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良性互动模式探析

时间:2024-02-08 点赞:50890 浏览:10510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您写文化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文化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大学校园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良性互动模式探析相关论文范本,包括关于文化及地方及社会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文化论文范文。

[摘 要] 大学校园文化和地方社会文化是相邻地域条件和同一主导文化之下的两种亚文化.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需要我们对其模式进行探析.从内容视角,良性互动有文化采借、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文明共建、专题研究、文化应对等模式;从形式视角,良性互动又有点性互动、线性互动、面性互动等模式.

[关 键 词 ] 大学校园文化 地方社会文化 良性互动 模式


大学校园文化和地方社会文化是相邻地域条件和同一主导文化之下的两种亚文化.其中,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师生在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长期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其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是大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地方社会文化,是指特定大学所驻地的大社区文化,是都市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及其它文化的统一体.由于相邻的地域条件、文化的传播性质和各自的文化需求,两者始终处于双向互动状态.但是,现实中出现的互动发生的自发状态、消极文化的直接对接、文化资源的闲置浪费,客观上提出了实现良性互动的紧迫课题.

所谓良性互动,是指大学校园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之间有目的的、积极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种互动不仅有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在当今时代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拓展和深入.而实现这一互动,则需要我们探索切实可行的互动模式和合理有效的原则制度保障.本文试从内容及形式视角着重就良性互动模式问题作一探析.

一、多维度内容对接的良性互动

无论大学校园文化还是地方社会文化都是复杂的文化现象,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首先需要在互动的主要内容模式上予以明确.

(一)文化采借.

“采借”是文化传播学上的一个概念.文化传播学理论认为,人类现有的各种文化,是某些文化传播的结果.在原发明社会的传播,谓之“传布”;对它社会而言的传播,谓之“采借”.①因而,采借也就是对它方文化予以接受的行为.良性互动中的文化采借是指有目的的、理性化的采借行为,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必须坚持一元化与多样性相结合.在现实中,大学校园文化和地方社会文化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除共有的主导文化外,比较典型的有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通俗文化等.这些文化有其产生的原因、存在的理由、存在的价值,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互借鉴、互为所用的意义.“精英文化主要是由专业知识分子(或者说文化精英)所创造和传播的学术文化和高雅文化,诸如哲学社会科学、严肃文学、高雅音乐等,主要存在于深刻的精神领域.”②“大众文化是反映工业化技术和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日常生活、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品味、为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意义生产和流通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 ③.而民间通俗文化则“主要是指由广大劳动群众自己创造,并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流行的、反映劳动群众特殊的生产技能和生活实际的文化类型” ④.显然,大学校园文化以精英文化为主流,它需要吸收大众文化和民间通俗文化的积极成份;而地方社会文化则存在较多大众文化和民间通俗文化的成份,它需要精英文化的辐射和引领.这就是说,双方具有相互采借的需要,以满足不同主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的需求.但在相互采借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主导文化的一致性,即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建设先进文化的总目标的原则下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在采借中做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二)文化继承.

文化继承是对现有文化予以保留和积累的过程.我们知道,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历时性,它不仅是一个横向交流互动的过程,还是一个纵向继承创新的过程,因而,文化继承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然而,它又具有复杂性特点.在良性互动中,文化继承必须坚持批判性和吸纳性相结合.批判性就是要对长期积累的文化的消极因素予以克服,吸纳性就是对其积极方面予以保留甚至发扬光大.地方社会文化具有广泛的积淀,传统文化复杂,其优秀的成份如民风淳厚朴实、社会和谐共处、民众奋发有为等风俗和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特色文化多样,如茶文化、稻作文化、居室文化等,是健康有益的文化资源;其革命文化丰富,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特别是我党在新主义革命时期创造的“红色文化”更是具有永恒的魅力.同时,地方社会文化积淀中无疑存在长期封建社会中留下的落后保守的成份,在文化继承中应予全面审视.同样,大学校园文化也有相当的积淀,其与科学的精神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文化方向,其追求真理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恒的探索精神.同时,其文化主体即知识分子身上的文人相轻、患得患失的心理弊端等,也需要我们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在良性互动中,大学校园文化和地方社会文化对各自文化积淀应予积极的扬弃.就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来说,在当前,应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和新主义时期革命文化的弘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三)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指特定个性文化内在创造性的转化,它源于特定个性文化中新的自觉的层面与原有的自在的层面的冲突,冲突的结果导致文化的自我更新,即文化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⑤大学校园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都需要创新,这一创新应体现时代性的要求,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所谓共性,就是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性特征.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创新型国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地方社会在文化创新中,应主动吸收大学校园的创新文化资源,积极接纳大学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辐射,以增强地方社会的创新意识,优化人文氛围,努力打造创新企业、和谐社会;大学则需要在地方社会科学发展要求的启迪下,增强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并从地方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中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以夯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宽阔平台.所谓个性,就是区域性和各自的地方性、校园性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和地方社会文化属同一地域文化,两者在相互采借和继承基础上,将形成相同的地域特色,这是个性的第一层次.同时,我们应注重个性的第二层次,即地方性和校园性特色的培育.地方性特色的培育,需要大学的参与;校园特色的形成,应立足地方社会文化的支撑.

