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伦理思想中的生命关怀精神

时间:2024-04-15 点赞:50086 浏览:101041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伦理论文范文,关于伦理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佛教伦理思想中的生命关怀精神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伦理及世俗及伦理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伦理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佛教伦理以缘起论为理论基石,万事万物皆缘集而生、缘散而灭,启示人们应正视相互之间的依存性,自觉意识并担当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佛教伦理以慈悲为怀,拔众生之苦痛、予众生以快乐,启示人们应积极投身到救灾扶贫、照顾鳏寡孤独等社会公益事业中来,为缓解弱势群体之困厄、促进社会之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佛教伦理倡导忍辱精进精神,有助人们倡导和营建一个宽容而进取的社会.佛教伦理中蕴含的强烈的关注人生、关怀生命等精神价值资源,有益于人们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调适自己的心灵,从而使生命得到真正地安顿.印顺法师的“人之正性”思想,立足于人心浮躁和困惑的现代人间世,吁求人们扬弃“众生性”而完满“人之正性”,进一步开显佛性,冀此来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品质和追求,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康.

关 键 词:佛教伦理;生命关怀;印顺法师;“人之正性”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2)02-0008-05

一、佛教伦理与世俗伦理

伦理学是以“应该”(should)、“应当”(oughtto)等价值陈述,来讨论和阐释某某事是否善、正确或合乎道德的一门学问.与事实判断相比较,价值判断或许更难于断定或辨其真伪,因为基于不同文化、宗教、习俗等背景认知的群体,往往会有不同甚而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和价值观以及由之而影响(决定)下的生存(生活)方式;但却不能因此而否认:确立价值判断并不比研判事实不具有重要性.尤其在全球化境遇的今天,在探讨人际关系、共同福利或善恶之争的时候,价值判断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必要和有益.

在世界各大宗教文化传统之中,佛教伦理正是如此亟待阐发和挖掘的对人类共同福祉有益且重要的价值研判知识.不过,佛教伦理的这种知识资源却不能直接拿来为世俗的价值判断所用,而必须经过“创造性的转化”,这种“转化”和“创造”理应奠基于对佛教伦理和世俗伦理之关系的准确体认和把握之上.其一,佛教伦理和世俗伦理相比,佛教伦理是宗教伦理,它以宗教信仰为出发点,以追求体悟终极关怀的解脱为依归,因而它具有彼岸性,是出世的,也是超越的;但其超越性不离世俗性,其彼岸性也不完全脱离此岸性,佛教伦理之真精神、真践行也必须于世俗世界中以净化和提升世俗生活的境界和意义,而这种于世俗生活中以调节伦理关系、净化和提升世俗生活境界的道德规范,恰好正是世俗伦理的观照之域.不难得出,佛教伦理和世俗伦理有在世俗性上的统一的一面,但又不失其特有的宗教意涵和对超越性的追求.其二,佛教伦理思想中的许多戒律、规范,也多有与世俗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容相同或相近之处,只不过佛教从其宗教立场出发,往往赋予其十分神圣化的意义.例如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就一直讲求孝,即做子女的要孝养父母,包括物质上的供养和情感上的尊重和满足.佛教原本是讲出家的,后来演变到中国佛教伦理,不仅大讲孝,还要讲求“至孝”,这个“至孝”就包括比如劝自己的父母信奉佛法,愿父母追求和享受出世解脱之乐等等.这个事例一方面似可说明佛教伦理对世俗伦理的某种“屈服”,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佛教伦理对世俗伦理境界和意义的提升.“屈服”抑或“提升”,其实都关乎佛教伦理对现世中的芸芸众生的深刻关怀.其三,佛教伦理中所允诺的、吸引人们追求的理想彼岸与世俗伦理所追求的美好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共同点有三:一是自然环境优美;二是社会生活和谐;三是居者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挖掘和阐发佛教伦理的精神资源,不仅对提升世俗伦理的境界和意义有着相当直接的理论借鉴意义,而且对构建和谐人生、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二、佛教伦理思想中的生命关怀精神

佛教伦理是传统伦理思想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宗教伦理,它是在佛教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是以佛教信仰为中心来调节佛门僧人之问以及僧俗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体系.作为宗教伦理,它发挥着世俗伦理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同时也承载着佛教对现实社会、生命人生的强烈关注和深刻关怀.

