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珍对王守仁表彰《古本大学》的表彰

时间:2024-02-11 点赞:48916 浏览:9874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是一篇古本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郑珍对王守仁表彰《古本大学》的表彰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古本及大学及诚意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古本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郑珍《古本<大学说>序》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大学》如何从古本到二程改本,到朱子章句,再到后世诸改本“纷纷益不可胜记”,以至成为笑柄.然见邻水甘秩斋《大学说》,不仅赞叹,以为虽“又一新异本”,实与王守仁《大学古本序》“大义复不相乖忤”.郑珍遂表彰王守仁“复古之功不可没”.守仁复古本之思萌自龙场,经多年思考和反复论证,于正德十三年刻《古本大学序》,正式公布了他表彰古本正当性的观点.

关 键 词 :王守仁 朱熹 郑珍 《大学》古本 改本 章句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3)04-78-85

郑、莫、黎三人及其思想,曾被人称之为黔中王门最后的余波,虽然他们未能如黔中王门发展的期之孙、李、马那样,为后世留下高深厚重的哲学著述,但亦并非如人们通常所了解的那样,仅仅游历于“辞章之习”.作为黔中王门最后的余波,郑珍的几篇小文章,如《甘秩斋<黜邪集>序》、《跋<学茚通辨>》、《阳明祠观释奠记》,尤其是《古本<大学说>序》,似有超乎“辞章之习”,而近于心性论之意蕴的倾向.郑珍在《古本<大学说>序》中,开宗明义,明确了称为古本的《大学》所据本,描述了如何由二程“改本”到朱子《章句》,乃至其后“六七百年,学者之心不能泯然,亦遂争新角异,而《大学》日多矣”之乱象,如何又有王守仁挺而表彰《古本大学》,继而发出“是故王文成、李文贞复古之功不可没也”的感叹.

一、从二程到朱子:《大学改本》到《大学章句》

《大学》本为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其原文如郑珍所指,系“汉河间献王后苍所传、郑康成所注”,人称古本,辑于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此古本由汉至唐千余年,到了北宋,掀起一疑古之风.疑古的内容实质是疑经,而疑经则是宋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欧阳修是提出疑经问题的第一人.《大学》原文面貌如何,汉唐所传古本字里行间,有否脱文错简,遂成为有宋以来儒家经典文献学中一个聚讼不已的著名公案.针对《大学》原文的疑古之风先起于二程,虽说对儒家经典《学》、《庸》、《论》、《孟》的重视是从韩愈时代就开始了的,这几部经典的逐渐凸显的确经历了一复杂漫长的过程,但到了北宋,它们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单独拈出,也越来越多地被尊崇,并被竭力解释出其中的深刻新意.针对《大学》,程颢就曾说过:“《大学》乃孔氏遗书,须从此学则不差”,程颐也说:“入德之门,无如《大学》”,他们的学生“程门立雪”的杨时也指出“不由其门而其堂奥,非余所知也”,视《大学》为学者之门.《大学》中有很重要的“三纲八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项基本原则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方法,以及围绕“三纲八条目”而展开的诸多文字.因为意识到《大学》对于士子的重要性,二程兄弟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同时遂提出了自己的重要发见,即认为《大学古本》存在错简.

先看程颢对《古本大学》的具体态度,诚如郑氏所言:

后明道程子以《诚意章》有错简,遂移《康诰》四条、汤《盤》四条、“邦畿”三条次“则近道矣”后,移“瞻彼”、“於戏”、“听讼”三条次“节彼南山”后.

记录在《河南程氏经说卷第五》中的《明道先生改正大学》,算得上是首开“大学改本”之先例.接下来是他的兄弟程颐的态度,反映在《伊川先生改正大学》一文中,郑先生阅后概述道:

伊川程子则移“《康诰》曰至止于信”至“知之至也”后,移“诗云瞻彼”至“没世不忘也”,下接“《康诰》曰惟命”至“则失之矣”,次“为天下矣”后;而以“听讼”条次“未之有也”后,“此谓知之至也”之前.谓“此谓知本”为衍.

