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书学思想

时间:2024-03-11 点赞:42311 浏览:7838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书法论文范文,书法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苏轼的书学思想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书法及书法美学及参考文献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书法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在整个宋代的书法发展中,苏轼以他的理论和创作拉开了“尚意”的大旗,他的书学思想是宋代整个“尚意”书风的理论先导,对整个宋代书法创作与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书学思想有三个方面组成:崇晋论、尚意论和简淡论.

关 键 词:崇晋;尚意;简淡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3163(2012)06007204

宋代书法,在书法史上被称为“尚意”书法风格,当然这种界定是后来的书法史学家加给宋代书法的,但是通过对宋代书法的研究,我们发现,这种界定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在整个宋代的书法发展中,苏轼以他的理论和创作拉开了“尚意”的大旗,他的书学思想是宋代整个“尚意”书风的理论先导,对整个宋代书法创作与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没有论书的专门文章,或是以诗论书、论画,或是以跋论书,虽是只言片语,但主题明确,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崇晋论、尚意论与简淡论,这三者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尚意是核心,而崇晋是前提,简谈则是他对于自我艺术风格的追求.

一、崇晋论

在苏轼的书学思想体系中,尚意是核心,而崇晋是其“尚意”思想的基础与前提.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宋代的书法发展来看,苏轼、黄庭坚、米芾出现之前的书法形势,从欧阳修的品评,是这样的一种格局,“然余尝与蔡君谟论书,以谓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甚于今.”[1]那么这种“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朱文长在他的《续书断》中对李建中、宋公绶有这样的评价,“特工笔法,本朝以来言书者称李西台与宣献云.”[2]李建中、宋公绶是宋代在苏、黄、米出现之前被公认的第一流书家,但在欧阳修看来是“废”,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李宋之书是唐末衰陋气象的延续.苏轼说,“国初,李建中号为能书,然格调卑浊,犹有唐末以来衰陋之气,其余未见有卓然追配前人者.独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草书又次之,大字又次之,分隶小劣.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美之势,识者不以为过.”[3]这是苏轼对宋初书法的一种认定,蔡襄与李建中同时代,苏轼抑李宋而褒蔡.从苏轼艺术创作上来说,讲究的是追求自我,讲求的是出新意,但蔡襄从书风的角度上讲,蔡襄的书法还远远没有达到心手相应,变态无穷的创作高度,他的书风也缺少自家面目,但是在宋初的书家中,苏轼却最推崇蔡襄,以为“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其实苏轼对蔡襄的评价是“行书最胜,小楷次之,章草书又次,大字又次之,分隶小劣.”因为,蔡襄的楷书学颜,而行书、小楷则是直接取法王羲之的,而苏轼的这通评论正是因为他看中的是蔡襄书法中的晋人法度,因为他以为要改唐末的衰陋书风,必须取法魏晋,这也是他的崇晋思想的根源所在.

苏轼从整体上是崇晋而卑唐的,他对张旭与怀素这样开宗立派的大师,也多有微辞.他说:“怀素书极不佳,用笔意趣,乃似周越之险劣.此近世小人所作也,而尧夫不辨,亦可怪矣.”[4]当然他将怀素与周越相提并论这是苏东坡对怀素的一种偏见,是不足取的.而他对张旭的评价正能看出他崇晋而卑唐的思想,因为他批评张旭是一种看似矛盾的结论.他说“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有如市娼抹青红,妖歌舞眩儿童.”为什么会有这种评价呢,因为他是将旭素二人与谢道韫、王羲之对比的,“谢家夫人澹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5]因为他推崇“林下风”,这是一种晋人风采,所以他对于张旭狂草的是持批判态度的,但却推崇张旭的楷书《郎官石柱记》,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应该说“简远”是苏轼书法的一种审美理想,他所追求的正是这种简远之美,而用此来评判张旭,理由很简单,因为他看重的正是《郎官石柱记》中所表现出来的晋人风韵或说是晋人法度.他极力推崇颜真卿,他说“智者创物,能者述焉.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6]但他对于颜真卿的评价是经过了他的理解的,是用他的“崇晋”思想来界定的,他说“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7]他认为颜真卿的出现,使钟王之法式微了,他虽然看重颜氏的“变法出新意”,[8]但他更看重的是他书法中“二王”法,“颜鲁公平生写碑,惟《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非自得于书,未易为言此也.”[9]

在苏轼的思想意识中,晋人的法度是远远高于唐人的,是其书法创造孜孜以求的一种审美情结,但他推重晋人书法,与元代的赵孟有着本质的区别,他强调“晋人风味”的目的并不是要成为晋人书法的重复者、再现者,而目的是要从唐代重“法度”的书法状态下,用晋人的“法”来否定唐人的“法”,借晋人的“法”来开拓宋人书法的新面目,或许这是苏东坡推崇晋人书法与魏晋风味的关键所在和目的所在.钱种书先生说“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表现.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更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也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在.”[10]苏东坡正是在卑唐与崇晋的两重过程中,最终完成了他书法创造的伟大功业,其实这也是中国书法史的一种不二的规律.

