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世纪大学与城市之关系探微

时间:2024-02-06 点赞:49701 浏览:10028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大学论文范文,大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与西欧中世纪大学与城市之关系探微相关硕士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大学及城市及特许权方面的大学毕业论文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提 要:中世纪的大学无一例外地都位于城市当中.由此,大学与城市两者之间产生了各种交互关系:如人员流动、经济往来、法律纠纷等等.本文通过对原始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对大学与城市之间关系的不同侧面做出了研究和探讨.并以实例说明:正是由于大学和城市之间的冲突才促使大学出于对自身保护而去争取更多的自治特权.另外,虽然大学和城市摩擦不断,但总体趋势是和解与共处;两者之间更多的是互动、互惠和互利关系.很多中世纪的大学是由其所在的城市出资组建的;但也有城市阻止组建大学的特例发生.

关 键 词 :中世纪;大学;城市;关系;特许权

一、导论

大学是欧洲中世纪的产物,具体地说是欧洲城市的产物.1它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首先出现在巴黎、博洛尼亚和牛津等城镇中.起初,中世纪大学是由城市中教师和学生自发结成的并实行

自治的行会(guild)或者社团(corporation).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就是学人共同体(universitas magistrorum et scholarium).体现大学这一基本特性的拉丁语单词universitas,经过几百年的传习沿用至今,并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大学出现之前的西欧,教育几乎被教会所垄断.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修道院学校、主教座堂学校和教区学校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与这些教育机构相比较,大学有诸多不同之处.仅就其所在地点而言,所有的中世纪大学皆位于城市中.这一点明显区别于一些修道院学校.西欧中世纪修道院(并不是所有的)常坐落在僻静山间、空旷田野中或者水中小岛上.它们并不位于某一市镇之中,甚至不靠近任何村落.修道院力求远离世俗社会,专注于信仰,尽力自给自足地生活.1修道院所设的学校也就随之与世隔绝,在封闭环境中进行教学.

而欧洲中世纪大学则不然,大学首先出现在中世纪的城市中.这与罗马帝国衰落后,城市的再度兴起密切相关.自11世纪以后,城市发生了明显变化:人口重新开始增长、商业再度繁荣、手工业呈现振兴态势.这也使得世俗权力和教会都注重对城市的建设和控制.王宫、教堂、市场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之核心;而这一切又为城市提供了全新的政治、宗教、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条件.2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城市的扩大与发展也为提高精神生活和丰富知识领域创造了必要前提.3这在12世纪时有了集中的表现.华美的王侯行宫(regia)、高耸的主教座堂(cathedra,或称为大教堂)既是大城市的标志,又是城市政治和经济实力的直接体现.也正是在12世纪,以教学和写作为职业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城市中大量出现.4人们(主要是城市中的居民)对接受教育的认同、对追求艺术的愿望以及继承古典文化的热情不断升高.进而产生的结果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在这一时期被重视,文学艺术得以长足发展.一些史家称这一历史进程为“十二世纪的文艺复兴”.5

最古老的大学就是孕育并诞生于这一历史时期中.中世纪大学本质上是一个学人社团;而城市居民本身也是一个民众团体.从此,隶属这两个不同群体的人们共同生活在同一围墙内,大学与城市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关系和往来.6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有互利的一面,同时也会滋生利益的纠葛甚至法律的纷争.以往研究强调了大学与城市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即“城镇与学袍(town and gown)”之争,7对其描述多具负面色彩.8然而,本文研究要补充的是:这些争端尚具有积极的一面.从历次冲突事件中,中世纪大学逐渐争取到了更多的自治权利和学术特权.不单是大学,中世纪城市也逐渐意识到大学为自己带来的种种益处.于是,在中世纪晚期,城市开始自行组建大学,意大利的城市首开先例而且盛极一时.9

本文拟首先对中世纪大学与城市之间关系的正、反两面加以探究分析;之后,以实例来说明中世纪城市如何组建大学;最后,本文还将列举城市阻挠组建大学的一则事例.

