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在立法中的规范作用

时间:2024-02-26 点赞:50340 浏览:10089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您写法律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法律相关毕业论文范文,与逻辑在立法中的规范作用相关论文范文集,包括关于法律及和法律及概念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法律论文范文。

法律是人们的行为规范,是审判机关作出裁判的依据,因此立法中,法律概念要明确,不能含糊不清;法律规定要严密,不能漏洞百出,更不能自相矛盾、相互抵触.这些问题都与逻辑有关,都要应用逻辑.在立法、审判活动中,逻辑具有广泛的作用.

立法;逻辑;规范

法律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寻求秩序,要建立一个生存和发展有序的法治社会,那么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方面必须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以各种方式作用于和受制于其他环节.立法是这个过程的起点,是法治秩序的前提.立法是由特定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度、认可和变动法律这种特定的社会规范的活动,立法体制的完善和立法程序的健全是立法质量的保证,但直接影响立法质量的是立法的表达.立法表达它包括法律要素的法律规范与法律概念的表达等方面.立法是通过语言的操作来划定权力和义务的界限,从而宣告国家意志.立法过程中正确地使用和解释法律用语直接与秩序和人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因而在立法表达中准确使用语言显得格外重要.法律规范的完整,法律概念准确界定,法律体系的协调一致是立法表达技术的基本要求,而逻辑能为立法的准确表达提供有力的工具支持.

1.法律规范中的逻辑结构

从结构上说,每一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部分构成.行为模式是从大量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理论抽象、基本框架或标准.法律后果一般是指法律对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赋予某种结果.法律规范在成文法中要由法律条文表现出来,有时一个法律条文就是一个法律规范,例如我国《民法通则》第23条规定:“合伙经营积累的财产,归合伙人共有”就是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其中合伙经营积累的财产是行为模式,归合伙人共有是法律后果.有时一个法律规范体现于几个法律条文中,例如,《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该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这就不是一条完整的法律规范,它并没有规定不履行合同义务的法律后果是什么,这种后果在该法的其它条文中有规定,如该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规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充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以逻辑的眼光看,法律规范是规范命题,这种命题的逻辑结构由主项、谓项和规范词构成.其中,作为行为模式的部分是主项,作为法律后果的部分是谓项.应当、允许、禁止等规范词则刻画立法者使某种行为具有告示、指引作用,法律规范的谓项对主体及其行为具有评价、预测、强制等规范作用.作为一个法律规范,其主项、谓项及规范词缺一不可.不仅如此,法律要实现其规范的功能,还必须为人们提供清楚的行为模式和指导,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指南如果不为人所知或无法为人所知,那么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因而法律规范必须是明确的.只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才可能为民众提供切实可行的、有实际意义的行动信息,使民众行为有可依据.不明确的法律规范不可能有任何法律时效,还有可能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法律规范的明确集中地体现为法律概念的准确使用.

2.法律概念中的逻辑界定

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有关法律的事物、状态、行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术语.法律概念是法律规范的外在表现,是法律规范借以发挥作用的媒介,所以法律规范的明确归结为法律概念的准确使用.

法律规范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特点.因为法律对于社会关系的调整,不是随机、个别的调整,而是一般稳定的调整.立法者所面对的并非是发生在生活中的各种个案,其欲解决的问题也不是对这些林林总总逐一提供处理的意见和方法.而是针对某一类案件设定具有普遍性、抽象性从而反复多次适用的处理规则.法律考虑的是多数案件,亦即典型性和一般情形,但法律却无法对特殊的情形做详尽的规定.法律规范的普遍性、一般性的特征就决定其明确性的地位,因为极致的明确性只能在个别、具体、详尽的语境中才可获得.法律规范的概括性就决定它在一定程度上的笼统性、模糊性.与此相对应,我们要在上述法律规范的明确性的定位的基础上理解法律概念的准确性.

有些法律概念来自生活,但与日常用语往往不同,因而需要明确界定.例如死亡作为日常生活概念至生命活动终止,而作为法律概念的伤亡,各国法律都有规定.传统法学以心跳、呼吸停止作为死亡标准,1968年第一例人工心脏移植成功后,美国哈佛大学成立了第一脑死亡标准的委员会,瑞士还颁布《脑死亡法》,确定死亡的法律含义.有些法律概念是从无数有关法律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例如人类早在古代社会就已从相互取得一致的行为中逐步形成了合同的概念.从侵犯他人人身和财产的行为并对这些行为加以报复的现象中逐步形成了犯罪、刑罚等概念.这样概括形成的法律概念有其位阶性,其位阶性的高低决定其概括性程度.

法律概念不明确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立法中没有使用相关部门法的基本概念.例如,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根本大法,但是1949年制定的曾在我国起过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没有使用公民的概念.如果使用了某法律概念,却不对该概念做界定或解释,这样的法律概念同样是不明确的.例如1954年通过并实施的第一部宪法尽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和权力,但立法并没有对公民做任何界定或解释.由于立法的不明确,导致对公民的概念理解不一致和分歧对罪犯地位的认识及权利的保护存在着完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直到1982年宪法第33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律有了明确的规定,因而才有了统一的认识和人们对罪犯及其权利和义务的准确定位.

法律概念的不准确的情形还表现为立法对法律概念界定不准确,即立法者未在恰当的位阶上界定概念.这种情形包括法律规定的范围过宽或过窄.例如,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将医疗事故的范围界定为包括医疗责任事故和医疗技术事故,将医疗差错排除在医疗事故之外.按照这个处理办法,如果一个医疗事件被界定为医疗差错,即使医生有过错,也不承担责任.若司法者适用法律时严格依照这个处理办法,就会在医生与患者的权利义务间有失公平.若法律规定的范围过宽,也会给遵守法律带来障碍.如1979年全国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国家和地方的木材生产全部纳入国家计划,不准进行计划外采伐.”该法公布以后,不但没有达到保护森林资源的立法目的,反而引来一次滥伐林木的.事实上由于我国地大人多,森林和林木分布广,每年生产多少木材,特别是农民集体、个人采伐多少木材,根本不可能都纳入国家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禁止计划外采伐不仅不具备可操作性,反而造成人们的逆反心理,唯恐遭禁止因而滥加采伐.后来在1989年制定《森林法》时,将全面禁止计划外采伐改为实行限额采伐和采伐许可证制度.修改后的《森林法》避免了范围过宽的问题因而更容易被遵守,能更好地实现立法意图.


3.准确表达法律概念的逻辑方法

法律概念和其他概念一样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内涵和外延.内涵反映概念所指称对象的本质特征、特有属性;外延是概念所指称的对象构成的集合.如民法上“不可抗力”概念的内涵是:人所不能预见的、不能避免的、不可抗拒的客观情况.其外延包括:因自然原因的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及社会原因的战争、封锁禁运、动乱、罢工等.

明确概念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是定义,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是划分和列举.立法实践也往往从内涵和外延来明确法律概念.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它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该法条分别从内涵方面明确了不正当竞争的概念,从外延方面明确了经营者概念.

相关论文

学术规范在学术中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学术相关硕士学位论文,关于学术规范在学术中的作用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学术及学术不端及大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