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时间:2024-02-25 点赞:55164 浏览:116501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法律基础论文范文,关于法律基础类毕业论文题目,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法律基础及大学生及教学改革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法律基础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摘 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新课程方案率先尝试教学改革的课程之一.如何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使“基础”课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是“基础”课教学改革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本人提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参与为宗旨,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归宿,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助力.

关 键 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一门课程,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现状

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学习态度也日趋功利化,因为基础课

不涉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属于“饭碗课”,再加上不少学生认为《基础》课太枯燥太乏味,与其他专业课相比,部分学生对《基础》课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往往教师很卖力,学生不买账.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入脑入心的学生很少,因此在《基础》课上的学习是被动的,如老师叫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因为他觉得,回不回答问题一样,回答的好坏无关紧要,都没什么意义.

二、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

按照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从2006年下半年起,原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把调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和“法律”这两种手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但是过去这两门课程实际授课时数至少72学时,现在只有48学时.仅就法律部分来看,该课程除了不包括法制史和涉外法律以外,涵盖了我国所有的基本法律知识,从实体法到程序法,面面俱到.但是在课程安排上,将这部分内容主要放在教材的最后两章,容易造成“面面涉及、面面不及”,在非常有限的课时里想介绍这么多的法律知识是不现实的.

(二)教学方式方法陈旧,理论与实践结合欠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主要内容,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回答,以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达到理论深度,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但现在的教学方式方法,大多局限于单调的灌输式教育方式,重规范传授、知识掌握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而轻感情的培养,强调社会规则,以受教育者无条件接受为目的,存在过度理想化倾向;再者,有意规避现实生活中有争议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社会生活进行随意切割和剪裁,遮蔽了社会生活的本真,因其割裂失去的真实性导致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面前无所适从.受教育者所学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缺乏身体力行和直观的感受,无法做到教学相长,以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无法体现.

(三)“基础”课师资的薄弱和大学生对“基础”课的不良心理

很多高校存在对“基础”课重视程度底,认为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似乎是谁都能教,导致任课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师是从其它专业转过来的,缺乏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有些教师是由学校行政部门人员的,经常因为繁忙的工作而无法像专职教师那样认真备课和上课,在教学研究工作投入上就更加有限,导致综合教学水平难以提升.

陈桂芝通过研究发现,由于大学生对“基础”课程的了解片面,或者慑于“基础”课是必修课,不过关无法获得学历学位的原因,对思想政治教育观点的抗拒,对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的否定和歪曲,对我国现实生活中消极事例的认可等等,导致大学生对“基础”课存在无所谓心理、无可奈何心理和逆反心理的错误认识.

(四)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应试教育是中国各层次教育共同的现象,大学的“基础”课在考核方式上,概莫能外.因此,书面考试仍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最主要的方式,有的书面考试内容灵活,有的则追求答案的标准化.这样的考核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但会让教师和学生将重心放在最后的结果上,无法体会到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快乐,难以体会课程的精髓,还会导致学生“临时抱佛脚”,出现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现象.

三、以学生为本,加强教学改革

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而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认可度不理想、听课状况不佳、对教师教学不满意的状况[1].因此,《基础》课的改革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把教育人与关心人、塑造人与服务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使教育者主动研究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及时解除学生的困惑,有效化解学生的各种矛盾,将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所教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将内化的道德法则外化为道德行为和法律行为,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教材内容的优化组合

《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提升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因此,基础课应以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学生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是怎样提升自己,增加就业竞争力.因此,基础课内容结构可概括为此框架: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灵魂,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规范为主线,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就业的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鉴别能力、免疫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结合学生专业培养的目标任务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基础课教师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增删和重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详简安排,突出重点和难点.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