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区域音乐文化,关注高校传统音乐教育

时间:2024-01-31 点赞:47841 浏览:9624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音乐教育论文范文,关于音乐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立足区域音乐文化,关注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音乐教育及民族音乐及地理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音乐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1月7―9日在广州大学举行,会议论题涉及“高校传统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教育研究”、“区域传统音乐资源的挖掘与传承”、“区域音乐研究理论与方法”、“区域音乐个案研究”、“多学科视野与区域音乐研究”等方面.会议延续“立足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关注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学术研讨传统,对于推动区域音乐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 键 词:区域音乐文化研究 ,传统音乐教育 ,学科建设

传承与保护

自古以来音乐与区域之间紧密关联,随着朝代更替、政区撤并、方言演化、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变化,不同区域的传统音乐出现分异或整合,时至今日,中国传统音乐诸乐种、歌种、舞种、曲种、剧种等地域性特征仍然鲜明,并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一直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关注的基本对象和学术热点.①2013年11月7―9日,“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举行.来自全国专业音乐院校、综合性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音乐期刊编辑部、民间传统音乐研究机构和其他学术团体等75家单位的代表参加会议,议程包括主旨发言、分组专题研讨及研究生论坛,收到论文133篇,其中37位代表宣讲论文,涉及五大议题――“高校传统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教育研究”、“区域传统音乐资源的挖掘与传承”、“区域音乐研究理论与方法”、“区域音乐个案研究”、“多学科视野与区域音乐研究”.

一、立足田野之上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

利用实地田野的方法深入民间音乐生活,是区域音乐研究一直沿用至今的方法传统.学者们立足于田野考察,吸收了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和其他艺术学科的研究经验及特色,使区域音乐文化事象的活态研究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区域传统音乐资源的挖掘与传承

1.关注区域音乐对象主体――“人”

人作为音乐事象的操纵者,是群体形式或者个体形式存在区域音乐事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中间环节,同样也是音乐艺术创造过程中最富于生命力和价值意义的积极因素,区域音乐资源的挖掘与传承的研究离不开对“人”的关注.

李晓春通过介绍昆曲清唱团体无锡“天韵社”的做法来探讨昆曲传承与传播之问题;齐易描述霸州市南头村“音乐会”民间乐社在城市化背景下的复苏现状;赵宋光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期待作曲家能创作一部赞颂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民族音乐史诗;杨殿斛把研究目光投向布依族音乐文化传承人杨宗培;马达论述当代岭南派古琴传承人谢导秀的贡献;屠金梅以演奏名家罗曾良为例,对广东汉乐丝弦乐演奏风格及其文化进行阐释;毛凯、谢秀敏展现保康“丧鼓先生”仪式传承者的生存样态以及与汉民族叙事长诗《黑暗传》传承的互动关系等等.

2.关注区域音乐的价值观

在各种区域音乐多样化共存、相互影响的现实情况下,区域音乐研究往往涉及价值观问题研究.于新洁在《论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一文中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复兴与衰退共生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生存状态的学理逻辑和现实境遇;意义的重建与个性的张扬是传承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主渠道.李峰在《区域音乐资源挖掘整理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指出,先挖掘后传承是利用现代性思维形成文化软实力的基础;田可文的《不同文化间的音乐理解问题》一文则强调了对多元音乐文化应持平等客观的研究态度.

3.关注区域音乐的时空观

每个区域音乐事象皆存在于一定的时空里,无时无刻不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学者们把握时空观,从“历时”和“共时”的高度深入解释了音乐事象的现实存见、构建规律、分布流传、扩散走向等问题.

田耀农在《区域音乐文化视野下的雅乐与雅乐的传承》一文中指出:雅乐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追求和表演艺术的社会功能.封建王朝的覆灭使雅乐失去生存的空间及可资保护的活体.保护雅乐的首要任务是复建,详细的文献记载、民间活体的遗存以及雅乐在境外的遗存为复建雅乐提供有利条件,雅乐的复建、传承的意义对区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万钟如在《传统的发明――广东音乐兴衰论》中借用人类学家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理论对广东音乐发展历史及兴衰动因进行辨析,探讨软弓与硬弓时期的不同文化属性;王豫立对商丘四平调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模式变化进行纵向对比研究并分析传承规律;郝苗苗进行旧派、新派纽约“Rap”音乐表演的历时性比较研究等等.