(四)文明共建.

文明共建是大学校园与地方社会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互动,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长期以来,各学校都从服务学生全面成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出发,开展了大量不同程度的共建活动,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不足和常态性不够的缺憾.文明共建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即内容的多层次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在实施中应坚持教育性和服务性相结合.所谓教育性,就是要使大学生在共建中受教育;所谓服务性,就是要服务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地方文化需要、服务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因此,文明共建应在“受教育”和“得服务”中稳步推进.从现实情况看,应着重在社区教育、社区宣传、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活动上寻找结合点,并重点发挥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作用.社区教育重在输送科普知识和文化知识,以提高社会群众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社区宣传重在围绕树立社会新风尚开展形势政策宣传,如公民道德规范、“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区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社区居民,尤其是特殊家庭、困难家庭、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或老、弱、病、残的社区群体,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社区文化活动则充分利用社区阅报栏、宣传橱窗、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和场所,通过开展普法知识教育、卫生知识介绍、为居民演出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等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营造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1998年以来,在全国高校普遍推行的“三下乡”、“四进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都有力地推动了文明共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实践证明,在加强全社会“四个文明”建设的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展开的文化互动,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是大学校园与地方社会在文化互动中的较高层次.其客观前提在于大学与所驻地方社会同属一个大的地域共同体,面临着共同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地方社会需要大学参与重大问题的研究;其可能性基础在于大学集中了丰富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完全可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智囊库”.专题研究互动要坚持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一是地方社会应邀请大学专家学者共同深入调查研究,从宏观角度,明确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之所在;二是在此基础上,要立足地方实情和时代要求,共同研究和回答这些重大问题,共同研究和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互动过程中,大学不仅要邀请社会上的专家和地方党政领导走进校园介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规划和战略重点等,还要组织专家学者走出去积极参与重大问题的研究,这有利于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共识,有利于大学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有利于大学更好地发挥在认识世界、创新理论、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六)文化应对.

文化应对是指对不良文化、消极文化予以防范和处理过程中的文化互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随着当今文化市场的日趋活跃,文化应对成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带来人的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从文化意义上讲,也就是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交流碰撞,已经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一些消极的文化甚至是反文化,通过网络、影视、文学、DVD光碟等途径,给文化安全带来威胁.如西方价值观文化,它在综合文化国力西强我弱的态势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对主导价值观念形成强烈的冲击;低级趣味的黄色文化及反映各种复杂心态的灰色文化,污染着社会风气,特别是给青少年带来直接危害;某些具有民族分离主义倾向和“邪教”性质的宗教文化,直接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在各种各样文化的传播中,网络起着“数字化侵害”的作用,不良网络内容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文化网络安全的极为突出的问题.大学校园和地方社会在防范和应对以上文化渗透和侵蚀中具有共同的职责,共同的使命,它要求坚持过程性和阶段性相结合.所谓过程性,就是要着眼于长远,建立应对机制,特别是预警机制,加强舆情通报,消除应对盲区.所谓阶段性,就是要针对特定时期特殊问题采取联动的文化管理措施.“功”事件的处理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其成功经验应予很好地总结和推广.

二、立体化组织方式的良性互动

在内容模式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从良性互动的形式上,即互动人员组织、项目组织等组织结构上进一步探析.

(一)点性互动.

点性互动是指在文化建设基地展开的文化交流互动.这一互动因其建立在有相对稳定的基地基础上,因而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建立了稳定的基地,就有了稳定的对象、稳定的项目,也能为文化交流互动提供较好的条件,从而使文化互动常态化;而且,建立了稳定的基地,就便于制定切实可行的检验标准,便于评估,推进互动的制度化;同时,建立了稳定的基地,更能集中地体现互动的成效,使双方得到实实在在的预期效果,进而发挥其示范作用.

在这一模式中,确定好基地是前提.基地要有客观需要,要有典型意义,要有实施的可能性.如结合“学习型社区”建设,大学可立足信息化知识培训、优化青少年网络环境,长期在当地社会某一社区开展互动活动,既服务了社区突出的现实问题的解决,又使青年大学生得到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受到了现实的教育.在实际互动交流过程中,可以采取即时分散的人员组织形式,也可以采取集中群体的人员组织方式.前者如个人利用课余时间灵活安排专题知识培训,后者如寒暑假集中组织人员进行系统性的知识培训,这样就使这一互动活动经常化,便于形成效果.在基地开展的文化活动,应以某一主要内容为主,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带动其它相应项目的活动开展,如根据“学习型社区”的评选标准,拓宽文化服务的范围,还可邀请社区居民代表到大学校园进行学习考察,感受学习氛围,体察校风学风,从而密切人员来往,促进相互交流,为基地的长期化建设夯实基础.