除上述改正外,值得注意的是,伊川于“在亲民”的“亲”字有“当作新”三字,欲把“亲”释作“新”,而并没有把“亲”直接迳改为“新”,可视为朱熹直改“亲”作“新”的铺垫.仅论程氏兄弟二人之改,有所不同,但所改基本只在错简,而不认为有重要脱衍,至少明道一如是.伊川有指个别地方,如“此谓知本”四字之衍,实乃因“以‘听讼’条次‘未之有也’后”而生之句读感所致,或者疑为刻工之误.二程的改本的确较早,故郑氏认为,“《大学》之有改本,自是始”,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面对《大学古本》,朱熹在二程改本基础上,作了更大更系统动作.

首先,他把《大学》内容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三纲领”即“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把这一部分称之为“经”;二是余下所有文字,即对三纲领八条目的解说和论证,他把这一部分称之为“传”,且章分为十.于是“经”一章,“传”十章,朱熹把《大学》章分十一,乃为《大学章句》.《章句》对“三纲领”的理解是:“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等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关于“八目”,朱的解释是:“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心者,身之所主也.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经过朱熹的这一整理,《大学》更显出有纲领有条目、有规模有节次的特点.纲举而目张,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规模是个大问架,好像一座大房子,节次就像里面的许多房间.进入房子必须有门,依次而入,不能超越.

其次,他认为《大学古本》不仅有错简,而且有阙文.朱熹在研究他认为的所谓“传”的时候,发现它们基本上是按照一定次序逐条解释三纲领八条目的.但在分配《大学古本》原文时,无论怎么分配,都只能分为十一章,不多也不少.按朱熹的分法,第一章从“大学之道”到“未之有也”,朱熹称之为“经一章”,其余为“传十章”,是对“三纲领”“八条目”的依次逐一解释.按说“三纲”加“八条”共十一目,就应有十一“传”,现在只有十“传”,的确是个问题.而十传中唯独缺少对“致知在格物”的解释,朱熹发现了这一阙文,遂补作了“致知在格物”一章.他又发现对“正心在诚其意”的解释也没有按照八条目应有的次序,而是出现在所谓“传”开头的地方,这就又是一处错简.“于是,朱子继承北宋儒学对《大学》本文面貌的怀疑传统,认为,解释诚意的传文没有出现在八条目中应在的位置上,这是因为‘错简’造成的;而全文中没有出现对‘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的解释则是由‘阙文’造成的.”既然如此,要纠正《大学》本文上的错简和阙文的错误,朱熹认为有两方面的重要工作需要去做,即“移其文”和“补其传”.所谓“移其文”,朱熹同二程一样,通过“移文”以补本文所谓“错简”之误;其“创新”在“补其传”,以弥补古本“阙文”之失.《大学》由二程改本到朱子章句新本,诚如郑珍先生所云:“朱子因之,更考经文,别为序次,以作章句,是为今本.” 再次,在朱熹看来,导致《古本大学》存在缺陷的另一个隐含着十分充足理由的原因是,他认为所谓“经”是孔子之言,而所谓“传”则是曾子的释语.这样一来,他就很聪明地在“经”和“传”之间划分出了优劣等差,从而强化了“经”对“传”的决定性.

最后一个区别具有颠覆的性质,朱把《大学》“三纲领”中“在亲民”一条直接迳改为“在新民”.这样一来,意义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具有“养民”、“惠民”之民本主义浓厚色彩的“亲民”,一下子成了“敦化”、“教化”、“革新”、“革命”等多少有些强权意义下的“新民”政策.一般认为朱熹改“亲民”为“新民”仅仅是误作,与政治立场无关,现在看来,需要重新认识.

