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的“三只兔子”

时间:2024-03-13 点赞:42516 浏览:8003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学生论文范文,关于学生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北京大学的“三只兔子”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学生及思想及教授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北京大学的“三只兔子”――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文化史乃至思想史上一个著名的话题.

“三只兔子”是指三个属相为兔的人,三位名人.

此称谓之溯源,大抵是在1917年,距今已88年矣.那一年,中国发生了许多在历史上留下划痕的事件;而北京大学,和在那里的一,应该说是留下了刻印.套用如今时尚说法,如果评选那一年“感动中国”或“年度十大人物”之类的,北京大学一定榜上有名.正是,在那一年,北大经历了一场变革,获得了一次新生,这场变革和由此获得的新生,赋予这所中国最高学府以全新的理念、精神、存在价值和历史地位,展现了现代大学的蓬勃生机,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而本文要讲的“三只兔子”,正是在那一年不约而同来到了这里.

关于“三只兔手”一般有两种说法.或因北大确实“水丰草盛”,乃“兔于们”生长之福地,20年代北大文科教员,的办公室被戏称为“卯字号”,其中有5位教员都属兔.胡适:、刘半农、刘文典是“三只小兔子”(辛卯年),陈独秀、朱希祖是“两只大兔子”(已卯年),而校长蔡元培则是只“老兔子”(丁卯年)蔡、陈、胡,即老中青“三代兔子”的组合,是当时北大的灵魂人物,北大的教育改革和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正是这三人领导和推动的.“三代兔子”是北大的基本框架、治学概念的具体表现;而“三只”从理念上应理解为平等、“一窝儿”;从体现蔡元培的长校方针、学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应是平辈.本文要介绍的正是胡适;刘半农和刘文典这“三只”同年的“小兔子”.

“兼容并包”蔡元培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第兰所高等学府,然而它徒具高等学府之名而不副其实,教师多为翰林院腐儒,学生多出身于贵族官僚或豪门之家,上学堂的目的就是升官发财.有的学生上课还带着听差.上体育课时,教员要毕恭毕敬地喊“老爷向右转,大人开步走”;有的学生则是“八大胡同”的主顾.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经初步改革,学校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由于受到“老爷”式学堂传统的影响,,沉疴来去,为世人所诟病.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出现了,他将北大改造成为一所真正的现代大学,开创出前所未有的辉煌.从此他的名字与北京大学紧密相连,成为一种象征,直到今天,未名湖畔还立有他的塑像――这个人就是蔡元培.

在蔡元培之前,北大这个“烫手山芋”已经在好几位校长手里流转.第一任校长是颇具声名的学者、思想家严复,但其难以应付棘手的日常事务,不到8个月就急流勇退.蔡元培是前清翰林,曾留学德法,组织过光复会,做过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新旧资望为世所重.许多人劝他不要接长北大,以免因改造不好而“坏了名声”.但是蔡元培把教育视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知难而进,毅然接任.报界当时作了这样的报道:“蔡孑民先生于二十二日抵北京,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加晦雾之时睹一颗明星也.”

1917年1月9日,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蔡元培的就职演说令所有人耳目一新.他毫不回避“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的不良口碑,开宗明义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大学乃“研究高深学问之地”,“人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他针对北大的现状,强调三点:“一日抱定宗旨”,“二日砥砺德行”,“三日敬爱师友”.大学应独立自治而不应随波逐流,应忠于理想而不应傍权依富.和这样的大学精神相比,88年后的今天,诸多大学里相当严重的急功近利的教育风气,已和其应脊的理想相去太远.

蔡元培改造北大的法宝,即为众所周知的“八字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校应保持独立的资格,不受各派政党或教会的影响,实行教授治校,管理.蔡元培对各路人才的涵容吸纳,不论长幼、政治观点、学历背景,一律惟才是举.以文科为例,从倡导新文化的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周作人、刘半农、鲁迅,到政治保守而旧学深沉的辜鸿铭、刘师培、黄侃,都在北大找到了发抒其学术思想的舞台.―时间,北大成为大师云集的场所,“新潮”与“国故”对垒,白话与文言相争,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北大从此不再平静.教师们的观点常常尖锐对立,但恰恰是这些差异形成了一种创造力,在自由的空气中每个人自由地发挥所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北大显示出她的大气与活力.

