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城市融入

时间:2024-03-21 点赞:48364 浏览:9699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社会工作类毕业论文范文,关于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社会工作及社会学及儿童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社会工作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迁移和流动儿童居留城市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流动儿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受到社会排斥、家庭弱势、社区隔离、学校差异、社会工作发展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而陷入融入的困境,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等的努力,更需要一个平等、包容的社会制度环境以及专业的实务工作.社会工作带着全新的问题解决视角与方法技巧,整合各项社会资源,直接为流动儿童开展服务,促进流动儿童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

关 键 词: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社会工作

一、概念界定

1、流动儿童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流动儿童这一概念尚无统一界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中的流动儿童倾向指0~14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农村学龄儿童少年[1],又称"流动人口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打工子弟"等.

2、城市融入

城市融入即指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在城市成长、就学、生活、与城市人交往互动,并且完成了与社会融合的社会化过程,直到有一天他们不仅在客观上拥有与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条件、良好的群体间关系、适应了城市社会生活模式,而且在心理上认同城市、对城市有了归属感,那就达到了我们所说的融入了城市.

二、社会融合

用戈登的"族群融合"理论看,流动儿童在城市社会的融合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本文主要从身份认同融合与结构性融合这两方面做初步探讨.

1、身份认同融合

身份认同是一个人处于族群交往的场景中,如何给予自己定位.按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的观点,一个族群的成员身份,是一种社会定义,是成员的自我认定和其他族群对之认定这两者的相互作用[2].也就是说,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是其与城市居民相互确定而建构出来的.流动儿童作为民工子女,在其尚未实现自立之前只能依附于其父母的身份归属.而流动农民进入城市社会后,在一系列的行为表现和认知表征中,他们逐渐被标签化,成了一个他人认同和自我认同都高度一致的农民工群体.附着在"农民工"这一标签下的群体特征主要有:肮脏、粗鲁、不遵守城市规则、愚昧等[3].农民工虽然不是一种法定的户口性质,却奠定了进入城市的这群人的社会身份,导致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在拉大.流动儿童在一定程度上也遭受着类似其父辈的、连带的处境.当然,流动儿童较其父辈有特殊性,父辈的社会身份限制了他们的身份认同,但并不决定着他们社会身份以及心理认同的不可变更性.影响着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其他因素还应该包括外界环境对这些流动儿童的特别限制.如:流动儿童集体性地就读在民工子弟学校,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他们群体内部间的认同.他们也会因此把自己与其他群体区别开来.

2、结构性融合

结构性融合是指不同族群成员之间出现比较亲密的私人接触,并嵌入对方的日常初级群体生活之中.两群体间的融合需要一个群体普遍地被另一个群体在日常生活和私人领域所接受,这种接受需要彼此成员间多数人的亲密往来(即社会交往)而交往的前提是两群体成员之间有接触的机会[4].因此,群体间的接触机会就成了融合的前提条件,对流动儿童来说,主要有三种因素影响着他们与城市人口群际间的接触机会:交往环境、交往动机和中介群体.在交往环境方面,由于农民工的居住范围相对狭窄和不稳定,其与城市居民在居住区域上的距离和差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子弟的活动范围.在交往动机方面,不少流动儿童纷纷表示他们愿意与城市儿童交朋友,然而他们的朋友圈中却极少有城市儿童[5].中介群体主要指流动儿童的父母和老师.然而,前已提及,流动儿童的父母本身便已经被边缘化、标签化或者说自愿性隔离了,他们的交往取向影响了子女的交往对象选择,产生不了群体间融合的力量和效果[6].老师中会有两种可能,如果是农民工,那么他们至多产生如同流动儿童父母一样的作用;而如果是当地居民,则有可能在师生间产生出亲密的交往,但由于教师的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教师的权威感和震慑力也容易让学生觉得不易接近,所以这种交往不一定能产生融合.因此,我国研究者们一致认为,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较差,城市社会融合度不高,还是城市的边缘人,未完全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5].

三、影响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因素

1、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从根本上影响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社会排斥是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群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多维的特点,并表现为被排斥者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心理诸方面的长期匮乏[7].流动儿童进入城市,主要受到制度与文化的双重排斥.首先,是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制度上的排斥,流动儿童的户籍弱势使他们从一开始踏入城市就面临着融入城市社会的无形的制度性障碍.其次,流动儿童面临的文化排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居民(包括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文化排斥;二是城市学校教师对流动儿童的文化排斥.文化排斥是流动儿童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的隐形障碍.

2、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是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基础.首先,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也是人开始社会化的地方.家庭在阶层、身份等方面的特征,家长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和文化教养等,都会通过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对儿童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产生重大影响[10].其次,社区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依托与平台.社区还影响着流动儿童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化、个人行为等.最后,学校的差异对流动儿童人力资本的积累,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响,是影响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关键.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公办学校因其所处的结构位置获得了远远多于民办学校的教育投资、政策扶持等有利资源.