佛教伦理以缘起论为理论基石.作为佛教基本教义和佛教伦理之理论基石的缘起论或缘生理念,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由种种条件或原因和合而成,所谓缘集而生,缘散则灭,这里的“缘”实际上就是条件或原因.这种缘起论或缘生理念启示人们:世界既然是“因缘和合”而成的,那么每个个体、每一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岛屿”,都要依赖于他人和社会才能存在并发挥作用.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佛教伦理的哲学基础缘起论或缘生理念实际上包孕有世间众生相依相存的道理,这就要求人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他人以及自己和社会的关联性、依存性.

就自己与他人而言,每一个“我”都不能离开“他”而独立存在.而佛教伦理中的缘生理念正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这种彼此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或许能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利、促进人际和谐有启迪意义.

改革开放30余年来,社会已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冲突尖锐化等局面,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今天,表达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也有增多.对此,我们应积极融摄、创造性转化佛教伦理中的缘生理念所包孕的“依存”智慧,顾全大局,合理分配,普遍受益,真正做到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促进并建构一个和谐、祥和的人间社会.

佛教伦理以慈悲为怀.佛典《大智度论》上有云:“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予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予众生.”佛教伦理中的慈悲襟怀,是生命关怀精神的集中体现.具体来说,慈悲精神有三个层次,即小慈悲、中慈悲和大慈悲.小慈悲是主客有别,自他有别的;而大慈悲则是一种无差别的、普遍的慈悲,也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乘佛教强调慈悲乃佛道之根本,中国佛教伦理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充满普遍的深厚的生命关怀的精神理念.不仅如此,中国佛教还重塑体现慈悲理念的神格形象,其中又以观世音菩萨最为典型.观音菩萨慈悲精神的特点有三,即一是现实性,观音菩萨能解救现实生活中众生的种种苦难,满足众生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愿望和要求;二是随类性,观音菩萨随类度化,对众生一视同仁,不分贵贱贤愚,有针对性地开示教化,度脱苦厄;三是融通性,观音菩萨应化形象千姿百态,圆融自在.佛教慈悲理念的最重要实践就是布施.布施实际上就是“给予”.每个人都从社会和他人处索取,所以也都应回馈社会和他人.


相关论文

佛教伦理思想的生命关怀精神

本文是一篇和谐社会论文范文,和谐社会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佛教伦理思想的生命关怀精神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和谐社会及环。

胡适文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精神

该文是英美文学专业文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文学毕业论文提纲,与胡适文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精神相关论文范文文献,适合文学及文学创作。

老庄生命伦理思想

本文是一篇生命伦理论文范文,关于生命伦理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老庄生命伦理思想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生命伦理及社会道。

人文关怀精神对待政治课教学

这是一篇关于政治课方面毕业论文范文,与人文关怀精神对待政治课教学相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军事专业与政治课及政治课教学及哲学社会。

韦拔群的政治伦理思想

这篇伦理论文范文属于国际关系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伦理毕业论文,与韦拔群的政治伦理思想相关政治论文集。适合伦理及政治及大众方面的。

中国古代科技伦理思想的历程

本论文为关于科技伦理方面医学论文,关于中国古代科技伦理思想的历程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可用于科技伦理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

与科学观的伦理思想

关于科学发展观及发展观及伦理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科学发展观有关论文摘要,关于与科学观的伦理思想相关论文范文例文,对写作科学。

生命关怀视野下的女性话语多样性

本文关于生命及女性及母亲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生命相关论文例文,与生命关怀视野下的女性话语多样性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