从1916年底蔡元培接受任命到五四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由一所痼弊缠身的旧式学堂,一举变为生机勃勃的新式大学.在民生凋敝、社会动荡的多事之秋,北京大学以学术自由、教育独立、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学生开风气之先,成为与科学的推动者,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发源地.反观今天的大学,办学条件之优厚、财政经费之充裕,都远超当年的北大,但却是大楼多于大师,设备优于人才,是否应感到惭愧

当时的北大教员中有许多知名人士,个个才华横溢,个性鲜明,留下了许多故事.“中年兔子”之一、文科学长陈独秀,为人桀骜,圭角毕霹,他有过这样的立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人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的生活.”当时不仅外界把他当作洪水猛兽,校内也有不少人对他很反感,因为他说话往往得罪人,而且私生活上不怎么检点,公然在在北嫖妓宿娼,甚至亲往妓院“打场”(宠妓暗结新欢,原狎客愤而动武之谓).陈独秀本人婚姻生活不和谐,以此寻求解脱,而且他因此瞧不起他的安徽同乡胡适,后者对包办婚姻也不满意,但一贯隐忍,陈独秀曾当面痛骂胡适“没有出息”.

另一只“中兔”朱希祖是章门(章太炎)弟子,在北大教授文字学.他的地方口音很重,如将孔子的现世思想说成“厌世思想”,学生一堂课竟然不知他在讲什么.因一向留着一脸大胡子,便得一绰号“朱胡子”,但他不高兴别人这样叫;学生从古文字的角度称他为“而翁”,“而”字在《说文解字》上训作“颊毛”,他就乐得答应.他还有一个绰号“吾要”,因其一大爱好是收藏旧书,对这一行很是精通,听见人说哪里有珍本旧抄,便揎袖攘臂,连说“吾要,吾要”,旧书业的专家们也斗不过他.

一代国学大师辜鸿铭,这位民国时代仍穿长袍、拖长辫的老先生成为北大一景,他以清朝遗老自居,固执地反对文化改良运动.辜鸿铭在北大主讲英国文学,他将英文诗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分法分为国风、大雅、小雅三类,国风中又分苏格兰风、威尔士风等七国风.他早年留洋,精通六国语言,却欣赏女子小脚和男子蓄妾,并用“一个茶壶应配几个茶杯”做比喻为纳妾做辩护.

还有黄侃.这位老先生平日专门攻击新文学,服膺八部古书(即《毛诗》、《左传》、《周礼》、《说文解字》、《广韵》、《史记》、《汉书》、《文选》),认为“八部书外皆狗屁”.他嘲讽胡适,说“胡适”这个名字就是古文,如果翻译成白话文,就只能叫“往哪里去”胡适有一首白话诗《蝴蝶》,内有“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这样的句子.黄侃就称胡适是“黄蝴蝶”,以此表示蔑视.

对于蔡元培的改革,学校中的旧势力表示不满,认为新派教员附和蔡元培,说他们“曲学阿世”.后来有好事者便给蔡元培起了个绰号叫“世”,如去校长室一趟,自称去“阿世”去.这便成为一个典故,钱玄同、刘半农,包括鲁迅都常常这样说.

在这些热热闹闹的各派人物中,最引入注目的应是二十几岁即被聘为北大教授、在学术上各有所长、领一时之的“三只兔子”――胡适;刘半农和刘文典.三人都有着过人的才识,都曾经留学海外,都堪称一代大师.虽然人生经历和最后结局不同,但在北大的那段时光是他们年轻的见证,北大给予了他们精神的养分,北大也因他们而更加光彩.

“德学俱隆”胡适之

1917年7月,胡适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学成归国.经陈独秀举荐,27岁的胡适成为一名年轻的北大教授.五四时期常令后人憧憬,理由之一或许在于当时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开放,也,在于年轻人有机会占据舞台,胡适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以从太平洋彼岸邮来的几篇商榷文学改革的文字,骤然成为愈演愈烈的新幸化风暴之嚆矢,年纪轻轻便奠定了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开山地位.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少时尝在中国公学学习,20岁时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官费生,入康乃尔大学农科,后弃农学文,获文学博士学位.在美国的7年奠定了胡适一生的思想和学术基础,其间他遇到了一生最服膺的业师、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胡适一直对社威怀念有加,他给自己的小儿子取名“胡思杜”,即”思念杜威”之意.