二、包容与冲突

12世纪末,大学的出现是教育史和学术史上的重大突破.而城市则为大学产生提供了乡村力所不及的各种条件.首先,城市一般位于陆路要道之上或在水路码头的附近,相对乡村而言交通更为便利,减少了学人旅途之劳顿奔波,减少了旅途中遇到各种危险的可能性,大大方便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学人向同一地点汇集.同时,城市一般筑有坚实城墙,可为城中居民提供必要的保护.其次,城市居民可向学人提供足够多而且宽敞的房间.因为中世纪的大学没有固定的校园和校舍,大学所用的房舍大多需要向市民租赁(当然也会使用当地教堂的房屋).这些房间一来可以解决来自异地的教师和学生们的住宿问题;二来可以用作教学需要的教室,大学教师的住所常常既是其住宅又是其授课之场所.而大学生更需要租住当地市民的闲房.他们或单独租赁、或与所带的仆役同租、更有多名大学生联合租赁的情况.再次,在住宿问题之外,学人们其它生活需求和日常用品也必须依靠城市,具体地说是依靠城市市场来供应.学人们不但要购买食品、衣服、药品等等,笔墨、纸和书籍(这两项在中世纪时期都指的是兽皮纸pergamena)更是其主要消费用品.由于当时还没有印刷术,誊写教学所用的书籍是学人们必须的一项劳动.而家境富裕的学生则可以从人力市场上雇佣劳役来完成必要的劳作;更需要雇佣奴仆来减轻自己的生活负担.此外,手头宽裕的学生还经常光顾城中的酒肆等所.而对于穷苦学生而言,城市则提供了各种赚取生活费用的可能.最为常见的就是大学生在富裕人家(大多为商贾)做孩子的家庭教师,讲授最基本的拉丁语知识.鉴于大学对城市生活的依赖,大学从未离开过城市.即便当大学与城市(或者当地教会)产生尖锐冲突而不得不离开的时候,学人们也是从一座城市迁徙到另一座城市,在那里组建新的大学.由这种迁徙方式产生的大学在13世纪初很常见.例如从牛津大学迁出的剑桥大学1(1209年),从博洛尼亚大学迁出的阿雷佐大学2(Arezzo,1215年)和帕多瓦大学3(Padova,1222年)等.作为大学发源地之一的博洛尼亚大学在中世纪经历过不下10次的外迁.4但是,学人们只是在城市之间流动,从来没有出现过大学从城市迁到乡村的事例. 可见,中世纪的大学和城市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但又错综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从经济层面上看,大学与城市相互依赖、构成了双向的互利、互惠关系.学人们的各种消费和需求繁荣了城市市场,带动了城市经济生活的发展,增加了市民收入和市府税收.尤其是市民,通过租赁房屋、买卖商品、提供劳役和服务等方式从学人那里赚取钱财,获利甚多.不但如此,市民更可以向学人们借款放贷,赚取高额的利息.另外,大批学人们的到来还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水平;更能够为城市赢得大学城的美名.像博洛尼亚、牛津、剑桥、萨拉曼卡(Salamanca)、科因布拉(Coimbra)等城镇此前都是仅有几千人口的小城,此后却因建有大学而成为蜚声数百载的大学城.所以,自12世纪开始,很多城市就乐于吸引学人们到自己的城市中来.例如,维切利大学(Vercelli,1228年)就是维切利市府努力邀请学人的成果.5这座亚平宁半岛上的小城本来并无良好的教育和文化传统,

故而对周边的大学城早有羡慕之意.当帕多瓦大学学人于1228年准备迁出帕多瓦城时,维切利市向这些学人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并将这些条件写入了与大学签订的合同使之产生法律效力.1双方约定,维切利市向学人们提供500间住房和一万枚钱币用于支付14个教职的薪金;学人们获得在维切利城内免税的特许;他们在城中购物和借贷时会得到公平的价格;此外,维切利市还向学人们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如誊抄书籍等等.帕多瓦学人们大多被如此丰厚的条件所吸引而来到维切利,并组建了维切利大学.维切利市开城市出资资助大学之先河.在此之后,城市与教会和世俗权力一起成为在中世纪资助大学的三股主要力量(详见下文第四节).

