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那开始

时间:2024-01-05 点赞:39501 浏览:7034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关于分社及工作及采访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分社相关论文范本,与哈瓦那开始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分社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庞炳庵的新闻生涯,始终与新中国的对外新闻报道和国际新闻报道密切交融在一起.他曾是广播事业局对外部的西班牙语翻译,历任新华社哈瓦那分社、墨西哥分社、巴西利亚分社记者和首席记者,曾担任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主任、新华社副社长.“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民了解世界,”庞炳庵近日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也是我一生从事新闻工作的体会.”

新华社从哈瓦那发出的

第一条新闻

1950年底,全国正处于抗美援朝热潮之中,16岁的庞炳庵响应祖国号召,从苏州农专考取炮兵部队.来到北京后,被分配在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以便赴朝参加翻译工作和从事外事工作.

1952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简称亚太和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举办的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包括第一次访华的拉美国家代表,他们使用的语言多是西班牙语,但当时我国的西班牙语专业人才很少.会后,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挑选了在北京外国语学校学英文的20多个年轻学生,转而学习西班牙语,庞炳庵也是其中一员.

1955年10月,组织上安排庞炳庵和另一位同志到广播事业局对外部报到,参与西班牙语对外广播的创办工作.当时参加这一工作的,除他们两个年轻的西文翻译外,还有五个从莫斯科来的西班牙文专家,一个俄文翻译.1956年正式开始了对拉美的西班牙文广播.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对外交往工作尚处开拓阶段,此时广播在国家对外宣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庞炳庵回忆说,1958年8月,由副部长周而复率领的中国重庆大型杂技艺术团赴拉美访问,他被从广播事业局借调过去担任随团翻译.艺术团先后访问了巴西、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当时在巴西给他们开车的司机,就是我国西班牙语广播的听众,每当坐上他的车,都会听到北京的西班牙语广播,声音非常清楚.在乌拉圭时,庞炳庵还曾参加过当地北京电台听众俱乐部举办的活动.这些都说明,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广播可以穿越时空,达到报纸、通讯社所达不到的宣传效果.

也是在这个杂技艺术团担任翻译时,庞炳庵认识了随团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孔迈.孔迈是归国华侨,1938年参加革命,1943年开始任新华社记者,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新华社新德里分社首席记者.这次随同我国杂技艺术团出访,他还担负着另一个特殊任务,就是争取在国外常驻发稿.当时,我国与拉美国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工作无疑是具有开拓性的.

艺术团在拉美访间时间长达8个月.1959年1月1日,古巴人民在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下推翻巴蒂斯塔统治,建立了新政权.听到这个消息后,孔迈提出要求前往古巴采访.经多方联系,这一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孔迈请担任随团翻译之一的庞炳庵和他一起前往古巴.4月13日,他们抵达古巴首都哈瓦那,当晚就采访了古巴大诗人纪廉,听他讲述了关于古巴革命和土地改革等情况.第二天,他们走出宾馆,到街头、广场和公共场所,亲身感受到古巴人民欢庆革命胜利的欢乐气氛和人民支持土改的强烈愿望.他们还从报摊上买了当天的报刊,收集、研究有关资料.4月15日早晨,他们在房间里一起商量如何撰写发自哈瓦那的第一条新闻.在孔迈的指导下,庞炳庵用打字机写下了《古巴首都人民展开捐献运动支持土地改革》的消息.稿子完成后,他们通过美国西联电报公司发往新华社巴黎分社,再从那里转发北京总社.哈瓦那分社也由此开始了正常的发稿工作,成为新华社在西半球建立的第一个分社.1959年底,庞炳庵由广播事业局正式调到新华社.

以不同于西方媒体的视角

报道古巴

在随杂技艺术团出访期问,庞炳庵在乌拉圭看到数以万计的拉美人民在广场上欢呼古巴革命胜利的场景,也看到报刊上刊登的西方通讯社透露出来的关于这场革命的情况.作为最先到古巴采访的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记者,新华社记者以不同于西方媒体的立场、观点,为古巴革命发出了声音,与古巴人民建立了深情厚谊,也为对外宣传新中国做出了贡献.

1959年4月18日,在到达哈瓦那不久,孔迈和庞炳庵一起采访了古巴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通过约两个小时的采访,格瓦拉向他们详述了古巴革命的过程、存在的问题、经验和影响等.格瓦拉非常敬仰同志,认为中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是值得古巴学习的,随着革命的前进和巩固,中国和古巴两国人民将会有美好的往来和交流.

1961年4月15日,美国对古巴进行了空袭.17日晨,美国雇佣军在猪湾登陆,古巴军民经过不到72小时的战斗,在吉隆滩击溃了美国雇佣军的入侵,这就是著名的吉隆滩战役.在此期问,哈瓦那分社曾遭到反革命分子的炸弹袭击,分社工作人员除坚守报道岗位外,还做好了随时战斗的准备.庞炳庵的武器是一支有6粒的左,有时通宵值班,白天还要继续工作.当时,除了采访和写稿,无暇顾及其他,而吉隆滩战役的夜夜却成为他心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给庞炳庵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的报道.这年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苏联正在古巴部署“进攻性的”导弹,为此美国将对古巴实行全面的海空封锁.古巴政府很快进入战前动员,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古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美苏两国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展开一场博弈,最终以苏联拆除并撤走在古巴的导弹设施而告结束.这次报道哈瓦那分社共编发直接涉及这次事件的新闻、通讯和综述150多篇,充分反映了这一举世瞩目的事件.

回忆在古巴的这段生活,庞炳庵说:“我以前从没想过会当记者,对我来说在古巴报道西半球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在这近7年的时问里,他亲身经历了很多重大事件,多次采访古巴领导人和各方人士,他热爱并熟悉古巴的人民和这里的一草一木,把古巴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庞炳庵在哈瓦那分社时的身份是翻译,但早在分社创建之初,孔迈同志就以驻外记者的标准来要求他,让他独立采写稿件,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不断经受锻炼和考验.在哈瓦那工作期问,庞炳庵采写了大量新闻、通讯和文章,为以后从事国际报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驻外记者到国际报道的专家


1965年12月,庞炳庵从哈瓦那回到北京,在新华社国际部拉美组担任翻译.之后,他先后担任国际部编辑、干部组组长、发稿人等,在编发国际稿件的过程中,他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业务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此后,他先后于1973年至1976年、1980年至1982年,任墨西哥分社和巴西利亚分社首席记者.在驻外记者工作中,他深入调研,同社会各阶层人士广泛交往,并非常注意搜集各种资料,采写了很多有深度、有感性、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和调研稿件.在墨西哥分社工作时,由于长时间在外奔波,他曾跑破了五双皮鞋.他还注意扩大报道面,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如报道过滴灌技术、小麦育种技术等.

1978年,庞炳庵担任了国际部副主任,1984年任国际部主任,1986年任新华社副社长.在改革开放年代中,他参与了新华社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工作以及一些重要国际报道的组织指挥工作,为扩大新华社的国内外影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作为一个终身从事新闻工作的老记者,庞炳庵至今仍非常关心我国的对外报道和国际报道,他认为做好驻外记者需要具备的条件包括: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世界;二、要善于吃透两头,即对的方针、政策与实际工作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三、要有坚实的知识基础,不仅要深入了解驻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更要对世界大局、发展趋势、新的理论与思维等有充分认知,争取成为某一领域、某一国家或地区研究方面的专家;四、至少要掌握一至两门外语,并有较好的中文功底,可以熟练运用语言工具与采访对象直接沟通和交流.

责编 吴奇志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