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自觉与中国法社会学的本土化尝试

时间:2024-02-05 点赞:52716 浏览:10860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法社会学论文范文,关于法社会学学士学位论文,关于理自觉与中国法社会学的本土化尝试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法社会学及社会学及社会发展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法社会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的确立,中国开始了由一个传统人治国家向一个现代法治国家的艰难转变.在这场凤凰涅磐般的制度嬗变中,法律由于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而一举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控制手段,法律不仅是法学界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社会学界关注的内容.与法学界对法律的规范作用和规范意义进行研究不同的是,社会学界对法律的功能和意义的研究主要是一种描述性的实证研究,其探求的是法律在社会运行过程中所起到的真实作用和发挥的实际功能.在众多的研究法社会学的教材中,郭星华教授主编(以下简称编者)的《法社会学教程》作为当前唯一的一本由社会学背景的学者编撰的法社会学教材,在编写体例、内容选取、逻辑结构和价值取向上,都匠心独具,开一时风气之先.

一、理论自觉语境中的法社会学研究

西谚有云“凡社会皆有法”.法律和社会发展之间天然就有一种密切的联系,这就使得法社会学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在法社会学发展史中,法社会学的诞生一般以1913年奥地利法学家埃利希的《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的出版为基本标志,反映了法学家试图借助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法律,拓展法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的一种尝试和探索.在学术界,法社会学或法律社会学(SociologyOfLaw),一般界定为:“是一门社会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也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法律问题、分析法律与社会关系、探讨法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1]因此,研究法社会学,既要洞察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也熟悉法学的发展历史.

从法学发展的历史看,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改革始于清末改制时期.由于军事外交上的屡屡失利,当时的学者们对外国学习也逐渐由坚船利炮意义上的器物层面过渡到政治议会意义上的制度层面,最终过渡到法治意义上的文化层面.在和西方源远流长的法治传统进行相比较时,中国自身法治传统与法治资源的贫瘠与匮乏彰显的一览无遗.在这种情况下,对西方法律传统的学习和对法律制度的借鉴便成为中国法学的一条不归之路.一时之间,“言必称罗马”或“言必称西方”成为中国法学界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西方法学理论的强势话语霸权之下,纯粹意义上的中国法学,以至于除了中国法制史领域的琐碎的制度考证与繁细的文献考据之外,早已经已经不复存在了.也正是这种中国法学的消失,才导致了我们中国的法学研究却要步步以西方为师,最终导致了法学界的集体失语症现象.由此可以管窥法学界的法社会学研究,也不过是西方法社会学理论的一种引入、介绍和传播而已,鲜有自己的理论创新.

与法学界的全盘西化不同的是,经过三十余年的恢复与重建,中国社会学已经由最初的效仿西方,进入到了一个强调“理论自觉”的新阶段,主张社会学的研究应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伟大实践,提炼出自己的概念、命题、理论来回应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增强社会学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开创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新局面.社会学领域的“理论自觉”主张,肇始于费孝通教授晚年的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在此基础上,郑杭生教授则明确倡导“理论自觉”学说,在学术研究上一直致力于探索“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学理论,并做出了卓越的学术贡献.

理论自觉的学术主张对于中国法社会学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法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法社会学既受到法学的影响,也有社会学的内容.法学界的以西为师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实践中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因为法律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民族精神的产物,单靠法律移植和制度引入是无法建立起真正的法治社会的[2].要想使得法律真正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需要对中国的社会本身和文化传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适应中国社会情境和文化传统的法律和制度.《法社会学教程》的出版恰恰是理论自觉主张在法社会学领域的一种体现,在其内容上,也透露出一种强烈的理论自觉气息和学术自主主张.事实上,早在1996年开始,本书主编郭星华教授带领着他的法社会学研究团队就开始致力于法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绝大部分都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提炼、概括再上升到理论层面上来的.这可以看作是理论自觉学术主张在科学研究上的一种自觉体现.而《法社会学教程》的出版就是这种研究思路的一个基本体现,是这些年来在理论自觉指导下所取得研究成果的一个体系化的整理和总结.《法社会学教程》在体系安排上不仅充分梳理西方法社会学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演进脉络,而且将法社会学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和本土经验相结合,分析转型中的中国问题,介绍中国本土的学术研究,以培养了解中国社会实际、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发展属于中国自己的法社会学.这不仅是法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目标,也是理论自觉学术主张的基本要求.


二、中国法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尝试

在学科属性上,法学和社会学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本土性特征:法律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固然要反映本土的文化传统,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运行和基本规律的学科,也要反映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基本特征.与此相适应,法社会学的研究也应该具有本土性特征.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法律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也反映了一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根植于本民族的精神传统中的法律文化并不能毫无语境地适用于其他民族国家.因此,即使是在法律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在充分参考借鉴西方法律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法学以及法社会学的研究仍然要重视本国法律文化的培养和本国法律传统的影响,立足于本国的法律文本和法律实践,依靠本土学者基于学术的本土性所养成的对中国问题的独特敏感性,解释中国的社会现象,分析中国的社会事件,从而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

