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预警的非财务观

时间:2024-03-22 点赞:44070 浏览:8362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财务危机论文范文,财务危机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财务预警的非财务观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财务危机及公司财务及财务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财务危机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主流的财务预警研究方法基本上没有突破使用财务指标进行预警的框架,其研究思路依然停留在财务预警的财务观.通过对财务危机背后的本质原因及其发生机理和财务行为的社会嵌入性的分析,认为财务指标是财务危机发生的征兆而不是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非财务指标为主要预测变量的财务预警研究思路,即财务预警的非财务观.

关 键 词:财务预警;财务危机发生机理;财务观;非财务观

中图分类号:F7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0)04-0122-07

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用统计方法对财务预警问题进行研究.1966年,Beer沿着Fitzpatrick的思路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单变量判定模型.1968年,Altman运用多变量判别分析方法(MuhipleDiseriminantAnalysis)探讨财务预警问题,并提出了Z-score模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较有影响的财务预警方法已经有十几种之多,财务预警研究呈现出多角化的发展态势.然而,财务预警研究成果在现实中的应用并不乐观,财务预警研究模型的高判别率并未转化为现实中的高预测率.原因到底在哪儿呢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财务危机认识和归因上的偏差,这种偏差导致预警研究未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的预警问题.虽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不断改进预测方法,如增加预测变量、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考虑其他非财务因素、放弃财务危机两分类方法等,这些改进使财务预警研究更接近于现实,但基本上没有突破用财务指标进行预警的框架.笔者将这类主要运用财务指标进行预警的研究思路称为财务预警的财务观.显然,财务观的践行者们并不怀疑财务指标的预警作用,他们认为问题在于能否找到最佳的财务指标.笔者认为,这一观念已经成为束缚财务预警研究的枷锁,必须加以突破.为此,笔者从对财务指标是征兆还是原因的讨论出发,分析财务危机发生的过程,并结合企业理论及环境的变化,提出了以非财务指标为主要预测变量的财务预警研究思路,即财务预警的非财务观.

一、财务指标――征兆还是原因

财务指标到底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征兆,还是可以预测财务危机的原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讨论,将直接决定预警模型中财务指标的作用.如果是征兆,则财务指标只具有对财务危机的判别作用,这种判别作用显然不同于预测作用.

截至目前,主流的财务预警研究方法依然是用财务指标构建模型,“几乎所有的研究都集中于寻找最佳的公开财务指标来预测财务危机”(张鸣等,2004).jieSunandHuiLi(2009)认为,在财务预警研究中,专家经验和非财务信息的重要作用几乎没有受到重视.然而对主要运用财务指标进行财务预警研究的方法一直是支持号怀疑并存.支持者热衷于从证券市场中选择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且往往得出较高的判别率.如Altman(1968)在样本公司破产前一年的预测准确率是95%,Deakin(1972)为97%,Blum(1974)为95%.怀疑者认为预测变量的选取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因而使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在指标的选择七有很大的随意性,更有人怀疑预测变量的预测能力.在Ahman(1968)发表论文之后不久,Johnson(1970)针对该文使用的预测方法指出:如果比率可以预测企业失败,那么这些比率应该是从经济过程和决策过程模型推导出来的.即使比率确实能够提供目前企业状态的信息,它们也并不包含企业的替代战略以及管理层和投资者面临的经济状况,比如企业合并和推迟付款.不幸的是,比率似乎更适合事后分析.这是对利用财务指标构建模型进行预警研究的预测效果提出的强烈质疑.Marquette(1980)认为大多数以财务比率构建的预警模型将因时间推移而改变,区别效果也会退化.金星(2007)认为,(模型)选择的预测变量往往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征兆,而非陷入财务困难的原因.因此,大多数预警模型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一种表象而已.由2008年金融海啸引起的大量企业快速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倒闭破产的现实也给现行的财务预警研究提出了一个十分沉重的问题:我们的模型预见到财务危机了吗答案显然不很乐观.如果我们等待财务数据出台,再去套用模型进行预测,只怕危机已成现实,预警之“预”也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

运用财务指标进行财务预警的原因大概来自于二者之间的直观联系.根据管理大师彼得的跟踪统计,全球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50年,我国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则更短,还不到10年.从事后的研究看,那些衰败的企业大部分是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这很容易给人一种直观印象:资金链断裂引发破产.因此人们将研究焦点对准了财务指标与破产(财务危机)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前面所说的直观印象,从而强化了人们对它们之间联系的认识.此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证研究方法在财务预警研究中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实证的重要基础是样本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可量化性,与非财务指标相比,财务指标显然具有这两方面的优势,从而比非财务指标更容易被应用在模型中.当然,预警模型表面上较高的预测能力也是研究者乐此不疲的原因之一.

