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西部标志性综合大学

时间:2024-01-27 点赞:48720 浏览:9712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为国家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努力建设西部标志性综合大学相关大学毕业论文,可作为大学毕业论文专业国家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国家及文化及学校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方光华,西北大学校长,历史学博士,兼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出版有《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刘师培评传》等专著,担任《中国思想学说史》6卷本第一、第六分卷主编,《中国历史》6卷本第二分卷主编,参与撰写《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国现代思想学术史论集》等著作和《中国历史15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文化史》等教材.主持国家精品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6卷本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思想学说史》6卷本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高等教育是我省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推进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突破发展困境?对大学校长提出了挑战,记者近日就如何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采访了西北大学方光华校长.

记者:根据您的感受,您认为西北大学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方光华:西北大学发端于救亡图存的清末陕西大学堂,得名于伟大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内迁来陕,组建西北联合大学,后易名为国立西北大学,与西南联大一起成为民族独立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两大堡垒.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的十四所综合大学之一.1958年,为支援地方建设,学校划归陕西省主管.现为全国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大学、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学校就明确提出“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重任”的办学愿景,致力于传承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融汇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建设祖国辽阔的西部.这一办学理念在 “公诚勤朴”的校训中也有集中体现.“公”即天下为公,这是辛亥革命以来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说明西北大学追求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诚者,天之道”,宇宙的根本动力就是“诚”,“不诚无物”,如果不是全身心的投入,不可能感动任何一件事物;“勤”即勤奋坚毅,既要勤劳又要坚韧;“朴”来自于《道德经》,即抱扑守真,就是永远保持一种朴素的本真状态.它表达了西北大学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赤子情怀.

回首西北大学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02年到1937年,苦苦求索兴学救国的道路,历尽曲折,百折不回.第二阶段是从1937年到1958年,明确提出了创办西北最高学府的奋斗目标,奠定了综合性大学的基本格局.第三阶段是从1958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到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教育实践得到进一步丰富.虽然历尽艰辛,但学校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血肉联系始终未变,学校清醒的自我反思能力和顽强的再生能力始终未变.

去年,学校举行了110周年校庆,师生对学校的史和文化传统进行总结,决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西北大学建设成为具有广泛学术影响、能够切实肩负起西部开发使命的综合大学.我们将保持高度的使命自觉,坚守高远的大学理想,使学校成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战略和人民意愿的坚强堡垒;坚持文化育人的理念,使学校成为造就国家栋梁的重要摇篮;保持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使学校成为创造科学新知、推进西部开发的重要力量;激发学术群体的创造活力,使学校成为英才荟萃、思想迸发的人才高地;主动参与世界文化对话,使学校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及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您认为目前高校改革的难点在哪里?切入点是什么?

方光华:2010年公布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比较低,各类高等教育格局还不够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二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高等教育质量急需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三是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完全解决,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高等教育改革应该从何处着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志提出改革应该从推进高等教育政策的公平公正、优化大学治理结构、重塑大学精神等方面入手,但多数同仁认为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教育质量问题,也就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大学必须搞好人才培养,才能真正使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落到实处,并使之绵延不绝.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个突破口,才能带动其他问题的逐步解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激发师生的创造活力,破除制约和束缚师生创造活力的各种阻碍,使最具有原创力和想象力的思想有自由生长的空间.这就要求高校革新教育观念,优化学科专业等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严格教学管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自觉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加文化建设,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

而要确保这些改革措施逐渐到位,建构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格局和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就非常重要.目前国家正在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继续实施“985工程”和 “211工程”的前提下,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促进高等教育政策的公平公正,引导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同时也在推进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等,应该说基本思路和措施都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记者:西北大学如何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

方光华:我国高校已经培养出不少人才,他们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但与人民群众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期望相比,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其中有教育体制问题,如应试教育体制建立对人才成长有较大影响.也有教育定位问题,一些大学的教育定位急功近利,不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更有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教育教学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趋势. 西北大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也正在进行些探索.作为综合性大学,我校致力于培养学有专长、全面发展,既能治学又能经世的人才.我们曾经对学校的教育理念进行提炼,大家认为西北大学培育的人才应该具有文化理想、能融会贯通、敢于有所作为的特色.目前学校也正在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大学生要有文化理想.学校将激发大学生对于文化的自我觉醒放在重要地位,始终坚持让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努力使大学生形成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并通过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比,使学生在观察世界其他文化时,能树立“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保持对文化的批评与建设意识.

