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探析

时间:2024-01-22 点赞:48471 浏览:97829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探析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及教育方法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各教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深刻把握各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其中,教育主客体关系具有交互主体性特征,教育内容传播具有技术性特征,教育环境具有耗散结构特征,教育方法具有连续统特征.

[关 键 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2)01—0115—04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各教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主客体因素,教育内容是实体因素,教育环境是环体因素,教育方法是介体因素.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在论及重塑道德教育体系时曾指出:“完全重塑我们的教育,必定要我们付出努力.以往的灵感只会在人们的心中激起越来越微弱的回应,我们必须代之以一种新的灵感.我们必须在旧体系中发现蕴藏其中的道德力,即蕴藏在那些能够掩盖其内在本性的形式下的道德力.我们必须使它们真正的实在显现出来:我们必须发现它们得以存在的当下条件是什么,它们本身究竟在哪些方面依然保持不变.”[1](p17)如果说爱弥尔·涂尔干呼唤的是一种从头到尾彻底重建道德教育体系以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必须深刻认识其新条件下的内在本性.那么,面对当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全媒体化的时代,要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构成要素的主要特征.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交互主体性特征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也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范畴,两者的关系问题是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元话题”.网络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的,网络社会环境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的实质同样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只是网络的虚拟交互、超时空等特性使两者的互动关系发生了些许变化.要言之,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模式由主客二分向主体际性转向.网络的虚拟交互性催生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内涵的变化,形成了主体际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表现为教育主体的“去主体化”与教育客体的“主体化”态势.一方面,教育者已不再必然是教育主体.“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平等性,使得教育者难以再有信息的‘先导权’和‘支配权’,教育者也很难通过‘信息过滤’的方式对教育对象施加‘纯粹思想’的教育.”[2]另一方面,教育客体则表现出明显的主体性特征.网络新媒体拓展了人的主体性,赋予了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权与自主权,表现为信息选择的自由与价值认同的自主.

2.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方式由人与人的直接互动向人与机的间接互动转向.网络环境下,虚拟师生群体间呈现出一种新型的互动方式,它“与实质社群人-人直接互动方式不同的是,虚拟社群在互动方式上表现为人-电脑-人的间接互动.电脑是实现虚拟社群成员互动的媒介.”[3]这种“人-机-人”的“电脑中介沟通”[4](p446)广泛存在于辅导员博客群、师生共建的群等虚拟社群中,与师生“面对面”的交互关系形成鲜明互补.这淡化了面对面沟通中权力的影响力,提供了清新淡雅的互动机会,因为“它们结合了大众媒介的快速传播,以及个人沟通的广泛特性,并且允许在局部性的社群里拥有多重成员身份.”3.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时空向度由实时同步向实时同步与延时异步相融合转向.“在网络社会里,是空间组织了时间.”[4](p466)赛博空间解除了长期以来时空对人们社会交往的障碍,它不仅消除了“这里”和“那里”的界限,而且消除了“这时”和“那时”的区别.网络社会中人际沟通的超时空特性,具体体现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它也是存在的.教育主客体的互动可以打破“到场”的支配,跨越时空的分割,因为这样的“异步交流使交流时间变得有弹性:人们可以在任何个人方便的时候和地点阅读和回复信息.”[5](p249)如教育主体与客体不仅可以通过微博、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实现实时的同步交互,而且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网络新闻组等实现延时的异步交互.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传播的技术性特征内容是连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信息纽带.“随着人的生活日益依赖于网络,网络技术架构已经深深嵌入到现实世界之中,成为人的生存环境不可或缺的基础架构,因而也成为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要素.”[6](p37)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推动了德育内容传播方式的转变.要言之,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教育内容传播时效由单向滞后性向多向即时性转向.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是新媒体技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一方面,快捷性排除了长期以来时间对人们德育信息交往的障碍,“只要一条信息发送上网,几乎在同时,全世界的人们就可以通过网络看到这条信息,这种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已经可以达到即时性的效果.”[7](p53)另一面,交互性又增强了德育信息传播的效果.个体道德的获得是对话的结果,“我们人类典型完满的榜样应该是对话式的,道德的获得是个体在与社会道德环境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8](p114)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充分运用论坛、、MSN、微博等新媒体开辟的对话平台,可以营造一种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信息对话的意境,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自由式的沟通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德育信息的熏陶感染.

