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课程教学的窘境与出路

时间:2023-12-29 点赞:51466 浏览:10554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文学概论论文范文,文学概论类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比较文学概”课程教学的窘境与出路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文学概论及比较文学及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概论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安排不尽合理.这是因为受到学校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限定,而这种限定又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大环境对教育的冲击有关.面对如此窘境,我们为寻觅出路而以“他者”为参照,制订应对的策略:在内容上,进行一定的“缩水”;在方法上,突出比较案例教学的分量.

[关 键 词]比较文学概论教学窘境出路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1-0118-03

“比较文学”在学界通常被定位为一门“精英”学科.关于它的教学,我们的做法是:列为任选性质的选修课程,课时总量为32课时,本科学制第三个学年的第五学期进行讲授.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不尽合理.其理由在于,向学生传授比较文学的理论和知识,最基本的前提之一是他们应当有一定的中外文学理论和知识的积累.根据我们以前还没有开始上述那样安排“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学生在第三学年(第五、六学期)学完“外国文学史”课程之后,即第七学期才开设“比较文学概论”课程.因为我们当时已考虑到,如果没有外国文学理论与知识的铺垫,那么“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讲授就会成夹生饭.比如,在讲授过程中,势必涉及中外文学名著或文学思潮.对授课教师来说,他必须事先承担起讲授“外国文学史”课程的一些任务,其结果是“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均衡安排就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什么不对现行的“比较文学概论”课程开设的时段做些改动呢?

从我们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主干基础课程一般都会安排在第一、第二学年完成,只有少数课程(如外国文学史)和持续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安排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到了第四学年,学生忙于教育实习、撰写毕业论文、进行社会实践和承担顶岗工作(让贫困地区学校的老师“临时”抽身,接受有规划的培训,而他们原先的教学工作则由我们的学生来顶替)等.此外,有些主干基础课程(如现代汉语、文学概论等)在第一学年完成后,随即可开设与之相应的选修课.对学生来说,不管喜欢与否,只要抓紧选够若干量的选修课程就可以了,以便他们能够为自己腾出相当的、可自由支配的、提早走向社会的时间.

有鉴于此,我们曾进行过得到允准的努力,把原先安排第四学年的选修课(如“比较文学概论”、“欧美文学研究专题”等)挪至第三学年的上学期(也就是如前所述的“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最新”安排)和下学期,虽不尽理想,但至少避开了第四学年的“忙乱”高峰.对我们来说,当然希冀这种变动再大一些.比如,“外国文学史”课程的讲授可以挪到第二学年上,以期给安排在第三学年讲授的“比较文学概论”课程做些铺垫.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一个整体工程,不可能你想怎么挪,就怎么动.再加上不少公共必选课(如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概论、思想概论等)是容不得随意删减的,它们大都排在第一学年.还有,你说你的课程是何等的重要,应当列为必选性质的选修课.可是,与之相对,开设其他课程的老师也会说他们的选修课程是如何的管用,应当享有必选性质的资格,例如“应用写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势必会造成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章法.依据以往的经验,一般院校都会以与之对应的重点大学课程设置作为参照系.比如师范院校,往往会以重点的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为蓝本,并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作些调整.

造成排到第三学年上学期进行“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原因是诸多的,但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冲击不可小觑.譬如,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由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MyCOS)研究院撰写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并且就业满意度也比较低的专业,属于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警告的专业有: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专业则被列为“黄牌”(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也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专业.


