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时间:2024-02-24 点赞:48995 浏览:9703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合同法论文范文,关于合同法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经营者权益的法律保护相关学年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合同法及经营者及消费者方面的刑事侦查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合同法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经营者权利保护并未引起学术界和立法者的重视.为加强经营者权益保护,应将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强弱关系重新界定为平等关系,同时,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义务和经营者权利条款,增加经营者救济条款,严格界定消费者行为和欺诈.

[关 键 词 ]消费欺诈;消费者欺诈;经营者

[作者简介]王继远,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系副教授,江西南昌330013

[中图分类号]D9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134-04

由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消费者权利特别保护之法,我国几乎所有经济法学著作中谈到消法时也只强调和解释“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然而,随着科技与商业的发展,雇“托”消费、店内盗窃、退货、促销欺骗等消费者欺诈和消费者知假买假或参与黑市交易等严重损害经营者权益的消费行为时有发生.谁来保护和怎么保护经营者的权益著名民法专家江平教授明确指出,消费者法律体系仍有不协调和空白之处,维护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平衡,加强经营者权益保护理应引起立法者的重视.


一、经营者权益保护的理论基础:平等权的尊重

生产与消费的分离产生信息不对称,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支配关系代替了平等关系,但是,他们之间在市场交易和消费环节中的平等权都应得到尊重.

(一)民事主体平等权.在交易过程中,无论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可能因为某种利益驱动产生欺诈心理,从而出现针对交易相对方的消费欺诈或消费者欺诈.但是,消法对消费欺诈与消费者欺诈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标准,而使之承担了不同的责任,如对经营者的消费欺诈使用惩罚性赔偿和严格责任,而消费者欺诈则适用过错责任.事实上,经营者与消费者在交易中处于平等的民事主体地位,因此欺诈应该受到相同的处罚.

(二)公平交易权.诚实信用原则不仅作为一种习俗和伦理准则为交易双方平等地遵守,而且作为一种“帝王条款”式的法律规则,保护交易者和竞争者的公平.因此,消费者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经营者也有权拒绝消费者的强制消费行为,二者均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

(三)信用权.信用“是指一个人具有受托人品格中所包括或要求的有关信任、信赖和谨慎善意、坦诚的品格”,“或企业或个人及时借款或获得商品的能力,是特定出借人等债权人或其他权利人一方对于对方有关偿债能力和可靠性所持肯定性意见的结果”.可见,信用兼有道德性和经济性特征,前者主要指个体在人格与美德上的信誉;后者主要指一种特殊的财产利益,即交易中的特殊经济能力.但是人们在谈论信用时往往会偏重于信用的某一方面.如顾客信用,侧重信用的道德性,指的就是顾客在交易中的信誉;而消费信用,侧重信用的经济性,是指对消费者进行信用供给.事实上,信用既表现为一种人格利益,也表现为一种财产利益.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利,经营者和消费者因拥有信用权而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四)自由选择权.经营者享有自由选择权,其拥有在法律范围内自主选择有利于其经营方式、经营条件、经营理念和特色、市场定位的选择权;而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权,能够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尽管二者“自由”的界限(义务)仍有着根本的差异:作为享受主体的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服务主体,但不可将这一“选择权”扩张为一种不平等权,如欺凌其所选择的服务主体;而作为服务主体的经营者可以自由选择服务内容或服务方式,但不可选择服务的对象或对之加以分类,予以歧视性的区别对待.但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从社会地位上看,他们有着平等的自由选择权.

(五)公平竞争权.消费者欺诈还体现在其他经营者做“托”上.如一些商场或私立医院等经营者经常雇佣“消费者”(通常谓之“托”)进行虚假消费而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这种虚假消费行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表现为经营者的“消费欺诈”,从而增加消费者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表现为消费者的“消费者欺诈”,从而降低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信任度,损害经营者的利益.而在一个文明的社会――国家对实施市场法律负有最终责任――不能对社会的底层人民撒手不管.因此,在竞争与垄断、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冲突中,必须保护公平竞争权,对欺诈进行规制,以达成社会弱者与强者之间的平衡.