2.教育内容传播形式由单一媒体形态向多媒体形态转向.互联网兼有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介的传播优势,致使德育内容的传播突破了单一媒介的束缚和依赖,获得了更加多样化的传播形式.目前,德育内容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文本传播.通过BBS论坛发起关于某个德育话题、在博客上撰写相关日志、通过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受教育者谈心,无疑都是借助文本在传递某种德育思想.二是视像传播.视像不仅是德育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文化现象.网络社会空间浸透了各种视像文化,颇受大学生喜爱的国外网络视频公开课就是其典型代表.正如弗雷德里克·詹姆斯形容的:“所有这些,真实的、未说的、没有看见的、没有描述的、不可表达的、相似的,都已经成功地被渗透和殖民化,统统转换成可视物和惯常的文化现象.形象正以其优越的可视性表现出对文字的压制”.[9](p6)

3.教育内容传播范围由相对封闭的小众向整体开放的大众转向.数字化的德育信息,不仅占用空间小,而且易保存,还可以进行无限制的复制与粘贴,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此外,以超文本为代表的超媒体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地域、存储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具有可链接、贮存海量德育信息的能力.这使得网络环境下的德育信息交流相对处于一种“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状态,真正实现了“地球村”的神话.信息的流动也随之进入世界历史阶段,即“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就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0](p88)突破了狭窄的区域的局限,德育内容传播范围能由“狭隘地域性的个人”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

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耗散结构特征

“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11](p294).网络的迅猛发展促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成为一个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且各子系统间又是按自己的规律运行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具备自组织系统的“耗散结构性”.所谓“耗散结构”(DissipativeStructure),就是“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我们可能得到从无序、混沌到有序的转变.可能产生一些物质的新力学态,反应了给定系统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态.我们把这些新的结构叫做耗散结构”[12](p14).它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系统的开放性;二是系统保持远离平衡态;三是系统内部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就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来说,也具有这三个方面的属性:

1.教育环境是开放的联系.耗散结构理论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开放系统是产生耗散结构的前提.具体体现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它也是存在的.“网络的本质是一种开放的联系.”[13]正如李普纳克和斯坦普斯所说:“网络就是连接我们共同活动、希望和理想的连环;网络形成是形成人们相互联系的过程.”[14](p39)网络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创造了一个开放的“流动空间(spaceofflows)与无时间之时间(timelesstime)”[4](p465).以现实虚拟之空间为基础的密切相联的立体的开放环境,营造了一个以大学生为主要群体的自组织性较强&#

本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探析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及教育方法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30340;信息流动空间,一个全新的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正如美国网络社会学者莱恩格尔德所说:“网络最终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并不只是建立一个信息市场,而在于形成长久的个体关系与群体关系.”[15](p48)

2.教育环境是非平衡的.耗散结构理论强调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具体体现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它也是存在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诸要素在地位上有前提性因素与基础性因素之分,在作用方式上也有主导性因素与辅助性因素之分,这种潜在的矛盾就是一种非平衡态.“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16](p322),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亦然.如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不经意间,我们已经由论坛时代、博客时代升级到微博时代,环境的多维性也日渐增强.微博作为“自媒体”的一种主要形式,作为私密性和公开性糅合的信息载体,也更受大学生网民的青睐.如何发挥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空间宝贵的“自组织”潜力,建立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进而使整个网络环境走向一个宏观上有序的状态,成为当务之急.

