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视点下的词汇空缺其文化冲突

时间:2024-03-11 点赞:47681 浏览:9572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汉语论文范文,关于汉语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跨文化交流视点下的词汇空缺其文化冲突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汉语及词汇及社会科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汉语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形式,二者之间蕴含的文化差异也是不言而喻的.基于英汉文化的差异性,其中之间的转换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而,进行汉语和英语之间关系的研究,能为中西方之间的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契机.从跨文化的视角,讨论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对于二者之间的“词汇真空”现象的研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性和差异性,出现“词汇真空现象”是很正常的,在进行英汉话语转换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词汇缺失现象,本文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探讨汉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 键 词 :跨文化交流 词汇空缺 文化冲突 传译策略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够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文化的不同,决定了语言的差异性,因而,对于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性,必须从二者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差异而定.研究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必然涉及到对于汉语和英语在相互转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由于可以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范围较为广泛,因而,本文将从词汇这一小角度入手,来深入浅出地探讨汉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互关系[1].

在英语与汉语的相互转换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词汇真空现象”,这一现象深深地植根于英汉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之上.

二、英汉词汇真空现象的概述

汉语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很丰富的语言文化词汇,这些词句是建立在对于纷繁复杂事物的经常和使用过程中而形成的,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代表了当时当地的特定的历史文化.汉语语言文化的几千年的历史底蕴性,必然造成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词汇短缺现象.

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变迁,词汇随之发生着一系列的发展与变化,这种变化能够在本民族的语境词汇中找寻到一定的蛛丝马迹,而在另一种背景文化语言中,则很难得到印证.

这就牵涉到了语言文化的对等问题.对等是指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之间能够通过某种切合,达到相互转译的目的.而想要达到语言的对等目的,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语言是基于特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产物,文化不同,则所对应的语言文化自然也是不同的,对等就不能够完全实现,这是一种语言词汇在另一种文化中的缺失,就是“词汇真空现象”.例如,在汉语中的二十四节气、地支、天干等词语,在英语中不可能会找到完全相对应的词汇.反之,在英语中white elephant是指带来污损的东西,而在汉语中则指白色的大象,是没有任何相对应的文化内涵的.在实际生活中,英汉交流沟通中会经常遇到词汇真空现象,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进行英汉间的词汇真空现象研究,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三、从跨文化的视角下探究英汉词汇真空现象

跨文化视角下探究英汉词汇真空现象,是基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现实为出发点的.

英汉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传统和习俗,具备较为发达、丰富的语言体系.特定的文化背景孕育着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文化的影响会渗透到词汇当中来.从跨文化的视角来探讨词汇真空现象,主要包括词汇部分真空现象、词汇完全真空现象、词汇真空背景下的文化冲突等三个不同的方面[2-3].

(一)英汉词汇的部分真空现象

英汉语言的思维特点并不一致.汉语较强调语义的变化,遵循的意合法,而对于语法和形态方面,并没有给予特别的重视.汉语的主谓关系并不十分明确和牢固,整个汉语成分中的句子、短语、词汇等,只要满足语义表达的需要即可.汉语中习惯应用形象的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较强调主观理性,因而,在进行汉语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忽视对于隐喻的应用研究,从而获得较为可靠的研究结论.汉语语言文字所要传达出的真正的语言信息,是建立在对于语言文字的表面意义把握和理解基础之上对深层意义的理解,从而达到以义达意的效果.

英汉之间的词汇真空现象并不是完全的、绝对的.例如在英语词汇中,一个简单的Uncle就概括了汉语中的舅舅、姨夫、叔叔、姑父等几个并行的亲属概念,英语中的Cousin,既可以翻译为表姐、表妹,还可以翻译为堂表姐、堂表妹等多个不同的汉语词汇.从语际的关系而言,英语中完全缺乏汉语里的几个亲属关系的词汇,从语内的角度而言,英语里缺乏表示亲属关系的具体下义词.