因此,尊重平等权,将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建立在一种平和而非对抗的基础之上,本身有利于确立不同“人格体”参与社会生活时的基本规范与价值观念,奠定相互交往中的基本模式和基调,也为经营者权益保护提供法理依据.

二、经营者权益保护的现实需要:消费者不当行为

(一)消费者不当行为的原因分析

1、立法滞后.随着社会转型期内“知假买假”、教育消费、医疗服务消费和雇“托”消费等各种新的消费现象的出现,消法有必要进行修正,对消费者、消费者行为、消费者欺诈的界定作出明确的、具体的规定.立法的滞后,特别是消费者义务、经营者权利和救济条款的缺位,使得“盗版”消费规制和经营者维权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

2、科技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等科技高速发展,促进销售与经营方式的革新,不仅使传统的店铺交易走向规模化、标准化,而且出现了电子商务,实现有形经济向无纸化交易发展.如上门直销、电视购物、网上订购等商业经营模式和交易形式上的变化,既方便了消费者,也增加了经营者的销售或服务成本,极易引发交易安全,经常导致信息的截取、窃取、篡改、假冒、交易抵赖等等各种消费者欺诈行为发生.

3、消费心理.消费信息不对称,使商家往往能够掌握顾客受益的信息而顾客却毫不知晓商家的信息.于是,一部分消费者出于不当得利的趋利性或对经营者不满的报复心理而不得不采用欺诈来损害经营者利益.

(二)消费者不当行为的具体表现.立法滞后、科技进步、消费心理不仅产生消费者不当现象,而且也使经营者开始在交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具体来说,消费不当行为表现为:

1、滥用实体权利.主要表现为滥用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求偿权、监督批评权、知情权和产品“三包”规定等.如弄脏弄坏超市试穿、试用商品,故意制造产品缺陷或服务不满事件,漫天要价,强制退货,索赔无度,甚至恶意敲诈或请求赔偿精神损失费等,这些行为不仅引起经营者的不安,而且对经营者有失公平.于是,消费者的权利扩张与滥用必然造成对经营者权利的挤压,它不仅使经营者的利益受损,而且有违我国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最终严重损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和谐关系.

2、滥用诉讼权利.近年来通过网络成名的“芙蓉姐姐”、“天仙妹妹”等现象如同商业领域一个新 产品之所以能迅速获得广泛的知名度和关注度,是因为通过新闻媒体或互联网,以某种事件为载体,将特定的人或物聚焦于社会公众的关注下,这就是“炒作”.同样,个别消费者也借助“极端性维权”等滥用诉讼权利的方式,甚至不惜损坏或诋毁经营者的商业信誉,以“炒作”自己,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这很显然不符合诉讼法律的原则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精神.

3、实施消费者欺诈.一是实物消费欺诈.主要指店内盗窃、退货欺骗、服务购买、促销欺骗等等店铺交易中各种有损经营者利益的欺诈行为.二是信息消费欺诈.如电子商务、电视购物等无纸化交易极易导致信息的截取、窃取、篡改、假冒、交易抵赖等等消费者欺诈发生.三是竞争消费欺诈.如在医疗、培训和商业促销等方面,具有竞争性的同业经营者,通过雇佣“托”,进行不正当竞争性的虚假消费.

由此可知,消费者行使权利必须有个边界,以维持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平衡.过度地保护经营者,使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会造成消费萎缩;过度地偏向消费者,使经营者无利可图,必然损害到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导致经济衰退,最终也将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经营者权利的确立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

(一)我国消费者权利保护法的立法缺陷.相对经营者来说,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使消费者受到消法的特别保护,这也使我国消法存在以下方面的缺陷:

1、消费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法律的价值应当体现公平与正义.德国历史学家德里希迈内克曾指出:“一个被授予权力的人,总是面临着滥用权力的诱惑,面临着逾越正义和道德界限的诱惑.”而在消费关系中,经营者与消费者的自利性及权力的本质特性都极易导致二者的行为超越界限.而权利(力)与义务是相关联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但是,我国现行消法却没有体现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牺牲了经营者权益,赋予消费者权利,消费者权利和经营者义务被放大.如消费者权利的种类及范围不断扩充,消费者权利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权利束.经营者的义务也不断延伸,如具有建议和咨询义务、发货义务、保证义务、安全义务和信息披露义务,等等.整部法正如它的标题一样就是一部消费者权利保护法,消费者的义务和经营者权利的条款缺位,具体表现为:

