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的翻译对比

时间:2024-01-27 点赞:49845 浏览:9930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您写出版发行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出版发行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与《罗生门》的翻译对比相关论文范例,包括关于出版发行及文学性及职业技术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出版发行论文范文。

摘 要: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作品,小说成功地描绘了主人公心理变化的全过程,尖锐地暴露了人类处在绝境时的自私本性.小说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广为人知,催生了多个译本,这些译本良莠不齐,风格各异.不同译本对词汇的把握和句式的翻译极大地体现了各人的翻译出发点和特色,并从中也可以窥探译者所在时代的翻译特色.

关 键 词 :罗生门,词汇,句式,翻译观

作者简介:霍瑞欣(1986.9-),女,汉族,河北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3-0-02

一、《罗生门》在中国的翻译状况

《罗生门》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中国近现代小说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最早翻译《罗生门》的是鲁迅先生.鲁迅的《罗生门》的翻译收录在他于1923年与周作人合编的《现代日本小说集》里,并且在小说集中鲁迅还对进一步详细阐述了芥川龙之介作品的主题和它的“历史小说”的特色.

鲁迅的译作出版后的6年之内,没有出现新的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翻译.直到芥川后,中国掀起了翻译芥川作品的热潮.1976年楼适夷作为逃避现实,逃离痛苦的手段之一,翻译了芥川的11篇作品,其中就包含《罗生门》,1980年5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文洁若、吕元明、文学朴、吴树文等四人翻译的《芥川龙之介小说选》作为《日本文学丛书》之一出版发行.全书共收录了芥川的小说45篇之多.其中就收录了吕元明翻译的《罗生门》.

1997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林少华等人翻译的小说集《罗生门》,共11多万字,收录了芥川小说11篇及随笔《侏儒警语》.在序里提到《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1998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聂双武翻译的《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小说36篇.同年星光出版社出版了郑秀美、许朝栋、刘华亭翻译的题为《罗生门》的小说集,全书收录小说9篇.2003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文洁若等人翻译的题为《罗生门》的芥川小说集.

二、翻译对比

如第一节中所述《罗生门》作为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受到中国读者的广泛欢迎,催生了多个译本.每个译本风格各异.本文主要参考了鲁迅、楼适夷和林少华的译本.最早翻译的是1921年鲁迅的翻译,其次是1976年楼适夷的翻译,最后是1997年林少华的译本.三位大师的翻译各具特色.

1.词汇的翻译

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名词,其中有不少日本固有名词,即和语,如小说中出现了很多的官名和器具名称等,这些词汇作为日本的固有词汇并且是具备时代特色的词汇由于中文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如何将这些词做出最忠于全文的翻译并被中国读者接受无疑是个难点.不同的译者处理方式各不同.鲁迅先生对这些词进行了直译,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而吴树文先生则是通过画图说明.在此这些词汇的几种翻译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失偏颇之处还望见谅.

ある日の暮方のことである.一人の下人が生の下で雨やみを待っていた.1

小说开篇的第一句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鲁迅先生则译为:是一日傍晚的事,有一个家将,在罗生门下待着雨住.2(1973:563)

楼适夷译为: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2014:1)3

林少华译为:薄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仆人正在等待着雨的过去.(2013:1)

