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

时间:2024-01-09 点赞:50062 浏览:10097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高等教育论文范文,高等教育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高等教育及经济学及就业难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高等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规模显著增加,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关 键 词:市场经济;高校毕业生;就业;经济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分配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调控下的自主择业.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进一步增大,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在全球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现状

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基于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抽样调查基础上指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于全职或半职工作,1.6%的人自主创业,有9.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1.1%准备国内外读研,6.1%准备继续寻求工作,还有2.1%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基于2011年608.2万人的应届毕业生计算,将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1].

据麦可思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2013届高职高职毕业生签约率为35%,同比下降9%,本科毕业生为38%,同比下降8%,硕士毕业生为29%,同比下降7%,种种迹象表明,企业用人仍处于收缩状态.而且据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国际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的余波仍在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动荡的国内外局势对全球化的经济也造成了波动,国内方面,在市场经济和中国“奇迹速度”增长的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企业用人观和劳动力择业观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高速增长而与之对应的岗位需求并没有随之快速增长,从而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作为高校毕业生,具接受了高等教育,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在劳动力市场应该占有优势,为什么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呢?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共同促成的.

(一)高等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

从经济学角度看,信息可以当做商品在市场上交易.信息具有以下特殊的性质:(1)生产信息的固定成本很高,边际成本却很低:(2)信息具有不对称的性质(3)信息本身就具有风险[2].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主要是因为交易者自身的认知有限,信息的了解渠道不足和存在交易费用等.在高等教育市场中,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高校学生:自我定位和市场需求认知不足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在告别高中单一封闭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面临选择时往往自我认知不足.首先,他们对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其次,他们对本科院校或高职高专院校设置的专业仅有表面的了解,对其培养计划和就业前景只有很浅显的了解;另外,他们对市场上企业的产业结构和用人标准也没有关注,不知道社会需求怎样的就业者,从而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因此在选择专业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大学3年或4年的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了一定提高,但与社会的对接还是存在很大问题.有些学生还是沉浸在大学的塔里,不知道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知道自己适合怎样的工作,不知道自己希冀的工作需要怎样的技能和经验,并且往往对自我定位过高.而此时,学校和社会也没有提供相应的指导性服务,因此在面临就业时再一次遭遇“瓶颈”.

2.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对学生指导欠缺

学校为了自身的目标和发展,会设置多学科多种类的专业,但有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却不理想.同时,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会在一定程度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于热门的专业会扩大招生规模,从而造成生产过剩,使“热门”变“冷门”.此外,高等教育的周期长,具有滞后性,对社会需求认知具有局限性和滞后性,不能很快地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和改变.例如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为动画,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因为学校培养的学生达不到标准而成为高失业风险的专业,其他的专业是因为生产相对过剩.

而且,学校和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学校对社会的就业形势有一定了解,但是不能对学生做出及时的反馈和交流以获得有利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的自我培养具有一定盲目性.

(二)高等教育的高成本和高收益期望值

1.高等教育的高成本

成本是指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发生的价值消耗[3].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本从接受高等教育,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直接以货币形式支付的高额教育费用可以体现出来.根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07级农村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年平均个人直接成本约为10300元[4].而随着物价普遍上涨和各区域发展的不均衡,这个数值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个人间接成本即个人因接受高等教育而放弃的收入机会成本以及个人为了接受高等教育而投入的资金所损失繁荣利息机会成本和收益机会成本.随着经济转型,劳动力市场价格的普遍上涨,从短期角度而言,外出务工比接受高等教育所带来的收益更直接和可观.因此,在接受高等教育后,毕业生会在工资福利方面给自己设定一个底线,即收益预期值.


2.教育的高收益预期值

教育是一种投资,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都希冀从中获得一定收益,而且教育具有外部正效应.教育的投入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收益,或许会带来名望,权力,自我实现等非物质性的收益.人往往会在自己的投入和收益间进行比较以此衡量是否公平.在接受高等教育后,高校毕业生一般对自己都有较高的预期值,并且对工作环境,薪酬和福利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东西部二元结构,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差距,为了追求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高校毕业生一般不愿去偏远落后的乡镇和偏远地方工作,倾向于去发达城市工作.如果工作没有达到毕业生的预期回报,他们宁愿选择自愿性失业,即劳动力处于在变换工作岗位,或者是在寻求更好的工作的状态.这种情况是教育高成本引发的高预期回报和二元制劳动市场分割共同促成的.