二是构建逻辑严密的学科专业体系.合理的学科框架对人才的成长具有基本的“塑造”作用.我校着力构建以人文社会科学、理学为主、以工科为辅的学科专业体系,力求体现学科专业的内在逻辑和学科交叉特色.对学科专业,我们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最近颁发的学科目录,将历史学分为中国史、外国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而我校除历史学、考古学专业,还有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并分设有历史学院和文化遗产学院两个学院.我们认为,历史学的发展将包括历史、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科学,通过历史学、考古学所认识的中国的、外国的文化遗产都有一个保护问题.而文化遗产的保护,既需要有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也需要专门化的技术手段,还需要有展示和管理规范.为此,我校率先对文化遗产学科进行摸索,建成了文化遗产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文化遗产管理与展示三位一体的文化遗产学科体系.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文化遗产学科拥有的“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已经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西北地区文物系统业务人员中,西北大学毕业生占70%以上,在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人才培养方面,该学科取得了显著成绩.

三是传授特色化的知识和技能.我校重视专业教育与科学研究特色相结合,力求给学生传授特色化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我校的地质学和生命科学的专业教育,紧密联系秦岭山脉的相关研究展开,我校的经济学科,联系西部大开发传授发展经济学.

四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设立开放实验室基金、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措施,学校构建了有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重点加强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场所的建设力度,积极探索综合性实习基地的建设.并与多所国外大学签署了学生交流协议,支持学生申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美富布莱特项目”、“欧盟伊拉斯谟对外合作窗口全额奖学金”等国家公费资助出国项目,为学生体验不同文化,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开放思维作出努力.


记者:大学的文化底蕴对学生有很重要的影响,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方光华:文化是综合性大学的生命和灵魂,也是提升综合性大学办学水平的制高点.如何发挥综合性大学的文化优势,使之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彰显出其独特的功能,确实值得深入探索.近年来,西北大学以文化兴校为抓手,以学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与内涵发展,作了一些尝试.

一是发掘西北联大的精神传统.2012年9月,我校联合《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与西北联大有着渊源和传承关系的七所高校共同举办了“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大家认为,西北联大为西北地区输入了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提出了对大学精神的独特解读,说明大学应当是民族精神的自觉发扬者、国家战略的自觉实践者和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者.这种将国家最迫切的需求视为自身追求的大学精神,丰富和提升了我校的大学文化内涵,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8月,第二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暨纪念西北联大汉中办学7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汉中市举行,论坛进一步弘扬与发掘了西北联大的传统与大学精神,拓宽了西北联大的史实和发展脉络,加深了对其历史作用与影响的认识.

二是宣传侯伯宇的先进事迹.我校侯伯宇教授长期从事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的研究,在理论物理前沿领域做出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受到了杨振宁、李政道等国际著名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赞誉.以侯伯宇教授的姓氏命名的“侯氏理论”,被誉为“中国的骄傲”.他一生爱党爱国、扎根西部,勇攀高峰、教书育人,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被确定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2012年9月,侯伯宇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成功举行,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电视台等重大媒体也对其先进事迹进行了集中报道.侯伯宇的先进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反响.

三是营造校园独特的文化气质.西北大学校园本部地处唐长安城太平坊.当时唐长安城的居民区共设有110个里坊,太平坊北邻皇城西南角,西北大学校园本部四周与太平坊格局相一致.太平坊有著名的实际寺遗址.实际寺是唐代长安城佛教名寺之一.708年3月28日鉴真曾经在实际寺受具足戒.西北大学考古队曾对实际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佛教造像、陶瓷器和建筑材料等大批文物.校园中心区域又有张学良将军拨款修建的大礼堂.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大学内迁.1936年2月,内迁至西安的东北大学以西北大学原农科校址为校园.由于原有校舍不敷使用,张学良将军又于附近购得数百亩土地,并修建有大礼堂,大礼堂于1936年8月竣工,张学良校长曾题词云:“沈阳设校,经始为艰,至九一八,惨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礼堂建成后为东北大学和平津内迁西安的几所大学所组建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的大型公共活动场所.1946年9月,国立西北大学由陕南迁回西安,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东北大学礼堂及全部校舍划归西北大学.从此该礼堂一直是西北大学的主要学术活动和集会场所.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本部的文化建设,修葺了实际寺亭、大礼堂等一批人文景观.同时在校园本部建设了集历史文物、地质科学、生命学科和校史展览于一体的博物馆.它以自然生命演化和人类社会发展为主线,展现了亿万年沧海桑田波澜壮阔的地球生命奇观,绚烂多姿的物种繁衍画卷,华夏腹地史迹般的文明创造菁华,以及学校薪火承传的艰苦奋斗历程,是西北大学独特文化收藏的集中体现.校园本部的面貌焕发了新的生机,更加凸显出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精神家园的功能. 记者:贵校是如何抓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质量的?

