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大学学科体系构建

时间:2024-01-27 点赞:50829 浏览:10247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学科论文范文,学科方面有关论文范本,与行业特色大学学科体系构建相关大学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学科及特色及行业方面的大学毕业论文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科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本文简述了行业特色大学学科的成长规律与特征,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行业特色大学学科体系发展建设面临的特色集成、转型升级、调整拓展等多种战略选择,提出顶层设计、巩固提升、机制创新等多种发展策略.

[关 键 词 ]行业特色大学 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52-04

[作者简介]毛晓翔,南京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蔡芸,南京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实习研究员;韦志辉,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助理、教授(江苏南京210094)

学科是知识分类的再体系化.不论是多科性大学、综合性大学还是单科性大学都不可能是单一学科,而是多种学科的组合.这种多学科组合构成的相互支撑、促进、交叉、融合的体系称为“学科体系”.学科体系代表了大学的基本架构,是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体现.行业特色大学作为行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在隶属关系调整前,行业特色大学已形成了拥有若干优势学科但结构较为单一的学科体系;隶属关系调整后,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竞争形势,行业特色大学学科体系建设面临着新的战略选择.

一、行业特色大学的学科体系简说

(一)行业特色大学学科体系的发展生成

行业特色大学的学科体系包括特色学科和非特色学科.特色学科是指大学经多年发展形成的,被公认的能够代表该领域较高水平的学科,体现在学科产出具有原创性、引领性和高影响力上,或培养出领域内的杰出人才,最终表现为该学科在行业或领域内长期以来被认可的、持续性的“难以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从学科功能地位来看,包括主干学科、基础支撑学科、配套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从学科层次来看,分为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和非重点学科.它们从不同维度,共同组合成多元化的,相互配套的学科体系.

建国之初,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大量专门技术人才的需要,政府各部门陆续兴办、重组了一批高等院校(即行业特色大学的前身),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产、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建筑、交通等多个领域.正因如此,行业特色大学的“特色学科”大多与新中国工业行业发展共同规划,同步建设和成长,符合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诞生于工业行业技术体系发展需求的行业特色大学及其学科明显带有政治经济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印迹.

学科体系中的非特色学科一般有两种生长模式:一种模式是由特色学科的某一方面研究需要分支拓展或交叉发展而来,随着研究队伍分化和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其学科内涵也逐步充实.因此,非特色学科往往会带有特色学科的特征属性,并依靠这些属性形成了自身的“学科特色”.如南京理工大学由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是依托常规陆军兵器行业组建的院校,其特色学科是“兵器科学与技术”.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围绕、推进剂等军用化学品研究方向拓展了化工、材料、环境等学科;围绕火炮操瞄系统等研究方向拓展了光、电、控、计算机和信息学科;围绕火炮内弹道发射研究方向拓展了力学、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等能源学科;围绕兵器加工制造研究方向拓展了机械、材料、仪器等学科,形成了军工特色学科体系.另一种模式是当学校具备一定规模和办学资金实力后,面对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体系拓展需要,依托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组建新的研究团队,建设相应的实验平台,形成的新学科.

(二)行业特色大学学科体系的主要特征

从科学学的角度来讲,“某行业的技术体系发展需求”不能完全作为学科发展形成的依据.因为,“学科”作为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把握,产生于三个先验的形而上学预设,即自然一致性、实体永恒性和实体因果性,必须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角度为自己划定确定性的科学研究阈限,提供合乎理性的结构,规定严格的方法论原则,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基本范畴.然而,行业发展需求诞生于社会生产实践需要,仅代表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个方面.因此,特色学科及依托其发展形成的学科体系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性和矛盾之处,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行业面向性强,但发展环境相对封闭,学术视野相对狭窄.虽然与行业需求契合紧密,但正如前所述,行业发展实际诉求不能完全作为学科内涵发展形成的依据.因此,带来的问题是学科体系的发展环境封闭,造成研究方向单一,易与学术主流和热点问题相脱节,学术交流不够活跃,缺乏学术影响力.二是应用性强,但基础研究能力相对薄弱.由于依托行业办学,科学研究主要定位于解决行业产业技术升级改造等工程应用问题,人才培养较为强调对口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但是,这种模式会造成学科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原始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才培养中的通识教育和科学文化素养教育相对匮乏.三是结构聚合性明显,但优势过于集中,新学科培育拓展的能力不强.学科体系主要由特色学科发展衍生而来,优势和资源主要是集中于少数特色学科,其他学科发展空间受限,造成基础学科通常较为薄弱,部分通用学科和交叉学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新兴学科起步相对滞后,学科文化缺乏多样性.

