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基础教育中德育工作者的困境成因

时间:2024-02-22 点赞:47111 浏览:9392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德育教育类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小学基础教育中德育工作者的困境成因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德育教育及德育工作及学校德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德育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工作的方向,习惯称其为“灵魂”.德育改革是当前“以人为本”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探求德育工作的规律,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愈加显得重要.影响中小学德育实效提高的因素众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德育低效的表现及原因的分析,探讨其克服的对策,进而为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作出新探索.

1.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困境

新世纪随着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利益关系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目标追求等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德育面临更多的困难:有社会不利环境对我们学生的影响,有家庭内部教育的复杂性、多样性对学生的影响,还存在学校内部德育工作的不适应带来的许多新问题,小学德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多形式主义等.例如学校德育往往是居高临下,单纯从“任务”、“要求”角度出发,不注重效益、质量问题;在管理上往往是把德育工作看成是软任务,就事论事的思想教育替代应有的道德教育;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加强与学生的实际道德行为的不到位、不稳定或只停留在遣德认识的水平,表现为怕苦、怕累、任性、自私,索取多、奉献少,说做分离,形成多重性格;一些小学德育工作,只重形式,作表面文章,把德育视为一种可供观赏的“活动”,甚至是“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有人称“只管种,不管收”.此外,一些学校德育工作者把定量管理的方法庸俗化,用数字简单量化德育工作的效果,如用纪律卫生的分数、好人好事的次数、表扬稿的篇数、捐款的钱数等来“量化”德育的效果.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差成为当前德育不可忽视的一大弊端.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低效现状,不但没有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目的,而且还损坏了教育者自身的形象,所以,必须在教育实践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和矫正.

2.原因

(1)德育目标的高调化,使学校德育工作变得“务虚”.

目前许多学校的德育目标普遍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德育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只重视远大理想的树立;不顾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要,只求学生的思想风平浪静.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于在心理上接受.过于高调、理想化的道德与人格毕竟不会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现象,因此,学生只能肤浅地唯心地理解各种道德要求,这就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德育内容的大而不当,宽而无边.否则过高过空的德育目标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名义上的“加强”而实际上的“淡化”和名义上的“落实”而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2)德育内容的空泛,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因脱离现实而被弱化.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混乱杂多,忽略了德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打开我们小学的思品教材或教辅资料,发现它没有像其它课程那样拥有完整的相互衔接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训练体系,而是反复重复一些简单的道德概念和行为准则,并且老师在课堂上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大讲特讲,通过提问、讨论,去进一步诱导学生来掌握浅显易懂的“大道理”,如尊重老人、帮助同学等.把道德的培养与日常生活分离,忽视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道德生活的需求,比如,以前德育教材中特别强调学生要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体力弱小与生命的可贵;只要求学生不打架、不骂人,但学生发现在现实的社会中,一味地忍让,只会招来其他同学的欺负,根本不适用.

(3)德育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时代特征,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某一时期的德育内容及某些方法在当时或某阶段有效,而在另一阶段或时期几乎不被青少年接受.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平等意识强,不愿听别人的过多指责,愿意自己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步形成自我评价标准,并根据这些标准逐步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世界,自我评价逐步成为他们行为的主要调节器,并开始调节、控制自我.如果在德育教育活动中一味地由教师布置、组织、安排等包办代替,从头管到脚,就会造成学生在品德和心理上严重的依赖性、随意性,而缺乏自主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自制力也得不到发展和提高.

(4)过分注重德育活动的形式新颖,搞“花架子”,不注重学生基础修养的培养.而现实中人们评价德育实效低下往往是指缺少遵守社会公德并具有法制意识的社会成员和群体,而不是指缺少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所以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德育其重点更应放在培养受教育者基础规范和基础文明的修养上,德育内容应更贴近社会生活,更关注社会基础道德,如进行诚信、正直、友爱、关心他人等具有普遍意义的观念教育.

(5)割裂德育教育与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片面强调道德行为的养成,造成德育的“虚”“假”化.道德行为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目标,也是我们判断和确定某人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准.但如果片面强调道德行为的地位,把它看作是德育过程的唯一,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行为规范的宜传及道德行为的训练、考核上,通过给学生灌输-死记-行为强化,这种为行为而行为的训练,只会造成学生行为的“虚假化”.如在开展学雷锋活动时,有的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做好事,而忽视了必要的思想引导,没有帮助学生去正确认识学雷锋活动的实质,结果是学生一边做事,一边牢骚满腹.

3.对策

我们面对德育低效的种种表现及原因,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德育任务及规律,笔者认为德育的进行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3.1全面了解、关注学生,调整德育内容.

(1)了解学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系统、科学地了解自己教育对象的各种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过科学的分析,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案,为采取科学的手段和途径,提高德育效果奠定基础.