胡适与北大的关系颇不一般.他自认是北大人”.“北大人”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最初旧派用这个词来讥嘲以北大为依托的新派,后采新文化阵营的人物也援引以自我标榜了.胡适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又是北大的知名教授,三四十年代义先后出任北大的文学院院长和校长.有意思的是,胡适和北大还是同一天生日(12月”日).

胡适在美、国时就已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等文章;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因此虽是小字辈,但到北大时已经声名鹊起.胡适在北大的第一年,便在哲学门担任中国哲学史大纲、西洋哲学史大纲两门课;在英国文学门担任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英诗、欧洲文学名著等课.此外还为哲学门研究所担任“中国名学”、“最近欧美哲学”;为国文研究所担任“小说”等讲座.

西洋哲学史、英文这类与欧美有关的课程,对胡适这样的“海归”来说并不为难,惟独“中国哲学史”这门课实属不易.该课原由素以国学见长的陈汉章老先生担任.陈从三皇五帝讲起,讲了半年才讲到周公.胡适接任后,讲授内容和方法都与以往的教师不同,他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讲起.北大学生对教师素来挑剔,胡适的这种讲法颇使哲学系的学生震动.有些学生认为这是思想造反,不配登台讲课,想把他赶走.他们找来在学生中颇有威望的傅斯年(此人了得,乃五四运动学生游行总指挥也)来听胡适的课,结果傅的评价是:“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经傅这么一说,这场将起未起的风波才平息下去,年轻的胡适在北大站稳了脚跟.

傅斯年由听课而对胡适非常信服,于是叛离太炎学说而成为胡适的追随者,由学生而朋友,一生和胡适交往密切.内战时期,傅斯年曾代理北大校长一年,之后由胡适接任.

胡适上课也有特色.邓广铭对胡适讲课的印象是条理井然,准备充分.提倡写传记的胡适曾开“传记文学习作”课,选课的都是毕业班的学生或研究生,有十二三人.他平常不上课;想上课时就出个布告,课上讲的多是比较大的问题,如怎样收集材料等.

在北大的前几年中,胡适著作颇丰,举国瞩目.在文学领域,他推出了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第一部白话戏剧《终身大事》,第一部白话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集《短篇小说》,刊发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等沦文;率先将考证运用于古典小说研究,以《红楼梦考证》一文影响最大.在哲学领域,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卷).在《新青年》上先后开设“易卜生专号”、“实验主义专号”,将当时在西方颇有影响的两大思潮介绍给中国学界.


胡适以青年暴得大名,成为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但他天性纯良,温和理性;不像陈独秀等人那般激进粗放.他有句名言:“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在当时的北大,交游之广,朋友之多,胡适是第一位.明澈清朗,和易近人,是许多人对他的印象.按唐德刚的说法,胡适“有一种西方人所说的‘磁性人格”’.在地安门内米粮库4号的家,每星期日上午对外开发,来者不拒,经常是高朋满座.即使是学生去找他,他也是口称某先生,满脸堆笑;在客厅里高谈阔论,过时不走,他也绝对不会下逐客令.对校外不相识的人,也是一样,凡登门必接待,凡写信必答复.因为有名,好客,所以同他交往就成为文土必备的资历,因此就有30年代文人的流行语“我的朋友胡适之”.如同当代海归受钱钟书《围城》影响的流行语,“兄弟我在德国的时候”.

鲁迅后来写过一篇纪念刘半农的文章,有一段很有趣的文字: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 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忽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这段话实际指出了胡适“狡诈”而善于作伪,

本文是一篇学生论文范文,关于学生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北京大学的“三只兔子”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学生及思想及教授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对胡适作这种评价,鲁迅或是惟一一人.也许鲁迅过于多疑――这一点他也常常自省――胡适后来看到这篇文字,觉得莫名其妙,也很感不满.周作人在回忆录里说,鲁迅这里用了小说化的笔法,也就是不真实.而鲁迅的待人之道往往是胡适做学问的法子――“在不疑处有疑”.