(三)高等教育的供需不平衡

高等教育的产品是其培养的学生,它的供给情况直接由市场需求反映.而大学生的就业存在两种情况,即滞销和脱销并存[5].以2011年应届毕业生为例,将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但这并不代表高等教育生产能力过剩,很多企业都在为招工而发愁,有的岗位设置了却找不到合适的员工.企业并不是岗位不足,而是找不到对口的人才,因此,供需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学校作为供方,由于扩招,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化教育,生源的质量下降,教学资源不足造成的培养质量下降使学生的竞争力也在随之下降.同时,学校教授的多数还是书本上的知识,忽视学生的实用技能的习得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在物质化,全球化,多元化的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对于用人的标准越来越高,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具有创造性发展性的人才.

学校培养的单一的学生往往适应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了供给和需求的错位.另外,有些用人单位却一味追求人才的高档次和高消费,片面强调高学历,无形中提高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门槛[6].企业用人的标准对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的就业也存在一定影响.

(四)教育资源分配难以效率和公平兼顾

资源是稀缺的,所以在分配时要注重效率和公平.首先,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间教育发展存在差距;其次,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仍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求,严重制约了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最后,随着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优质资源进一步集中,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由于受到教育资源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的教育资源还是遵循着“效率优先”的原则,即承认差别教育的合理性,不同地域的学生,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一样,不同学校之间竞争不公平.还是存在着名校重点学校的的差异.而由于这些学校自身的实力和发展,使得在师资队伍,学校构建,学生培养等方面占有优势.因此在就业时对于学生的选择和企业的抉择都有一定影响.

三、改善高校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提高高等教育市场的信息的透明度

为提高高等教育市场的信息透明度,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多方面的推进.政府应该推出相应政策强制高等教育卖方提供真实和全面的信息,并通过一定的平台和渠道向社会群体展示出来,并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学校一方面应积极主动地提供相应的信息,也要及时反馈这些信息.学生不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应该积极主动地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获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反馈给自身,来进行自我培养.专业设置要合理,取消长期就业率低的专业.

毕业生明确自我定位和追求自我增值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在计划经济作为主导时,高校毕业生作为稀缺资源,享受学校的分配和用人单位的热捧.而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进一步增大.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在逐渐提高.因此高校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改变提升自身的能力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不能只考虑现在的发展状况,要注重全局和长远的发展.

社会提供多方位的保障制度

1.加大投资力度

我国发改委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国家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并且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奖学金和助学金等政策,减小个人和家庭的成本分担比例,减轻高等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

2

本文是一篇高等教育论文范文,高等教育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高等教育及经济学及就业难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高等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减小户籍壁垒

目前中国存在的户籍壁垒,一方面限制了学生接受公平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制约了高校毕业生在各地区各城市的流动就业,各个地区城市的福利,薪酬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第一次就业时慎重选择,宁愿消耗高额的交易费用来获取信息以求得稳定心仪的工作.

3.强化保障体系

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各区域,各行业发展不平衡,在医疗,保险,就业等公共福利方面存在差异,国家应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体系,使公共服务和福利涉及的面更宽更广.

提供有效地供需匹配服务

可以根据国情,建立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提供相应的指导服务内容.使就业需求和供给即使匹配.提高人才的配置效率.

学校可以联合企业进行招聘宣讲,使高校学生了解企业用人的要求,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就业认知能力.企业也可以和学校签订联合培养计划,有意识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渗透所就业需要的知识技能,降低了学校培养,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的盲目性,节约了成本,有利于资源的配置优化.

“毕业生就业难”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缓解这种社会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从宏观角度,政府和学校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和完善各项就业保障制度;微观角度,家庭和个人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投资理念和择业观念,从长远的角度加强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四者共同努力缓解和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相关论文

我国城镇就业难的经济学

本文是一篇就业难论文范文,就业难相关学年毕业论文,关于我国城镇就业难的经济学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就业难及产业结构及社会保障方面。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制度经济学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制度经济学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大学生及大学生就业及。

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其应略

本文是一篇就业难论文范文,关于就业难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其应略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就业难及综。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生硕士毕业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大学生及大学生就业及产业结构方面。

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问答

该文为经办人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问答相关保险法学论文,可作为汽车保险专业经办人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