然而笔者始终认为,利用财务指标来进行财务预警具有严重的局限性.其原因至少有三个:第一,财务指标具有事后性,因此将具有事后性的指标用于对财务危机的事先预警,其时效性和可靠性值得怀疑.20世纪80年代美国境内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是之前的财务报告仍然显示公司的经营业绩健康(王海,2007).事实上,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以后,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而且鼓励衍生工具的发展,放松对它的监管.2008年衍生产品总规模达到530万亿美元,约为美国CDP的40倍.由于衍生产品的规模如此之大,参与面如此之广,并不仅仅只有金融机构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第二,财务指标是否能涵盖导致财务危机的绝大部分信息同样值得怀疑.在我国,政策风险如银根收紧、企业特别风险如过度扩张等因素与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关系密切,而财务指标并不能反映此类风险.在关于这次金融风暴原因的分析中,甚至有官员和学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导致金融风暴产生的罪魁祸首.2008年10月4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并确认监管机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有权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10月8日,欧盟金融监管机构高层表示,欧盟市场监管者应允许区内银行立刻停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以减轻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些做法背后的原因,显然与银行家们所宣称的“交易价格下跌一资产减计一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一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有关.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由于公允价值要到期末才确认,财务指标显然不可能在企业陷入危机前涵盖此类信息,由此预警也就无从谈起.第三,财务指标数值具有较大的主观成分.由于会计中职业判断和人为操纵的存在,使得很多财务指标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客观的情况,这也会给财务预警带来很大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清楚财务指标只是某种与财务危机发生有关的表象,并且这种表象具有滞后反应性、不完全性和主观性.有了这样的认识,即使我们在预警模型中使用财务指标,也能对其预警效果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但不至于夸大财务指标的预警能力.

如果我们能够找出财务危机背后的本质原因及其发生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则获得真正的高预警能力将不是奢望.而就直觉和已有的知识来看,所谓的本质原因,更可能是消费偏好改变、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如这次金融风暴中美国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导致大量中国外贸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政府政策、公司治理、风险偏好等非财务指标.王克敏、姬美光(2006)针对我国亏损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分别使用基于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公司sT早期阶段,公司治理等非财务因素比财务因素的影响显著.另外,在财务指标基础上引入公司治理、关联交易、对外担保等非财务指标,可以大大提高公司sT的预测准确率.这一发现为非财务指标在财务预警中的预测能力提供了证据.

二、财务危机发生机理

对财务危机如何发生进行详细描述的文献较少,就已有的文献来看,大致上是从两种视角来分析财务危机发生机理:财务视角和非财务视角.彭绍兵、邢精平(2005)分析了财务危机的会计路径,指出诱发企业财务危机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费用水平升高诱因,二是销售收入下降诱因,三是过度扩张的投资策略诱因,其分析显然是建立在财务视角基础上的.基于本文第一部分分析的原因,从财务视角分析财务危机发生机理,尽管从表象上看合情合理,但事实上很难找出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对财务预警帮助不大.

非财务视角跳出财务表象,其视角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更可能寻找到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实现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预警.非财务视角的文献主要存在于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中.如Argenti(1976)通过案例研究及理论分析认为,导致企业失败的原因有八项,即企业管理差、会计信息不足或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缺陷、企业对经营环境的变化不能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制约公司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的因素、过度经营、开发大项目、高杠杆经营和常见经营危险.虽然这种分析不是直接针对财务危机的,但由于企业失败往往伴随着财务危机,因而其思路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从超越财务的视角对企业及其财务失败成因进行描述的理论不只是上述一家,李心合(2007)认为生存因素理论、行为惯性理论、自生能力理论、衰退与死亡因素理论、文化冲突理论都属此类.㈣生存因素理论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归纳为企业特性因素、产业特性因素和整体环境因素三大类.该理论认为,如果这些因素相互匹配且能支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就不会出现失败.行为惯性理论认为,企业行为存在惯性,正是一系列的行为惯性妨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引发企业生存危机.一种最普遍、最令人困惑的现象是成功的公司面对其环境的巨大变化往往不能作出有效的反应.这些公司不能抵御竞争对手新产品、新技术或新战略的冲击,只得眼看着企业规模和利润被逐步侵蚀,资深员工大量流失,股票价格一路下跌,一步步走向危机的深渊.以企业战略为例,企业没有战略不行,但战略也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划了个圈,限定了企业的视野与思路.妨碍了企业在战略之外去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从而使战略架构成为障眼物.自生能力理论认为,作为复杂系统的企业,其生存状态的演化过程既受到内部动因的自组织过程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的约束.按照林毅夫的定义,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自生能力的关键动因是财务质量、经营质量和治理效能.衰退与死亡因素理论认为,导致企业衰退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四类:一是组织退化,也就是内部操作系统出了问题;二是组织脆弱,缺乏坚实的生存基础;三是失去合法性地位,包括失去法律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四是环境退化,即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

本文是一篇财务危机论文范文,财务危机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财务预警的非财务观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财务危机及公司财务及财务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财务危机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文化冲突理论则认为,跨文化的冲突是导致合资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些理论虽然不是从财务学角度提出的,但这些理论中包含了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因素,从中仔细梳理并与财务因素相结合,可以看到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从而有助于建立具备预测能力的财务预警模型.