在胡适心里,无论是来自复古派的影射攻击,还是来自穷酸文人的浮议讥贬,甚至是新文化运动的战友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不同而分道扬镳,都始终保持着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反对偏执、盲从、浮躁.在深刻的危机感面前,许多知识分子变成了主义的奴隶,思维方式是非理性的非黑即白,学术讨论变成了政治斗争,此种情况下,胡适的理性、容忍、尊重事实和怀疑精神是两边不讨好的,但无疑又是弥足珍贵的.

30年代,蒋梦麟担任北大校长,胡适担任北大文学院院长,他与傅斯年一起协助蒋梦麟,为北大筹措经费,网罗人才.胡适用他的声望请来了孟森、钱穆、俞平伯、梁实秋、闻一多等知名人士来北大任教.内战时期,胡适接替傅斯年为北大校长,他的许多精力不得不放在无法摆脱的各种政界和社会活动上.胡适对政治没有兴趣,但是却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其中.“性善”的胡适,处事温和,在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只能勉强维系住风雨飘摇的北大.

1948年底,南京政府派飞机到北平接走了胡适、陈寅恪、梅贻琦等人.胡适到南京后,费尽力气,说动南京政府又派出一架飞机,去北平接那些他的学术界朋友.当飞机返回,他满怀希望地去机场接应,但机舱门打开仅几个人下来,胡适当下便痛哭失声.在后来那场“十年浩劫”中,那些老教授、老学者,可曾想到了他们的朋友胡适之,和那架空空的飞机胡适的得意门生吴晗,在死去前脑海中是否出现过老师的身影冥明两路,已无人能解.

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北“研究院”主持会议,下午在欢迎新院士酒会上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72岁.

“风流才子”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目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目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漫漫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这是一首30年代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词作者就是刘半农.1920年,正在英国留学的刘半农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情诗,后经赵元任谱成歌曲,传唱一时.关于这首歌,还有一段趣闻.一天,刘半农到赵元任家小坐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在场的学生见到刘半农,简直难以相信眼前这个小矮个儿、方脑袋、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儿,竟然会是创作出如此美妙歌词的作者!待刘牛农离去后,学生们写下了这样一首打油诗:

教我如何不想她,

请来共饮一杯茶.

原泉如此一老叟,

教我如何再想他

此乃文坛趣事,聊备一笑.

刘毕农,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侬,后改字半农,晚号曲庵,江苏省江阴县人.1891年5月29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自幼聪慧过人,4岁起接受启蒙教育,6岁入私塾,便能作对咏诗,11岁时进入其父创办的翰墨林小学读书,国文、英语尤为出色.1907年,刘半农考入常州府学堂,成绩优秀.

1912年刘半农来到上海,开始丁他的文学生涯.鲁迅曾称他为“上海来的才子”,点子多,头脑快,什么都来得一手.在五六年的时间里,他参加戏剧社,又编又演;发表了短篇小说40余篇;成为“新鸳鸯蝴蝶派”作家;又搞翻译,无所不译,尤多侦探小说.他的作品,优劣杂陈,某些早期译作,后来连他自己都否认出自他手.

1915年刘半农接触到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思想发生转变,“跳出鸳鸯蝴蝶派”,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闯将.敢于否定昨天的自己,开始新的历程,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刘半农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加入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刘半农,就像在新鸳鸯蝴蝶派里一样潇洒自如,得心应手,逐渐成为文学革命中一名冲锋陷阵的闯将.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等一系列文章,极力拥护陈独秀、胡适等人提出的关于文学革命的主张.

在宣传新文化、回击旧文人的斗争中,最令世人称道的是他与钱玄同合演的“双簧”:由钱玄同扮作旧派文人,化名“王敬轩”,写信文学革命,为旧文学辩护;而刘半农以记者的名义复信,逐条批驳,痛加反击,嬉笑怒骂,把卫道士的面目驳得体无完肤.这段蜚声文坛的故事也或多或少印证了鲁迅的话,“上海来的才子”,果然点子多多.

这里顺便捎上一笔钱玄同,因其也是与“三只兔子”同期的北大教授.钱玄伺与刘半农是很要好的朋友,他原是复古派的一员,后来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交往,思想激变,强烈反对复古,自号“疑古玄同”.钱言词激烈,说话过头,认为中年以上的人便多固执和专制,曾说:“人到四十就该死,不死也该毙.”他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在北大说过“头可断,辩证法不可开课”的话.30年代,鲁迅曾作诗讽刺他:“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何妨赌肥头,抵挡辩证法.”指的就是这两件事.