面对这种现实,有专家学者按捺不住地站出来发声.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认为:“今人喜欢说‘专业对口’,往往误将‘上大学’理解为‘找职业’;很多中国大学也就顺水推舟,将自己降低为‘职业培训学校’.在我看来,当下中国,不少热门院系的课程设计过于实用化;很多技术活,上岗前培训三个月足矣,不值得为其耗费四年时光.相反,像中文系的学生,研习语言、文学、古文献,对学生的智商、情感及想象力大有裨益.走出校门,不一定马上派上用场,但学了不会白学,终归会有用的.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贬抑为‘万金油’――从政、经商、文学、艺术,似乎无所不能;如果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又似乎与专业训练无关.可这没什么好嘲笑的.中文系的基本训练,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1]与之相左,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科普作家孙文俊发微博(微博账号“@太蔟”)评论道:“一位朋友的女儿学文科的,高考分报中国人民大学可选个好专业,报北京大学只能选个差专业.这姑娘不知怎么着了魔,一定要上北大,在家人朋友的苦苦劝说下,最终还是选了北大历史系.一个文科傻妞就此诞生.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应该打住吧.可是,孙先生仍旧“不依不饶”,又发了第二条微博:“我关于不赞成朋友孩子报北大历史专业的微博大概刺疼了一些文科生的心.反击的评论逐渐多了起来,脏字也冒了出来.那孩子家底不错,就是再差的专业将来也不愁生计.我之所以不建议她学历史专业,是因为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从那里出来的人多半不具有科学世界观,反科学,爱哲学,挺中医,将贻害社会.”[2]两者截然相反的看法,尤其是后者在社会上撩起了极大的争议.个别赞同者认为:“教授的一则微博引起网友激烈争论,实际上是一件好事.多少年来,已经没有这样的争论了,尤其是对中国的教育而言.争论的表面是对文科、理科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文科与理科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的问题.”更多的反对者则“口诛笔伐”:“没有任何的实际研究作为验证,对一个你根本不擅长的领域提出这样的观点,真的具有科学性吗?以偏激的语言攻击诋毁一个群体,这种行为本身就是缺乏人文素养的表现.”“现在利用微博哗众取宠出名的人太多了.”而孙教授本人也毫不示弱地回应道:“我最初的那条微博是一种痛惜情绪的发泄,可以说我是先被刺疼了的人.互相刺疼一下也未必是坏事,因为大家都知道历史专业招生及就业不景气的现实,一味地摆出‘尊重个人爱好与人生选择’的高姿态,把尚显稚嫩的孩子引诱进去不是个好办法.通过争论梳理一下这个现实背后的深层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和改进措施――比如尊重一下就业市场,才是建设性的.”[3]

我本人觉得,讲学理,文化人大概没有不清楚的.文科和理科实际上是土壤与种子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文科的土壤,理科的种子是没有地方去生根的.倒过来讲,即便你有了土壤,但是你永远不播撒种子,那么这样的土壤亦是荒废的.同理,一个社会假如离开了理科或文科,也就不会有人类文明的诞生、发展和深化.福楼拜早就说过:“时代越前进,艺术越具有科学性,同样,科学也会变得富有艺术性.两者在底部分开之后,又会在顶峰汇合.”[4]福楼拜在这所言其实指涉及理科与文科的关系,人类文明的发展使得它们两者情同手足,谁也不可能离开谁.理科和文科之结合是人的个体和人类整体的必需,正如培根所说的那样:“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直译:学问入于性格).”[5]

然而,从大学文科教育实际来讲,也着实存在让人诟病的因素,“文科傻妞”的雅号,也并非空穴来风.比如有些公共课(不管文科或理科)必须听命于上级的统一安排.有些课程,学生和老师都认为没有必要设置,甚至还存在老化、滞后等问题.但是在规定之下却又不得不设置.在这种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文科学生,很难建立起全面而又鲜活的知识体系.所谓的通识课、公选课,在强大的专业课程压力下,多半沦为混学分的工具而非增加知识构成的辅助.诸如此类的问题最终会酿成怎样的后果呢?某机械进出口公司的人事干部给出了他的答案:“文科生读的所谓专业,其实都是理论知识,无法从事其他类别的岗位.加上有的文科生有些轻狂,眼高手低,所以我们不愿意要文科生,也不可能给他们开出较高薪水.”[6]

从我们的“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困境,到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冲击,因与果生成的大致探寻,对普通院校的“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来说,不大可能使我们进入到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所“号召学子多读‘无用’之书”[7]的那种令人神往的思想境界.因为各自学校的类型和定位不一样,人家属于力争创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而我们则归为教学型的,甚至像教育部把安徽合肥学院列为应用型试点单位那样的地方院校.由于学校类型和定位不一样,所以各自招生的生源也就不同了.而生源不同,教学的起点也就有差异.人家生源起点高,学校大力追求的是社会精英培养的学术教育,学生就业宛如皇帝女儿不愁嫁.而我们的生源起点低,学校往往强调的是服务于基层的“启蒙”教育,学生就业大多犹如无头的苍蝇到处飞蹿.