然而,大学与城市之间既有互相依赖性,又存在相互排斥甚至对抗.中世纪大学是由来自各地的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人共同体.这些数量可观的外来人和陌生人汇聚在城市中,这本身就会被城市视作一种安全隐患.中世纪的城市自身就是一个由本城中的居民所组成的全城公社(munio,munitas).2市民们彼此熟识、互相信任,由此保证了城市治安的稳定.而大批外来人的出现(当然不仅是学人,还有商人等各种社会身份的人在当时游走于各个城市之间3)必定会在本来封闭的城市生活圈内造成疑虑和不安.而事实也证明了,中世纪大学的学人与城市的居民之间摩擦不断.最初,大学内部成员由于来自不同的族群、地域或社会阶层,相互之间势必会产生矛盾和口角.年轻大学生之间的打斗甚至群殴时有发生.这些都破坏了城市中以往的安宁秩序,使城市居民对大学产生不满.中世纪城市史的文献中时常出现大学生与市民之间的治安纷争,比如大学生的偷盗行为、酗酒滋事、调戏妇女、赖账不还等等.4有时还会因为这些孤立的学生与市民之间的争执事件造成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全面对抗,甚至伤及人命.不但如此,大学与城市是两个独立的法人,5它们之间也会产生涉及整体利益的经济纠葛和法律纠纷.城市本来拥有对市民的司法权和审判权,6但这对大学的学人们却没有约束力.因为学人们组成的共同体受到王权和教会的承认与保护,对大学学人的司法权和审判权掌握在大学教师手中或者在教区主教的治下.学人们的司法特权无疑加深了大学与城市之间的隔阂和对峙.由此引起的“城镇与学袍”之争贯穿了中世纪的整个历史.

中世纪的巴黎大学是从王室和教廷获得特许权最多的大学.巴黎大学与城市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最为集中.然而恰恰是在与城市(当然还有与地方教会)的不断摩擦中,巴黎大学逐渐组建成型并为自己争取到了多项特许权.7巴黎城在12至13世纪约有6万多住户,人口8万.8而大学生的数量却达到了3000至3500人(这还没有将大学生们带来的仆役计算在内).9如此规模的大学在中世纪是独一无二的.当时的大学生全部为青年男子,大多数在十几岁或者廿岁左右,正值不羁的年纪.由此也不难理解,大学生所引发的治安问题使巴黎城颇感棘手.有史可查最早的严重冲突发生在1200年.10当时,一些大学生与巴黎一个小酒馆老板发生争斗并将其打伤.而市民们的武力报复使多名学生致死.这当然引起了大学的强烈反应.学人们直接向当时的法王菲利普二世(Philippe II Auguste,1180年—1223年在位)申诉.出于对大学的支持,菲利普二世下诏责令巴黎城居民和

官吏不得再伤害大学生,不得侵占学生财产.1不单如此,法王给予了大学一项对学人们最为有利的特许权,即将犯罪学人的司法权和审判权交给了当地教会(justicia ecclesiastica).由于当时很多的大学生本来就有教士身份,这无异于让“父母”管教自己犯了罪的“子女”,从而使“子女”避开了法律的严厉制裁.这次冲突由于法王介入得以平息.从此,巴黎城市司法权无法再触及巴黎大学.巴黎大学的自治得以确立并受到了王权的承认和保护.这是中世纪巴黎大学从王室最先得到的“学术特权”之一.正是在得到此项特许权之后,巴黎大学在接下来的30年间快速地发展成为一个极具凝聚力的学人共同体.2