一是消费者义务没有具体化.作为一种民事行为的主体,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应担负两方面的义务:(1)消费者负有对于消费行为相对方,即生产经营者的相关义务.(2)消费者从事民事活动时负有对于整个社会的义务.前者属于合同义务的范畴,主要包括给付价款、受领标的物和拒收时的保管义务等,后者属于消费者的社会义务,如诚实信用等道德规范.但是,我国消法并没有具体规定消费者义务,只是部分地方性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有消费者义务的规定,如《河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1995年7月5日起施行)第7条规定“消费者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应当相应履行下列义务:(1)尊重经营者的劳动和合法权益;(2)挑选商品时应当爱护商品;(3)遵守营业服务秩序;(4)投诉、应当实事求是.《辽宁省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2004年8月1日起施行)也规定消费者承担下列义务:(1)讲究文明礼貌,尊重售货、服务人员的劳动;(2)遵守营业场所的秩序;(3)选购商品时爱护商品;(4)投诉必须符合事实,并提供购物凭证及有关证据.这样,消费者义务不是通过消法而只能通过合同法上的消费者合同或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等来确定.

二是经营者权利没有特定化.在民事领域,作为经营者权利之“经营权”只是作为财产权或经营自主权较之人身权更受关注.而经济法的国家适预性特征使得经营者的权利不局限于民事领域,如在商业领域,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分别规定了自主经营权、自主定价权、公平竞争权和公平交易权等多项经营者权利.但是,经济法“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理念使得经营者的权利须从公共领域着手方能周全.而作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消法不仅没有对经营者公平交易权特别化,也没有设专章或专门的法条规定经营者权利.可见,经营者的权利既未成体系,其权利也没像其义务那样受到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的重视.

2、消费者行为和欺诈界定不合理.整个消法没有对“消费行为”和“欺诈”作出科学明确的界定,不仅引起了学术纷争,也使经营者权利受到消费者的欺诈时无法进行救济.

一是消费行为界定.消法第2条所规定的消费行为以“为生活需要”作为消费动机明显过窄.它无法解释现存的“知假买假”、金融服务、医疗服务、法律服务、会计师服务,甚至教育培训、商品房投资等各种消费行为.就国外消费者立法来看,消费者行为并没有严格“生活需要”,而是指“当消费者为了满足其需求和而进行产品与服务的选择、采购、使用与处置,因而所发生的内心里、情绪上以及实体上的活动”.事实上,消费动机有多种,既包括生活需要,也包括生产需要,还包括投资需要等等,一个人无论在不同还是相同的环境下均可能会因需要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消费行动.因为,若不能正确界定消费行为,不仅降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效率,而且也会伤害经营者的利益.

二是欺诈的界定.法国、德国民法典围绕意思表示规定欺诈,而英国《错误陈述法》和美国《统一商法典》将欺诈与错误性陈述相联系.尽管各国对欺诈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均规定因欺诈而订立契约“可撤销”.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有关于欺诈的规定,但均没有给欺诈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学者们对我国消法上的“欺诈”有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主观标准,认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民法通则》第58条和《合同法》第52条上的“欺诈”概念应采取同样的

此文是一篇合同法论文范文,关于合同法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经营者权益的法律保护相关学年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合同法及经营者及消费者方面的刑事侦查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合同法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文义、同样的构成要件.具体应当参考学说解释和最高法院的解释,以“故意为构成要件”,“过失”即使“重大过失”也不构成“欺诈行为”.另一种是客观标准,认为基于消费者与经营者在交易过程中的实质不平等性,法律对消费者实施倾斜保护,即无需考虑经营者的主观状态,也无需考虑消费者是否基于欺诈陷入错误判断并且为错误的意思表示,只要经营者实施了欺诈行为,就可以认定《消费权益保护》中规定的“欺诈”已经成立.我们认为,在法律解释上,要求对三部法律上的欺诈概念作统一解释.