三者对“暮方”和“下人”语词汇进行了不同的翻译.首先“暮方”一词鲁迅和楼适夷都译为了“傍晚”,比较而言林少华的翻译更具有文学性.其次对“下人”的翻译,有“家将”和“仆人”两种译法.这里我们要考察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是田堵制.田堵制大约出现于公元9世纪,后来田堵由于坚持斗争,得以逐步加强耕地的占有权,对耕地的占有相对稳定,给所占土地加上自己的名字,称为“××××名”.于是产生了“名田”,它的所有者称为“名主”.所有者有小名主(小名田堵)和大名主(大名田堵)之分.小名主是富裕农民、自耕农,基本依靠自家劳力耕种名田,劳力不足者将部分名田租给“小百姓”、“作人”、“名子”等贫困农民.大名主是“领主名主”,多在边疆地带.他们的名田经营方式不尽一致,或全部出租,或部分出租,没有出租的部分作为直营田自耕.在直营田里往往以具有半奴隶式依附农民身份的“下人”充作主要劳力.那么所谓的“家将”指的是一家的首领,家长.或解释为旧时富豪官僚家中雇用的武装仆役.《罗生门》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人性的自私,那么故事的主人公越是一个身份地位卑微越能体现出人性的自私.这里的“下人”译为充作劳动力的仆人,而并非是武装仆役能够更好地突出小说的主题.

ただ、所々丹の剥げた、大きな柱に、蟋蟀が一匹とまっている.

对于数量词“一匹”的处理楼适夷和林少华都是译为了我们所熟悉的“一只”,而鲁迅则是直接借用了日语词“一匹”,这里显然是直译了日语的量词.但是这不太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后文中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如:

下人は、守(やもり)のように足音をぬすんで、やっと急な梯子を、一番上の段までうようにして上りつめた.

这短话鲁迅译为:家将是蜥蜴似的忍了足音,爬一般的才到了这峻急的梯子上的最上的第一级.(1973::575)

楼适夷译为:家将壁虎似的忍者脚声,好不容易才爬到这险陡的楼梯上最高的一级.(2014:4)

林少华译为:仆人如壁虎一般蹑手蹑脚爬着楼梯,终于爬上顶头.(2013:4) 对于“足音”一词,楼译为脚声,林则是用行为方式代替.鲁迅则是直接袭用了日语的“足音”.无疑这种译法我们虽能理解但并不太符合表达习惯.“足音”一词最终也未被现代汉语接受.“守”是壁虎的意思,虽壁虎和蜥蜴属同科但还是有区别,楼和林的翻译叫精准.

この男のほかにも、雨やみをする市女笠や揉帽子がもう二三人はありそうなものである.

这里的“市女笠”和“揉乌帽子”都是和服饰相关的词汇,自然要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即平安时代产生的语词汇.平安时代旅游时,穿的是“壶装束”,腰上系带子,以免下摆拖地,袖子卷起来,头上戴“市女笠”.“市女笠”是馒头形笠子,本为市场叫卖女人所戴的草笠,也就是平安时代中期以来女商贩所带的一种晴雨兼用的斗笠.后来上流女子外出戴用,在雨天里公卿也曾使用.在《罗生门》中根据故事情境其意思不可能是上流女子所戴之物.故应取其原意.乌帽子是日本公家平安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黑色礼帽,近代日本成人男性的和装礼服组成部分.镰仓时代以来,乌帽子越高表示等级越高.“揉乌帽子”是平时略施黑漆并柔软制成的高筒帽,是日本古代公卿、武士平时戴的一种黑帽子,平民则是出门才戴.鲁迅直译为“市女笠”和“揉乌帽子”2.日语原文是一种转喻的修辞手法,指的是戴这种帽子的行人,鲁迅采用的直译法没有提及人.而楼和林的翻译则取消了这种修辞. 楼适夷译为“戴女笠和乌软帽的男女行人.”3在林少华的译本中译为“头戴高斗笠或三角软帽的男女”4是十分准确的.

夕冷えのする京都は、もう火桶(ひおけ)が欲しいほどの寒さである.

“夕冷え”鲁迅译为“晚凉”,楼适夷译为“夜间的京城”,林少华译为了动词形式的“日暮生凉”.鲁迅的译本更简洁,更贴近原文.“晚凉”一词用得极为精妙.楼则没有翻译出天气转凉之意.林的翻译也是颇为形象生动.如同对“足音”一词的处理,林的翻译多次用动词形式的对情景的描写来代替直译出名词的意思.