宋季之后,朱熹的《大学章句》因具有普遍的权威性而成为最流行的本子,元代更奉其为科举功令.郑氏对这种现象作了描述:“世之童子启口即读之,于是汉传古本变而为朱子之《大学》”.虽然如此,南宋以后的知识分子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大学》本子的文献学讨论,“而六七百年学者之心不能泯然,亦遂争新角异,而《大学》日多矣”,加入讨论的学者很多,与朱熹意见相左的学者亦不在少数,也有与二程意见相近者.一时间《大学》异本多见,遂成为一道风景.郑氏认为:“其最著者董文靖本,退‘知止’、‘近道’二条合‘听讼’二条为‘格致传’.”董以“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一段为“致知在格物”的解释,主张勿须补传;郑济主张把经文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与“子曰听讼吾犹人也”一段合起来,作为致知格物的解释,故亦认为勿须补传;刘渍则主张把原传文第二章“诗云瞻彼淇澳”一节与“子日听讼吾犹人”一段加在一起,作为格物致知之传,自然也认为勿须补传;还有以“诗云瞻彼淇澳”一段独立作格致之传,移于诚意章之前的.这些改本基本上与二程接近,在一段时期具有代表性.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这样那样的改本,林林总总,正如郑珍先生所读一过的,有“宋叶丞相、王鲁斋,明车清臣、方正学、宋濂溪、蔡虚斋、王守溪、徐师曾、刘念台诸公”,真是热闹得很.郑氏也曾认为,上面提到的郑济本,“至篆书刻本行之,几几与朱子《章句》相伯仲”,确有代表性.其余改本在郑氏眼中,就未必有什么好感了,“以外崔后渠、高忠宪、李见罗、季彭山、郁文初诸改本,咸自惊独见,哄然一时,馀纷纷益不可胜记”.更有甚者,“至王顺渠古本,删而改《大学》之祸极.至丰考功伪石经出,而转成笑柄矣”.所有这些,无论以错简为由,抑或以阙文为因,或是主阙、错兼具者,皆主张对《古本大学》施以改造.

二、王守仁古本立场之大意

批评了宋以降诸多改本之乱象后,郑珍笔锋一转,对与王守仁古本立场“不相乖忤”的邻水甘秩斋家斌《大学说》进行了评说,指出“其书不别经传,分为十章.移‘瞻彼’、‘於戏’二条於‘此谓之至也’后;移‘所谓诚其意’至‘必诚其意’於‘此谓知本’后;‘所谓修身’以下章次并同朱子.又一新异本也”.郑珍对甘氏的评价是比较高的,认为其与“文成、文贞之书,大义复不相乖忤̶

本论文是一篇古本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郑珍对王守仁表彰《古本大学》的表彰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古本及大学及诚意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古本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他说甘氏之书“详其说,直切明易,无穿凿纠缠之私.而文颇繁冗,节裁十之五六,付其族侄两施大令刊本,成一家之言.顾念汉传古本旧矣,如先生之说,使仍就古本故次,则既不蹈董文靖后诸儒欲复古而反乱古之讥,而于文成、文贞之书,大义复不相乖忤,不尤善欤!焉得起先生而质之”.评判有褒有贬,态度较为客观.指其“大义不相乖忤”,应视为基本肯定的评价.重要的是,如何了解王守仁复古立场之“大义”.


“复古之功不可没”,是郑珍对王守仁表彰《古本大学》的表彰,亦公示了其对守仁古本立场的支持.在《章句》本成为权威和各式各样改本“哄然一时”的背景下,守仁一反潮流,独以古本为正,视其文本自平正、无不可通,除坚持以为《古本》无错简,无阙文的基本立场外,对文义的解释也作出返本归源的努力.《传习录》记载了阳明与门人徐爱讨论《大学》宗旨的一段话.先是徐爱序日: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等

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

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所闻,私示同志n等,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正德八年之前对守仁恢复古本立场持怀疑态度的,也不仅仅徐爱一人,爱初所表现之“始闻而骇,既而疑”的状态,也是阳明返古疑朱之论甫一披露时,学界所作之正常反映.时与阳明交往密切的,还有两位学者,一是湛若水,一位方献夫.湛、方二位最初接触阳明《大学古本》观点时,据资料分析,他们并未理解更未支持阳明的立场.正德六年到七年,阳明于北京遇甘泉,很可能在此期间向甘泉流露了自己的古本观点.这段时期,守仁多半只是口头表达己见,并未将之付诸文字.直到正德十三年七月,他发表了《古本大学旁释》,才首次将自己对《大学》的态度公之于世.