三、大学争取特许权

由于大学相对城市而言毕竟是弱小的群体,在每次冲突的开始阶段一般都处于劣势.然而在王权或教权的庇护下,大学敢于与城市作持久的对峙.而且,作为对自己的保护手段,大学向王室和教廷申诉并获得了诸多的特许权,使城市对大学无可奈何.所以,从长时间段看,大学在“城镇与学袍”之争中其实是获利一方.对于中世纪大学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大学经过历次争端逐步获得了罢课和迁徙的特许权.也就是说,当大学在遇到不利于自己的境遇时,可以自主地停课甚至解散.在极端情况下,大学还可以整体迁出所在城市而不会受到阻挠和处罚.其根本原因在于中世纪大学实质是学人共同体,学人们将自己看作在某城内组成的社团,而并非隶属于某城的大学.这种非隶属关系至关重要,直接导致大学在必要时整体迁徙.事实证明,迁徙是大学用以制裁城市(有时候也用于对抗当地教会)的有效手段.每当大学迁出城市时,都会使城市在经济上和声誉上蒙受严重损失.大学使用迁徙手段屡试不爽,从来没有失败的案例.相反,每次大学迁徙事件都是以城市做出妥协让步甚至高额赔偿为终结,目的是让大学回迁. 例如在中世纪大学发源地之一的牛津,于1209年发生了一场严重骚乱.3不但骚乱本身是“城镇与学袍”之争的典型案例之一,其后续结果对大学史以及中世纪大学版图都造成了重大影响.当年,牛津城的一位妇女死于一个大学生之手(原因不详),大学生凶手逃逸.在市长允许下,牛津市民冲进了该大学生住所缉拿嫌犯,但只抓到了该大学生的三名室友,并且处死了这三名与凶案无关的大学生.由此,牛津大学与牛津城展开了全面的对抗.由于人数上弱势,大学教师和学生们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当然也是为了对城市施以报复——而离开了牛津.他们的大多数来到了剑桥市,在这里组建了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当时的学生规模在1000至1500之间.4对于牛津这个不足万人的小城来说,如此大的人口流失对城市的打击是巨大的.在失去大学之后,牛津经济和文化都开始衰落,其大学城的声名也不复存在.此种状况持续了5年,直至1214年牛津大学才得以恢复.但牛津城却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处死无辜大学生的凶手被严惩,大学生房屋的租金必须减半,市府要承担补贴贫穷大学生的责任,市民们还须每年向大学缴纳罚款等等.这次冲突的背后固然有罗马教廷与英国王室之间的权力角逐.但就其事件本身而言,其结果是有利于学人和大学的;而且,大学的迁徙权被默许了.不但如此,此次事端还造就了新的学府剑桥大学.牛津与剑桥从此双雄并立,是英格兰直至19世纪仅有的两所大学.

大学外迁的事例不仅出现在牛津.巴黎大学的一次严重的迁徙事件发生在1229至1231年间.5事件起因是大学生酒后滋事引起学生与市民的大规模冲突,多名大学生.巴黎大学决定集体罢课.而王室这次则选择站在市民一边.于是,巴黎大学决定解散.大批学人离开了巴黎,前往昂热(Angers)、图卢兹(Toulouse)和奥尔良(Orleans),有些甚至渡海去了牛津和剑桥.1巴黎大学停课长达2年.此次事件也惊动了教廷.教宗格里高利九世(Gregory IX,1227年—1241年在位)于1231年出面平息事端,颁发了著名的教令《众学之母》(Parens scientiarum),使巴黎大学于1231年复课.该教令认可大学学人有罢课权利:2当学人遇到不公的商品价格、偷盗或者人身伤害时,如果在

此文是一篇大学论文范文,大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与西欧中世纪大学与城市之关系探微相关硕士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大学及城市及特许权方面的大学毕业论文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5日内得不到满意的赔付,大学可以停课(suspendere lectiones);当学人被非法逮捕或者受到迫害时,大学也可以立即罢课(statim a lectione cessare).教令非但没有对巴黎大学的迁徙给予惩戒,相反还做出了有利于巴黎大学的裁定.教宗的介入从事实上承认了巴黎大学迁徙的正当性.从此,罢课权和迁徙权名正言顺地成为大学的特许权.后来,在教宗以及帝王向新组建的大学颁发的特许令中,经常指令新大学以巴黎大学或者博洛尼亚大学为其组建的模范,允许后起的大学享有与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同等的各项特许权.从此,罢课权与迁徙权逐渐成为欧洲各地中世纪大学普遍享有的权利.

