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实效的路径

时间:2024-03-05 点赞:53888 浏览:11282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大学生相关法硕论文选题,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实效的路径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生及政治理论及人际交往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大学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9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急剧变革时期,这注定在他们身上会呈现出很多不同于“往生代”的个性特征,对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其成长成才的需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和质量.

关 键 词 “90 后” 思修课 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90后”群体特征分析

1.1 思想特点

“90后”成长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新鲜事物,眼界开阔,思想开放,崇尚个性与自由,且执行力超强.同时,由于每天都接受海量信息,他们的思想显得有些早熟,面对问题他们很有自己的见地.虽然还只是孩子,可他们却有着成人般的思维,懂得权衡利弊,谙熟成人世界的社会交易规则,但有时这种超龄的成熟又表现出幼稚和肤浅的一面.过分的自信和自我中心,也使得他们很难从心理上真正接纳别人的意见,尽管很多时候这种来自旁人的意见是正确合理的.最后,他们大多接受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关注国家与社会,但相对“80后”,他们在理想信念方面是更加迷茫的一代.

1.2 行为特点

在行为方面,“90后”也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往生代”的鲜明特征:首先,最显著的行为特征就是网络生活时刻相伴.“90后”的童年时代正是互联网在中国流行并普及的时候,他们相伴成长. 比起“70后”和“80后”,“90后”算是地道的网络“原住民”,是中国最早完整接受信息教育的一代.他们过分依赖网络,不喜欢思考,遇到问题会习惯性地问“百度”.其次,学习、生活上缺乏计划性,自控能力较差.相当部分学生甚至在上课时会无意识地玩起手机,对网络的迷恋也使得他们在时间安排上不合理,作息混乱,生活缺乏计划性.最后,在人际交往行为上,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善于同不同的人打交道,并很少表现出羞怯与不自信;但与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相比,他们更喜欢在网络世界里表达心情和观点,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进行人际交往,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这代人的团队协作能力相对较差.

1.3 认知特点

“90后”成长的环境也影响着这一代人的认知特征.首先,比起理性的文字来,“90后”更喜欢直观的图片、动画、影像或声音的刺激.尤其是在城市里成长起来的“90后”多是漫画迷,习惯了图像搭配少量文字的图像思维,不喜欢大量深层的文字阅读.同时,在信息获取方式上表现出跳跃化、碎片化等“浅阅读”文化现象.阅读时不需要思考,通过跳跃化、碎片化的阅读方法,来满足自己更有效率地获取信息的需求.最后,“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更丰富,思想也相对更成熟和独立,他们更希望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而不是被动接受单向的灌输.

1.4 价值取向

在价值取向方面,90后大都关注社会主流思想,但也趋向多元化、复杂化.在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下,“90后”很早就知道了他们身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因而很早就有了独立、竞争、效率和创新的意识;但同时,自我中心、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思想也随之泛滥.其次,“90后”在选择专业、择业就业等方面也明显比“80后”更理性务实.他们好像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确立目标是也不会好高骛远.


2.回归生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2006年9月,05方案在我国高校开始全面实施.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同志在谈到新课改方案时,提出要努力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①思修课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居于基础地位,是一门最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根据这门课程的特征和 “90后”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和认知特征,思修课要想真正成为一门深受大学生喜爱,影响大学生终身的课程,就必须“回归生活”.

(1)基础课要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就必须“回归生活”.基础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两张皮”现象,这不是因为学生不需要书本理论,事实上成长于全球化、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90后”在思想层面比“往生代”显得更加迷茫和困惑,因此在很多时候他们非常渴求理论指导,只是“90后”的思想特征和认知方式决定了他们对思政课传统的单向灌输方法会有着天生的逆反心理.“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被人们接受,取决于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从现实生活体验中感受到它言之有理.”②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处于18~25岁这样一个年龄阶段,会遇到这个年龄段必须面对的一系列人生课题,比如人生目标定位、人际交往、恋爱婚姻、择业就业、心理保健等等,这些人生课题需要大学生们在生活用心去体察、思索、实践、选择.因此,思修课要紧扣学生生活现状,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境,才能赢得学生对课程的信任,从这个角度来讲基础课需要“回归生活”.