二、尚意论

在苏轼的书学思想中,最核心最有影响的是“尚意”书法创作理论体系,这也是他为整个宋代书风所提倡的一个创作基调与审美追求方向.在他的“尚意”理论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意于佳、无不尽意和人格生命观照.

1无意于佳

苏东坡的“无意于佳”的思想,来源于他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11]其实这正是宋人书法追求与唐人书法追求最大的差异性之所在,因为在宋人看来,书法是一种人生追求,欧阳修说“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馀.”[1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宋人看来,书法是一种心灵的适,所以就无所谓佳于不佳了,所以无意,就是由“能为之”向“不得不为之”转化,这也是“尚意”书学理论的核心所在.“能为之”是一种“有意”状态,即理性状态,这颇接近于唐人的“法”的意念,这种状态没有摆脱社会功利的束缚,心灵没有达到自由纯净的状态,虽然也能写出妙文,但与心意或许是并不相通的.而“不得不为之”则是摆脱了现实功利的束缚,是一种心灵积郁的自由抒发,是一种超功利的自由心灵的展示,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化的自由精神状态.[13]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他对于张旭怀素的批评了,他在批评的时候并没有忽视他们的技术性因素,也并没有否定他们的表现力,但直接针对的是他们追逐世好,过于注重修饰,投人所好,取悦于人,而失去了林下之风的自然淡雅了.因为他们是有意为之,而不是无意于佳,所以都是工,但价值却并不高,这是合符他的整体文艺思想的,他说“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14]所以他非常推重文与可的画,为什么?就是因为文与可画竹之时,早已是“成竹在胸”“其身与竹化”了,正是因为身化为竹,文与可就是竹,竹就是文与可,他所看重的正是心灵的绝对自由.苏轼在选择颜真卿作为自己师法对象或是表率时就是钟意于《争座位帖》的“信手自然,动有姿态”,而这“信手自然”四字也正是“无意于佳”的心理体会,他坚信要做到自然,“无意”的非功利心态是其保证,所以,他提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无意于佳乃佳”也成了宋代“尚意”书风创作心态的名言.2无不尽意

与“无意于佳”相对应的就是“无不尽意”.“意”是什么,“意”是一种心灵体认,可以定为“意趣”、“意味”、“意气”、“意志”,或抒情等等.[15]而笔者认为,“意”是一种心灵的旨归,在不同的表达时有着不同的涵义,但其是“直指人心”的.苏轼非常重视“意”,他说“夫论经者,当以意得之,非于句义之间也.于句义之间,则破碎牵曼之说,反能害经之意.”[16]“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17]这种“意”是脱离了政治功利因素的影响,而是直指我心的.他的“无不尽意”是与人的自由心灵有着同一性的.一切的艺术在苏轼看来,都是他抒发胸中之“意”的媒介而已.他自述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18]这是一种“尽意”,意尽则笔断、意尽则文毕,所以他在说“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19]他认为进行艺术创造不能从别人所讲的那些法则出发,从古人的创作经验出发,而应从表达自己的“意”出发,只要自己内心有非表达不可的感触,那么冲口而出,意尽言止,自是妙文,文章从不同的内容出发,自由表达,摆脱种种形式上的束缚,进行快乐的创造,“先生尝谓刘景文与先子曰: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20]这种创造的快乐正是来自于创造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而这种快乐的创造,所追求的创造自由和精神自由,其实质就是R

本文是一篇书法论文范文,书法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苏轼的书学思想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书法及书法美学及参考文献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书法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20;尚意”.这种思想表现在书法上,即要摆脱种种形式上的束缚,进入自然自由的创作状态,在书法中明明白白地表达自己的“意”、自己的内心感受与独特的心灵历程,所以他说“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21]他为什么“一快”,是因为“自出新意”,表达的是他的内心感受,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是直指本心的,所以是快乐的.