二、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国家教育指导方针为学科定位指明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该计划强调: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继“211”、“985”之后的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重大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2011计划”强调以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为导向,建设四种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其中,面向行业产业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定位是:依托高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联合行业骨干企业及科研院所,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的支撑和引领.

综上,国家实施特色办学、分类管理、协同创新和行业高水平工程化人才培养的教育方针,无疑给行业特色大学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合理定位、科学选择学科体系发展战略,突出优势与特色,服务“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将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的重要使命.

(二)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学科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逐步席卷到政治、文化和教育等许多领域.全球化强调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超越国家、不受任何约束或排除任何政治因素与文化差异的统一标准,即建立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虽然高等教育目前仍处在国际化而非全球化阶段,但随着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各国大学的交流和竞争范畴必然从高等教育本源的角度超越各自文化框架,升华为超越区域性的统一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这种趋势正在日益明显.

西方是现代大学的起源地,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和学术创新定位,早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评价机制.在我国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已成为热点的今天,这种成熟的机制已越来越得到借鉴和重视.

2010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985工程”二期验收会上指出,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是衡量学科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和依据.国家2011计划实施方案也明确将“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依托的主体学科原则上应进入ESI学科排名的前1%”作为硬性条件,列入“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的申请条件.国内几乎大多数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其学科进入ESI排名.ESI数据评价指标客观公开,偏重于基础研究成果的规模性、影响力和综合性.行业特色大学恰恰在基础研究水平、成果的学术通用性和影响力、国际化水平、学科综合性等方面相对薄弱,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竞争存在诸多不利.如表1所示,几所较高水平的工科行业特色大学的ESI学科大多在2个以内,且多集中于特色学科及工程学、材料学等工科,而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则均在12个以上,如北京大学18个、浙江大学15个、上海交通大学15个、清华大学13个、南京大学12个(文中有关ESI数据统计截止日为2013年5月).

(三)行业体制性优势被削弱引发更激烈的竞争

首先,行业资源获取的唯一性被打破.在原先属于行业主管部门管理的体制下,许多行业院校可以享受唯一性的办学经费支持和倾向性的政策资源,其特色学科的建设更是几乎不用参与社会竞争.但隶属关系变更后,一方面行业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支撑弱化、支持减少,直接造成行业特色院校专项经费投入的减少;另一方面,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研究院所之间没有了之前的体制性联系,在科研合作、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优势均遭到削弱.

其次,行业管理更加趋向于开放竞争.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改革一直坚持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如电力、石油、兵器、航空航天、纺织等许多行业主管部门已被撤销,变为企业或行业协会.因此,“以贡献求支持、以贡献求生存”的高校间开放竞争行业资源的模式不可避免.综合性大学拥有学科门类齐全、知名度较高、人才吸引力强等优势,近年来通过合并行业院校、高起点新建学科等方式,在能源、电力、通讯、交通、农学等领域取得一定优势.如在三轮学科排名中,南京大学地质学排名稳步上升,已与中国地质大学并列第一,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也进步至与西安交通大学并列第一.

第三,参与通用领域竞争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由于行业特色大学的服务面向主要是基础性行业,其特征决定了这些大学在国民经济发展初期处于中心地位,然而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倾向于以高端技术行业、通用行业和新兴行业为主带动,更加依赖于学科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领域知识体系的率先突破能力和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能力,这些都是行业特色大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势必影响行业特色大学在通用领域的拓展竞争.

