选课、讲座、座谈和答疑,以及进入专业后,导师们对专业的学习指导.元培学院的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为该学院的学生的发展道路指引了方向,在国内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1.1.2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导师制.

同济电信学院电科系的导师制与北大元培学院的导师制不同之处在于,北大元培学院的导师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学院,主攻不同的学术方向,强调的是重视基础和学科的多样化;而同济电信学院电科系则强调的是在专业学术方向上的深入探究.同时在组织导师活动的方式上,电科系的导师制也有独特之处.首先,电科系强调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想要跟随的导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之后,允许学生变更选择的导师,同时在参与某个导师的活动时,如果有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参加别的导师小组的项目.其次,导师活动以组会为常规模式定期展开,在活动中强调学生和导师的双向沟通,每一周在导师授课之前,学生需要对上周所学的知识做出反馈,导师给予点评与指导,在此之外不定期还会有国内外顶级教授来进行尖端学术讲座.再有,作为参与导师活动的学生,在一个学期当中,有机会在感兴趣的领域根据导师的指导完成一到两篇论文并发表.

1.1.3国内导师制是否真正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无论是元培学院还是电信学院电科系的导师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本科生提供了一个与导师直接进行沟通的桥梁,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有执行力度不同的问题,其次还存在着导师和学生之间并没有实现有效沟通的问题,导师会抱怨学生积极性不高,指导效果不明显,期望学生能够主动与导师交流思想状况和汇报学习心得;而学生则会抱怨导师并不关心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毕业去向,认为师生交流不足,从导师活动中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国内的导师制并没有很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之现今高校的职称评价体系之中并没有导师制的内容,导致导师活动并不完全符合学生的需求,由此导师制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笔者针对导师制这一内容,就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调查,以期得出合理的结论以解决此类问题.

2调查与分析

2.1学生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态度和看法.

2.1.1学生是如何认识本科生导师制的.

为了了解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学校里的本科生是如何看到本科生导师制的,笔者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调查,本次调查有效填写人次为54,对于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了解程度如何这个问题,35.19%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参与其中已有一段时间),14.81%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身边有人参与但没亲身经历过),听说过但是不是很了解的学生占40.74%,而完全不了解的学生有9.26%.从这一问题的结果来看,参与调查的学生有半数以上知晓本科生导师制的存在,并且有一部分学生已亲身参与过,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当中,在谈到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解时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本科生导师制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大方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中更有可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方向.第二种看法则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在于提供了参与学术项目的机会,能够提前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提前体会研究生的生活.第三种看法则认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能够让学生接触人生阅历更为丰富的教授,当遇到生活问题和人生规划问题时,可以有一个明确的问询对象.

2.1.2当遇到问题时是否会选择寻求导师的帮助(常常会遇到怎样的问题).

理工科在大学本科阶段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由于理工科学科的课程普遍偏难,因此刚入学的学生存在着如何适应大学教学强度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选课,辅修,校内外考试等等诸多教务问题;在生活上会遇到如何对待学业和社团活动,如果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交往等问题;在毕业去向上存在着决定要工作,考研,保研,还是出国的选择问题,等等.从对“遇到问题时会倾向于从哪里寻求帮助”这个问题的调查的结果来看,在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会选择向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寻求帮助,其次是校内外的朋友(高中同学等等),在这之后才会选择去寻求导师的帮助,而最少去寻求帮助的则是辅导员和亲戚.按照选择人数及优先级调查得出的平均综合得分为:

选项平均综合得分高年级学长学姐3.87校内外朋友3.35个人导师2.07班主任或辅导员2.06亲戚1.94

其中,得分越高代表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越优先于寻求谁的帮助.

之所以会存在着这样的情况,首先是学生在寻求高年级学长学姐和校内外朋友的帮助的时候更方便也会更少地考虑面子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他们的选择能够给学生符合现实的启发.而向长辈寻求帮助的时候,学生还是更多的倾向于向导师寻求帮助而非辅导员或者亲戚,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导师往往是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的人,有足够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辅导员与亲戚经常出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也会给他们介绍遇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因此学生不会主动去寻求他们的帮助.而在同龄人与导师之间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是,理工科学校可能在学生大一的时候并没有给学生配备导师,而是到了专业细分之后才给学生配备导师,这也可能是学生更多向同龄人而非导师寻求帮助的原因之一.