(2)基础课要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就必须“回归生活”.思修课是一门德育课,其目标定位分多个层面,不同层面的具体目标最后都要统一于一个终极目的——促进学生的人生的发展与完善.而学生的人生发展与完善离不开两种基本能力,即生活的能力和生命的能力.“所谓生活的能力就是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之后能够顺利地就业、立足、成家,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平的能力.”③“所谓生命的能力,即在师生融洽的生命交流中给学生建构一个意义与价值的世界,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并明白人生中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抛弃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企盼什么,拒斥什么,等等.”④沙哈尔博士在哈佛开设的《幸福课》最近几年连续被评为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他也因为这门课程被学生誉为“最受欢迎讲师”和“人生导师”,笔者认为思修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大学生的《幸福课》,思修课教师也做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帮助学生找到开启幸福人生大门的钥匙.在“90后”的大学生中,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精神空虚、内心迷茫、情感冷漠、生活颓废、道德滑坡等现象,思修课要多向他们传导正能量,帮助他们走出精神困顿,引导他们学会去感受幸福、追求幸福,过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幸福生活.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实就是对生活的一种现实感受.思修课要想真正地打动学生,就必须关注学生的这种“现实感受”,走进学生生命,切实关注学生生活世界.脱离了“生活世界”,思修课就丧失了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基础. 最后,“回归生活”也是思修课提高课程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思修课是一门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学问,失去了对生命的教育、对生活的关注,人如何成为人?成长于新时代的90后身上有着很多为人称道的优秀特质,但“百无禁忌”、“我字当头”的作风也尤为明显,随之出现不少道德失范行为.德育工作者很快就会发现,在同这些有着道德失范行为的学生沟通时,社会道德准则他们都知道,书本的大道理他们都很懂,可就是在实际生活中知与行严重脱节,这就说明我们通过道德说教传递给学生的道德知识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在生活中的道德情景下自主地做道德选择,无论选择的对与错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个过程恰恰就是学生道德观念重构的过程,也是德育理论知识内化的必经途径.从这个角度讲,思修课回归于生活势在必行.

3.思修课回归生活的路径分析

(1)思修课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关注学生生活、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为中心展开.梁漱溟先生曾说:“教育应该着眼于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道.”⑤思修课作为中国大学生的《幸福课》,不仅要关注大学生当下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必须面向他们生活的未来,引导大学生去建构属于自己的一种可能性的完满生活.这是时代赋予这门课程的特殊使命,也是思修课改革的基本思路.因此,“回归生活世界”的思修课教学包括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这要求思修课教师在课堂外要与学生多做情感交流,切实关心学生们到底在想什么,关注什么;多与辅导员做信息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生活状态,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赋予课堂教学以生活意义.同时,学校就是个小社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某些思想行为特征往往是同时代的某种社会思潮在学生群体中的缩影,比如近些年在恋爱观方面风靡大学校园“高富帅”、“白富美”情结就是社会扭曲的婚恋观在大学校园里的折射,因此思修课教师还要多做社会思潮研究,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深入剖析,在课堂上积极引导,有的放矢.二是要引导学生建构更合宜的可能生活.思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同时也是一种高于生活的理论指导,思修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的现实,积极引导大学生去理解和感悟一种更合宜、更完满的生活状态,并把这种可能的完满生活转换为大学生的需要和目标,引导大学生摆脱“迷茫”,找准自身的人生定位.

(2)面向生活现实,不断扩充教学内容.思修课教材的理论体系相对稳定,但我们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生着新的变化,思修课要上得有生命力,就必须实现书本理论与生活世界的有机统一.因此,思修课要贴近学生和社会现实,不断扩充新的内容.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新旧价值观念在很多方面的冲突异常激烈,年长者和“90后”之间在很多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也有着很多的互不理解,这让“90后”在很多时候陷入了道德的困惑,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回答学生所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对于历史问题,以现代语境进行阐述,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使教学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更容易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3)紧跟时代潮流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首先,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对思想独立和追求个性的“90后”来说,这种教学方法所取得的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思修课教师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笔者研究发现,当前的思修课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专题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等,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应用,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

其次,用好多媒体,使教学内容表达得更出彩.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渠道功能,那么如何来有效地实现这种传播呢?着当前技术背景下,多媒体技术无疑是有效的传播利器,并被广泛地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收集一些音频、视频、图片、表格、文字等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对资料进行整合,让教学内容以多元的,立体的,形象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享受视听盛宴的过程中,欣然接受课程内容.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如何突出教学内容体系的层次性,避免教学内容的平面化;如何让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得益彰;如何避免多媒体课件单媒体化,这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最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能有效地把理论与实践、认知与行为结合起来,因此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德育教育都十分受重视,这些年随着国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也被纳入课程体系.一般来讲国内的学生德育实践可以分为大实践和小实践,大实践一般是由学校团委开发设计,在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配合下来进行的,活动范围不局限于课堂,更多是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完成,如暑期社会调查、“三下乡”等形式,而小实践则一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进行,如主题演讲、辩论赛、观看电影、课堂团体辅导等形式,我们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一般是指“小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主要是由学生来“做”,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省察甚至创造,这样学生的思修课中的主体性才能彰显,理论知识才可能被内化为素质.

注释

① 吕诺.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N].光明日报,2006-09-15.

② 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M].高教等育出版社,2004.

③④郑小江.“经师”与“人师”——从生命教育的视野看当代教师素质的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2012(10).

⑤ 梁漱溟.梁漱溟随想录[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