4.关注区域音乐的质量观

不同的区域音乐事象展现出来的特质,包含音乐事象的音乐结构、音乐风格、音乐文化等多方面.杨玉成认为,把握蒙古族多声音乐“潮尔―呼麦”体系的表现形式的联系与差别是非遗保护的关键;张忠平、张应华以柳进军作品《引子赋格傩》为例,阐述民族音乐要素与西方当代审美格调相融会的作品特色以及土家族“傩”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气韵;豆军红对关中区域音乐的文化特质进行考察,论述了关中音乐原生性、传承性、多元性和扩散性等特征等等.

5.关注区域音乐的网络观

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既需要认识和把握本体结构内部元素的独立表现,又需要把握本体结构与外部环境诸要素的复杂联系,不少研究从网络观的视野拓展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新思维.南鸿雁探讨全球化语境中地域因与文化认同出现的危机及其重构等问题;张利珍置于由地域、历史、社会等不同因素构成的文化生态中考察客家山歌的历史社会价值及文化独特性;王培站在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战略高度上思考广东区域性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等等.

(二)区域音乐个案研究

区域音乐个案研究围绕探讨少数民族及汉族地区歌舞文化、戏曲音乐、民俗音乐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历史变迁等之间的关联及其影响等方面展开.

有的学者把研究焦点回归到区域音乐的本体研究上,如杜亚雄采用匈牙利音乐学家巴托克贝拉的旋律分类法把宁夏回族民歌的音调归类为“羽核心级进音调”和“徵核心双四度框架”,并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柏互玖以河北地区《工尺谱集成》和《器乐曲集成》为考察对象,指出大曲与器乐套曲之间存在演化关系;李德敬运用“核腔”理论和民族音乐分析法对“一勾勾”与花鼓、鲁西北民歌小调进行对比分析;袁环对滩簧唱腔音乐进行细致考证与辨析,认为南词滩簧各剧种基本调之间有着共同稳定的程式性特征,构成庞大的“太平调”系统等等.

区域音乐文化传播、地域特征及历史流变的研究是与会者关注的热点.张明志研究了河西走廊裕固族音乐的历史渊源、生存环境、音乐文化等问题,类似研究有郭永青《泷洲歌源流及其研究价值》、任红军《珠江上游传统民歌的文化内涵》、王晓燕《花朝戏声腔溯源》、刘清《山东民歌“枣木杠子乱弹”探微》等.王汉君和沈剑皆以内蒙古汉族民歌的地域性特征为研究对象,前者着重音乐地理学分析,后者侧重探讨内蒙古汉族民歌与人口迁移、民族融合导致的方言演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类似研究有周翔《四川羌族音乐的地域特征研究》、曾华宏《泉州北管的地域文化特征》等.部分学者还以区域音乐族群,乐种之间的吸收、融合发展及影响作为切入阐述,如李秀明梳理了中国壮族“末伦”和泰国东北部“Molam”的亲缘关系,探讨壮泰族群音乐发展的相互交融现象以及不同时空变异因素的影响;周迎谈到雷州歌谣音调与岭南越歌在旋律音调表现上的紧密联系.

尽管学者们关注角度各异,但多数研究都是立足于田野取得的第一手材料,正如谢嘉幸教授所说:“音乐是活态的,因此我们要用‘永远的田野作业’去研究音乐,不脱离本体”②.

二、开放包容、纵深推进的区域音乐

学科理论研究

多学科视野与区域音乐研究

学者们结合地域文化特征,吸收文化学、地理学、民俗学等研究方法,对音乐地理学、音乐美学、景观生态学、文化传播学、数学图论、作曲技法等多学科视野的关注与学术创新,使区域音乐学科理论研究在横向比较、纵向研究中更具立体性、生动性和完整性.具体研究分为以下几类:

1.区域音乐地理学、生态学研究

乔建中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从学术、应用、美学三方面阐释中国音乐地理学研究的三个目标;黄虎从对中国音乐地理学科发展进行回顾,探讨国内外研究的侧重点之差异,指出以音乐为本位、全面吸收历史地理学界的理论精华,揭示“音―地关系”的表现形态和演变规律是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关意宁探究大三弦类“三弦书”曲种的地理分布特点;高彩荣兼谈陕西梆子的行政区划与文化分区错位的问题;李启福采用文化传播和整合的思维分析《凤阳花鼓》形成的自然地理与社会原因,探讨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凤阳花鼓》扩散类型、传播路径与整合特征;陈雅先借鉴景观生态学原理探究潮州大锣鼓民间音乐活动的时空特征以及声音景观格局,辨析旅游文化与原生态民间音乐之间的矛盾;黄玉英论述赣南客家竹片歌之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张天彤总结达斡尔族传统音乐在体裁、内容以及表演形式等方面的区域特色等等.

