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问课教学法的实践与

时间:2024-02-20 点赞:45239 浏览:8784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于人才及课程及教师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人才方面硕士毕业论文,关于大学课程问课教学法的实践与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对写作人才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内容摘 要 :“大学生会考试却不会学习”的问题可谓“中国教育之结”,以大学中文系必修课“民间文学课程”为个案,阐述已实践五年的“问课教学法”,以期获得对教育方法更有效的经验与思考.

关 键 词 :大学课程 问课教学法 网络教学平台 混合教学法

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然而,其实践中的理解与完善,却时时令人忧心.即便在教育家云集的大学教育中,如何完善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对大学课堂教学法作出一些探索性实践,以期获得更有效的教育方法的经验与思考.

一.课堂之问:大学生为什么会考试却不会学习?

钱学森院士生前对大学教育的批评发人深省: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正视钱老生前多次向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大学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怀着深深的无解之忧,我们去国家层面的教育文献中寻找答案吧!?

2010年7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简称《纲要》),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规划,其中涉及教育质量的有2条:

其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其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第一条是宏观建构,第二条是宏观思想的落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纲要》主要从人才培养的教育地位、人才目标、教学投入、教师水平、教学硬件、教学改革等方面阐述其措施,在中观与微观两个层次上对宏观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思想作了细化,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观念与战略决心.结合这些措施,我们回到钱老的“大学之问”,可以还原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最直接的“大学生之问”:

“大学生为什么会考试却不会学习?”

“会考试却不会学习”,这是多么矛盾而又令人反思的教育现象!

这正是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最大的人才目标问题.钱老荐言:我们的人才目标应是“那种胸怀科技创新精神、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纲要》设计的人才目标是“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而今天所实现的人才格局则是知识丰富却无创新能力.问题出在哪儿呢?

高考指挥棒?这是目前社会各界较有共识的批评对象,这个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然而真的是这个问题吗?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机制,高考可能是迄今为止应对中国教育公正的有效模式.它确实有问题,但它也是众多解决方案中说服力最强的一种方案.

人口太多、竞争太大?在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共享的条件下,面对如此众多的求学者,应考的竞争能力的培养成为所有家庭的第一选择.然而,这也难成为问题的根本,因为,竞争力的选择只是对现有制度的一种灵活性选择而已,它不是行动的决定者.

教育教师水平不高?当代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借鉴西方教育体系建立起来的,而相对文化延续的中国本土教育体系几乎被否定.于是,从教育体系到教师培育都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这种状态下,教育教师水平显然不会很高,那么对于人才培养当然就会产生很负面的影响.不过,这也不是问题的根本,中国教育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曾经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可见教育教师水平不存在根本问题.


如此等等,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有一点可以确认,“大学生会考试却不会学习”的问题悬而未决.

我们在此没有能力去回答如此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症结的大问题,也许这一难题称得上“中国教育之结”,而且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存在,因为它所涉及的领域太广泛、问题太复杂.然而,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有义务去直面这一无法回避的问题.由此,我们想到一个务实的策略,那就是社会系统的每一个小单元,都可以尝试去分解这一难题,从自己的本位上去尝试解开自己所属的那一个“结”,合力开掘,探索一个个小的“解结模式”,最终建构成宏观的“解结方案”,如此,我们就可期待“愚公移山”之理想了.

二、问课教学法:面对大学课程教学的解结模式

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大学教育改革的总的背景下,我们对当下的大学课堂教学法做了一些调查与研究(另有调查报告).鉴于讨论的集中,我们以大学中文系的必修课“民间文学课程”为个案,具体阐述已经在相关课程教学中实践了五年的“问课教学法”.这一教学法的探索,我们定位在自己岗位上的“中国教育之结”的“解结模式”.

问课教学法基于民俗学课程作出改革尝试.其着力点有四个方面:一是促使学生由“得嗟来之食”改为“自食其力”;二是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怀,将家乡民间文学和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推介作为课程学习的基本材料;三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调查使民俗学知识获得完整性;四是提升网络专业资源利用率与网络生存能力.问课教学法采取分组教学法,把选课学生按5-10人一组的形式分配到知识单元之中,组长负责与组员自学相融合,选定说课内容和调查对象,然后各组再分工、合作,确定说课人,答辩人.分组教学管理模式为:

教学分组与课程考核信息表

备 注:

1.教学网站:

民俗文化视频(folkvideo.cu.edu.)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学科和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教学与研究网站;所有课程均以双课堂形式展开(“网络课堂”与“现场课堂”).每生每周至少发言1次,作为平时考核之依据;发言内容:课程相关内容的讨论;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介;以图片、视频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发表. 2.教学方法:

采用分组法和网络讨论、分组说课相结合的方法,每组确定一个课题,分工研讨,合作完成论文,最后确定主讲人,课程结束前集中讲授各组的专题论文;

3.参考网站:

1.中国民俗学网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3.中山大学国家精品课程·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

4.考核办法:

课程成绩100%等于小组说课30%+个人成果(网络讨论、调查)30%+小组论文40%

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开阔了视野;课程与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使同学们开始关注家乡文化,培养了同学们的乡土情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充实了课堂的内容;小组合作体现了团队合作的精神;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正式将网络现代化引进课堂,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也迎合了当今大学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需要.

这种教学法的探索,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过程讨论与结果考核、物理课堂与网络平台等贯串一体,就效果评价来看,我们通过问卷和采访的形式发现,问课教学法得到了选课学生的认同与支持,但也遇到相当大的难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教师的主体性,教师主导着知识的传入,课堂的授课方式无异于“满堂灌”.接受着多年传统教学的熏陶,大家早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传统的教学思维已经深深植根于脑海中,长期的应试教育的需要早已压制着同学们的个性,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调查发现,有近82%的同学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对传统教学的热爱.对传统教学的效果方面,调查发现只是效果一般.有约64%的同学期待教学改革.

调查中我们发现,问课教学法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数据显示,是否习惯现有教学法方面,59%的同学选择“中立”;教学的满意效果方面,69%的同学选择“一般”.这些调查让我们感到问课教学法的局限性:

1.教师不应过早将课堂交给学生,需要渐进实现;

2.教师参与度不够,没能即时地发表意见;

3.说课的同学尽管辛苦备课,但讲课没有很好的经验,互动不够,致使听众的兴趣降低,课堂人数减少,内容没有权威性;

4.有的小组敷衍了事,没能积极配合工作的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课的质量;

5.调查在课外的短时间内,也无法做到细致深入地展开与研究;

这些局限,表明了大学教学法改革的过程性,需要时间获得学生的接受、理解和支持,它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调整与改进的过程.我们相信,问课教学法在实践中可以获得较大发展,局部意义上可以一定程度地解决大学生“会考试不会学习”的难题.

殷满堂,长江大学文学院教师.孙正国,张静,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相关论文

大学法律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

本文是一篇法律知识论文范文,法律知识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大学法律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法律知识及教。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此文是一篇学生论文范文,学生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相关毕业论文模板。适合不知如何写学生及方法及能力方面。

《建筑CAD》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践

本文是一篇教学法论文范文,关于教学法类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建筑CAD》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践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教学法及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