钱玄同有三子,其次子便是我国大科学家俄三强――这又是题外话了.

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崭露头角,引起北大校长蔡元培注意,加上陈独秀和原常州府中学堂校长屠元博的力举,1917年夏,设有读过大学、只有高中肄业学历的刘半家被蔡元培破格聘请为北大预科教授,讲授小说课和文法课.

在讲台上,这位年轻的教授常常表现出机敏和幽默.即使上文法课,他也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在讲课内容上大胆革新,他的讲义选材新颖,又依照西文规则,细加标点,再三校改,不厌求精,体现出他的个人特色.

开朗外向的刘半农也比大部分教师更为活跃.他与胡适、周作人等发起成立北大“小说研究所”;被推举为“国语统一筹备会”会员;发起向全国“收集歌谣”;与胡适、周作人等提议《新式标点符号》;等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大学生游行当日,刘半农“坐守北大指挥部”;6月3日,千余学生被捕,作为北大教授会干事负责人的刘半农,积极活动,组织社会支持;陈独秀被捕入狱后,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近一百行的长诗《D――!》,鼓励战友,揭露敌人,高唱牺牲的赞歌.

在北大教书,为《新青年》撰稿,又担当着许多社会工作,本已够忙了,但刘半农却在1920年去了英国攻读博士,历经6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这其实是胡适等“洋博士”一手促成的.胡适与刘半农,同年生人,同时进校,都是年轻气盛,免不了“文人相轻”.少年得意的胡适对于这位中学肄业的同人,总有些瞧不起,对他明嘲暗讽.终于刘半农受不了刺激,负气出国――又一次否定昨天的自己,开始新的历程.这一次,他又成功了,除了一股聪明劲儿,更多的是不懈的努力和过人的意志.

1920年刘半农到英国伦敦大学院学习,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1925年初完成《汉语宇声实验录》和《国语运动史》两篇论文,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天回国,继续担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留学6年,终获博士学位,学成专门学问归来,总算是扬眉吐气了,而刘半农却还时时惦记着这件事:因为他的学位是法国国家授予的,与胡适所得的由私立大学所授予的不同,他便屡屡自称“国家博士”.这个“国家博士”显然是说给某些人听的.这个小把戏,显出了刘半农的“浅”,却又说明了此人的“真”.周家兄弟对此有过评价,他的“浅”,如鲁迅所说,“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他的“真”,如周作人所说,“他不装假,肯说话,不投机,不怕骂,一方面却是天真烂漫,对什么人都无恶意”.

刘半农最初写小说时,一直以“半侬”为笔名.初来北京,在与钱玄同、周作人等北大同事聊天,时时流露出一股“才子气”,“”的艳福思想总会受到他们的,讥笑和批评.于是他很认真地将笔名改作“半农”,决心不再写那些“吴侬软语”般的缠绵悱侧之作,一字之改,表示了他的文学追求,要贴近下层人民,做个平民诗人.他的许多诗作,如《饿》、《一个小农家的暮》等等,都是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

回国以后,刘半农在北大潜心治学.他多方奔走,筹建我国第一个“语音乐律实验室”,成为我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除了实验语言学外,他在语法研究、汉语工具书的编纂、敦煌学研究、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以及考古等方面也有建树,在民俗学研究、书法、摄影等方面也有造诣.

一面严谨治学,另一面照样舞文弄墨,不时在文坛弄出些有趣的风波.汉字中的“她”字,就是刘半农首创的.原来汉字中之“他”本无男女之分,因此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或自行创作文学作品,均感不便.初时,人们以“伊”字作为女性之“他”,如鲁迅早期小说《阿Q正传》、《祝福》等,均用“伊”字来代替女性之“他”.然而广他”与“伊”为截然不同的两个字,用起来仍有不少麻烦,1920年6月6日,刘半农在《她字问题》一文中,首创了“她”和“抛”作为第三人称阴性和无生物代词,并首先将“她”字入诗,就是前面的那首《教我如何不想她》.“她”字受到守旧派的猛烈攻击,但是很快流传开来,并载入字典.