2.区域音乐美学研究

刘瑾对西洋乐器在粤乐中的文化属性进行解读,从同构、解构与重构三方面阐释了粤乐发展的包容姿态;仲立斌以粤乐作品《平湖秋月》为例,解析粤剧粤曲在粤乐中“唱腔化”的现象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等等.

3.区域音乐文化传播学研究

姜宇丹研究“二人转”演出方式的转型问题;刘德波论述古代中国音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问题;施咏把古琴音乐的大众传播总结为“模糊性、反传播性与多层综合性”三大特点;李葳以温州鼓词为例,探索全媒体时代民间音乐有效、多元的保护和传承方式;朱美丽对南音微电影《新三千两金》进行南音文化推广模式的探究;潘妍娜研究当代广州粤曲茶座音乐文化空间的建构、维持与变迁的问题等等.

4.区域音乐民俗学研究

赵胜山对西林壮族“春牛舞”所蕴含的古句町牛崇拜、稻作文化内涵进行阐述;李萍认为无锡宣卷音声是具有信仰归属的仪式行为的产物,其保有的信仰核心是与历史本源一脉相承的本质所在;雷嘉彦、杨娇娇探究当代柯尔克孜族“婚嫁歌”的现状与变迁问题等等.

5.其他学科研究

刘晟以冀津交接地区落子戏唱腔的同质性为例,论证数学图论研究戏曲唱腔结构形态的可行性;王少明运用音乐心理学将人的正向感觉功能进行厘分兼谈欣赏广东音乐的感受;柳进军结合自身作品谈到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何丽丽《〈金瓶梅〉与柳子戏关系考》一文从文学的角度论述了柳子戏曲牌发展踪迹等等.

区域音乐研究理论与方法

区域音乐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人文科学研究,其学科性质的规范、研究理念和操作程序等问题有待不断完善发展,建立成熟的理论体系,是与会者乃至学界的共同目标.冯明洋《岭南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导论》指出多元一体论、核心价值论、文化趋向论等科学发展规律是

本文是一篇音乐教育论文范文,关于音乐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立足区域音乐文化,关注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音乐教育及民族音乐及地理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音乐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研究岭南区域音乐文化的理论基础.杨民康《论云南与周边跨界族群音乐的文化圈――文化层特征》以南传佛教音乐文化圈为例,对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的原生文化层、次生文化层和再生文化层三个层次进行解读.周楷模、吴迪、张曦、蒋燮从“活态传统、物质文化、行为方式、表达形态”四个表层问题出发讨论岭南音乐的研究方法.

三、传承与创新并行的区域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区域音乐研究是深彻理解中国音乐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整体的基础,学校作为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主要阵地,把多姿多彩的地方音乐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通过梳理、整合和开发各区域音乐文化来促进中小学乃至高等音乐教育的改革和探索,无论是从社会意义、学术价值、还是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传统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教育研究”成为会议的核心议题.

1.区域音乐教学实践的意义探讨

陈育燕论证了区域民俗舞蹈文化纳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葛艳、王小龙论述了建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地方音乐研究机构”的意义等等.

2.区域音乐研究与教学经验的总结

谢嘉幸介绍了中国音乐学院培养民族音乐的高层次人才的办学目标、任务和具体做法,以北京传统音乐节与“太极传统音乐奖”为例,论述音乐学转向中的地方音乐学构建问题,强调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要具有“地方性知识”的特性和全球化的视野;陈子扬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开展汉剧活态传承的教学经验;李莉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史专业为例,谈到区域音乐史学研究与音乐史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做法;陈佳探讨研究性学习在高师音乐公选课区域音乐文化教学中的运用;王沥沥认为感性教学模式是建立高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本土音乐文化认同感的最佳方式;黄卉介绍了广州市荔湾区三元坊小学粤剧校本课程的开发现状等等.

3.区域音乐的具体教学实践研究

张莹莹谈到粤剧念白运用于节奏训练的视唱练耳教学设计问题;屈理慧以潮乐传承人黄义孝的教学为例,从叙事角度研究潮州大锣鼓民间口传心授的教学等等.

4.区域音乐教学的跨学科研究

如蔡际洲从音乐地理学的视野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区划问题,强调在教学实践中厘清“文化区”和“文化圈”的学术概念;王冰站在音乐教育哲学的高度思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本土化”问题;李小威借鉴教育生态学原理对中山市胜龙小学隐性咸水歌课程进行个案研究等等.