四、城市组建大学

虽然,大学与其所处的城市之间存在着治安、司法等等固有的矛盾;但也有像经济利益这样可以互利互惠的结合点.大学只有依托城市才能生存,而城市从大学那里获得不断的商机.而且,城市还可以借助大学提高城市形象.大学城自中世纪开始就享有与众不同的地位和声望.由此,城市甚至愿意出资来支持城内大学的发展.上文中的维切利市就是一例(见上文二).此外,最古老的大学城博洛尼亚市府也曾向大学教师发放一定的薪金,从而减轻了教师仅仅依靠大学生缴纳有限的“学费(collecta)”而维持生活的困境.3其目的无非是使大学能够在博洛尼亚持久地固定下来.

城市对大学的支持并不仅限于财力,中世纪城市还是大学重要的组建者之一.在13世纪,大学在西欧和南欧开始慢慢增多.其中,那些最古老的大学是由它悠久的教育和学术传统发展而成的(ex consuetudine);有一些大学是由其它大学迁徙而来的(ex secessione);还有一些大学则是由帝王或者教宗敕令组建的(ex privilegio).敕令组建是中世纪晚期新大学产生的主要形式.当各地的王侯、领主、地方教会组建大学时,他们作为大学的组建人都会向教宗(后来也向皇帝)申请特许令(bulla或者privilegium).因为只有经过了最高权威的认可才能称为大学(studium generale),这样的大学也才享有颁发通行执教资格(licentia ubique docendi)的特许权.4自13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城市试图加入大学组建者的行列,由市府出面申请特许令、聘请教师、支付薪金等用以组建新的大学.从此,世俗权力、教会、城市这三者成为了中世纪晚期组建大学的主要力量.

由城市组建大学首先兴起于亚平宁半岛,即今日的意大利.上文中维切利大学的事例不必赘述,其组建的方式是基于帕多瓦大学的整体迁移.但维切利大学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就消失了(原因很可能是学人们迁回了帕多瓦),而且它也从未获得过教宗的特许令.就已知的史料而言,首个尝试组建新大学、并为此向教宗申请特许令的城市是皮亚琴察(Piacenza).教宗英诺森四世(Innocent IV,1243年—1254年在位)对皮亚琴察市的积极性给予了认可和支持,并于1248年向皮亚琴察市

和当地教会颁发了特许令.1教令中不但允许组建皮亚琴察大学,还允许该大学享有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所拥有的各项特许权.然而,皮亚琴察市组建大学的尝试并没有获得成功,教宗特许令也没有被真正实行.2由于史料匮乏,组建皮亚琴察大学失败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晰.3但本文所关注的是,由皮亚琴察开始,城市作为组建大学的新生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虽然,皮亚琴察市没有能够展示一座城市如何组建大学;但是,它起码表露了城市对大学所持的积极态度和对拥有大学的渴望.此外,皮亚琴察失败的事例也说明了欧洲中世纪晚期的一种现象:并不是每个组建大学的计划都能够顺利实现;也并不是每张教宗的特许令都能够被遵守和执行. 可见,仅仅握有一张教宗的特许令对于城市组建大学来说是不够的,但是,缺少了教宗特许令的城市就更无法实现这个目标.另一座位于亚平宁半岛的城市锡耶纳(Siena)继皮亚琴察之后也曾尝试组建大学.起初,锡耶纳想依托城内已有的教会学校和城市学校来组建大学.因为在13世纪的40年代—50年代,锡耶纳市内的教育曾经很发达,甚至被认为曾经有学人共同体在市内短暂存在过.4但这个学术传统没能延续下去.于是,由36人组成的锡耶纳市议会(consilium)于1275年做出决议,由锡耶纳市的财政出资组建正式的大学.5随后,锡耶纳的市政大会(consiglio generale)通过了市议会决议,并计划选举2名市议员作为主管大学事务的负责人(sindici),他们将与教师们一起协商组建大学的事宜.6虽然锡耶纳明确提出了要组建的是studium generale,但向教宗申请所需的特许令并没有被列入该市的动议和计划之中.在1275年之后便没有史料可以佐证锡耶纳市为组建大学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和付出.锡耶纳大学也并没有在当时得以组建.锡耶纳市终止其大学计划的原因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没有教宗特许令的情况下组建大学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真正的中世纪大学必须要得到当时最高权威的认可,之后才能向学人颁发通行执教资格.在无法享有这项特许权的情况下,锡耶纳很难吸引足够的学人来参与组建大学.直到1357年,锡耶纳市在得到了皇帝卡尔四世(Karl IV,1316年—1378年,1355年加冕)的特许状后,7才成功组建了锡耶纳大学.8可见,城市只依靠财力也不能组建大学.