为何说湛、方与徐爱一样,都经历了一对阳明大学古本立场由怀疑到相信、再到支持的过程呢?这从湛、方二人后来分别发表的有关文字可以看出.若水发表有《古本大学测》,献夫发表有《大学原》.据水野实先生考查,认为《古本大学测》的成书时间应在正德十三年八月(《经义考》卷159),比守仁《古本大学旁释》的发表仅仅只晚一个月.由此可推,甘泉的这一动作可被看成是对阳明再次表明古本态度的一个回应.如果说在北京表明态度效果不明显的话,后来在江西阳明再次向甘泉阐明自己观点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同徐日仁一样,甘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正德十年,甘泉在奔母丧返回故乡广东增城途中路经江西龙江,与南赣汀彰任上的王守仁相与论学,《大学》宗旨必然又成了其中重要话题.这次会晤,阳明在四年以后给甘泉的一封书简中谈道:“向在龙江舟次,亦尝进其《大学》旧本及格物诸说.兄时未以为然,而仆亦遂置不复强聒者,知兄之不久自当释然于此也.乃今果获所愿,喜跃何可言.”根据这段话可以见出,甘泉当时对阳明的格物说和《古本》态度是“不以为然”的.但甘泉的确在他的《古本大学测序》中有“甘泉子读书西樵山.于十三经,得《大学》古本焉”这一相信《古本大学》立场的言论.正德十二年十月七日,甘泉服丧之后于这一天前往西樵,他在后来给阳明的一封信中提到这个日子.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相信古本的正当性,尽管他采取了与阳明完全不同的理解方法.时隔不久,他确信了《古本大学》的正当性并发表了他的《古本大学测》.他在《大科训规》中说道:“大学古本好处全在以修身释格物致知,使人知所谓格物者,至其理,必身至之,而非闻见想象之粗而已.”在《答阳明王都宪论格物》中则有“于古本下节,以修身说格致,为无取”、“考之古本下文,以修身申格致,为于学者极有力”、“正合古本以修身申格致之旨”等等表白;在《圣学格物通序》中又说:“大学古本以修身释格致,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与此几乎同时,献夫发表了他的《大学原》,由此可推测他们二人的态度都已经开始倾向于阳明对《古本大学》的表彰立场.由于资料的散佚,故关于方献夫的具体言谈已无从引征. 三、王守仁古本立场的发端在龙场

《传习录》中记载徐爱的那段话,虽说回忆的是正德七年十二月,“与先生同舟归越,论《大学》宗旨”一事,其中却透露了几年前的一个重要信息:守仁古本立场的发端在龙场.徐爱说: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

“居夷三载”,指的是阳明被贬贵州龙场的那段时间,其“处困养静”,中夜大悟,参透本体的同时,功夫也实现了质的飞跃,“精一之功,固已超人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当时有一十分关键的细节,务必不能忽略,就是阳明将其中夜所悟证诸五经,结果莫不吻合.古本《大学》为小戴《礼记》之一章,必为阳明所“臆”无疑.这当中,是否由此对朱子章句本产生过怀疑则不得而知,但有一种情况是让人能够理解的,那就是迫于当时客观情形,阳明就算有此想法,也断然不愿将它说出.原因无外有二,一是除朱子权威性在当时尚不易摇动,二是阳明自己思想的成熟度也还有待时日.将瞬间的直觉体悟牢牢抓住,并使之由悟性上升到理性,的确需要功夫的渐次深入,达到功夫与本体的一致性,方能进入澄明之境.在当时,因为不到火候,就连良知这样的词汇都未能说得出口.《年谱》中记载了正德四年,阳明与席书的一段故事:

四年己巳,先生三十八岁,在贵阳.是年提学副使席书聘主贵阳书院.是年先生始论知行合一.始席元山书提督学政,问朱陆同异之辨.先生不语朱陆之学,而告之以其所悟.书怀疑而去.明日复来,举知行本体证之五经诸子,渐有省.往复数四,豁然大悟,谓“圣人之学复睹于今日;朱陆异同,各有得失,无事辩诘,求之吾性本自明也”.