又如他为名妓赛作传一事:刘半农曾有过一段很著名的评价,他说本世纪初,中国出了两个活宝:一个卖国,一个卖身;一个可恨,一个可怜;前者是西太后慈禧,后者就是名妓赛.为了给赛作传,刘半农自己掏饭菜钱请来赛,由他提问题,赛回答,他的学生商鸿逵记录.这本人物传记在刘半农去世卮以《赛本事》为名出版,并以《赛传》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当时,许多文人纷纷议说刘半农此举,连得风气之先的胡适也惊.异:“大学教授为写传,还史无前例.”

, 就是这样一个活得真实、活得丰富多彩的人,却英年早逝,而且是死于一场意外.1934年6月,刘半农率北大学生赴绥远、内蒙古考察方音民俗,想绘制雄心勃勃,的“中国方言地图”,不幸身染“回归热”,又被中医所误, 7月14日逝于北京,年仅44岁.

钱玄同悼刘半农,有148字长联挽之云:

当编辑《新青年》时,全仗带感情的笔锋,推翻那陈腐文章,昏思乱想;曾仿“江阴四句头山歌”,创作活泼清新的《扬鞭》、《瓦釜》.回溯在文学革命旗下,勋绩弘多;更于世道有功,是痛诋战坛,严斥脸谱.

自首建“数人会”后,亲制测语音的仪器,专心于四声实验,方言调查;又纂《宋元以来俗字谱》,打倒繁琐谬误的《字学举隅》.方期对国语运动前途,贡献力量;何图哲人不寿,竟祸起虮虱;命丧庸医.

挽联概括了刘半农的成就,肯定了语言学家的贡献,情文并茂;像一首类叙类议的叙事诗.

赵元任挽刘半农,含义双关且自然贴切,当为绝妙好联:

十载奏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

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她

最后还有一事不能不提:刘半农有一个了不起的弟弟,他就是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奠基人刘天华.刘天华所作的二胡曲《良宵》、《病中吟》、《光明行》、《空山鸟语》等,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著名曲目.与哥哥刘半农一样,他也是英年早逝.1932年刘天华染“猩红热”,去世时年仅37岁.

“狂狷文人”刘文典

如果出一道历史题:“狸豆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位名人或许大多数读者都答不上来.其实这个人就是本文要讲的“第三只兔子”――刘文典.

刘文典,字叔雅,原名文骢,笔名刘天民.关于此人出生年份,一说为1889年,己丑年;本文亦经多方考证比较,采取有周作人等同时当事之人亲说为证的、同时也是最为通行的说法,将刘吱典归为一“兔”而非一“牛”.

还说“狸豆乌”.此乃刘文典刘叔雅之自称,用文字学上的变例,“狸刘”可通读,“叔”与“菽”通,“菽”字又为“豆”字的象形古文,“雅”则是“乌鸦”的本字;故而,“刘叔雅”即“狸豆乌”也.没办法,学问太大,自称都这么高深.

刘文典幼年入教会学校,受到良好的外文训练,为以后通晓英、德、日等外语打下了扎实基础.青年时期曾从陈独秀、刘师培学习,接受了用西方哲学对照中国古籍的研究方法.1907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赴日本,从章太炎学习《说文》及文字音韵之学,辛亥革命后回国.由于反对袁世凯,再次流亡日本,加人中华革命党,任党部秘书处秘书.1916年袁世凯倒台后,刘文典回国,由陈独秀介绍,应聘于北大,任教授.五,四运动前后,担任《新青年》杂志英文编辑.在北大10年,刘文典勤奋治学,竟开课10门.后来又在清华大学任教,抗战时期随清华大学转移到昆明西南联大,开设《庄子》、《文选》等课.他认为高校教师必须对某一方面有专门研究,在课堂上他只讲自己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心得体会,于是便显得极有个性.

刘文典是一个有趣的人物.他性情滑稽,善谈笑,好吸纸烟,就是说话的时候,也总有一支烟粘在唇边.刘文典爱吃猪肉,有一次他看到钱玄同在餐馆吃饭时要的都是素菜,便上前说其不是,庄谐俱出,窘得钱玄同夺路而逃.

讲话口不择言,也是刘文典的一大特点.因为他是安徽合肥人,所以经常提起同乡段棋瑞,称之为“我们的老中堂”,接着就是骂人的话,直牵连到段的父母身上.这还算不了什么,只是背后骂骂人罢了,后来他回到安徽,与发生的冲突,可就不是随便说说而已了.