四、结 ,语

自2009年起,中国音乐学院先后联合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扬州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的两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研讨会,建立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交流协作机制.2013年,广州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会议延续前两次会议“立足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关注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学术研讨传统,对于推动区域音乐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众多学者在强调区域音乐事象外部结构理论的本质联系的同时,在注重田野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区域音乐本体理论的研究,使区域音乐具体研究的内涵得到提升.从论域看,研究全国各地区乐种、曲种的文章占主流,较少涉及区域音乐区划和分类的讨论,而区域音乐研究方法论的理论研究仍有很大的提炼空间.

其次,会议把“多学科视野与区域音乐研究”作为重要议题,推动区域音乐研究与多元学科相融合的发展进程.纵观多个实例的研究视角,既涵括了区域音乐研究与音乐美学、音乐民族学等非技术性音乐理论学科的相互渗透与借鉴,也展开了区域音乐研究与数学、传播学等非音乐理论学科相交叉的崭新研究视野,呈现出开放姿态的学术容纳理论优势.

最后,会议开设的“研究生论坛”是全国各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学生展示区域音乐科研成果的平台,从学界对话的角度加强了院校之间教学、科研的协作交流.主办方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坚持岭南传统音乐舞蹈研究与研究生专业相结合的区域舞蹈音乐教学特色,团队扎实的田野调查工作态度及科研成果获得学学界的一致认可.

综上可见,区域音乐理论研究的学科进展和学理扩展是历史的、现实的,立足田野、多元创新是区域音乐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趋势.从方法论、研究视角和学术建设的立场看,区域音乐研究正迈向新的起点前进,期待不久的将来,在各位学者共同努力下,区域音乐研究能够涌现出更多、更优秀的研究成果,渐行渐壮.

注 ,释:

①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通知》,《音乐研究》2013年第1期,第236页.

②崔淑静《立足田野 ,开放包容――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学术研讨会综述》,《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年第6期,第30-32页.

黄 ,卉、马 ,达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乐 ,讯

“第七届全国音乐教育论文征评”活动欢迎您的参与

“第七届全国音乐教育论文征评”活动由《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共同举办.本届参评论文主题为“音乐课程改革实验以来的总结与思考”.欢迎大家针对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就基础音乐教育和高校音乐教育中基础性、紧迫性的现实问题展开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和论述.文体不限.

参评要求

1.凡以往未参加各类全国音乐教育论文评选活动的论文或参加论文评选但未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获奖论文请注明)均可以参评.

2.文章分小学组(含幼儿园)、中学组(含初、高中和教研员)、高校组进行评选,组别按作者所在工作单位划分.

3.一人只能报送一篇论文参评,合作撰写的文章(含调研报告),作者不得超过两人.

4.每篇文章篇幅不超过5000字,摘 要不超过200字,引文须加以注释.

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音乐教研员可推荐文章10―15篇,计划单列市教研员和其他理事可推荐论文5―10篇.

申报办法

1.参评论文(须附申报表)递交电子版一份和纸质打印稿(用A4纸打印)一式五份.电子版要用word文档以附件形式发送(不要直接贴上去),文件名为作者的单位加姓名.格式要求:标题黑体三号字居中;摘 要用宋体小四号字;正文用宋体四号字;文后注释用宋体五号字;文章中不得出现作者姓名与单位.

2.电子版请发送至zgyyjy11@.;纸质版文章请邮寄至《中国音乐教育》编辑部(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甲55号520室,邮编:100010;收件人:《中国音乐教育》编辑部;联系:010-58110580),请在信封上注明“参评论文”字样.

经评审,获奖论文作者将获得主办单位颁发的获奖证书;获奖结果将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微博、中国音教网、人民音乐出版社网站公布;将择优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上刊登获奖论文并结集正式出版.

(本 ,刊)

相关论文

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该文为思想政治教育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相关政治论文写法,可作为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写作研究的。

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范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有关硕士学位论文,关于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思。

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反思

本论文为关于音乐教育相关教育教学论文格式,关于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反思相关毕业论文,可用于音乐教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

对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音乐教育方面学前教育本科论文范文,关于对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音乐教。

刍议高校公共课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是一篇音乐教育论文范文,音乐教育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关于刍议高校公共课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音乐教育及大学生及。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

本文关于音乐教育及文化教育及音乐教师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相关学年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