2.1.3认为参与导师活动有何意义.

在问及“你觉得参与导师活动是否值得?或者说参与活动的意义何在?”的时候,50%的学生认为“不仅学术水平达到提高,还能从导师身上学到很多专业知识以外的东西”,以及“参与了导师所主导的一些项目,活得了难得的体验”,分别也有14.81%以及3.7%的学生认为“仅仅在专业知识上得到了一些提升,收获不大”和“由于导师水平不够高或者不善于表达觉得学不到什么东西”,剩余的参与调查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将在之后描述.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认为参与导师活动,更多的还是在于和学术相关的内容.导师会在组会上讲解一些课程之外的知识,能够在本科阶段更多的接触一些学术知识,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同时学生能够参与导师所主导的一些学术项目,而作为本科生能够经历这种小组研发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这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也有相当一部分被试认为,从导师的人生阅历中得到的启发才是最为重要的.而其中有一些参与了导师活动的同学觉得参与这样的活动效果不是很好,首先是因为导师忙于项目,学生没办法有效参与其中,因此得不到相应的收获;其次是认为导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一个导师都能够让自己心服口服;再有就是认为本科生自身水平有限,而在本科生导师制中有的都是按照对研究生的要求来要求本科生,让学生难以适应.

2.1.4是否愿意与导师进行深入交流,交流的方式和内容.

参与调查的学生普遍反映愿意与导师进行深入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包括邮件联系,联系以及面对面交谈.从交流的内容角度来说,首先是导师所主导的项目,分配给学生的任务需要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双向沟通,而非导师一味强求而学生不感兴趣而敷衍了事,或者学生对项目兴趣很高,积极参与其中却没有方向,以至于事倍功半;其次有些学生愿意就学习和生活之中遇到的问题与导师进行交流,期待能够从导师的角度得到一些启发.而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未必都对导师的学术方向感兴趣,如果感兴趣的话自然会积极参与到导师的活动中来,而没有兴趣的话就不太愿意继续与导师进行深入交流了.从毕业去向的角度上来说,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志于走科研道路,而大学教授大多为科研出身,善于从技术层面进行引导,但是对于志在销售或者管理乃至于考公务员的学生,难以提供更多的帮助.导师活动中会存在空有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交流的情况,导师与学生见面的频率得以保证,但是导师并没有真正与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沟通,以至于学生对导师渐渐失去兴趣,对于导师的活动虽然大部分都来参加,但是会觉得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收获,这就导致了本科生导师制流于形式.导师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活动,这要求导师与学生之间要有更多双向的交流,从学术领域延展到生活方面,师生关系的和谐才是导师制能够长远发展的根基.

2.2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和学生的需求分析.

2.2.1本科生为什么要找导师.

本文是一篇辅导员论文范文,辅导员方面有关学士学位论文,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现状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辅导员及导师及学生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辅导员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我们先了解理工科学校的一些普遍的特征.首先,几乎每一个本科生在大学各个阶段都曾有过迷茫的感觉,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并没有对“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想未来要有一种怎样的生活”等等这些基础性的问题进行教育,换句话说大多数本科生并不知道毕业之后想从事怎样的工作,有怎样的职业定位,对未来有怎样的人生规划,在进入大学之前也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思考.在学生进入大学的初期,这些问题的教育通常是由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在班会上完成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的理想.其次,由于大学扩招的缘故,理工科大学里的师生比例很低,通常的一门基础性大课只有一名讲师,教室里却坐着120名学生;随着专业的细分,比例大致稳定在一名教师给30到60名学生上课,然而随着比例日趋合理化,教学活动中却仍旧缺乏反馈,少量的学生会在下课之后与老师进行沟通,但是多数学生仍旧缺乏与教师的双向沟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入就是一种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合理方法.首先,导师人生经历较为丰富,对于学生所迷茫所困惑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可供交流参考,对于有志于走上科研学术道路的人,更是能够从亲身体会中给予学生人生方向的指引.其次,多数导师制中一名导师大约会带10名以下的学生,这对学生而言,就真正享有了较为充足的教学资源,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教学双方的沟通.