3、经营者的救济手段缺失.消费者权益受到经营者侵害,可通过、惩罚性赔偿或向行政部门申诉等方式获得权利救济,而经营者的权利受到消费者的侵害则没有任何的规范.作为一个普通的经营者来说,特别是小商人、商合伙等经营者,面对“王海”等专业消费者,若完全以私法上意思自治为基础或因民事诉讼而索赔,不仅经营者 在扣留、搜查和起诉消费者侵权的风险很高,而且影响生产者的声誉和信誉,浪费经营者的经营机会,甚至会放松和纵容对经营者利益的侵害.在这方面,美国部分州的立法可以借鉴,如在美国每个州都有商业保护法,如果商家为其扣留、搜查和起诉个人提供合适的理由,该法为商家提供“条件性特权”或民事责任豁免权.除了刑事起诉,有50个州已经实施了商业民事补偿法,允许商家向那些在店里偷窃被抓获的人收取服务.该法的实施不仅可以遏制消费者欺诈行为,而且很好地保护了经营者的权利.

(二)确立经营者权利与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法律对策.日本学者星野英一认为,现代民法对权利的抽象把握,已转变为坦率地承认人在各个方面的不平等、根据社会经济地位把握具体的人、对弱者保护的年代.从消费欺诈角度看,消费者是弱者,但是从消费者欺诈的角度看,经营者是弱者.实际上从平等权上分析,无所谓强者与弱者,权利的保护与义务的履行是相对应的.我们认为;消法应当突出权利本位,但不可忽视消费者义务,在加强消费者权利保护的同时,也应该彰显经营者权利.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利保护法.

1、立法理念上应该承认消费者与经营者在法律地位、市场交易和消费环节中的平等权.作为交易中的平等主体,应该平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利,将消费者欺诈和消费欺诈纳入经济法的调整范围.即使是对消费中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不平等问题,合同法自身没有作任何的涉及,这也不是合同法的功能,只能借助经济法的力量,对信息优势者直接限权和对信息劣势者的信息服务来完成.

2、严格界定消费者行为和欺诈.在消费者行为界定上不采主观标准,而采客观标准,即将消费者行为定位为进行产品与服务的选择、采购、使用与处置的行为,而对欺诈的界定则应以“故意”为构成要件,并将民法、合同法和消法中的“欺诈”作统一解释.

3、增加经营者权利和消费者义务条款.一方面可以直接规定经营者的权利,另一方面,在不过于偏重义务规定的前提下,消法在规定消费者权利的同时应当至少在部分条文中明确规定消费者的相关义务.这样不仅体现权利与义务的一致,而且也给予消费者与经营者有差别的平等保护,符合立法精神.

4、增加经营者救济手段.建议借鉴美国商业保护法的立法,在消法中增加“条件性特权”或“民事责任豁免权”.对为其扣留、搜查和起诉个人提供了合适的理由的经营者,提供商业民事补偿或民事责任豁免权,允许商家向那些在店里偷窃被抓获的人收取一定的服务.

[责任编辑:戴庆]

相关论文

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生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大学生及大学生就业及。

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与

该文为农民工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与相关保险学毕业论文,可作为金融保险专业农民工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

网络团购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信息安全方面电子商务博士论文,关于网络团购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信息安全及法律。

技工学校教师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

关于技工学校及教师及社会保障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技工学校有关法学专业毕业论文格式,关于技工学校教师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相关论。

聘任制下教师权益的法律保护

这是一篇关于合同法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与聘任制下教师权益的法律保护相关学年毕业论文。是物权法专业与合同法及劳动法及教师方面相关。

我国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本论文是一篇消费者权益保护类有关法学会论文,关于我国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及社。

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本论文为金融市场相关金融法学论文,关于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相关函授毕业论文,可用于金融市场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

劳动法文:劳动权益其法律保护

本文是一篇社会保险论文范文,社会保险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劳动法文:劳动权益其法律保护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社会保险及劳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