本文是一篇文学概论论文范文,文学概论类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比较文学概”课程教学的窘境与出路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文学概论及比较文学及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概论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过,谋事在天,成事在人.一味地排泄怨天尤人的思想情绪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我们必须为寻觅出路而思虑较为变通的策略来应对我们的“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困境.然而,这个变通策略思忖的参照给力点又在哪儿呢?凭着记忆,美国芝加哥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约书亚司哥德尔(JoshuaScodel)教授在华中师大文学院的演讲(2009年10月11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演讲内容,主要围绕芝加哥大学本科教育中,英语文学与比较文学课程所面临的三个挑战以及他们所采取的相应策略的话题.其中,第一个挑战就是文学的功用问题.在司哥德尔教授眼中,美国通识教育的传统决定了课程设置中文学课程的不可或缺,换言之,毕业后未必把文学作为职业的那些学生们,也要学习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可是,目前美国的经济困境,尤其是失业率极高的现实,使得学生们宁愿选择更有益于就业的工科和经济类课程.于是,他们采取的对策是,在设置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课程时,不仅考虑如何才能使学生日后成为文学工作者,更考虑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技能.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就他们所读过的作品写论文,由教授提供一系列的题目供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其一.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论证能力和条理清晰、说理性的写作能力.无论今后从事哪一行业,这些知识技能会令学生受益终身.[8]这为其一.其二,美国卡尔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主任、比较文学博士赵启光教授,在接受中国外文局主办的《对外大传播》杂志社采访时的谈话,则是另外一种应对选择.《对外大传播》问:“您是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教授,刚才您谈到的那些现象其实都涉及比较文学的范畴,也就是涉及文化的差异性问题.比较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很是活跃,您今天对这个问题如何看?”赵启光答:“比较文学在海外可以说是塔中的学问,我自己不想拘泥于仅仅在案头做学问,我希望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联系起来,能对各种事物进行比较.比如说交通阻塞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看一下纽约、伦敦等其他城市是如何解决的,这个问题不就可以解决了吗?我认为比较是一种方法,把所有的问题放在一起,我们就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不管是做文学还是做新闻,最忌讳的是进入一个窄窄的巷道,也就是钻牛角尖.”[9]

上述两个例子,表面上让人看起来,两者应对策略的选择,好像是萝卜白菜各有所好.但实际上从中共同反映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不显摆高谈阔论的“功夫”,而是积极地拥抱社会现实,让学问服务于社会现实.由此,我们不由得想到了改变我们的“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处境的应对策略.首先,在内容上,有的放矢地进行一定的“缩水”.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比较文学概论》版本为例,该教材拢共五章,可是章下的专节的内容却十分丰富.例如,第四章“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若干领域”下的专节依次有:神话和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文类学、主题学、媒介学、形象学、比较诗学、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比较研究等.如果以我们这里的教学对象和环境而言,按部就班地进行面面俱到的教学不是没有这个可能,问题在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适应,且消化不了走马观花式的教学.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讲授的内容上作些文章,选择最为主干的内容进行讲授,如比较文学的定义、可比性、事实材料关系研究、美学价值关系研究、学科交叉关系研究等.在方法上,突出比较案例讲授的分量.在法学、审计学等教育实践中,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尤为重要的环节.我想,“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也毫不例外.如果理论与实践脱钩,那么这种理论不苍白、不短命才怪.据了解,国内有的院校编写的比较文学教科书附有一些比较案例.不过,我所强调的是辅助“比较文学概论”课程主干内容来讲授,有些像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光兴主编的《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那样的范型.该书将心理学理论融贯到文学名著案例中进行分析,这种编写不但活泼生动,而且操作性也强.笔者以为,人家局外人在心理学与文学关系上卓有成效地进行实践,我们圈内人为何不大胆地也尝试一下呢?

[参考文献]

[1]陈平原.中文人的视野、责任与情怀[N].中华读书报,2012-07-04.

[2]梁斌.女孩报考北大历史系一教授说她是“傻妞”[N].东南快报,2012-06-27.

[3]高星.哈工大教授称“文史哲”贻害社会引争议[EB/OL].http://news.xinhua./local/2012-06/29/c_112318634.

.

[4][法]福楼拜.刘益庚,刘芳译.福楼拜小说全集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英]弗培根.水天同译.培根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赵昂.文科毕业生“困”在哪儿[N].工人日报,2012-07-20.

[7]吴永熹.陈平原号召学子多读“无用”书[N].新京报,2012-08-10.

[8]刘富丽.芝加哥大学约书亚司哥德尔教授演讲综述[J].外国文学研究,2009(6).

[9]宏磊.有文化差异的地方最美丽――美籍学者赵启光访谈录[EB/OL].http://media.people../GB/22114/41180/60610/4218453..

[责任编辑:钟岚]

相关论文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本文是一篇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关于语文教学相关学年毕业论文,关于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语文教学及。

关于汉语课程教学大纲的

本文是一篇课程论文范文,课程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关于汉语课程教学大纲的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课程及学生及课堂教学方面的的。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本文是一篇土木工程材料论文范文,土木工程材料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土木工程。

《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综述

本文是一篇旅游电子商务论文范文,旅游电子商务方面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综述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旅游。

《基础会计》实训课程教学

本文是一篇基础会计论文范文,基础会计有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基础会计》实训课程教学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基础会计及基础会计实训及。

《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

本文是一篇教学法论文范文,关于教学法学士学位论文,关于《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教学法及地质学及地质构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