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诗歌比喻的汉语

时间:2024-01-11 点赞:45878 浏览:88449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您写汉语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汉语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作为诗歌比喻的汉语相关论文范文检索,包括关于汉语及文学创作及语言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汉语论文范文。

摘 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法国诗人谢阁兰的诗集《碑》的翻译情况,然后探讨了这位诗人与汉语的关系.作者认为,谢阁兰与汉语的关系既是实证层面的,也是想象层面的,在他那里和在其他一些法国当代诗人那里一样(如《汉语课》的作者马瑟),汉语已成为诗歌语言的比喻.

关 键 词 :诗歌翻译;汉语的形象;语言相异性

中图分类号:I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01(2008)02―0064―6

法国诗人维克多谢阁兰(Victor Segalen)于20世纪初3次旅居中国,共约7年时间.他学习过汉语,能比较自如地阅读古文,曾阅读中法双语对照本的中国典籍,如《诗经》、《四书》、《老子》、《尚书》、《礼记》等;他当时手头常用的工具书有传教士汉学家编写的《中国古文大辞典》、《汉字字源课本》、《汉学杂谈》等;此外,他对中国的金石学、绘画、书法、雕塑、墓葬艺术等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做过长达半年的考古旅行,写下了极有价值的考古报告《中国西部考古记》.尽管他并不是专职汉学家,但丰富的汉学修养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他所说,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是为其文学创作服务的,是为其诗歌找灵感、找主题,尤其是找新的形式.中国文化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形式资源,而汉语,尤其是他所推崇的文言,则是最直接的.

汉语对谢阁兰的影响集中表现在《碑》这本诗集中.普通的法国读者大都能从中体会到某种语言陌生感,了解他的法国读者甚至愿意把它当作翻译作品来读,认为其文体有中国味.作为两种完全不同语系的语言――法语和汉语,现代法语和古代汉语――两者之间很难找到共同的衡量尺度,要把语言层面的“影响”说清楚,其实并不容易.不过,谢阁兰在这本诗集中有意追求汉语文言的简洁、凝练、古雅的效果,是不争的事实.《碑》的序言部分便是借着赞美文言,宣扬诗人自己的诗歌主张.他把文言这种不用于日常交流的“语言中的语言”,视为诗歌语言的榜样.

对于这样一部以汉语文言为榜样、在法国读者看来也确实有点中国味的特殊作品,中译者要解决的诸多难题之一就是怎样用汉语处理译本:是让译文更多地接近原作的语言――法语,还是让译文更多地接近原作试图效仿的语言――汉语文言.经过反复斟酌,我们最终选择了用现代汉语来翻译,包括诗集中有确切出处的古文.我们也选择了把法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而不是直接回到中文原文;更何况他引用中文典籍时往往不是直接引用,而是参考了中法文对照版中的法文译本.我们的任务很明确:把一部法文作品“译成”汉语,而不是“译回”汉语.我们认为这样的选择,一是更符合原作语言的实际情况,因为原作的文体无论多么古雅和独特,仍是用现代法语写成的;二是更符合我们作为翻译主体的时代性,因为我们使用的是现代汉语,面对的是现代读者.支持这一切考虑的最基本原则是:尊重原作.就这部特殊的诗集而言,尊重原作意味着尽可能忠实地保留和再现原作对中国文化、中文语料的理解、消化和再表述的过程.中国读者读到的不应该是现成的、没有翻译痕迹的汉语原文,而是一部受到汉语影响的法文作品的中译本.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当然还有许多细节问题要处理.这些问题大致可分为三类或三个层次:一是对整篇诗的翻译需要保持基本一致的汉语风格,二是要处理其中有确切出处的中文引文,三是要处理好其中借用的汉语现成词汇.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坚持不直接回到汉语原文的做法,而是经由法语回到汉语.比如序言谈到中国碑的起源时引用了《仪礼》,《仪礼》原文是:“宫必有碑,可以识日影,引阴阳也.”我们没有把这段原文直接用在译文中,而是把法文的意思翻译了出来:“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碑.人们借助它投下的阴影,来测量太阳的时刻”,同时把原文放人译注.这种做法其实在中文里也很常见,即把文言译成现代汉语,以方便现代读者.比较麻烦的其实不是这些完整的引文,而是诗集中借用的汉语现成词汇,其中既有古代汉语词汇,也有现在仍然使用的词汇,这是包括他的两部中国题材的小说在内的一个突出特点,由此产生了语言上的异国情调效果.这些中文词汇若是直接音译成法文的,如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我们便无需翻译了;但也有一些让译者不能偷懒的情况,比如他会把一个地名用音译法说一遍,再用意译法说一遍,这时中译本就要尊重这个过程,不能省略.他说“北京,北方的京城”,我们也只能翻译成“北京,北方的京城”,尽管“北京”本来就是“北方的京城”;再如他把大清王朝的“清”音译为“清”,又加上了一个同位语“纯洁”作为补充,显然他是在翻译“清”的字面含义,我们也只能翻译成“我热诚侍奉的清白的清”.