直至14世纪初,才出现了城市用一己之力成功组建大学的事例.率先完成此项突破的仍是亚平宁半岛上的城市——佩鲁贾(Perugia).9该市的市政大会于1306年决定组建佩鲁贾大学,城市为此将向教廷派遣使者团申请教宗的特许令.10同时,佩鲁贾市还做出承诺:保证大学生在城市中的安全,允许大学生们自行选举校长(rector),市府将为9个教职支付薪金,金额根据专业的不同

从150至200弗罗林金币(florenus)不等.经过了两年准备后,佩鲁贾市于1308年选出4名市议员组成了负责为大学甄选教师的委员会.该委员会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以200弗罗林金币的薪金聘请到了当时的法学名师.1不但有如此高的效率,委员会的工作也很严格谨慎.例如在为一个教会法教席聘请教师时,市议员们先罗列了一张有5位候选人的清单,以候选人的学识和声誉度排序,依次与他们商谈.2这不仅为大学提供了足够的遴选余地,更保障了所聘教师的水平.与此同时,佩鲁贾市也于1308年从教宗克莱门斯五世(Clemens V,1305年—1314年在位)那里申请获得了特许令.3一般认为,佩鲁贾大学于同年得以正式组建并获得了教廷的认可.4自1308年开始,已经有教师在佩鲁贾授课.

然而,佩鲁贾市组建大学的进程并没有到此结束.克莱门斯五世对授予由该城组建的大学各项特许权还有所保留.在其1308年的特许令中,教宗只是认可了佩鲁贾大学为studium generale,但是对该大学是否享有通行执教资格的特许权却只字未提.这在教廷以往为大学颁发的特许令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即便是在教宗英诺森四世于1248年颁给皮亚琴察市的特许令中,也已经授予了后来并未能正式组建的皮亚琴察大学此项特许权.可见,教宗对佩鲁贾市能否成功组建大学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因为直至1308年,还没有城市组建大学成功的先例.所以教宗这次并不急于授予佩鲁贾这项核心的学术特权.事实也证明,佩鲁贾市组建大学的历程在1308年之后的确不平坦.尤其是难以聘请到足够的高水平的教师.为此,佩鲁贾市将甄选教师的委员会改为常设机构,专门负责聘请大学教师.5直到1316年,佩鲁贾才聘请到了足够的教师,使佩鲁贾大学的4个学院(法学、神学、医学、自由七艺)都有教师授课.6之后,佩鲁贾市便马上着手向教廷申请通行执教资格的特许权,并愿意为此支付一千枚弗罗林金币.7虽然,并没有史料显示教廷实际从佩鲁贾市收取了多少费用.但是,佩鲁贾的申请获得了批准.教宗约翰二十二世(John XXII,1316年—1334年在位)于1318年向佩鲁贾大学授予了通行执教资格的特许权,但是,先仅限于法学学科.8最后是在1321年,教宗约翰二十二世补充授予了佩鲁贾大学其它学科通行执教资格的特许权.9至此,佩鲁贾市组建大学的进程历经15年才最终圆满成功.