方光华:首先要确保优势学科的领先地位.我校地质学、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ESI共有22个学科分类)在相同领域研究机构的排名中进入了全球前1%的行列.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有6个一级学科进入前10名(其中,考古学第3位,地质学第4位,科学技术史并列第4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并列第8位,世界史并列第9位,理论经济学并列第10位).其次,扎实做好“211工程”建设,学校已经顺利通过三期国家验收,并获得财政1480万元奖励,是西北地区仅有的2所获奖高校之一.同时,学校进入“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序列.再次,提升科研项目数量和层次.近年来,“973计划”、“863计划”、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一批高层次研究课题相继立项.2012年和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都突破百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名列全省高校第一.范代娣教授和刘池阳教授主持的科研成果,已分别公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最后,持续跟进国家协同创新计划.大陆构造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参加国家评审的各项准备工作有序开展;由我校牵头,联合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省级协同中心“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了“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很重视文化领域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研究方面,古都长安及其周边地区、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考古遗址,例如临潼姜寨遗址、宝鸡石嘴头遗址、西安老牛坡遗址、周原遗址、陕西旬邑下魏洛遗址、城固宝山遗址、秦始皇兵马俑坑遗址、秦咸阳宫殿遗址,重庆万州中坝子和余家河遗址、巫溪河坪遗址,甘肃礼县西山遗址、酒泉西河滩遗址,新疆阿斯塔那古墓和巴里坤等,都留下了西北大学考古学人的足迹.从关中平原到沙漠戈壁,从巴山蜀水到草原

该文为国家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努力建设西部标志性综合大学相关大学毕业论文,可作为大学毕业论文专业国家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国家及文化及学校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丝路,到处都洒下了西北大学考古学人的辛勤汗水.经过考古学家的探索,西北史前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周秦汉唐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古代农耕文明与西北游牧文明的关系,得到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研究方面,由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奠基、张岂之先生主持发展的中国传统思想学科,先后出版了《中国思想史》、《中国儒学思想史》、《宋明理学史》、《中国历史(6卷本)》、《中国思想学说史(9卷本)》等著作,对于中华文明中儒道佛等思想性元素的成熟与发展,及其对中国历史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在中华文明与中亚文明交流研究方面.以文明交往理论为指导,我校在中东史研究群体揭示出中亚广大地区由塞族文明到中亚游牧文明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汉文明广泛交往的时代,再到阿拉伯文明发展详细历史过程,研究了中华文明与中亚文明交流的历史,以及阿拉伯文明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出版了《二十世纪中东史》、《阿拉伯国家简史》、《文明交往论》、《中东国家通史(13卷本)》等著作,为国家在外交、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推进中华文明的复兴方面.我校文化遗产学院以教育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在古代彩绘类文物分析和保护技术、石质文物病害机理及去污和防风化技术、土遗址保护材料和技术、重大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制评估、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关系等研究领域取得进展,主持编制了汉长安城等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等一批重点工程,在文物修复三维模拟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方面,学校承办了纪念轩辕黄帝的系列学术活动,每年清明的黄帝文化学术论坛成为我省发表重要学术文化见解的重要场所.我校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举办的“陕西文化户外大讲堂”自2009年1月正式启动以来,已组织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先后在唐大慈恩寺、黄帝陵等16个历史文化发生地举办了户外讲座,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较好地宣传、推广和普及了陕西历史文化.此外我校众多专家学者参与了大型纪录片《望长安》、《大秦岭》的制作,组织编撰大型丛书《话说陕西》等,着力服务陕西和西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得到广泛的赞誉.