而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无论毕业之后选择工作,读研,还是出国,都是有必要参与导师活动的.对于毕业之后选择直接工作的学生来说,在导师手下参与项目的经历,有助于求职;对于要读研的学生来说,本科阶段就能参与导师的活动,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很有好处;而对于选择出国的学生来说,本科阶段参与科研项目,甚至有机会发paper和从导师这里获得推荐信,这对于国外学校的申请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2.2期待能够从导师活动中得到什么(现实中的情况又如何).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普遍比较期待能够参与导师所主导的科研项目,在相关的学术领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业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导师应该给予一定的本科课程学习方法和方向的指导,而对于生活方面的问题,诸如交际障碍,心理问题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导则没有太多的期待.

而实际的情况是,导师组织的活动中,关注的点也主要集中在某一领域的学术探讨和科研项目的实施上,对于学生的就业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则很少涉及,而几乎没有导师会对本科课程进行相应的指导,而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学生期待导师能够给予适当指导的内容.在此之外,跟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际、心理障碍等问题,学生并未对导师能够给予指引有太多的期待,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并不存在,这只说明了当学生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更愿意优先考虑其他的求助人选,比如之前提到的高年级学长学姐和校内外朋友等,在笔者看来,作为人生经历更为丰富的导师,也能够在这些问题上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引和建议,而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这说明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多的还是在于学术研讨方面,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生活方面,这意味着双方的沟通拘泥于工作,而在建立导师和学生的长远关系上并没有太多的进展.

2.2.3觉得导师活动的实施效果如何.

选项小计比例很好11.85%较好2342.59%一般2444.44%不好611.11%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反映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在“较好”和“一般”这个层面上的占了绝大多数,而在探讨之所以会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试试效果有这个看法的原因时,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师生双方都不够主动.从导师的角度上来说,不少学生反映导师太忙碌,能花在指导本科生上的时间不是很多;其次是因为有一些导师本身带有数名研究生,本科生很多时候要和研究生一起上课,这也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认为导师所指导的内容对于本科生来说偏难,以至于无法跟上.而学生本身则因为繁重的课业压力而无法花费足够多的精力参与导师的项目,以至于效果并不是很好;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志于学术研究,对于这样的学生而言参与导师的活动更多的只是在应付了事而已.

2.2.4认为导师更应该关心哪些事情.

当被问及作为被指导者,认为导师应该在哪些方面上更加关心和了解自己这个问题,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作为导师应该个更加了解自己的毕业去向和兴趣爱好,其次是学习成绩和性格特征.导师对于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去向不是很了解,这就说明无论是毕业之后选择工作,读研还是出国的学生,导师对待他们的方式都是接近的,都是朝着学术型人才的方向培养,而现实中的情况是毕业之后最终会选择学术道路的人并不是大多数,相比较认真严谨地跟着导师完成复杂的项目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在参与导师项目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而为了避免导师制沦为形式,使得学生参与导师的活动只是为了混经历,笔者认为导师应该更加了解所指导的学生本身的性格特征和需求,而不是一味用自己的方式去培养学生成为自己希望他们成为的人.而在面对需求不同的学生的时候,导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问题选项小计比例学习成绩1324.07%毕业去向3462.96%性格特征2138.89%兴趣爱好2851.85%其他47.41%

2.2.5对师生比例以及交流频率和方式的需求.

师生比例一直是理工科学校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普遍期待一个导师能够带3到6个学生,而实际上的师生比例则从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到带九个学生以上都存在,这说明导师制的实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学资源稀缺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而对于师生交流频率这个问题,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能够一周到一个月之间与导师交流一次,而现实中师生交流频率则远低于这个数值,往往是一个学期学生只会与导师一两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对于导师的活动不感兴趣,所以刻意不去参与,或者导师并没有把指导本科生当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至于应付了事.