佩鲁贾市的建校史,既开中世纪城市自行组建大学的先河又堪称典范.市议会的计划可谓周全细致.在建校之初,议员们首先想到的是获取教宗的特许令,以便使佩鲁贾大学能成为公认的studium generale.同时,该市保障了学人的安全和大学的自治,这就对可能发生的“城镇与学袍”之争做出了事先预防.再加之,以高薪吸引并严格甄选教师来执教.这些都是佩鲁贾在组建大学的实践中可以提供的经验,都被写入了佩鲁贾大学的首份大学章程.10从此,佩鲁贾的经验几乎成为了城市组建大学的一种模式.在佩鲁贾之后,亚平宁半岛掀起了一股城市组建大学的热潮.在整个14世纪,亚平宁半岛上一共有11个新近组建或者恢复重组大学的计划和行动:罗马大学于1303年,佩鲁贾大学于1308年,特里维索大学(Treviso)于1318年,维罗那大学(Verona)于1339年,比萨大学(Pisa)于1343年,佛罗伦萨大学(Firenze)于1348年,阿雷佐大学于1355年,锡耶纳大学于1357年,帕维亚大学(Pia)于1361年,卢卡大学(Lucca)于1369年,费拉拉大学(Ferrara)于1391年.这其中,罗马大学是由教廷组建的,帕维亚大学和费拉拉大学是由当地诸侯组建的.其余8个组建大学的计划都是由大学所在城市发起和主导的.除佩鲁贾大学之外,还有5个城市组建大学的行动获得了成功,即特里维索大学,比萨大学,佛罗伦萨大学,阿雷佐大学,锡耶纳大学.这些获得成功的城市,无不借鉴了佩鲁贾的模式——申请获得特许令、保障学术特权、高薪诚聘教师.而维罗那市和卢卡市则没有完全汲取佩鲁贾的经验,这是它们组建大学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中世纪大学版图上,并不存在维罗那大学或者卢卡大学. 中世纪晚期亚平宁半岛是城市组建大学比较集中的地域,但并不是唯一的地区.在14—15世纪期间,中欧、西欧、以及伊比利亚半岛上也有一些城市组建大学获得了成功.尤其以位于中欧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内(地理上以今日德国为中心)的城市最为积极.帝国虽然从14世纪中期才开始组建大学——这比那些最古老的大学晚了一个半世纪.但是它后来居上,在16世纪初帝国版图内已经有了16所大学.这其中,将近一半大学的组建都与城市直接相关.埃尔福特大学(Erfurt,1379年—1392年),科隆大学(Kln,1388年),巴塞尔大学(Basel,1456年)是由大学所在的城市主导组建的;在组建罗斯托克大学(Rostock,1419年),鲁汶大学(Louvain,1425年),特里尔大学(Trier,1454年—1473年),格莱夫斯瓦尔德大学(Greifswald,1456年)的过程中,城市都是重要参与者和出资者.

五、城市拒绝大学

14至15世纪的欧洲,城市成为了大学的主要组建者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城镇与学袍”之争在大学城中停止或者消失了.相反,此类争端依然不断.更有城市以治安为由拒绝组建大学的极端情况发生,巴塞罗那市(Barcelona)拒绝国王马丁一世(Martí l’Humà或者Martín el Humano,1396年—1410年在位)在城内组建大学就是一例.1巴塞罗那是当时阿拉贡王国(Arágon,包括现今西班牙的东部海岸、以及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内的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中心,其地位相当于王国的都城.为了给都城带来更多的荣耀、提高城市的声誉,国王马丁一世于1398年计划在巴塞罗那市内组建大学.2在向教廷申请特许令之前,马丁一世先将其意向通知了巴塞罗那市的百人议会(Concell de Cent或Consejo de Ciento).出人意料的是,国王的提议在百人议会中引起了一场激烈的大辩论.3辩论的一方指出,大学可以为城市带来可观收益和良好声望;而另一方则强调,大学会威胁到城市的治安,还会引发种种社会丑闻.最终,对“城镇与学袍”之争的顾虑压倒了对利益和声誉的追求.百人议会争论的双方达成了统一的意见并回复国王,“议会不能接受在市内组建大学(Consell acordà e delliberà que lo dit Estudi no era acceptador)”.国王马丁一世并没有为此与百人议会产生正面的冲突,而是尊重了巴塞罗那市的意愿,暂时搁置了组建大学的计划.