比较微妙的还有普通词汇.他往往采用字对字的直译法,如“卧龙”(“龙卧着”)、“景教”(光明的宗教),这时我们都尽可能把他的直译法再翻译过来,因为直译法所显示的含义在同一首诗中大多有所呼应.还有一些特殊的法文表达法,究竟是不是从汉语词汇翻译过来的,在没有找到双语手稿实证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小心猜测.比如,这部诗集是以一个中国帝王的名义在说话,其中的“我”是一个中国皇帝,并多次使用“我,皇帝”这样的表达方式,似乎是把这种方式当作一个人称代词来使用,而我们知道中文里确实有一个皇帝专属的人称代词“朕”.以谢阁兰的汉学知识,我们猜想他应该知道这个特殊的人称代词,但无论怎样,我们的中译本并没有把“我,皇帝”翻译成“朕”,不仅是因为语体不统一,也是因为我们必须把他的法文说法翻译过来,而不是直接回到我们所猜测的汉语.

这部诗集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本身就是一个双语文本,每首法文诗都冠有一句中文题词.这些中文题词有一部分是谢阁兰自己的杜撰,一部分则是地道的中文词组或确有出处的引文(如“万岁万万岁”、“名可名,非常名”、“山野之人,与时无用”等),它们与法文诗之间的关系已不是翻译的关系,而是“点题”的关系.对于不懂汉语的法国读者来讲,这些汉字主要起到视觉冲击的作用.中译本出版时保留了这些中文题词,并对出处加了注释.不过,如果我们把中文题词看作是这部诗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话,那么更忠实、更有趣的做法或许应该是把中文题词翻译成法文,让中国读者同样面对一个双语文本.当然现在的这种处理,即通过正文的现代汉语和题词的古代汉语之间的反差,多少也能达到与原作基本接近的效果,因为对现代中国读者来讲,文言也是相当陌生的了,有一定的距离.

总之,谢阁兰的作品不仅对翻译者提出了挑战,而且给研究者也留下了许多考证的空间,要求我们能够找回法文背后可能隐藏的中文典故、表达方式、引文、词组等,并确认他确实有所借用,这也是法国学者期待中国学者参与的重要原因.不论是翻译,还是考证,这些都是技术性的工作,这里不再细谈,我只想在此引出另一个话题.

上面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无法确定谢阁兰是否在模仿和借用汉语,无法知道他的具体参照是什么.其实,谢阁兰“中国作品”的微妙之处 就在这里,其中隐隐约约透露出来的汉语痕迹,如某些特殊的表达方式、陌生的组合、新奇的意象、不常见的句法结构等等,有时确实有迹可寻,有据可考,有时则很可能是一种“汉语虚构”或“虚构的汉语”.在我看来,谢阁兰的“异国情调”风格(或曰“相异性写作”)的关键也许并不在于他如何喜欢借用中文表达方式,如何喜欢引经据典,而在于他一直在努力制造一种“汉语幻觉”.他把汉语的引入当作一种特殊的修辞格,希望达到一种“汉语效果”,即他所说的“用法语说汉语”.就我所知,不少法国读者也乐于接受这种幻觉,参与这种游戏.换句话说,他的作品给人的印象是在模仿汉语,但这种被模仿的汉语也许并不存在,我们从实证的意义上去考察汉语对他的影响也许是徒劳的,即使是有实证性的结论,也不能说明他的诗学的全部问题.用谢阁兰自己的话说,他的文本要求“从一种不存在的汉语回译到[法语]”.这是一句令人昏眩和费解的话,不过我们至少可以理解,此处的“汉语”已经不是一种真实语言的名称,而是梦的语言的代名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谢阁兰所参照的汉语其实是一种语言理想,现实中的汉语(文言)至多是这个理想语言的影子.他的作品有时读起来确实像是一个译本,但这个译本不仅是抹去了原文的译本(此时需要考证),而且经常是没有原文的译本(此时考证已没有意义).


我现在要谈的就是这个非实证、非现实意义、想象层面的汉语问题,想象也是一种顽固的现实.我们看到,汉语在谢阁兰及其他一些西方诗人的心目中,已经凝固成了一种形象,它糅合了西方人长期以来对汉语特性和汉字特性的某些普遍理解(这也涉及汉语在西方的接受史).由于语言系统和文字系统上的相异性,汉语和汉字非常合适地充当了西方诗人心目中的“他者的语言”.它似乎遵循着这样一个想象的逻辑:汉语:不同的语言,他者的语言,想象的语言,诗歌的语言.