与导师的交流方式,大多数的学生期待能够有不定期的个人会面,以及定期的集体会面,而现实中的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导师能够定期与所知道的学生集体会面,较少的与单个学生不定期会面,而有不少的导师则会等待学生主动询问.

3结论和建议

3.1现有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3.1.1师生交流不足.

相当比例的学生反映导师不够热心、主动,师生交流不足,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师生交流不足首先是因为双方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导师忙于带自己的研究生和自己的项目,对于本科生则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学生则因为有自己的考虑,难以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导师的活动当中,以至于本科生导师制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1.2项目难度设置不合理.

不少学生反映,导师所主导的项目是针对研究生的水平的,而作为本科生专业知识尚有欠缺,导师用对研究生的要求来要求本科生,以至于本科生现有的水平无法跟上,自然会失去对项目的兴趣,这也就意味着导师的要求与本科生的能力有脱节.

3.1.3导师对学生的需求未必了解.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科生导师制更多的是以项目为主导的交流活动,导师对于所指导的本科生的毕业去向和兴趣爱好等缺乏足够的了解,而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够高,只是一味被动接受知识,不会去主动找导师交流,师生双方并没有很好地建立双向交流关系.

3.2对现有问题的尝试分析和解答.

3.2.1考评制度的确立是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重要一步.

由上文所作出的分析,本科生导师制之所以会存在师生双方交流不足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师生双方都没有利益驱使.对于导师来说,作为导师指导本科生与自身的职称评价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本科生导师制的存在对于导师而言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制度;对于学生来说,参与导师的活动并不与学分挂钩,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是否参与导师活动也是可有可无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着设置考评制度,在开始这项活动之前,可以确立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在进行这项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培养过程的记录,而在一个阶段之后,可以对培养的成果进行描述,而最后还需要进行教学互评,而最后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和职称评定和学生的学分相关.

3.2.2设置合理难度的项目.

在现行的导师制中,存在着导师对本科生有着研究生要求的情况存在,本科生要参与研究生的课程,参与研究生做的项目,而这对于本科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并不是每一个本科生都能胜任这样的要求.因此,导师可以设计一些由研究生带领,适合本科生参与的项目,既不会让学生感到轻松,也不会觉得过于繁杂为佳.

3.2.3由单一的本科生导师制升级为本科生导师组制度.

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参加导师的活动是他们的需求之一,但是在此之外,他们仍旧会面临着其他许多的问题,诸如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毕业去向等等生活问题,当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不会去寻求导师的帮助,而是会选择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和校内外的朋友以及辅导员等等.而在现实中,本科生导师与这些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以及辅导员的联系并不是非常密切,甚至很多情况下完全没有交集.而如果能够使得导师、高年级学长学姐以及辅导员之间能够在如何指导学生更好的发展这个方面有更多的合作的话,那么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并且

本文是一篇辅导员论文范文,辅导员方面有关学士学位论文,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现状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辅导员及导师及学生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辅导员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从不同的层面给予合适的指导.


现实中有过成功的案例,即是组织一些适合本科生参与的科技创新项目,由学生练习辅导员,辅导员引荐合适的导师和有一定科研经验的高年级学长学姐,通过三方对学生自身的指导,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完成项目,同时也使得学生享受到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4总结

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并不是一项新兴的制度,但是由于国情限制,实施起来存在着诸多的待改进之处,本文从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通过调查和调研的形式,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独特的解决方法和优化建议,希望本文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论文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困境与***

本文是一篇财经大学论文范文,财经大学相关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困境与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财经大学及本科生及导师。

本科生导师制的

这篇高等教育论文范文属于本科论文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高等教育有关硕士学位论文,与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评语。适合高等教育及。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校的实践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在我校的实践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大学生及辅导员及高。

本科生导师制其功能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生大学毕业论文,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其功能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大学生及辅导员及班主任方。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调查与

本文是一篇导师制论文范文,导师制类有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调查与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导师制及本科生及导师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