李秉成(2004)曾试图在财务预警模型中纳入非财务视角,这从其对财务困境形成过程的表述可以看出.李秉成认为,财务困境形成过程存在三个基本要素,即原因、征兆、特征.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管理差以及由管理差引起的、致使企业出现财务困境征兆、陷入财务困境的其他内部因素;外部原因包括市场竞争激烈,法律、法规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等因素.征兆表现为财务困境企业在陷入困境之前的某些财务项目、财务比率不同于非财务困境企业,特征是指与非财务困境企业相比,财务困境企业在财务方面表现出的特点.财务困境原因与征兆、特征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征兆与特征分别是企业在走向财务困境过程中不同阶段出现的特点.李秉成的分析突破了单纯的财务视角,并且提出了Y临界值模型,较之以前的研究前进了一步.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彻底贯彻从原因进行预警的思路,表现在:其实证研究中所使用的大量数据依然主要是财务数据.同时,由于Y临界值仅仅考虑了58家sT公司,没有考虑非sT公司,该值判别的科学性也无法保证.

笔者认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诚然很多,危机的传导机制也很复杂,但是否发生危机,一般都是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由两种基本力量的对比决定的.这两种基本力量,一种是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力量,如市场持续萎缩、投资失败、治理混乱、银行逼债等;另一种是抵抗财务危机发生的力量,如企业盈利、股东注资、政府免税、债权人支持等.当然,分析并没有到此为止.如果仅仅考虑到这两种基本力量,则不免会陷入机械决定论.在这里,预测企业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还必须考虑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企业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因为企业是活的,它会在感知两种力量的情况下,评价其对自身的影响,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财务危机发生机理模型(见图1).

图1中虚线框部分可以代表财务观下的预警思路,而整个模型则代表非财务观的预警思路.从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出,财务观的预警思路存在先天预测能力不足的问题,因为财务状况是判定是否发生财务危机的标志,危机的发生与某种财务状况的出现是同时的,这就注定了财务状况是判别财务危机而不是预测财务危机的良好工具.在非财务观下,财务状况是由企业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与两种基本力量共同决定的.时间上,两种基本力量发生在前,财务状况出现在后,通过分析两种力量的大小、影响范围,结合企业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完全可能预测到财务危机的发生.提前预警.进一步分析可以找到引起两种力量的原因,即企业内、外部原因.通常,在这些原因中包含对财务危机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并且管理层可以采取具体明确的措施加以干预或规避的根本原因,其中主要是非财务因素.

三、财务行为的社会嵌入性

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接近于现实,我们还必须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即财务行为是个体的,还是社会的(具社会嵌入性)在大多数关于财务预警的研究中,其隐含的理论前提是:企业是个体的,继而企业的财务行为也是个体的.这样,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各自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进行决策.彭绍兵、邢精平描述了一种责任履行危机.根据代理学说理论,当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后,两者便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即债权人与债务人(股东及其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资金一旦进入企业,债权人就基本上失去了控制权,股东就可能通过管理者为自身利益而伤害债权人的利益.这种情况在发生财务危机时尤为突出.作者进一步指出股东这么做的原因在于股东对企业债务只承担有限责任,却对企业剩余资产具有无限的索取权.有限责任赋予股东只需要将企业的全部资产交付给债权人而不必偿付全部债务的权利,无限索取权赋予股东获得潜在收益的最大好处.这种损益的不对等分配机制,使股东具有强烈动机去从事那些尽管成功机会甚微但或许获利颇丰的投资活动.如果投资成功,债务人随之受益可观;如果投资失败,债权人将承担大部分损失.其结果是财富从债权人手中转移给了股东,而风险则转移给了债权人.显然,这里是假设股东决策的标准是从个体出发的自身利益最大化.