1928年刘文典掌管安徽大学时,有一次该校学生闹学潮,时值九一八事变后,蒋介

本文是一篇学生论文范文,关于学生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北京大学的“三只兔子”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学生及思想及教授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石不抗日专剿共,并将爱国学生运动诬蔑为赤化分子,要严惩不贷.刘文典对经教育部下达的文件用“责令、责成”、“纵容学生闹事”等词语,尤其对“传令刘文典”、“蒋委员长召见”等措词极为愤懑.在办公室里,蒋面带怒容,张口即问:“你是刘文典么”刘文典冲口而出:“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蒋大怒,一拍桌子:“无耻文人!你怂恿共党分子闹事,该当何罪”刘文典也应声反驳,并大声呼喊:“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躬身向蒋撞去,被侍卫挡住.又吼:“疯子!疯子!押下去!”这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大学校长坐牢案.此事激起安徽大学师生公愤,举行游行以示.后经蔡元培出面说情解释,说刘文典有精神不正常的老病,最后不得不将刘免职了事.此公狂狷不驯,大性大情,可见一斑.

其实,早在此事发生之前,刘文典就已深深得罪过了.蒋掌握大权不久时,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文典“不识抬举”,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所希望的“欢迎如仪”那种隆重而热烈的场面.刘文典的观点是:“大学不是衙门.”虽然同样的事情因时代、社会、人物等具体环境的不同而不能强求类比,但“狸豆乌”此举,恐怕今天没有哪个大学校长能做到吧

狂狷之人刘文典,也有佩服人、维护人的时候,譬如对国学泰斗陈寅恪.刘文典曾说自己“十二万分”地佩服陈寅恪.在西南联大教课时,时有日本飞机轰炸,空袭警报一响,马上停课,教师学生都到防空洞里躲避.有一次刘文典听到空袭警报,急急忙忙往外跑,跑到半路;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想起陈身体羸弱,行动不便.于是便折回来,招呼几个学生,一起急急跑到陈寅恪家,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刘文典不让学生扶自己,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I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寅恪先走.

跑到城外,正看见沈从文从他们身边经过,刘文典不高兴了,大声说:“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町是该死的,你干么跑啊尸沈从文乍闻此声,不由得又惊讶又气愤,但一看是刘文典,也就懒得反驳了.

原来刘文典一心扑在国学上,再加上为人狂狷,因此很瞧不起沈从文等一般搞新文学创作的人,而且从来不掩饰对他们的鄙视.“文学创作的能力不能代替真正的学问”,这是刘文典的信条之一.有――次别人跟他提起以《激流三部曲》名噪一时的巴金,他想了一会儿,喃喃地说:“我没有听说过他,我没有听说过他.”当沈从文被联大提升为教授时,刘文典勃然大怒:“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朱自清该拿4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4毛钱!他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

刘文典的课和他的人一样,也是个性十足的.籍属安徽的刘文典普通话不佳,他讲文章,闭着眼睛,像是在沉思,又像是自言自语.由于牵扯的内容太多,讲得又太投入,有一个学期他居然只讲了半篇木玄虚的《海赋》.

他讲的课,不仅学生喜欢,老师也喜欢,其中不乏大学者.比如吴宓,常是他的座下嘉宾,每次去听课都坐到最后一排.刘文典每有独到之处,总是抬头往后排看,似是谦恭实则得意地问道:“雨僧兄以为如何”吴照例起立,恭恭敬敬,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刘文典的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的,他自称世上懂庄子的人只有他自己与庄子本人,其他所有研究者只能算半个.性格怪僻的刘文典讲课时,教室里不允许超过 30人;超过30人,他就罢讲了.他在一次讲课中,得知所到学生超过30人时,拔腿就走,拂袖而去.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授课之道,恐怕已再难寻觅了.于今听来,如闻《山海经》矣!不禁令人心向往之. 刘文典不喜欢中医,他关于中医的见解,也是语出惊人,极尽诙谐刻薄之能事.他说:“你们攻击中国的庸医,实是大错而特错.在现今的中国,中医是万不可无的.你看有多多少少的遗老遗少和别种的非人生在中国,此辈一日不死,是中国一日之祸害.但是谋杀是违反人道的,而且也谋不胜谋.幸喜他们都是相信国粹的,所以他们的一线死机,全在这班大夫们手里.你们怎好去攻击他们呢”

除了固执己见,刘文典还坚持用文言古句,反对用标点符号.这位大名鼎鼎的教授还有一个令今人匪夷所思的大缺点,就是吸烟. 1945年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合大学各校回原在城市复校,他却不肯随清华大学回北京,而是留在云南大学任教,理由是舍不得“二云”:云土(即)和云腿(云南宜威火腿),因此便有了“二云居士”的称号.