3.教育环境是非线性的.耗散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涨落导致有序.具体体现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它也是存在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系统是非线性的动态系统,其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有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且任一子系统的细微变化都能使整个环境系统发生变化,并最终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状态.也正是由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才形成了大于各环境要素作用力之和的整体合力.德育文化网络传播的系统就是非线性的动态传播系统.如果把网络技术环境与网络文化环境这两个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环境因素机械分割、区别对待,对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德育文化传播的过程与规律的认识就会出现结构性缺失,对大学生接受德育信息的方式、习惯的把握也会出现偏差,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连续统特征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根据网络以及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思想、心理与行为的特点,为完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优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好地为大学生接受,所采用的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个方法体系,每个子方法都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与运用要求,同时各方法之间、不同层次的方法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具有复杂的“连续统性”.连续统(Continuum),是指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在时间上连续不断、空间上紧密关联、性质上相互交融的统合整体,它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连续统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它意味着构成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我们将其分开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第二,连续统是一种联系的、动态的、中庸的、整体的思维方法.[17](p8-9)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连续统性,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教育方法的存在原理:现实性与虚拟性的连续统.“网络社会是在自身本质力量的增长过程中,由对现实的改造到对虚拟的创造所产生出的社会连续体”[6](p35),虚拟与现实的差异性、同一性、对立性与统一性等关系成为网络社会中较为突出的矛盾关系,这些矛盾关系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连续统性,并深刻地映射到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存在原理上.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网络视频公开课等常用的教育方法尽管都产生并依赖于一个由无数符号组成的数字化的虚拟空间,并以数字化的虚拟方式存在,但这些方法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虚无的,它着眼于应对数字化环境对现实社会中大学生生存方式带来的深刻影响.因此,要开辟出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网络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必须关涉其虚拟实在性.

2.教育方法的运用理路: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连续统.“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4](p569),也深刻地解构和建构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理路.网络化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传统的网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大跨度的时空连通性与功能互补性.为此,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中要秉持连续统思维,竭力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误区,机械地从网上教育方法和网下教育方法中做出选择.例如,对于诸如“我爸是李刚”、“药家鑫”等涉高校网上热点事件的引导,在网上往往难以说透,这就需要通过作报告、集体座谈、个别谈心等传统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仁者爱人”的情感激励和“润泽斯民”的理性疏导,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3.教育方法的作用机理: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的连续统.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的连续统,就是说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重视理论教育法,主动介入“议程设置”,用主旋律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又要注重疏导教育法,积极营造互信的交流氛围,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为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除直接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进行思想理论的系统教育和正面宣传外,更要采用隐性的方式,进行思想和道德的渗透.渗透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或借助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黎明前的暗战》等影片,把坚定的政治信仰隐含其中,让大学生在欣赏影视艺术中完成精神洗礼;或通过组织参与虚拟社区的各种网络慈善活动,让大学生在公益虚拟社区的交流中认同慈善理念,提高社会责任感;或通过网络的超时空特性开展即时的网络咨询辅导和延时的网络咨询辅导,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和符号化特征切实解决大学生在情感和交往中面临的困惑.

[参考文献]

[1][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杨立英.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60-65.

[3]陈晓强.虚拟社群:一种新的、真实的社会群体形式[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28-130.

[4][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M].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吴满意.网络媒体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8]Bernstein,R.J.Philosophicalprofiles:EssaysinaPragmaticMode[M].Philadelphi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1986.

[9][美]弗雷德里克·詹姆斯.文化转向[M].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比]普利戈金,[法]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3]宋元林.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状及其有效运用[J].理论研究,2008,(7):49-53.

[14]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5]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6]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周成海.客观主义——主观主义连续统观点下的教师教育范式:理论基础与结构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相关论文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相关毕业论文,关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大学生及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本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思想政治教育有关大学毕业论文,关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思想政治。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本科毕业论文,关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思想政治教。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电大毕业论文,关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