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州彝族现代教育状况调查简析

时间:2024-02-03 点赞:53298 浏览:110429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教育发展论文范文,教育发展有关毕业论文,关于四川凉山州彝族现代教育状况调查简析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教育发展及现代教育及经济发展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教育发展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四川凉山彝族地区自解放以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相对落后,环境较为闭塞,造成各方面发展不同程度的滞后.在逐步迈入现代教育的过程中,这些因素依然或多或少地起着作用.除了以上的基本原因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特殊原因呢?本文希望通过教育状况的分析,揭示当地教育在教育机会、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 键 词:教育机会;教育经费;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7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53-03

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字和语言的民族,历史上的彝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州,彝族人口167万,占总人口的42.41%,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教育历史悠久,起源于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历史上彝族人民没有创办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教育主要是通过传统家庭教育与毕摩宗教文化教育来承担的.新中国建立后,通过1956年改革,彝族地区的教育逐步迈入现代教育的行列.至1959年,学校教育遍布县村,基本形成了现代教育的格局.然而,由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并存及差异,彝族地区的教育虽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仍存在不少问题,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过程的这一共性在彝族地区也有所表现.那么又是何种特殊原因使彝族地区在这样的教育状态下徘徊?带着这一疑问,2012年11月份,我们分别走访了彝族聚居的凉山地区,进入了西昌地区所属的昭觉、美姑、布托三个县,进行实地调查,希望通过对教育机会、经济状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些因素的了解,进一步摸清楚当地教育发展的现状,并提出其中问题解决的参考意见.

一、彝族现代教育几个突出问题及原因

1.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机会包括教育的起步、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全过程.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力争做到这三个方面的前后衔接,在我们走访的这三个县的调查人中,80%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够上学,最好是能够一直上至大学.凉山彝区地理环境条件恶劣,交通闭塞,使得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水平低.改革前,彝区还是处于奴隶制社会,改革使其跳跃了几个社会发展形态,一步进入了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然而落后的生产力并不是能够一朝一夕赶上来的.对于大多数还在国家级贫困县生活的彝区人民来说,温饱问题才刚刚解决,因此,送孩子上学无疑是件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凉山地区以粗放农业为主的耕作方式,需要大量劳动力,使部分家长不愿送孩子读书.经济能力上的差异造成虽同处一地,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公平.有些家庭的子女,尤其是女孩子,有的到了10岁才可能上得起小学.自然环境的恶劣,很可能是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的一个因素.彝族人民多居住在高寒山区或是半山区,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他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沟通困难,相对闭塞.这导致了当地学生求学困难,有的孩子上学要走上十几公里,遇到夏季雨水多时,经常出现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现象,阻碍学生入学,造成安全隐患,影响课程进度.从而致使有的家长觉得上学不安全,或就算去上学了,也会因为耽搁了时间而落后于别人,还不如辍学在家充当劳动力呢!

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延续,也使得彝族地区教育问题复杂.凉山彝族由于家庭利益、家族利益等的需要,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影响,减少了女童受教育的机会.天然的地理屏障,使凉山州的传统文化保留完好.观念上,妇女的地位比较低,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不少女童自小定下娃娃亲,往往小学还没毕业就结婚了,早婚现象比较普遍.尤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观念中,女性若从小失去学习机会,就不能更好地与先进的思想文化意识接触,直接的结果是,一个家庭的孩子从小就不会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其最终结果,将会导致整个民族社会发展的起点低、基础差,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竞争机制.教育过程与结果上也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城市教育水平和入学机会既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结果,也是城乡二元体制等社会因素造成的.彝族地区的学校,有些拥有的是充足的教师配备与现代化设备,而有些则是师资匮乏的简陋条件.受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冲击,一些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受到所谓一般化标准的对待,在就业的学校条件及民族成分上都不占优势,而国家规定的民族学校毕业的学生就业方面所享有的优惠政策,在市场经济高效观念的左右下,基本不起作用.加之就业信息滞后,缺乏创业条件等,也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社会中常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

2.经济状况对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生产方式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聚居区普遍存在一种令人担忧的“糊涂式教学”——家长为了应付政府要求每家培养一名合格小学生的任务,先由老大读一二年级,成了劳动力就辍学回家,再由老二读三四年级,读完三四年级依然辍学,由老三继续读完五六年级.家长只注重形式,而没有真正关心孩子的学习效果.经济和教育是相互连接、相互制约的.贫穷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进程,是其教育发展的绊脚石.贫穷所带来的问题很多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孩子失学率偏高,辍学打工人数增多;教育经费拮据,大部分学校的基本办学设施达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标准;教师整体教育水平相对于其他发达地区比较落后,教学质量自然也相对落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发展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才可能出现根本性的转变.