(二)线性互动.

线性互动指围绕某一文化活动项目,在不同点上的交流互动.其特点是:文化活动项目集中,目标明确;互动对象分散,具有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互动时间可灵活安排,具有即时性.

线性互动的前提在于确定好文化项目.因其对象具有流动性、不确定性,因此要抓准社会热点,使之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并因之得到社会上广大群众的认同.大学可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有意识地选择、扶持、培育一些适合面向社会群众的学生文化社团,如理论研究会、法律协会、环保协会、书画协会、大学生艺术团、文学社等,发挥社团在线性互动中的作用.

线性互动活动的开展,要注重同地方社会相关政府部门、组织、协会的沟通,并借助其力量,把互动活动落到实处.如大学生环保社团在社会上开展活动,必须同地方环保部门加强联系,使之在内容确定、形式确定、时间确定、对象确定上具有针对性;大学生理论研究会开展有关宣传教育活动,需要加强同地方社联组织、理论研究协会的密切配合;大学生艺术团的文化活动,也应保持和加强同地方文化局、群艺馆的联系,等等.建立这种联系,不仅可以为面向社会开展文化活动提供组织保障,而且可以加强同有关部门、组织、行业、协会之间的直接文化交流互动.线性互动活动的开展,还要着眼长远和可持续性,既要发掘大学本身的文化资源,又要看准用好社会资源.如上饶师范学院驻区社会具有丰富的“绿色”、“红色”及“古色”旅游资源,该校团组织着力培养一支旅游景点义务讲解服务队,把参与全市众多旅游景点的义务讲解作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传统项目;大学生环保休闲运动协会则定期前往旅游景点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建设绿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些文化活动,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三)面性互动.

面性互动指大学校园与地方社会在全面意义上的文化交流互动.这一互动一般包括立足社会

为您写文化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文化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大学校园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良性互动模式探析相关论文范本,包括关于文化及地方及社会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文化论文范文。

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上的文化互动;大学的学科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上的直接互动.

大学与地方社会的面性互动首先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上的互动.大学校园文化的实质是大学的价值观,即大学以什么为价值追求.大学教育遵循着我国教育一般价值观,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求面向地方经济社会主战场,按照社会需要培养人才、输送人才,这就要求大学要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的确定,取决于多种因素,但首先必须切合社会特别是地方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加强同地方社会多方面的信息沟通就成为大学确立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然之举.在实际操作中,邀请地方专家参加人才模式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作人才市场专题报告、深入地方社会进行毕业生创业追踪调查等,将会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提供重要启发和依据.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大学教育必须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大学教育的需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同样建立在对群众需求程度的了解、社会进步对人的素质要求的把握基础上.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加强同地方教育部门的信息沟通反馈、与地方政策研究部门保持经常的联系等途径来实现.

面性互动又在于大学的科学研究与地方社会需求相衔接上的互动.当前,大学科研成果有相当部分与社会需求脱节,处于“孤芳自赏”的尴尬处境,难以直接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改变这种状况,从大学来说,应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如通过与地方社会建立科技信息联络站,及时了解社会科技需求,更应积极与一些实力强、条件好、热情高的企业共建研究中心、研究所等,直接进入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实现大学与企业的双赢.

面性互动还在于直接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的交流互动.就大学而言,在校园建设中,可通过择优引进人居生态模式和技术力量进行校园改建扩建新建,进一步满足师生对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的需要.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积极参与地方政治文明建设,通过推选大学选区人大代表、推荐党外代表人士在地方参政议政等,加强与社会的政治文化交流,强化大学的依法治校、办学的意识.发挥大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领辐射作用,组织承办大型文化活动,如学术研讨会、学术年会、名人纪念会等等,不断提升大学文化影响力,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三、 结语

实现大学校园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需要我们对其模式予以理性探析,还需要我们对其原则和制度予以有效确立.在互动原则上,应坚持以优势互补为出发点的原则、以互利双赢为目的的原则、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和以活动开展为中心的原则.在制度建设上,应建立健全包括领导制度、经费投入制度和互动队伍选拔制度在内的组织实施制度,以及优化社会舆论导向和评价激励制度、进一步完善地方有关立法.惟其如此,才能为模式的实施构筑必要前提,为良性互动的深入展开提供切实保障.

注 释:

① 杨善民、韩锋:《文化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

② ③ ④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172页、169页、173页.

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责任编辑 晏蔚青

相关论文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路

本文关于学生及人文及能力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学生相关论文例文,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路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

此文是一篇文化建设论文范文,文化建设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不知如何写文化建设及大学。

亚文化语境中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这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属于大学毕业论文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生方面电大毕业论文,与亚文化语境中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相关本科毕业论文。

和谐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本论文为关于校园文化方面毕业论文格式,关于和谐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相关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可用于校园文化论文写作研究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