(2)调整不适应的部分德育内容,及时增加富有时代特征、与新形势下的任务、国民关注的焦点相吻合的新内容.德育的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其历史性的特点要求我们逐步增加现代社会一般的社会规范和技术规范教育.当今的德育内涵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如法制教育、人文教育、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辨别,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判断能力,从思想深处,清醒地认识到放松思想教育的危害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德育的内涵要广,要覆盖尽量多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德育要全方位地进行,并在不同时期,根据时代特点和主客观需要有所侧重,抓薄弱环节,提高德育的整体功效.3.2进一步更新德育师生观.

在新的德育改革体系中强调教师做引导者、促进者.目前,在德育教改的呼吁声中,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已被各种各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在以往过分强调灌输的德育模式里我们只能看到“教师”的说教,却看不到“学生”的感受和师生的互动.这种师生关系实际上也含有只注重形式不注重结果等形式主义的特点,它的存在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潜在的危害性.所以,德育工作者更新观念,树立新型的德育师生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教师的角色只能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这种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能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与价值体验,并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感受到独特性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当然,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德育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角色转换的重要,而从角色转换需要达到角色转换的实现是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的.需要广大德育教育教学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在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下进行不断的创造和实践,探索各种更新更好的转换目标形式和手段,以适应新时期德育教育教学的需要.

3.3以育人为本,走大德育之路.

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应以育人为本,人是社会的人,学校是社会的学校,教育是综合的教育.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我们要逐步形成大德育观的理念,构筑大德育平台.学校德育必须走大德育之路,置学校德育于五彩缤纷的时代与社会环境之中,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环境”.要努力做好四个“全”:就是德育教育覆盖的全面性,全员参加的德育,全过程的德育以及德育方法的综合全面性.为此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例如我校将全员参与学生德育全过程与绩效工资相挂钩,每位教师都有明确的德育教育对象与职责.此外,我校还利用学科合作小组学习的优势,将学生按同质、异质或自愿方式编组,加强组内交流、组际交流、组际互查、组际竞赛,指导学生以尊重信任的态度学会倾听,以理解沟通为目的学会交流,以合作、竞争的技巧学会协作,以体验反思的情怀学会分享.消除德育教育的误区,尽量使全班学生(包括学困生、问题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发展.最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差异,要在师生人格独立与平等的基础上“蹲下来与学生讲话”.

3.4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课程,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内化德育教育.

过去,学校十分重视充分利用各学科德育的新渠道,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以促成学生主体观念的生成.学科德育以各学科教学为渠道,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渗透着思想品德、心理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各学科所要表达的哲理,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融汇在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如通过体育,要增强对学生性格、意志、抗挫折能力的

本文是一篇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德育教育类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小学基础教育中德育工作者的困境成因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德育教育及德育工作及学校德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德育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培养;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树立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通过美育,学会体验美的情怀和创造美的能力等.还可以创办各种类型的主题活动,加深学生的体验.

笔者认为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展不仅可以为那些早已在实行但又无法正常纳入到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活动提供了一种使其系统化、正规化的结构框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打破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学科化德育模式带来了希望.

德育活动课程以培养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和处理各种现实的道德情景能力为目标,其实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能力结合起来了.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道德情景和道德冲突,通过学生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景的自主判断能力,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自觉的参与意识,这就有可能使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品性,从而使学生在未来遇到相似的情时受到类似情感的触发而引起道德行为动机.

通过德育活动课程的开设,可以活化各科教材,弥补教材与实际生活脱离的空隙,找准德育的新切人点,这对增强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养成学生的道德主体观念意义重大.

3.5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培育校本德育品牌.

中华传统美德包括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质、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等,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绵延数千年不衰,至今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在我们学生眼界开阔、信息量巨增的同时,一些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在减退,对民族优秀文化的漠视在加强.面对新问题、新形势,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应努力继承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办学传统,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上不断加以发展与创新.例如德育与本地民俗的有机结合,开拓各具特色的校本德育载体.有些专家提出,学校的德育教育,不妨借助“民俗”这一载体,使德育变得自然、亲切.民俗专家认为,民俗教育进学校,将是一种融合私德和公德、兼顾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益尝试.因为民族精神、法制观念、荣辱观以及心理健康等现代德育内容无不与民俗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民俗世象入手,以民俗知识、民间节日、民间技艺、民俗游戏等活动为载体,德育内容的贯彻与落实会变得更加自然、真切,也会收到更好的高效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育是造就人的科学,“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塑好新世纪人才,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德育教育需要加强实效性,才能真正体现其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养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自觉行为习惯.

收稿日期:2013-09-18

相关论文

00后的性格特点与小学基础教育

本文是一篇互联网论文范文,互联网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00后的性格特点与小学基础教育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互联网及小学。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文写作困境成因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范文,关于旅游管理方面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文写作困境成因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旅游。

学前教育学教学困境成因解决途径

本文是一篇幼儿园论文范文,关于幼儿园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学前教育学教学困境成因解决途径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幼儿园及学前教育及。

小学语文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本文是一篇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关于德育教育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小学语文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