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年龄的秘密

时间:2024-02-14 点赞:48509 浏览:9546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关于年龄及文人及科举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年龄相关论文范文集,与古代文人年龄的秘密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年龄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翻阅古代文献,尤其是宋以后文献,经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文献、甚至是同一种文献,对同一个人的年龄记载往往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差达到十数岁.今人不要误以为这是传写致讹,实际上是另有隐情: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自己或由亲属在的档案上填写虚假的年龄.南宋大文人杨万里就曾说过他“年虽六十有六而实年已及七十”(《诚斋集》卷七十《陈乞引年致仕奏状》,《四部丛刊续编》本).对于自己的年龄竟有两种说法,且相差达四岁之多,其中显然是别有蹊跷.为什么实际年龄已经七十岁了,却又说“年虽六十有六”呢原来这里的“六十有六”指的是“官年”.

一、

所谓“官年”,是指文人们填写在的档案履历上的年龄,而真实年龄则称之为“实年”.官年这种称谓,在宋代已经出现,宋人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曾有这样一段话:

士大夫叙官阀有所谓实年、官年两说,前此未尝见于官文书,大抵布衣应举必减岁数,盖少壮者欲藉此为求昏地,不幸潦倒场屋,勉从特恩,则年未六十始许入仕,不得不豫为之图.至公卿任子,欲其早列仕籍,或正在童孺,故率增抬庚甲,有至数岁者等于是实年、官年之字形于制书,播告中外,是君臣上下公相为欺也.掌故之野甚矣,此岂可纪于史录哉!(《容斋随笔•,容斋四笔》卷三《官年实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这段话的意思是,文人学子参加科举考试,或欲显年少英才,为求达官东床之选,或为老来成为“特奏名”进士(“特奏名”:宋代一项特殊政策,优待老而无成的举子,授予其出身.详见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做官不受年龄所限,或者公卿贵族为使后代早获恩荫,早入仕籍,纷纷将实际年龄或增加、或减少数岁,登记到了档案履历上,就形成了官年.从洪迈的话来看,这种虚报年龄,造成官年、实年并存的现象在当时已经较为普遍了,以至于连朝廷都不以为意了.

这种为仕途方便而虚报年龄的行为,其实并不是宋代才开始的.据《三国志•,司马朗传》记载:“(朗)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等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晋•,陈寿《三国志》卷一五《司马朗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司马朗不耻损年以求便,也正从侧面说明这种虚报年龄之举早在汉魏之时就已经出现.只是宋代这种行为更为普遍,而且以官年的形式公开化了.

宋代文人的“官年”现象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明代王世贞《文林郎知河南汝宁府光州商城县知县沈君孚闻墓志铭》曾有记载:

四十三而始成进士等既成进士,刻《登科录》,当以生齿闻,而君具实数.或谓减不过三岁,而可以预馆选.即毋选,而更五岁,以当给事、御史选,毋害也.且今诸进士谁为不讳齿者 君曰:“甫仕而遽欺吾君,可乎”于是君之齿在百人后, 而列第四人, 不顾也.(明焦《国朝献征录》卷九三,上海书店1987年版)

此则材料给我们的信息量很大:首先明代官场改年的现象依然存在,其次从“今诸进士谁为不讳齿者”可以看出,这种现象在当时相当普遍.可见,到了明代,这种虚改年龄造成官年、实年不符的风气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代满人入主中原,情况又如何清初学人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官年》条曾云:

三十年来士大夫履历,例减年岁,甚或减至十余年,即同人宴会,亦无以真年告人者,可谓薄俗.(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官年》,中华书局1982年版)

对此现象,清雍正帝也有感叹:

朕览文武官员履历,开载年岁,任意增减,多有不实,外省文武年岁不实者尤多.(《雍正上谕内阁》卷六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例减年岁”之语说明清承明弊,官场改年的现象依然普遍,公然成为一种陋习.