在当时情况下,阳明不愿直语朱陆同异,而只告席书自己所悟之道,确是情有可原.就是正德五年底到了北京,先在大兴隆寺与黄宗贤、储柴墟相识,又与湛甘泉相以共学,亦未涉及朱陆话题.据《年谱》,口头上讨论晦庵、象山之学,是在正德六年辛未,阳明调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之后的事.这一次回答学生问题,是否算得上是阳明对朱陆之辨的第一次公开表态呢?王舆庵读象山书有契,徐成之与辩不决.守仁答曰:

是朱非陆,天下论定久矣,久则难变也.虽微成之之争,舆庵亦岂能遽行其说乎?

这次讨论主要涉及朱陆“尊德性”与“道问学”之辩,未涉及《大学》,且成之仍然觉得先生的回答是“漫为含糊两解”.后又常与方献夫、湛若水等于职事之暇,始遂讲聚,各相砥切,也曾感叹“世之学者,章绘句琢以誇俗,诡心色取,相饰以伪,谓圣人之道劳苦无功,非复人之所可为,而徒取辩于言辞之间,古之人有终身不能究者,今吾皆能言其略,自以为若是亦足矣,而圣人之学遂废.”十二月与徐爱论学,且同舟归越,讨论《大学》宗旨,徐爱“因旧说汨没,始闻先生之教,实骇愕不定,无入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于是断断乎以为“舍是皆旁蹊小径,断港绝河矣.”通过数日讨论,徐爱感觉“踊躍痛快”、“如狂如醒”,进而总结道:“如说格物是诚意功夫,明善是诚身功夫,穷理是尽性功夫,道问学是尊德性功夫,博文是约礼功夫,惟精是惟一功夫,诸如此类,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这里说格物是诚意功夫,如同说道问学是尊德性功夫,主张以诚意和尊德性为要,皆暗涵将格物与道问学置于第二位了.在朱陆之辨中,阳明已明确以象山之说为己所张扬之立场,为不久之后公开其《大学古本》立场作了必要的铺垫.

四、王守仁古本立场的公开表态

正德八年冬十月阳明在滁州,有学生孟源问“中思虑纷杂,不能强禁绝”怎么办?阳明回答道:“纷杂思虑,亦强禁绝不得;只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到天理精明后,有个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精专无纷杂之念;《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也.”㈨’阳明强调“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与朱子“格物”而后致其知、“道问学”而后“尊德性”的进路显然相悖.

正德十三年戊寅,阳明在南赣,七月,刻古本《大学》,他认为,应该是将自己对《大学》的态度公之于众的时候了.自从正德三年龙场之悟萌发对《大学章句》的怀疑,到正德七年与徐爱同舟归省讨论《大学》宗旨、正德八年在滁州强调“诚意”与“尊德性”,阳明积蓄了多年对章句的不满,终于时机成熟,到了不得不发的时候.从他思想认识的发生到以刊刻形式表达出来,花费了如此漫长岁月,“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他所耗费的苦心”.此时的阳明将军可谓一面忙于指挥战斗,“先生出入贼垒,未暇宁居”,一面讲道论学,身边学生环聚,“皆讲聚不散.至是回军休士,始得专意于朋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始得“日与发明《大学》本旨,指示入道之方”.《年谱》作了较详的回顾:

先生在龙场时,疑朱子《大学章句》非圣门本旨,手录古本,伏读精思,始信圣人之学本简易明白.其书止为一篇,原无经传之分.格致本于诚意,原无缺传可补.以诚意为主,而为致知格物之功,故不必增一“敬”字.以良知指示至善之本体,故不必假于见闻.至是刻录成书,傍为之释,而引以叙.

为表明对《古本大学》的立场,通过《年谱》这段话,阳明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章句》展开了批评.