刘文典主要的学术造诣在校勘学上,其《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读{文选)杂记》都是不朽著作.他的《庄子补正》功底扎实,一丝不苟,陈寅恪读后叹曰:“先生之作,可谓天下之至慎矣.”

昆明解放后,刘文典继续留在云南大学任教,在他身上发生的町算是奇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比较顺利地过了关,彻底戒掉了烟,被评为一级教授,并任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后是刘文典一生中最积极乐观的一段时间.1958年刘文典逝世.

结 语

为人但有真性情.三位昔日的北大教授已经作古,而他们的治学思想、处世态度、为人之道和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仍然让后来人向往,追忆,深思.

“三只兔子”现象以及北大整个教师团队空前繁荣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蔡元培长北大,在于蔡确立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教育独立的精神和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基本准则.从那时起,学术自由的思想日渐彰显,成为中国大学占主流地位的理念.而蔡元培这个人物的产生及他的教育理念推广开来,还是因为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政治宽容性和社会自由度,各种新旧思想得以自由生长、撞击、交融,没有任何一种声音能够覆盖其他声音,没有任何一种主义可以压抑别的理想.清朝灭亡后,资产阶级共和思想和社会制度逐渐深入人心,社会上充斥着学习、模仿西方文明的气氛.正是这种较为宽容、自由的社会大环境,即使是兵荒马乱、政治动荡的年代,也能产生“三只兔子”这样的学术大家,也能产生北大、清华这样的现代大学.历史是摆出来让人回头审视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的诞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

社会大气候的宽容与自由,使得中国现代大学的童年显现出蓬勃的生机,大师云集,学术灿烂,人才辈出,在现代教育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大学作为教师和学生自治团体昂然于世,大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超脱于任何潮流、不受任何派别控制的独立性和表示异议的倾向,使大学成为一种令社会上各种势力都感到不安的力量.自袁世凯洪宪称帝,惹得天怒人怨,落得羞恨暴死;辫帅张勋复辟,天下兴讨,龙旗七日倒地;封建皇权在中国便不是任何政治力量敢于争取、起码是不敢公开争取的目标了,整个社会躁动着的气息,即使是北洋军阀,也在极不情愿地、笨拙地、然而有时也不失认真地学习这种外来文明,粗鄙武夫者流亦对此有所畏忌.比如贿选总统曹锟,也知道需要有一个共和制的选举形式(即使是贿赂来的).

中国古代文人一贯推崇、仰羡所谓的“魏晋人物”,杜牧有诗:“自古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向往他们那种无拘无束、不受政权变迭影响、畅游天地之间的思想自由和人身自由;向往那种尊严,那种任由性情的“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名士风度.在“三只兔子”时期的北京大学,这种人物,这类,这些氛围,可谓彗星贯空般地返照了一下,便又遁人沉沉无际的苍冥了.而今天,已经习惯了皮毛依附、习惯了功利取舍的我们,对这种精神已感到陌生.

“三只兔子”“空前”不用说,到现在88年了,还可以说是“绝后”.但愿莫成广陵绝唱!

相关论文

医学生文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

该文是论文摘要专业论文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论文方面本科毕业论文,与医学生文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适合论文。

向兔子默哀三分钟

关于农夫及市民及兔子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农夫类医学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向兔子默哀三分钟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对写作农夫论文范文。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本文是一篇专业论文范文,关于专业类硕士学位论文,关于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专业及科学及名称方面的的大学硕。

北京大学本科毕业文审查表

本文关于成绩及毕业论文及百分制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成绩有关论文例文,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文审查表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对不知。

父亲罗家伦在北京大学

该文为父亲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与父亲罗家伦在北京大学相关论文范文样本,可作为大学毕业论文专业父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