2.句式翻译

ある日の暮方のことである.

小说开篇第一句话鲁迅的翻译是“是一日傍晚的事”(1973:563).完全对原文进行了直译.这种没有主语的判断句用于引起下文,在日语中是一种很常见的表达方式.但是现代汉语中却不存在这种表达.而楼和林的翻译则完全符合汉语表达方式,读者读起来容易接受.

さっきから朱雀大路にふる雨の音を、くともなくいていたのである.

鲁迅译为:一面又并不听而自然听着那从先前便打着朱雀路的雨声.(1973:565)

楼适夷译为:一边耳朵里似听非听地听着朱雀大陆上的雨声.(2014:2)

林少华译为:一边似听非听地听着朱雀大路上持续已久的雨声.(2013:2)

对于日语句式“くともなく”的处理,楼和林都译为“似听非听”,非常准确地翻译出了“ともなく”这一日语句式的意思.鲁迅则是模仿日语句式的表达没有一丝变通地直译为了中文,作为汉语表达则显得十分晦涩难以理解.

じゃが、ここにいる死人どもは、皆、そのくらいな事を、されてもいい人ばかりだぞよ.

鲁迅译为:只是,在这里的这些死人,都是,便给这么办,也是活该的人们.(1973:567)

楼适夷译为:不过这儿这些死人,活者时也都是干这类营生的.(2014:5)

林少华译为:可话又说回来,这些死人人人都是罪有应得的.(2013:6)

这句话的翻译最为明显地看出三人翻译的不同之处.首先鲁迅的翻译完全对照全文进行逐词逐句的翻译,读起来晦涩难懂,尤其“便给这么办”更是对原文的误译.原文的“されてもいい”是日语中的被动句式,“便给这么办”则是主动句.楼和林的翻译都对原文进行了变通,比较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林少华“罪有应得”的翻译最符合日语原文被动句想表达的内容.

どうにもならない事を、どうにかするためには、手段をんでいる遑はない

鲁迅译文:因为要将没法办的事来怎么办,便再没有功夫来拣手段了.(1973:563)

楼适夷译文:要从无办法中找办法,便只好不择手段.(2014:2)

林少华译文:既然为无法可想之事想办法,就无暇选择手段了.(2013:3)

鲁迅的“来怎么办”这样的句子和后面的句子衔接上让人读不懂语义.后半句的“来拣手段”也不太符合我们现在的表达.较为生硬.与此相对楼和林的翻译都容易理解些.林的翻译最为精准.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最早翻译的鲁迅先生采取的是直译的翻译手法,没有增减译,力求在字词、语序和句子结构上和原文保持一致.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些词汇直译成汉语时偏离了日文的意思或者过于生硬,读起来令人感到有些拗口.

楼适夷以后的译本基本都用意译法.楼适夷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手法,简洁流畅但是不难看出译文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响.林少华也采取了意译法.林少华曾这样讲道:“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而艺术终归是一种感觉,是把自己的感觉、感受艺术地传达出.在这个意义上,我想用一个字来概括我所谓的翻译主张,那便是‘味’即要出未儿,要把原作的味发挥出来.即使语法上、语义上译得再无懈可击,而若读起来没味儿或变味儿,那显然是一种失败.林少华的翻译最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对于读者来说最容易接受.并且翻译出了“味”,常常将日语的名词变译为动词句子,生动形象.

相关论文

马云:支付宝罗生门

关于阿里及股东及业务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阿里方面有关电子商务对市场营销的影响论文,关于马云:支付宝罗生门相关论文范文集,对写。

《命若琴弦》看史铁生的生命哲学

该文为关于瞎子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命若琴弦》看史铁生的生命哲学相关哲学论文参考文献,可作为美学专业瞎子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

生《天然化合物波谱》课程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波谱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生《天然化合物波谱》课程教学方法相关函授毕业论文。是本科论文专业与波谱及中医药及化合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