3、代际传承

代际传承使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困境深化.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代际间的传承不仅仅显性地体现在基因遗传等生理因素上,还隐性地体现在心理与社会因素方面,在心理适应、社会认知、社会交往、身份认同等方面父辈对子辈均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行为,父母对社会的适应情况及处世态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流动儿童对迁入地社会的认知与接受程度,进而影响到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的状况.四、促进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路径


1、加快制度改革创新

目前有关流动儿童的政策法规以教育方面居多,在改善流动人口居住、就业、社保等方面的政策还很少.因此,城市政府及职能部门应积极推进政策创新.户籍制度是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最根本和最核心的制度性障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二元区隔的社会制度,加强制度的改革与融合,逐步将城市公共福利体系向流动人口开放,向流动儿童开放,保证所有人平等地享有社会的发展成果.

2、改善家庭弱势地位

家庭是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重要基础.所以,为流动家庭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与就业机会,提高流动儿童父母的就业能力,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改变他们某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增强他们自身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对于改善流动儿童的家庭成长环境、受教育环境、以及社会化程度、社会认同、情感支持等有积极作用,并最终能促进流动儿童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

3、打破社区群体间隔离

社区是家庭以外的第二个生活环境,有着丰富的资源.促进流动儿童融入城市,不仅要依托城市社区,更要重新发现社区.积极寻找和了解社区内的资源、资产和能力,帮助社区成员间相互了解,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消除流动儿童及其家庭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有形和无形的障碍.

4、改革教育制度

学校是儿童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同时,学校以其独特的地位在城市化进程和流动人口社会整合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公立学校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且公办学校好比是一个大"熔炉",流动儿童在其中不仅能受到好的教育,还可以赢得多样化和更加开放包容的人际交往环境,能较好的融入城市社会.但是公立学校的数量有限、容纳能力有限.面对日益增长的流动儿童数量及其教育需求,只靠公办学校来解决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政府应该改革教育制度,以公办学校为主,调整现有义务教育的格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民办教育为辅,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发展.

5、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儿童是学习能力、可塑性非常强的一个群体.流动儿童与父辈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是在城市环境中长大,不仅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观.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更以城市为坐标,他们也更愿意参与到正向的互动中,去影响、改变生活和环境,在互动中提升他们的能力、扩充他们的资源.因此,一方面,流动儿童自身应该更加主动地与城市儿童交往,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学习,努力适应和融入城市新环境.另一方面,家长、老师应该时刻关心流动儿童的身心成长,努力为他们提供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并充当好他们社会交往的桥梁;社会工作者应始终关注流动儿童的处境,培养流动儿童有事找社工的意识,努力发掘流动儿童自身优势和潜在能力,促进其与周围环境良性互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融入城市.

6、大力发展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是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重要工作对象.但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体制尚未建构,工作经验不足,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体制的建构,并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和接受程度,推动其职业化、专业化进程.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学习借鉴国外与之相关的理论、经验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专业的、具有针对性的且可实际操作的服务活动.

五、结语

流动儿童作为城市的新移民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规模不断壮大,他们来到城市,渴望融入城市、定居城市,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在漫长的磨合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得不到有效解决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隐患,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在全社会广泛关注、政府主导管理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工作下,使他们在社会文化、制度保障、心理适应和困境化解等方面获得支持与保障.让流动儿童在进入和接触城市的基础上认同城市、融入城市,在城市中更好地生活.

本文是一篇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社会工作类毕业论文范文,关于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社会工作及社会学及儿童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社会工作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质性[M].王春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18-19.394.

[5]史柏年,等.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7]徐玲,白文飞.流动儿童社会排斥的制度性因素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1).

作者简介:胡月(1989.8-),湖南益阳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3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

相关论文

社会工作视角下幼师儿童案探析

本文是一篇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社会工作类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社会工作视角下幼师儿童案探析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社会工作及。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水平亟待提升

此文是一篇经济发展论文范文,关于经济发展论文范文集,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水平亟待提升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经济发展及流动。

社会工作视角缓解空巢老人问题的

本文是一篇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社会工作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社会工作视角缓解空巢老人问题的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社会工作及社。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养老机构

这是一篇机构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与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养老机构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教育社会学专业与机构及老年人及需求方面相关的免。

社会工作视角下失地农民社会适应

该文为社会工作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与社会工作视角下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可作为文化社会学专业社会工作论文写作。

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相关

本文是一篇儿童论文范文,儿童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关于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相关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儿童及心理及弹性方面的的大。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效果评价

该文是论文格式专业儿童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儿童有关学年毕业论文,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效果评价相关论文范文素材,适合儿童及统计分析。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就业

本文是一篇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社会工作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就业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社会工作及大学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