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课程“双轨制”的培养模式

时间:2024-02-16 点赞:52293 浏览:107201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范文,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论文,关于硕士生课程“双轨制”的培养模式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计算机及学术型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双轨制,即对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分流,形成应用型硕士与研究型硕士两套培养方案.文章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对该专业的研究生实行应用型硕士与研究型硕士两套培养方案,在研究生培养中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达到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 键 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用型研究型双轨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09-02

一、引言

研究生是国民经济建设各个部门中知识、技术创新的中间力量.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研究生人才,就是要尊重研究生个体差异性,使培养的过程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双轨制,即对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分流,实行应用型硕士与研究型硕士两套培养方案.

2008年南开大学在全国首次试行研究生培养“双轨制”,在同一专业内实行“课程硕士”与“研究硕士”双轨并行培养,成为全国第一所试行研究生课程“双轨制”的高校.同年,武汉大学率先在湖北省试行研究生课程“双轨制”.武汉大学实行的“双轨制”,按照两类不同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一类为“应用型硕士”,目标是培养走上应用型工作岗位的人才;另一类为“研究型硕士”,目标是培养进行深层次理论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的人才.

以上两所学校在研究生课程“双轨制”培养与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如何在一般本科院校实行“双轨制”的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摸索.现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和研究.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双轨制”培养模式分析

研究生课程“双轨制”具有以下优势:分(级)类培养,打破学制限制;研究生各有专攻,导师培养有的放矢;一种课程两种方案,两种类型人才;强调因材施教,提高就业竞争力.本文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修订“双轨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硕士学位研究生有研究型(学术)型、应用型和职业型(专业学位)等不同培养类别.研究型(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造就从事教学、科研的专门人才,应用型和职业型的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造就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

相关案例一:研究型硕士的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研究型人才,除了应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或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等专业知识之外,还应熟悉现代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工具,具有娴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学术方面的要求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能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多种研究及应用课题,能胜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教学、工程技术和科研等工作.

2.培养方式.研究生以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为主.

研究生培养采取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每个研究生导师组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习年限与课程设置.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2~4年,最高年限为5年.

相关案例二: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掌握较扎实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有娴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能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多种应用课题,有敢于实践和创新的勇气及魄力,能胜任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教学、工程技术和产品开发等工作.

2.培养方式.研究生以培养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为主.

研究生培养采取以工程开发为主导的导师负责与企业联合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研究生导师组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培养优势.

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现场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校企联合培养等有机结合,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习年限与课程设置.实行弹性学习制,学习年限2~3年,最高年限为4年.

(二)修订研究生课程“双轨制”教学大纲

根据两类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订“双轨制”教学大纲.同一门课程,需要准备不同的素材,因此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和能力不同,在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中体现面向研究型和应用型的教学内容.

三、“双轨制”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方案

1.在硕士一年级对研究生进行摸底,把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特长人才弄清楚并进行相应的引导.根据硕士生的选择意愿、特长个性和主修课程情况、科研成果、考试成绩等进行中期考核和分流.

2.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分类施教,尤其是留给学生探讨的问题应该分类.教学科研型的人才应该重视基础性研究,高层次的实用型人才应该重视项目的实用性.

3.针对各类人才的培养,编写合适的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规范“双轨制”课程教学管理.

4.在培养过程中按照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分别根据两个培养类型――“研究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毕业方式就业.

四、建设现状及成果

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点从2007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5届研究生,在校学生规模40多人,成为我校主要硕士点之一.近年来,我们在研究生培养方向与导师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凝练方向,因材施教.学院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紧紧抓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设特色研究方向、适应市场需求这条主线,通过对研究生导师和实验设备资源进行整合等途径,形成了以下主要特色研究方向.

第一,计算机网络通信研究方向.本方向致力于运用计算机、网络及无线通信一体化技术,进行宽带无线视频传输的研究.

第二,嵌入式微纳电子器件和有机太阳电池器件研究方向.

第三,光信息的计算机处理方向.本方向主要研究对以光波为载波的传感信号进行计算机处理,从而达到精确传感的目的.

以上三个方向又分别根据学生的差异来体现“应用型”和“研究型”两种模式的培养.

2.针对研究方向,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优化队伍结构.在每个研究方向上,建立博士后、博士的导师梯队,而且实行工程应用型和学术型导师组合.

第二,组建导师团队,改革指导模式.一方面,我们实施导师团队,导师团队一般由2~3人组成,一名硕士生至少有2名导师指导;另一方面,加强工程应用型和学术型的“双师型”导师的培养,保证“双轨制”培养落到实处.

第三,增强导师的创新意识,奖励创新成果.学院为研究生导师的知识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独立的办公条件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并按计划派遣导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到国内外做访问学者等.最终目的是要求指导教师努力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不断开拓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带领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的课题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

五、结束语

湖南工业大学通过“双轨制”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了具有湖南工业大学特色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生课程“双轨制”培养方案体系,优化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生教学大纲,形成了一套以学生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为主的课程“双轨制”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北京).南开大学实行研究生课程“双轨制”http://news.163./08/0709/11/4GDIEPMC000120GU..


[2]方贵庭.对研究生课程尝试“双轨制”的思考――以武汉大学培养模式为例[J].襄樊学院学报,2009,(6):69-73.

[3]王永盛.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4]赵婷婷,代寒玲.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5]许克毅,赵军.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

[责任编辑:雷艳]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