但是,国王也没有完全放弃其初衷.马丁一世于1401年在巴塞罗那成功组建了一所医科大学,并允许它享有与其它各地的大学同等的各项特许权.4次年,马丁一世还在医科大学内扩充进了自由七艺学院.1这些都没有受到巴塞罗那市的阻挠.于是,马丁一世于1408年准备将医科大学升级为一般意义上的中世纪大学(studium generale),并再次征询百人议会的意见.这引起了议会内更为激烈的争论.2其焦点与1398年的辩论别无二致.最后,百人议会以“巴塞罗那已设医科大学、再置大学于本市无益(Acordà lo Consell que等Estudi general ne altre més ant que huy se te en Barchinona, no és bo ne profitós a la ciutat)”为由,再次拒绝了国王组建大学的提议.至此,马丁一世组建大学的计划由于巴塞罗那市的抵制而被彻底搁置.直到1448年,巴塞罗那市才摒弃了对大学的抵触情绪,并于1450年主动提议组建巴塞罗那大学.3而巴塞罗那大学直到16世纪中期才真正组建完成.4

六、结语

中世纪城市复兴和商业繁荣是文化发达的前提,而城市更为中世纪大学提供了唯一的舞台和发展空间.大学的生存离不开城市,而城市也从未真正摈弃过大学,尽管两者之间龃龉不断.矛盾和冲突是必然的,但它并不是中世纪大学与城市之间关系的唯一面向,更不代表两者关系的主流和全部.中世纪大学与城市在更多的时候是和平共处.两者在一次次的冲突和危机中总是能找到妥协点,而使相互利益得到平衡.正是由于大学和城市之间的冲突才促使大学争取到了更多自治和特许权.这对大学产生、成型、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时间考验,大学与城市之间互利、互惠、互相依托对方的关系愈发地明显.学人们能够在城中固定生活下来,对城市的经济、文化和声誉都大有好处.于是,城市也对大学持更加积极和肯定的态度.城市出资、发起组建大学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总体来说,城市与大学冲突、城市包容大学、城市组建大学,在中世纪大学史中是最常见的现象.可见,学术特权、学术自由与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但是也蕴涵着互动关系.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张力是古人与今人都要引起注意并适度把握的.

本文并无意涵盖中世纪大学与城市之间关系的所有方面.还有诸多涉及这两者关系的问题并没有被提及.例如,中世纪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是如何在城市中寻求生存空间的,他们都$

此文是一篇大学论文范文,大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与西欧中世纪大学与城市之关系探微相关硕士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大学及城市及特许权方面的大学毕业论文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827;入了城市中的哪些领域或者什么阶层,城市是如何吸纳大学生的,如此人员流动对中世纪城市产生了何等的影响,等等.这些需要大学史结合社会史等领域来共同研究探讨.此外,还有另一个尚待探究的问题.中世纪城市需要雄厚财力才能组建大学,但并不是每一座富庶的中世纪城市内都拥有大学.这与近现代时期各大城市中高等学府林立的状况截然不同.比如伦敦在中世纪时已经是万人的王国都城,纽伦堡(Nürnberg)是中欧腹地的经济重镇,马赛(Marseille)是南欧的大商港,米兰(Milano)与热那亚(Genova)工商业之发达与城市之繁荣非其它任何一座亚平宁半岛上的城市可比.但是,这些富庶城市在中世纪时期却对大学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其原因何在?故而,大学史与城市史之间跨领域的综合研究值得期待.

[作者张弢(1978年—),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100084]

[收稿日期:2013年5月14日]

(责任编辑:王晋新)

相关论文

依法行政与行政效能关系探微

本文是一篇依法行政论文范文,依法行政方面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依法行政与行政效能关系探微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依法行政及行政效。

大学生厌学的心理探析与

本论文为大学生相关毕业论文,关于大学生厌学的心理探析与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可用于大学生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