基于此种认识,《法社会学教程》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其非常鲜明的本土面向和非常强烈的实践色彩.法社会学作为法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有两个研究取向,一是规范分析,法学界通常采取这种研究取向;二是实证分析,社会学界主要采取这种研究取向.法学教育界从20世纪80年代即开设“法社会学”本科教程,成果颇丰.但是,社会学教育界直到本世纪初才开始关注法社会学课程的建设,且成果寥寥无几.《法社会学教程》作为社会学界唯一的一本法社会学教材,在编写体例和内容安排上都有匠心独具的一面.在第一编“理论脉络与研究方法”部分,主要从学术梳理的角度介绍了法社会学的基本概括和理论发展史.法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概念体系理和论脉络,也有其特有的基本研究方法.从学术发展史角度来厘清法社会学的基本发展历程,对于法社会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在第二编“法律运行与法律秩序”部分,主要介绍了法律运行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结果是希望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通过法律运行达成社会秩序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选择.在社会秩序形成过程中,影响法律运行的因素很多,编者这里选取了对于我国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的若干个重要因素来综合探讨法律运行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第三编“社会转型与法治建设”部分,主要研究社会转型时期,在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与中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本土性、现实性问题,通过对这些具体问题的研究,试图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社会转型与法治建设之间的复杂性,为我们全面厘清社会转型与法治建设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法社会学教程》的本土性特征非常明显,是编者有意识地运用理论自觉学术主张,对法社会学研究进行高屋建瓴的指导的一个必然结果.

三、创建中国的法社会学学说

当今世界法社会学学说缤纷,学派繁多,观点各异,但是都以其对法社会学发展所起到的独特贡献而在法社会学上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相比较于西方成熟而繁多的法社会学流派,中国的法社会学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中国的法社会学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但这并不妨碍中国的学人为中国自己的法社会学发展做出积极的尝试和有意义的探索.《法社会学教程》就是编者为了探寻中国法社会学发展所进行的一次尝试,其最大贡献在于为中国法社会学学说的发展和中国的法社会学流派的形成进行了本土性的探索.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社会科学理论都发端于西方社会,中国本土的法社会学学说几付阙如.提炼中国的法社会学学说,构建中国的法社会学学派就成为法社会学者的当务之急.而要想形成中国的法社会学学说,就需要中国学者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将中国的法社会学理论与中国的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现代法治化建设,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颁布法律、法规,构建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的过程,而是一个重建社会秩序的复杂过程”[3].在中国的法社会学理论与法社会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法社会学学说的产生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中国法社会学流派的诞生才能提上日程.

在中国法社会学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编者对法社会学学说的本土化做出了可喜的尝试.编者指出,当前一波又一波研究中国的热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然而,“中国理论”却始终走在了“中国实践”的后面,很难起到给予“中国实践”以前瞻性的指导,丰沃的“中国经验”土壤却未能&#

本文是一篇法社会学论文范文,关于法社会学学士学位论文,关于理自觉与中国法社会学的本土化尝试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法社会学及社会学及社会发展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法社会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20135;生出丰硕的“中国理论”,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基于这种使命意识,编者和其研究团队自1996年开始,一直致力于法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本土性的法社会学学说.在内容上,这些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法治建设的法社会学探索、犯罪问题的法社会学探索、民间纠纷的法社会学探索等三个领域.这些学说绝大部分都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提炼、概括再上升到理论层面上来的.这种创建中国法社会学学说的努力在《法社会学教程》的附录部分“法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探索”章节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法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探索”章节中,编者在总结其十五年法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本土性的法社会学理论,比较重要的有:法律的“在场”与“不在场”理论、法律的实践逻辑理论、犯罪成本理论、犯罪人的自我归因理论、堕入犯罪的“漏斗效应”理论、法律的“差序利用”理论、弱者诉讼理论和法律的“甩干机制”理论.这些理论都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一种提升和总结,实际上是中国本土法社会学学说的基础或雏形.

在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的法治话语固然处于一种绝对的强势地位,但是这并不表明西方的法治话语就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话语.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治传统悠久的礼俗社会中,关系、人情、伦理、道德事实上构成了支撑社会运行的潜在规范,对于我们来说,法律规范仅仅是众多社会控制手段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一种.因此,在对我国的法社会学进行研究时,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的转型社会的事实,从社会现实出发,使得我们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学说奠基于中国的(下转至第252页)

相关论文

社会学本土化的第四条道路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范文,社会学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社会学本土化的第四条道路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社会学及本土化及什么是方面。

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本土化要求

关于法律制度及法律及成文法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法律制度有关法学专业论文格式,关于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本土化要求相关论文范文例。

基于本土化之上的东西方对话

该文为关于文化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基于本土化之上的东西方对话相关新闻传播论文硕士论文,可作为组织传播专业文化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

合伙人本土化是国际惯例

这是一篇审计质量方面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合伙人本土化是国际惯例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事业单位会计专业与审计质量及会计制。

本土化是团购最好出路

该文是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电子商务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本土化是团购最好出路相关论文范文检索,适合电子。

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策略对中国的

关于高科技及跨国公司及本土化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高科技相关硕士学位,关于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策略对中国的相关论文范文集,对写。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本土化

为您写图案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图案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本土化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包括关于图案及艺术修养及自。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本土化

本论文为关于制度方面保险学论文提纲,关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本土化相关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可用于制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