(二)英汉词汇中的完全真空现象

汉语的文化表达所要达到的是一种中国水墨画般的意境,即所谓的精髓和神韵,并十分注重形式.汉语讲求的是以义达情,在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总是给人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让人在自我思考和回味中找到信息传输方的真正意图.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一句的意思,很好地表达了汉语并不以直接的话语点破所谓的真谛,而是采用一定的曲折、隐喻形式.

在中国的汉语文化中,有许多独特的语言文化意象,例如,豆浆、馒头、窝头、粽子、馄饨、油条、面条等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词汇,这些土生土长的汉语语言文化,在英语词汇中是完全缺失的,强行将它们进行对等翻译,只会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英语语境中的人并不能对此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在汉语的政治语言文化中,也不能实现完全的对等,例如,秀才、榜眼、探花、状元等,在英语词汇中,就不可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本土化词汇,需要将其进行转换或者意译.另外,汉语中的打白条、三讲教育、中山装、风水、太极、气功等,在英语中也存在着词汇真空现象[4-6].

(三)词汇真空背景下的文化冲突现象

词汇真空背景下的文化冲突现象,是由于不同民族在进行词汇的语意表达方面,各有其约定俗成的习惯,如果不了解这些习惯,则会在词汇转换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矛盾,导致对立的文化冲突现象.文化冲突是指原有的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其所对应的文化信息,是相互矛盾的,词语的表层意义并不能够如实地呈现出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如果不注意这些细枝末节,就会在词汇转换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偏差. 汉语的文化思维方式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思维,是一种涡轮型的思维转换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将汉语中所独具的华丽的辞藻、起承转合的入题方式展示出来,进而获得一定的语言曲径通幽之美.

三、跨文化视角下的汉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互转译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汉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互转译,是十分必要,同时也是十分具体而详细的,否则会造成既有语意文化背景的缺失.

汉语将主题作为中心,而英语则将主语作为主题,从而在进行英汉文化交流过程中,注重主题的转换是十分必要的.汉语习惯于将主语放置于句尾,而英语则习惯于将主语放在句首,因而,在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二者的主语.

汉语通常采用主观视角,以人作为主要的分析表达对象;而英语则习惯于采用客观视角,将物作为主要的分析表达对象.汉语常用主动语态,将事件和动作的发生者作为一句话的主题;而英语则会将被动语态作为主要的使用语法,将事件和动作的承受者作为主要的讨论对象.

普遍的,在进行汉语与英语词汇之间的翻译过程中,会采用音译法和意译法这两种方法.翻译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原文的内容与意义,以目的语的形式呈现出来;但在许多情况下,原文的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词汇真空现象,在目的语中,并不能够找到与源语言相对应的词汇,针对这种情况,就必须采用一定的翻译技巧,以达到较为理想的翻译效果.意译法是一个较为有效的翻译方法.采用意译法,能够将源语言中含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语言,转换为目的语所能够有效呈现其意义和内涵的语言形式,进而完成翻译目的.例如,对于望梅止渴这一成语的翻译,不能采用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将梅拼凑起来,而应该将这一成语所代表的深层意义加以概括和提炼,形成简短有力的意译翻译,因而,译为cons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是较可接受的翻译方式.

而音译法则是针对二者之间的词汇缺失而采用的方法.例如,在汉语中,并没有芭蕾、汉堡、保龄球等事物,因而,可以将英语单词ballet、hamburger、bowling等进行音译,既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也满足了英汉转译的需要[7-8].

四、结语

总之,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代表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面临文化差异性所产生出的词汇的不完全对等性,即词汇的真空现象.因而,重视这一现象,也是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英语和汉语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在探究英语和汉语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中,不妨从二者之间的词汇转换方式入手,由浅入深地逐渐拨开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神秘关系.

相关论文

词汇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大学学报方面高校教学改革论文,关于词汇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学报及多媒体及词汇方。

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

这是一篇定势方面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专业与定势及偏见及群体方面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