根植于美国国情的财务预警模型,其理论基础是个体主义和政府不干预主义,这与美国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代表了美国早期个体主义思想,他提出了“天助自助者”的观点.他所代表的价值观被称为实用个体主义,并至今影响着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美国人信奉自由竞争,认为政府应当对经济采取不干涉政策.个体主义和政府不干预主义使得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决策的出发点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非整体利益最大化,社会和政府被排除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之外.这种模型往往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利益对立起来,债权人在发现企业可能陷入财务困境时,就会停止信贷,甚至收回贷款;供应商则会要求苛刻的信用条件甚至中止供货;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预测企业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时考虑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就够了,因为政府对微观经济是不干涉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不会伸出援助之手.由此财务预警模型变成了其他利益相关者保护自己利益的工具.那么这种理论基础现在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先来讨论政府不干预主义.撇开直接参与微观经济的中国政府(通过国资委控股或参股企业)不说,我们以标榜自由经济的美国为例,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导致政府不干预主义动摇了.以前美国在救市的时候不主张国有化,而2008年11月23日宣布花旗银行将向美国财政部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DepositInsuranceCorp,)发行优先股,作为贷款担保的费用.此外,美国政府还将从财政部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AssetReliefProgram)中拨款200亿美元用于购买花旗的股份.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美国政府在强力介入微观经济,形成了“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握手”.

再看个体主义.从个体主义的基础出发,企业是股东的企业,股东利益至上.从这个角度讲,企业与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而股东和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对立的.然而现代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联系更为密切,形成了生物学上所讲的“共生”现象,如供应链、战略联盟、银企共生关系等.这种共生关系的存在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和风险水平.考虑到重建这种关系的成本,在企业面临财务危机的时候,各利益相关者将不再仅仅考虑如何捂紧自己的钱袋,而是要在任由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与伸出援救之手之间作出权衡.公司破产成本很高,利益相关者完全可以预期到这一点.因此在公司遇到财务困难的时候,削减股东红利、从股东和债权人那里获得资金、降低工资、减免税等看似损害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事情恰恰是保护利益相关者长期利益的举措.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通过注资、利益输送等方式帮助上市公司的情况十分常见.此外,股东利益导向的财务模式和理论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批评,许多人认为,股东利益导向的观念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不负责任的,也不符合商业道德原则,因为它忽略了利益相关人的重要性.因此,股东利益导向的财务模式应向利益相关者财务模式或嵌入社会责任的公司财务模式转化(李心合,2003,2009).现实中,我国的部分企业已经在部分实践利益相关者财务模式,它们将国家、员工、客户、供应商、社会利益与股东利益一起纳入财务决策的框架考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嵌入”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Granovetter(1985)指出,“在各个经济单元中,社会关系都是规则或不规则地进入其中的,并或多或少地发挥着作用”.李心合(2005)提出了公司财务行为的社会嵌入性假说,该假说将公司财务行为视为是“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受社会结构限定的、具有社会属性的行为.因为公司本身就是嵌入于社会网络结构之中的组织,其行为必然限定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同时公司财务行为的外部性效应和社会成本的存在,也需要社会给予一定的限定.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财务行为不仅是个体的,还是社会的,因此我们在建立财务预警模型的时候就不能不考虑社会的影响.比如,在我国,考虑到就业等因素,国家会对一些有可能陷入财务危机的大型企业进行直接(如注资、减税)或间接(如出台扶持性政策)的帮助,从而使这些原本可能陷入危机的企业远离危机.

四、非财务观下财务预警研究的展望


财务预警非财务观的提出,丰富了财务预警研究的成果,也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从财务危机的发生过程出发去预警,更接近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从两种基本力量的对比去把握危机,思路更简单清晰,逻辑更严谨,涵盖的信息更丰富,同时还避免了单纯横截面研究的静态性缺陷,可以把动态因素很容易地纳入分析框架.然而,考虑到现实的复杂性,笔者不主张寻求一个具体的普遍适用的模型.在笔者看来,一个普遍适用的原理可能存在,但一个具体的普遍适用的模型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笔者主张在财务预警研究中,合理吸收管理学中的权变思想,既考虑财务危机的共性特点,又考虑具体企业的特殊情况.这两种考虑可以通过两阶段建模方法实现.第一阶段可以通过横截面分析找出统计意义上的影响因素,第二阶段则在利用第一阶段成果的基础上,从具体企业出发建立自己的财务预警模型.此外,还可以在构建的模型基础上,对两种力量在未来的变化进行预期,同时对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进一步提高模型的预警能力.

相关论文

创业财务观

本文是一篇会计核算论文范文,会计核算方面毕业论文,关于创业财务观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及财务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

有关财务危机预警的文献综述

本文是一篇财务危机论文范文,关于财务危机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有关财务危机预警的文献综述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财务危机及统计类。

科学观为指导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本文是一篇科学发展观论文范文,关于科学发展观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科学观为指导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科学。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

本文是一篇中小企业财务论文范文,中小企业财务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中小企业财务及。

化工类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

本文是一篇财务危机论文范文,财务危机相关学年毕业论文,关于化工类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财务危机及化工类及市场。

企业财务预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

本文是一篇财务风险论文范文,关于财务风险方面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企业财务预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财务风。

国内外财务风险预警文献综述

这是一篇财务危机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与国内外财务风险预警文献综述相关学年毕业论文。是文献综述专业与财务危机及财务风险及企业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