3.教师数量少,质量低,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环境恶劣,条件差,许多内地教育人才不愿去贫穷落后的凉山州教学;而财力不足,需要教师垫付学生书本费等,也使本地教师觉得待遇低,无法坚持而盼改行;或是因资金问题,许多地区不得不请代课教师,代课教师既要教书又要务农,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如此种种都导致了凉山彝区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教学力量薄弱,无法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知识需求;教学经费紧张,教学效果差.就三县的调查情况来看,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所谈到最多的就是固定老师数量远远不足,但又苦无对策,存在大量的不稳定的代课教师,整个教育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中.二、针对彝区教育上述问题的对策


1.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的认识,狠抓质量.国运兴衰,系与教育.同志说:“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来认识教育问题,就会丧失时机,贻误大事,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关于少数民族教育工作,1992年1月14日,同志在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积极发展民族教育.民族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面,应在教育结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学制、办学形式等方面,逐步走出一条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的路子.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办好各级各类民族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通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搞好‘双语教学’,并大力推广普通话.”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少数民族教育质量问题一直是阻碍彝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关系到少数民族的繁荣和实现全面小康.教育质量不高造成了多方面不利的影响,制约着很多事业的发展.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式,各级党委、政府、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尤其是教育战线上的各民族干部教师,都要抓紧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同时增强办好民族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2.发展经济,长抓不懈.正像前面所说的那样经济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贫穷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进程,是其教育发展的绊脚石.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顺利发展,铲除这块绊脚石值得我们深思.教育和经济是相连的,经济保障教育,教育推动经济,我们要实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果只靠现有的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补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转变教育经费筹措的观念,建立以国家为主体,地方、企业、个人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教育融资投资机制.认清市场经济发展观念,进行有效的教育投资,积极主动吸引社会、单位各个方面资金来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同时,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必须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必须将教育纳入到政府工作的重心,使之成为一个长久的主题,一个历史的使命.总的来说,上述各种问题的产生都与经济水平低,资金不足有一定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解决资金问题.首先,国家不能只是对彝区进行外部的帮扶,还要鼓励支持他们自己发展,内因才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根本.因此,要重点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支持其发展.改善交通,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多元立体农业,不但可以提高人们收入,还可以降低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从而减少学生的流失.其次,呼吁东部发达地区的帮助,动员企业投资发展教育,引入民间资金,减轻政府负担,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宣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带动全社会支持帮助彝族教育的发展.

3.双语教学,地区特色.改革教材,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体现民族特色,教学内容要兼顾素质的提高与实用性.凉山彝区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导致了与外界的隔阂,只用汉语教学,学生不能理解,无法吸收,学习困难;实用全国统编教材,对当地孩子们来说,内容过于陌生,许多概念过于抽象,教师难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应该因地制宜,采用乡土教材,以他们熟悉的事物为教学内容,并使用双语教学,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有效防止了学生因学习困难跟不上而辍学,也有利于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彝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及需要各类中、高级技术人才,而且更需要相当规模的受过职业培训的生产劳动者.职业技术教育是彝区脱贫致富的突破点.改变人们“读书无用”的思想,使他们看到读书的好处,从而乐于将孩子送去上学.

4.巧用家族力量,改变教育观念.家族是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感情归依、生活组织的核心.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家族区文化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家族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借助家族力量发展教育是改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观念的一个值得尝试的途径.制定政策支持,尤其是要制定少数民族教育法和少数民族妇女基础教育法,真正地保障彝族女性的受教育权利.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拥有更多的机会和生存选择,避免其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压迫和剥削.因此,当地妇联、各

本文是一篇教育发展论文范文,教育发展有关毕业论文,关于四川凉山州彝族现代教育状况调查简析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教育发展及现代教育及经济发展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教育发展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级行政单位应该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加大对女性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充分提高女性的自强、自立、自觉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从而改变当地民众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和早婚早育的习俗.因此,凉山彝区要注重对通过学习而获得成功的彝族人进行大力宣传,起到模范的作用,引起当地人们的关注,让他们了解教育的作用,以激发他们产生主动接受教育的愿望.

5.流动性教学,解决上学难问题:针对彝区交通不便,家长担忧孩子上学安全问题,在凉山彝区可以实施流动性教学,由学校老师或志愿者固定的去一些村落进行授课,缩短学生上学路程,使家长放心,以此增加入学率,提高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假期去少数民进行支教实践活动,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同时也带去新的思想,扩大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外部的世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奖励毕业去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支教几年的内地大学生,给他们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凉山彝区师资.同时,加大东西部师生间的交流,增加去东部地区学习交流的教师名额,请进内地优秀教师来授课指导,提高彝区教师整体水平.大力发展凉山彝区本地的高等教育,重视师范院校的发展,培养大批优秀教师后备人才.还可以发展网络远程教学,解决师资力量薄弱、求学困难等问题.政府投资或通过社会捐资,建立一批网络远程教学系统,使边远地区孩子也可以接受最先进的知识,减少因交通不便导致的失学;彝区教师也通过网络与东部名师交流,提升自身素质.总之,一个国家的发展依赖于国民的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意义的社会系统工程,关系着国家的发展,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治贫先治愚,治愚先兴教,只有凉山彝区的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凉山彝族人民才可能真正的摆脱贫困,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因此,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时期,我们在看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时,也不能忽视伴随这种变化产生的问题:贫富差距加大,民族差距加大.我们要正视凉山彝区教育落后的现实,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只有教育发展了,才有可能促进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

相关论文

医学院校卫生法学教育状况的调查与

本文是一篇卫生法学论文范文,关于卫生法学方面毕业论文题目,关于医学院校卫生法学教育状况的调查与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卫生法学及医。

中小学教育科研状况调查与

本文是一篇教育科研论文范文,关于教育科研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状况调查与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教育科研及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