第一,怀疑朱子《大学章句》并非圣门本旨.此怀疑自阳明在黔时便已产生,体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本体之真和意识到“向之求理于事物者”的功夫之误后,阳明怀疑朱子章句与恢复古本正当性认识由此发端.为悉心求证,他“手录古本,伏读精思”.虽于此时,他的确没有将这一思想直接表达出来,他通过将自己所悟证诸五经,自觉莫不吻合而由此坚信“圣人之学本简易明白”,因为他所悟之“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之本体,其本身就是简易明白的.正德十三年,阳明不仅重刻了《大学》古本,还发表了另一篇重要文章《朱子晚年定论》,并于序中忆曰:“昔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证诸《六经》、《四子》,洞然无复可疑.独于朱子之说,有相牴牾,恒疚于心.切疑朱子之贤,而岂其于此尚有未察?及官留都,复取朱子之书而检求之.然后知其晚岁固已大悟旧说之非,痛悔极艾,至以为自诳诳人之罪,不可胜赎.”可见阳明对朱子的审读并非意气用事. 第二,阳明认为《大学》“其书止为一篇,原无经传之分”.这样一来,朱子将《大学》区别为“经一章”、“传十章”的作法显然就成为多余.如何从原意上理解古本,在阳明看来是异常重要的,他后来在正德十三年七月的《大学古本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这显然是一个具有颠覆性质的判断.阳明用“圣人之意亡矣”这样极端的表述,断然拒绝朱熹的徒劳之举,这在当时思想界的确是一大突破.

第三,阳明进一步指出,“格致本于诚意,原无缺传可补”,反对朱熹所谓“因缺失而作补传”.朱熹在“此谓知本”与“此谓知之至也”问加了128个字,称此章为“传之五章,释格物致知之义”.补传虽反映了朱熹的认识论,但与《大学》本意已有不同.阳明认为“《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辑之,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悉从其旧而已矣”.在阳明看来,诚意的释文本来就在所有释文的前面,诚意本就主导着格物和致知的,所以他在《大学古本傍释》中特别强调指出“惟以诚意为主,而用格物之功”.这就为突出诚意功夫找到了经典依据.把“诗云瞻彼其澳等民之不能忘也”作为“言格物之事”,这就可以甩掉朱子的补传.对于“格致本于诚意”,似乎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诚意不仅主导着格致,而且相对格致来说,诚意是格致的本体;相对诚意来说,格致是诚意的功夫.有了这种相对含义的理解,朱子对格致的补辑就更加显得多

本论文是一篇古本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郑珍对王守仁表彰《古本大学》的表彰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古本及大学及诚意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古本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余和毫无必要了.这正是阳明坚持古本“原无经传可补”的又一充足理由.

阳明认为“以诚意为主,而为致知格物之功,故不必增一“敬”字”,因为学生中出现了只在枝叶上作功夫,而忘记由根本的培养以畅达生意,从而导致支离决裂的倾向后,为了就高明一路以救时弊,阳明才与时谐行,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他的“诚致”之意蕴功夫.他批评朱子格物说“缺乏头脑”.朱子曾罗列了一整套格物的功夫,归结为四条:一是“察之于念虑之微”,二是“求之于文字之中”,三是“察之于事为之著”,四是“验之于讲论之际”.阳明认为朱子将此四条等量齐观,不分轻重彼此,显然是“缺少头脑”.阳明认为,应当以第一条“察之于念虑之微”为学之头脑,并把它贯穿于其他三条之中,这正好吻合于阳明的“致良知”的心学主旨,虽然在这个时候,他的“致良知”之教尚未正式揭示于众.他以诚意为其恢复大学古本正当性的有力推手,以立志、立诚(诚意、诚身)为学问头脑,说“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这就把朱熹以阙文为由而补“格物致知”之传得作法加以了彻底的否定.

五、王守仁古本立场的核心意蕴

程颐在他的改本《伊川先生改正大学》一文中,只是于“在亲民”的“亲”字有“当作新”三字,尚未把“亲”直接迳改为“新”.伊川指大学古本有错简,并非以为有阙文,但他的“当作新”之注,确实为朱子直接改“在亲民”为“在新民”作了理论上的铺垫.朱子取程颐“亲”作“新”之意,将其解为革新、自新,单方面的要求子民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王阳明是决不同意这种对大学原意的曲解的.