记者:现在国际上和国内有很多机构都在热衷于搞中国一流大学的排名,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方光华:国际上高校排名早已存在.自从1987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所发布第一份有关大学排名报告以来至今,国内已经出现了多种不同标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排名.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中国校友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网大教育所做的中国大学排名.对于大学排名现象,教育主管部门并不同意也不鼓励,社会各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排名结果已经公开发布,将各种排名结果进行参互比较,还是能够说明一定问题的.

记者:您眼中的中国一流大学是什么概念?您认为西北大学离一流大学的目标还远吗?对未来的发展有何期冀?

方光华:我认为,一所真正有影响的大学至少要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能在国家政治、科学、企业、文化领域培养国家栋梁之才,二是基础研究能够产生有世界影响的创新成果,应用研究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三是对地区乃至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力.

历史证明,西北大学在国家政治、科学、企业、文化领域都能培养出杰出的学生和校友,据校史专家统计,从学校师生中走出了22位两院院士、4位国际研究机构院士和通讯院士、6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此外还有王岐山、贾平凹、迟子健、王子今、杨圣敏、张维迎、魏杰等为代表的大批人才.基础研究产生过侯外庐学派、“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侯氏变换”、“王氏定理”.西北大学对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确实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然我们离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还有不少差距.比如尖端人才产出数量不够多,世界影响的创新成果的产出后劲不足,应用研究还谈不上推动西部某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或者推动哪个高新技术产业难题的解决,在西部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还需要提高.但我们有信心朝这个方向努力. 记者:最近有媒体把2013年描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请问您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学校在促进就业方面做了些什么?

方光华:就业是民生之本.对高校来说,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自身利益,也涉及到学校的办学效果.目前的“就业难”并不只体现在高校毕业生方面.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面对“就业难”,许多大学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昆明理工大学以就业倒逼教学改革.

西北大学学生初次就业率每年稳定在85%左右.截至目前,去年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8%,因特殊原因仍未就业的只是个别现象.预计今年年终就业率可以达到90%左右.在促进就业方面,我们比较重视就业指导,开发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择业观.其次,通过建立人才供求基地、发布就业信息,组织各类招聘会、进行就业帮扶等举措,帮助学生寻找就业机会.

西北大学的学生60%以上服务在西部.110年以来,从西北大学走出的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在西部的广阔空间书写了精彩的人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近年来,每年也有一批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加入国家“西部计划”,投身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服务边疆建设.

记者:自同志提出中国梦的论述以来,国际国内都高度关注这一含义深刻的提法和推进战略,您认为教育强国与实现中国梦是什么关系?

方光华:中国梦是去年11月29日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教育强国既是重要内容,也是重要途径.因为教育在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特别是高等教育,一头联着人才,一头联着科技,是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而人才与科技,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任何国家和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所以能不能建设教育强国,特别是高等教育强国,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能否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另一方面,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又是任何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重要标志.在一定意义上,没有一批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和享有崇高学术声誉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没有一个生机勃发、和谐有序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说是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

2010年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呈现出了新的可喜变化.第一,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功能的认识进一步提升.第二,优化高等教育格局的基本思路逐渐明晰.第三,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许多重要举措已经出台.第四,解决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措施在逐步形成.第五,高等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正在加快完善.这些新变化,产生了四个“前所未有”.一是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的战略意识前所未有地加强.二是高等教育质量观前所未有地深入人心.三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四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前所未有地增加.

当然,我们同时还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强烈期盼.二是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政策框架还不是很完善.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需要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需要世界一流的教学型大学,也需要世界一流的职业技术学院.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还是要加强分类指导、鼓励错位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千校一面”的问题.三是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还需要从国家层面上加大支持力度.四是高等教育之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许多高等教育强国都制订了本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所以,我们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创新,坚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教师为主体”,使教育回归本义,那么高等教育强国这个目标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相关论文

建设西部经济高地

本文是一篇西部经济发展论文范文,关于西部经济发展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西部经济发展及。

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本论文是一篇大学生类论文网,关于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生及体育健身及工程建设方面论文范。

建设西部沙区绿色大农业

本文是一篇生态环境论文范文,生态环境方面电大毕业论文,关于建设西部沙区绿色大农业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生态环境及科学发。

努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本文是一篇循环经济论文范文,循环经济有关硕士毕业论文,关于努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循环经济及国家级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