因此我要引出另一位法国诗人,一位“踏着谢阁兰的足迹”走进诗歌、又“踏着谢阁兰的足迹”来到中国的诗人热拉尔马瑟(Cérard Macé).多年前,因研究谢阁兰的缘故,我曾拜访过马瑟先生,获得了他赠送的几本书,其中一本就叫作《汉语课》.这当然不是汉语课本,而是他的本散文诗集.读了这本诗集我们就更能理解,汉语怎样为诗歌语言的比喻出现在西方诗人的想象视野中.

马瑟在这本诗集中讲了他学习汉语的体验,他把自己比作一个足不出户的旅行者,“在语言的花园里”寻找遥远的异国他乡,寻找语言中的“别处”.我选译其中的几段:

仿佛是对归来的旅行者的迫切询问:你在学汉语吗怎么学尤其是,为什么学

然而汉语抓获了你,谈不上什么目的.

在没有异国他乡的今天,马可波罗也许不会离开威尼斯,而会学习,几门语言.

我所学的汉语不仅超出了一切使用价值和交流意愿,而且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

学习汉语,就是训练一只长期瘫痪在自我之东的坏死的手.

我用法语学习汉语.

显然,这里的“汉语课”既不涉及语言教学,也不涉及学术研究,学这门课的人并不是为了到中国旅游,也不准备当汉学家.他只是以诗人的名义学习汉语,期待着从这种真正的“外语”中找到想象的催化剂:

想象界有自己的方言,你稍一疏忽,它就会把这方言强加给你;而我之所以学习一门如此陌生的外语,不正是为了让想象界说话吗

面对最陌生的语言时所受到的吸引,与最初面对诗歌时的诱惑相似:诗歌也是既呈现给你,又等待你去破译.

法国诗人在汉语中寄托的语言想象或想象的语言,主要是基于汉字书写的特殊性,具体而言就是汉字的形象性原则.与谢阁兰同时代的其他几位诗人,如克罗代尔(Claudel)、米修(Miehaux),以及受他影响的一些当代法国诗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在他们看来,汉字作为一种不记录语音的文字,一种以形表意的符号,见证着“人与世界最初的相遇”(见米修《表意文字在中国》);汉字通过象形、会意、指事等方式建立起了符号与意义、词与物之间的直接关系,这种直接关系是任何表音文字都缺少的,又是任何使用表音文字的诗人们所梦想的.所以,不论语言文字学家如何进行科学论证,如何破除神话,西方诗人似乎一直乐意维护这个“汉字神话”,他们在汉字中看到和期待的是“另一种”文字的可能性.我们知道,在法语里,“汉语”(chinois)作为名词或形容词本来就带有一些引伸义,一般用来比喻事物的晦涩、精妙或繁复.而在谢阁兰和其他法国诗人那里,“汉语”这个词的内涵似乎变得更加宽泛,它成了一切不同寻常的事物的隐喻,成了诗歌语言的隐喻,正如马瑟在《汉语课》中所说的那样:

我梦想有一种语言(有时我觉得我在半睡半醒时也说过这种语言),在这种语言里,任何一个最不起眼的符号,在它的一笔一划中,在它发音时产生的空气撕裂中,都会告诉我们它曲折的诞生和它缓慢的死亡;在这种语言里,任何小说都仿佛预先被否定,因为阅读或写作这本小说的人也许要耗去人不止一生的时间.

相关论文

比喻在对外汉语修辞教学中的运用

该文是论文格式专业对外汉语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对外汉语方面毕业论文格式,与比喻在对外汉语修辞教学中的运用相关论文范文素材,适合对外。

关于汉语课程教学大纲的

本文是一篇课程论文范文,课程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关于汉语课程教学大纲的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课程及学生及课堂教学方面的的。

汉语国际传播的方法

本文是一篇教学法论文范文,教学法类有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汉语国际传播的方法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教学法及文化传播及汉语方面的的大。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

本文是一篇汉语论文范文,关于汉语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汉语及汉字及借词方面的的大学硕。

如何加强中职预科汉语教学

这篇教学改革论文范文属于对外汉语教学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教学改革类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与如何加强中职预科汉语教学相关教学论文集。适。

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初中语文论文范文,初中语文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初中语文及教学法及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为您写诗歌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诗歌方面硕士论文范文,与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包括关于诗歌及初中语文及语文教学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