徐爱所辑《传习录》首章记载了他们师徒二人所讨论“在亲民”与“在新民”之辩.这一次的表态至多只能算是小范围内的私下交谈.徐爱《传习录》首章正式发表的时间,恰巧也是正德十三年,七月,阳明刻古本《大学》,作《古本大学傍释》,又作《朱子晚年定论》,紧接着八月,门人薛侃刻《传习录》,《年谱》载:“侃得徐爱所遗《传习录》一卷,序二篇,与陆澄各录一卷,刻于虔.”至此,阳明与徐爱师徒二人于六年前,在归省途中于运河船上的那段关于大学宗旨的精彩对话,终于公开发表而告诸天下.先是徐日仁问道:

“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亦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阳明的回答是直截了当且具说服力的:

“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为什么是“亲民”而非“新民”,阳明讨论问题的又一个特点是引经据典,这与他在龙场时的学风一以贯之.在这段话中,中心思想突出且集中,又可依以下几个要点来加以理解:

其一,“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不能互为解释依据.所谓《大学章句》第三章(朱本称此章为“传之二章”)中有“汤之《盘铭》曰:‘苟曰新,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尚书·康诰》此处“作新民”之意,为激励人们焕发新的风貌,与《大学》首章“三纲领”之“在明明德、在新民(朱熹所改)、在止于至善”之“在新民”完全不是一个意思,用“作新民”来证明所谓“在新民”的合理性,显然是站不住脚,“此岂足为据”?

其二,既然古本中的“作新民”不能用来支撑“在新民”中“新”字之改的正当性,“作”字却又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那么将“在新民”之“新”还原为“亲”则是理所当然.在阳明看来,“亲民”与“新民”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亲民”是惠民、养民义,而“新民”则只是单纯的教化、革新之义.阳明举《大学》中大量原文来加以论证,举所谓“烈文”章“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又举所谓“齐家·治国”章“如保赤子”,所谓“治国·平天下”章“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等,作为自己主张“亲民”正当性的根据,认为这些实实在在地“皆是‘亲’字意”.“亲民”与“新民”虽一字之差,实为两种截然不同之执政理念,前者于惠民、养民中爱民,后者于教化革新中治民;前者着实体现了原始儒家“亲亲仁民”的仁爱观念与仁政理想,后者则单方面强调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之道.如果说“亲民”与“新民”所体现的都是儒家的外王之道,那么阳明显然倾向于古本大学中所体现的孔子早期儒家立场,即所谓“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百姓不和睦,舜就让契担任司徒,“敬敷五教”,用来使他们互相亲近.为了维护圣人之意,阳明对于朱子之改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更何况,“亲民”中原本就包含了教化养育的意思,“说‘亲民’便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朱熹的“新民”说明显褊狭了.

其三,“明明德”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明明德”与“亲民”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明明德”自然有“亲民”含于其中,无“亲民”即无所谓“明明德”,无“明明德”则哪来所谓“亲民”之存在.阳明举《尧典》说法,其说“克明俊德”就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这些都是早期儒家的思想,属圣人之意.又比如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之“己”,是先圣所指的大人,“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己若不修,如何“安百姓”,如何“亲民”?在阳明看来,所有这些儒家的宝贵思想,又岂是朱子之“新民”的褊狭观念所可囊括?

再说,“作”与“亲”相对应,但并不是“亲”的意思,“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以下讲到“治国”、“平天下”等处,都对“新”字没有发表阐述.

正如郑珍感叹的,由于朱子之猵狭,致使“六七百年学者之心不能泯然,亦遂争新角异,而《大学》日多矣”.郑珍于是表彰道,王阳明“复古之功不可没也”.

责任编辑 黄万机

相关论文

李守先其《针灸易学》

该文为关于针灸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与李守先其《针灸易学》相关医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可作为法医学专业针灸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

朱炳仁作品《乡语》现身鸟巢

本文是一篇当代建筑论文范文,当代建筑类有关毕业论文,关于朱炳仁作品《乡语》现身鸟巢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当代建筑及建筑艺术及城市。

王元化和《新启蒙》

本文是一篇学术性论文范文,关于学术性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王元化和《新启蒙》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学术性及文汇报及刊物方面的的大。

《离婚律师》:新晋剧王引领话题风向

本文是一篇律师论文范文,律师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离婚律师》:新晋剧王引领话题风向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律师及斗士及。

洪仁?《资政新篇》现代政治价值

此文是一篇资政论文范文,关于资政相关论文范文素材,与洪仁?《资政新篇》现代政治价值相关函授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资政及用人及朋党方。

略王阳明《大学问》创作的文化背景

该文为大学方面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略王阳明《大学问》创作的文化背景相关经典论文范文,可作为经典论文网专业大学论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