三、优化构建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体系的举措

(一)顶层设计,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表2所示,几所行业特色大学的学科体系发展战略有以下几点共性:一是瞄准世界一流学科水平,继续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打造具有学校“品牌效应”的学科高峰和优势学科群;二是强调面向多个国民经济领域,适度延长学科链,从横向上建立新的学科特色或优势;三是突出拓展通用学科、做强基础学科、培育新兴学科,建立适应性更强的多元化的学科体系(群).因此,我们认为“特色、高峰、拓展”已成为行业特色大学学科体系规划的关 键 词 ,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特色”,既包括传统行业特色、又包括面向其他领域的“新特色”.

(二)巩固“传统行业特色学科”的引领地位

特色学科的发展对行业特色大学而言至关重要,它不能脱离行业发展需求,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其生存之本.但是,从学科体系发展的角度出发,行业特色大学不能将其发展完全定位在服务行业人才培养和直接解决技术问题上,应该站在国家和整个行业的高度,站在本领域的学术前沿,实现学科水平从高原向高峰的质变.一是“广”,促进服务领域从“行业应用领域”向“行业支撑体系”拓展,要在覆盖行业产业上中下游的多个核心关键技术上有比较优势和“立足点”.二是“新”,促进研究成果从“工程化、应用型为主”向“创新性、前瞻性为主”转化,强化学科体系对行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三是“深”,促进研究地位从“配角参与”向“不可替代”转变,努力在源头创新上占据制高点,在核心技术上掌握自主权,使行业与学科发展的联动关系变得更加牢固. (三)高起点实施“新特色学科”的拓展战略


行业特色大学实施“新特色学科”的拓展战略势在必行,关键是把握好思路、方向及措施.首先要看清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国家急需的领域,其次还要分析学科体系已有的基础与竞争形势,科学遴选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前景的“新特色学科”.对于理工科院校而言,随着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等一批行业规划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工业界整体和各行业的发展思路与方向,值得深入研究分析.在拓展的措施方面,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高起点”,围绕引进的高端学术领军人物打造平台,汇聚团队,促进新学科的迅速崛起.二是“重基础”,要突破传统的单纯围绕行业技术需求发展的模式,从纯粹学术视野维度,培育和积累具有知识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加强基础研究和工业技术研发和工程化的衔接,构建完整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创新链.三是“促交叉”,强化面向新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的学科交叉,以项目为纽带,以平台为依托,汇聚多学科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大力推进学科体制机制创新

当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竞相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相比之下,行业特色大学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略显保守.行业特色大学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推进具有中国特色、行业气派,并且与学校自身特点相契合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学科体系管理方面重点进行以下改革:一是围绕调整与拓展的方向,大胆进行学院、系的调整与新建,进一步理顺学科体系管理结构,为新特色学科拓展提供空间.如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实施学院系调整,新组建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拓展成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等教学组织机构,按学科内涵和相关性,对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重复设置的学科专业予以整合和调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也在其学科拓展提升计划中明确列出实施学院建设工程,“通过调整学院布局,理顺学科管理结构,为学科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深化学科基层学术组织模式改革,将多样化

此文是一篇学科论文范文,学科方面有关论文范本,与行业特色大学学科体系构建相关大学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学科及特色及行业方面的大学毕业论文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科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灵活性、适应性作为基层学术组织结构模式改革主要目标.在类型结构上,既要有面向学科、比较稳定的基层学术组织,也要有面向问题、动态的基层学术组织;既要有单一学科基层学术组织,也要有跨学科基层学术组织.三是紧跟国际一流学科开展深度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向国际水平接轨.

(责任编辑:刘爽)

相关论文

信息法学之学科体系构建

本文是一篇社会关系论文范文,关于社会关系类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信息法学之学科体系构建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社会关系及法学及。

行业特色型大学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

这篇特色论文范文属于大学毕业论文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特色相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行业特色型大学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相关毕业论文怎。

的观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体系

这篇社会发展论文范文属于论文总结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社会发展类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的观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体系相关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