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化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时间:2024-02-18 点赞:48150 浏览:9533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为法律制度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与法律文化与法治建设的关系相关法学英语论文,可作为金融法学专业法律制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法律制度及法律意识及和法律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培养社会公众尊崇法治的文化和心理,建立尊崇法治的法治文化,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 促成一国法治精神的形成,从而达到一国法治化状态的确立.在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努力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关 键 词 ]法律文化;法治建设;现代化

一、略论法律文化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法律文化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和问题进入理论研究领域的历史较为短暂.在世界范围内,法律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法学家拉伦茨·弗里德曼在1969年发表的《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为标志.我国法学界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对法律文化的研究.法律文化指的是一定的国家、地区或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相当稳定性的对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施等法律活动所持的立场和方法.法律文化的结构有两大部分构成:其一是法律文化的表层结构(法律制度文化、显型法律文化),主要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结构和法律设施;其二是法律文化的深层结构(法律精神文化、隐型法律文化),是指法律意识形态的总和,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法律思想.是指内隐在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和法律设施当中并通过这些法律现象表现出来的法律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它指导并制约着这些法律现象的变化和发展.


法律文化中的制度分与精神分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一方面,法律制度文化是法律精神文化的制度化形态.法律精神文化一旦上升到制度文化层次,为国家政权所接受,就开始了国家强制力保障运行的文化过程,产生更显著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法律精神文化是法律制度的反映,也是法律制度文化过程的指导思想.没有法律制度文化,就不会有相应的法律精神文化,但是,法律制度文化过程一旦离开相应的法律精神文化,就会失去精神动力.法律文化的表层结构比较容易改变,而其深层结构较难改变,法律文化对人们的法律活动起着潜在的指引作用.

当前中国的社会变革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都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依法治国为治国的基本方略.1999年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入宪十年以来,我国在法治化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1年3月10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说,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共230多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总体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可以说,如何提升司法、行政公信力已成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二、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一)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培养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

受传统影响,我国民众的权利意识虽然有所觉醒,但追求权利的意志还不坚定.公众的权利意识和法律信仰是一种互相推动的关系,权利意识的增强必然会导致社会公众对法律的认同及法律所含的价值的褒扬,从而萌发了信仰的雏形;同样,对法律信仰的认同和鼓励也会引发社会公众对权利意识的重视.我们培养的社会公众权利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培养尊重别人权利的意识;二是要培养争取自己权利的意识.只有全社会形成尊重别人权利的氛围,自己的权利才能得以实现.要增强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就必须明确目前社会公众权利意识呈现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1.社会公众法律意识存在不平衡性,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城市比农村的权利意识要强.因此,我们应兼顾这种平衡性,有区别地采取措施;2.我国公众长期受义务束缚,权利意识一旦萌芽,极易产生叛逆思想,过分强调自己权利,而忽视自己应尽的义务.因此我们在鼓励公众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也要教育公众履行义务,特别是尊重别人权利的义务;3.我们应强调维护权利手段的合法性和维护合法的利益,而不是不择手段一味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现实中,有一部分人虽然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却采用了不适当的方式,如以跳楼相威逼,围堵政府机关等;还有一部分人受极端个人主义影响,不惜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通过非法手段追求个人利益,如房地产行业中的假按揭、假首付、假房价现象等,这些都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我们只有引导公众建立正确的权利意识,才有助于法律信仰的形成.

(二)转变普法思路,提高普法效果,营造适合现代法治的法律文化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政府主导的,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共同参与,旨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公益性社会事业.我们要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理念(从过去注重法律知识的宣讲向更加注重法律精神的传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创新法制宣传的形式.

首先,普法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应该转移.1.加强对程序法的宣传.普通社会公众认为目前“打官司”难和比较难,把“打官司难的原因”归因于不了解诉讼程序;2.加强对公民权利的宣传.要打开普法教育的局面,就必须将其定位端正,更多地告诉人们“你有权干什么”.在中国,依的意识总体上仍很薄弱,要使法律能真正地“走入寻常百姓家”,就必须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法律对他们权益的保护;3.加强对老百姓

用法的宣传.普法不仅是让老百姓学法,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学会用法,这也是目前建设法治国家的软肋.

其次,普法教育对象应有所偏重.我国目前普法的重点应放在三类人身上:一是农民.农村受经济基础、文化水平等制约,整体法律意识相对薄弱;二是青少年.青少年受传统法律文化影响较少,又处于学习新东西的黄金时期,易于接受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理念.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法律意识往往会影响其一生,踏入社会以后,他们就会成为推进依法治国的生力军;三是领导阶层,特别是基层领导.依法行政需要高素质的领导,作为一个部门的决策者,领导的法律意识往往会反映在决策中,政府工作能否沿着法治的道路前进,领导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行为还会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促进或延缓法治进程.

(三)改善法治现状,增强人们对公权力的信任

所谓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表现出一种忠诚意识、神圣崇尚、巨大热情和高度信任,它包含着社会对法的理性推崇,寄托着现代公民对法律的终极关切及法律人的全部理想与情感.”法律信仰问题是整个法律理论的最高问题,它是法律的实施、功能、价值以及效益能否真正实现的文化支撑点.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法治现状,左右着这个国家民众对法律的态度.要改善法治现状,需从政府和司法机关入手,一是要依法行政.政府机关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他们能依法行政,老百姓就会认可法律的权威.二是公正司法.司法公正,老百姓对通过法律解决纠纷才有信心.三是治理腐败.腐败问题一天不除,我们所追求的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就无法完全实现.

现代法治理念告诉我们,对于公民和社会而言,行为规范的基本原则是“法无禁止即自由”原则,即法律没有禁止做的事,普通公民都是可以做的,体现了鼓励公民和社会创新活动的精神.而对于政府和司法机关而言,其行为规范的基本原则是“法无授权即禁止”,即政府和司法机关只能做法律规定(框架)内的事情,这一理念有助于防止政府随意扩大权力、抑制公民和社会创新活动,甚至侵害公民权利行为的发生.在现实中,极少数机关和执法人员滥用职权,损害了群众利益,破坏了法制统一,是司法、行政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陈弘毅.法治、启蒙与现代法的精神[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02.

[2]公丕祥.当代中国的法律革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447.

[3]郑成良.论法律文化的要素与结构[J].社会学研究,1989(2).105.

[4]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298.

[5]王申.法律文化层次论.学习与探索,2004,(5).

[6]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作者简介]霍科,男,河北张家口人,张家口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法学教学、研究工作.

相关论文

文化领域法治建设的问题任务

这是一篇文化方面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文化领域法治建设的问题任务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国际知识产权专业与文化及部门规。

我国法治建设中法律职业伦理的构建

本文是一篇法律职业论文范文,关于法律职业相关学年毕业论文,关于我国法治建设中法律职业伦理的构建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法律职业及法。

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问题和

本文是一篇企业法律论文范文,关于企业法律方面大学毕业论文,关于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问题和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企业法律及文化建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