有学者详细统计过明清两朝科考中文人改年的例子,通过进士登科录与文人传记、年谱、碑志等文献的比较,证实明清两朝自始至终存在着改年现象,而且十分普遍(详见陈长文《明代科举中的官年现象》,《史学月刊》2006年第11期,郗志群《封建科举、职官中的“官年”――从杨守敬的乡试朱卷谈起》,《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二、

官年现象于宋代大量出现,明清两朝盛行,是有明确的社会背景的:隋唐兴起的科举考试制度,到了宋代更为普遍和严格,成为文人们最主要的取仕之途.同时文官制度也随之逐渐成熟和规范,官员的任命、升迁及致仕都有具体规定.比如文人们取得功名后,在具体任官上会有额外的要求,其中便包括年龄一项.在这条宝贵的进阶上,文人士子当然是希望能尽量多争取一点方便.于是那些想要突破年龄限制的人便在自己履历年龄上做起了手脚.岳飞之孙、南宋文学家岳珂在谈到文人们增减年龄时曾说道:

今世出仕者,年至二十,始许莅官,才登七旬,即盍致仕.或不得谢,则亦隔去磨勘,弗许迁陟.又有举人年及该恩,则或得封叙选调,满六秩碍格,则不得注令宰丞掾之属.利害互出,故世俗多便文自营,年事稍尊者,率损之以远垂年,襁褓奏官者,又增之以觊速仕,士夫相承,遂有官年实年之别.(《愧郯录》卷七《官年实年》,《四部丛刊续编》本)

这段话道出了宋代文人增减年龄的主要原因.综合归纳,文人虚报年龄的背景,或者说造成官年、实年不符的动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了提前进入仕途.有的人年龄尚小,没有达到做官的年龄,于是其父兄便为其虚增年龄,以便提前进入仕途,避免夜长梦多.此类多为荫补入仕的官宦子弟.

第二,减少岁数以符合入仕的年龄标准.科举考试一般不会限定参考年龄,但文人士子取得功名成为进士以后,在具体任命官职上则会对年龄设置限制,王世贞《文林郎知河南汝宁府光州商城县知县沈君孚闻墓志铭》中所说的“减不过三岁,而可以预馆选.即毋选,而更五岁,以当给事、御史选”,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第三,改动致仕年龄.因迷恋官位而减小年龄,从而达到推迟退休的目的.这样也会造成实年大于官年(详见高楠《试析宋代官员官年与实年不符现象》,《史学月刊》2007年第4期).

第四,其他特殊的情况.如洪迈所提到的“少壮者欲藉此为求昏地”等,目的竟是为了日后与达官贵族通婚而创造条件.

三、

文人们虚报年龄,致使官年、实年相悖的现象,朝廷也早有觉察.南宋朱熹即指斥道:“官年实年之说,朝廷亦明知之.”(《朱子大全》卷六三《答孙敬甫》,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实际上,历代朝廷也曾采取过多种措施防止这种陋习,但都收效甚微.

比如宋代规定官员“转职名及因事酬奖者,当书其实年于付身文字”(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即官员在获升迁时要登记实际年龄,并且对一些被查证的官年实年不符的官员进行惩罚.如英宗治平四年“诏劾内殿崇班郭继勋增加岁数情罪以闻,以其陈乞楚州监当,自言出职日,实尝增十岁也”(岳珂《愧郯录》卷七《官年实年》,《四部丛刊续编》本).即郭继勋最初增年入仕,后来为谋求楚州监当一职,因其官年超过了朝廷规定的监任职年龄的限制,故上奏说出自己的实际年龄,结果却也因此被朝廷治罪.

清廷对于汉族文人士子这种陋习更是不满,力行禁止.顺治十二年,天下甫定,即下诏令:

近来进呈“登科录”及乡、会、殿试等卷,率多隐匿年岁,以老为壮,以壮为少等今科进士登科录及以后各试卷,务据实供写,其余陋风,悉行改正,毋负朕崇诚信、重廉耻之意.(《清文献通考》卷四七《选举考》,商务印书馆《十通》本)

又雍正五年皇帝谕曰:

朕特为训谕,凡各官从前之年岁不实者俱着即行改正,令以实在年岁开明注册.嗣后文武官员倘仍行增减,甘蹈欺隐之习,则其人甚为无耻而不足责矣.(《雍正上谕内阁》卷六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然而实际效果却很小,顺治年间下令革除其弊,雍正年间却又不得不重新整治,可谓屡禁屡行,禁而不止.直至清末,科举制度进入历史的尾声,虚改年龄以致官年、实年乖戾之事亦不见绝.如曾师从俞樾,著有《守梅山馆诗稿》的晚清浙东文人傅振海,生于咸丰五年(1855)八月二十七日(《杜门傅氏宗谱》卷一二《傅振海行传》,民国三十六年刻本,唐文治《茹经堂文集三编》卷七《傅君晓渊家传》,上海书店1996年版),而他在卷中填写的时间则是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顾廷龙主编《清代卷集成》第401册,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版),相差六岁.履历既是由个人填报,虚报年龄又确有实际利益收获,需要承担的风险又很小,故难以杜绝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那些虚改年龄的文人们,就其个人而言,因为风气如此,有时倒也不以为意.甚至有人以官年、实年为借口,向朝廷祈求早日致仕.如“江东提刑李信甫,虽春秋过七十而官年损其五,坚乞致仕,有旨官年未及,与之外祠,知房州章六十八岁而官年增其三,亦求罢去,诸司以其精力未衰,援实为请,有旨听终任,知严州秦乞祠之疏曰实年六十五而官年已逾七十,遂得去,齐庆胄宁国乞归,亦曰实年七十而官年六十七”等等(《容斋随笔•,容斋四笔》卷三《官年实年》).可见有些文人士大夫们并不以此为耻,实因官场风气如此.

不过虚改年龄以求仕进毕竟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件“欺君”之罪,所以还是在某些有过这样不光彩行为的文人心里留下了一定的阴影.尤其是当他们年老之时,更是形成心病,以至于非不向朝廷坦白而心不得安.如南宋文人徐鹿卿就曾上书言道:“某官年虽四十有九,实年乃五十有九,早衰多病,健忘乘之,遂至人事书牍悉皆旷废,至此而不以实告,则素餐误国,罪孰甚焉.”(南宋•,徐鹿卿《清正存稿》卷二《七年丁未春正月乞归田里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更有因早年曾改过年龄的文人“常怀不满,屡欲自陈.等谨具状申明,公朝特与敷奏,送所属于仕籍内将年甲改正,所有前此欺罔之罪,拱俟诛斥”(南宋•,姚勉《雪坡集》卷二八《陈实年甲申省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可见在世风如斯的情况下,还是会有一些文人对自己仕途上这种曾欺暗室的行为而感到不安的.

尽管这种在科举考试、官员选考中虚报年龄的做法不怎么光明, 朝廷也屡屡明令禁止,但自宋代以来这种风气还是一直流行不衰.鉴于唐宋以来中国文人知识分子几乎走的都是这条科举取仕的道路, 因而在涉及这一时期历史人物生卒年问题的研究上 ,“官年”现象是不容忽略的,而广大文史读者于此亦当留意一二.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相关论文

古代文人三题

该文为关于心理素质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古代文人三题相关电大会计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可作为论文题目专业心理素质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

古代文人的最高政治目标

关于文人及政治及智慧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文人类中职政治论文,关于古代文人的最高政治目标相关论文范文资料,对写作文人论文范文。

古代文人靠写什么赚钱

本文是一篇碑文论文范文,碑文有关电大毕业论文,关于古代文人靠写什么赚钱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碑文及公文及润笔方面的的大学硕士。

古代文人靠什么赚钱

本文是一篇文人论文范文,文人类毕业论文模板,关于古代文人靠什么赚钱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文人及皇后及碑文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

中国古代文人屏风装饰风格

本文是一篇屏风论文范文,关于屏风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屏风装饰风格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屏风及文人及装。

文学自觉与汉、魏晋文人的精神困境

本文关于文人及文学创作及文学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文人类论文范文数据库,与文学自觉与汉、魏晋文人的精神困境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

古代少数民族改汉姓

本文关于汉姓及少数民族及参考文献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汉姓相关论文范文例文,与古代少数民族改汉姓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对不知。

新时期《古代汉语》教学的

这是一篇教育改革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与新时期《古代汉语》教学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是小学教学专业与教育改革及教学改革及教育体制方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