3人格生命观照

“尚意”其实是追求人之精神与心灵的自由,所以,注重生命人格的观照,是苏轼“尚意”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在“尚意”书法中,书之美实来自于人之美.苏东坡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22]这是对书法的一种生命观照,中国哲学的生命特质决定了中国审美是以“人学”为核心的,实际上是对自我人格的欣赏,这是书法成为艺术的精神基础,注重生命观照和对自我人格的欣赏,即书如其人,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23]也是苏轼“尚意”书学思想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他的这种对生命的观照是对自蔡邕、王羲之以来的前辈书家理论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观照体系,一个完整的审美批评框架.他说“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辨讷,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24]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书法的生命观照,并不仅仅表现在书法的形式上,而是涵盖了书法的整个精神意蕴,他已经很明显地将书法与人品修养对应起来,这其实是一种对自我人格的欣赏,这种生命观照和自我人格欣赏的结合,其实就是“书如其人”理论的完整构成,在他看来,书家的人品学养构成了书家的立身之本.他对“韵”、“余味”的强调和对“俗”的反拔,无不是立足人品学养的基础上的,这也构成了北宋尚意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

苏轼的这一书学思想,在书法理论批评史上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它使书家主体从对书法形式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使“人”获得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并且从根本上确立了这样一个书法美学原则;书家的主体修养决定着书法境界的高低,而不是相反,所以他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25]书法的神采并不是来自于法,“退笔如山”所修为是只是“法”,“法”是不能传神的,“神”靠什么,要“读书万卷”才行,正是站在这样的文化立场上,苏轼是非常注重自我的心性修养与艺术修养的,他这样认为,也这样追求,所以黄庭坚这样评价苏轼的书法:“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26]

三、简淡论

简古平淡,是苏轼“尚意”书学的审美理想所在.苏轼对雄放豪迈的风格始终是称赞的,但他更向往简约淡远深邃的美,这既是崇晋思想的由来,也是对于书法风格的终极追求,也是他一生推重二王的根本所在.他说:“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馀子所及也.”[27]这段话从书法谈到诗歌,对这两种艺术在汉魏与唐代的不同风格作了比较.这其实与他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理论是相一致的,他所谓的“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前一句侧重于技法,“纤”是精心修饰,注重形式、技巧,“简古”则与此相反.“发纤于简古”就是说在表面简古的形式中包含着高超的技艺,或者就是讲究技巧达到浑成天然、不露痕迹的地步.后一句侧重于讲诗意,“至味”就是浓重深厚的诗意,“淡泊”则是平静、不动声色.“寄至味于淡泊”就是在看来平静的神态中包含着回味无穷的深意,或者说是把丰富深沉的情思表现在平静、淡漠的神态之中,总之,“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是表面平静而内里深沉的感情和表面平淡而余味无穷的艺术的统一,是一种形式素朴而富于内在魅力的淡远而深邃的美,而他对于这种美的向往,终其一生追求之.他表示过许多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极也.”(《和陶诗序》)平淡深邃风格在诗人中的最高典范是陶渊明,而在书法家中的最高典范则是王羲之,所以他对于王羲之和陶渊明的推崇是终身的.而其所谓的“绚烂之极,复归平淡”也是对于这种美的一种概述和过程.造成苏轼这种风格美的重要原因是他的人生态度.在《和陶诗序》“独好渊明之诗”后,他又说:“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好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示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世,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这些话说得十分沉痛.这是在“半生出世”屡遭磨难之后对现实的失望和建功立业理想的破灭.但这并不是遗忘人世,而只是由积极而盲目的行动转向对人生真谛的冷静而深邃的思考.因此,苏轼在《送参寥师》中写道:“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静”正是为了“了群动”,而“空”正是为了“纳万境”,他要“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穷万物之变,尽自然之理,这种情怀,超脱而又执着,冷静但是深沉,正是这样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对那种简约淡远深邃的美的向往,这是精神境界与艺术境界的统一.而他的这种向往简约淡泊深邃的艺术风格其实是“尚意”书风的指向,也是其崇尚自然,抒写襟怀的必然结果.

苏轼的“尚意”书学思想,对宋之后的书法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整个中国书法史而言,“尚意”成为了后世的一种探索可能,虽然在元代,赵松雪大力倡导“复古”,也影响了明清一些书家,但纵观宋之后的书法发展,其实正是向着“尚意”迈进的,而只不过是因为时代因素,文艺风格与社会背景不同,而生发出不同的发展状态,但就明中后叶的个性化书法风气,其实质就是宋代“尚意”书法理想的一种延续.而苏轼实是始作俑者,影响巨大.

相关论文

黄道周的书学思想

本文是一篇黄道论文范文,关于黄道本科毕业论文,关于黄道周的书学思想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黄道及书法及书法艺术方面的的大。

蔡襄书学思想

本文是一篇书法论文范文,书法方面有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蔡襄书学思想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书法及草书及书法艺术方面的的大学硕。

例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的有效策略

本文是一篇数学教学论文范文,数学教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关于例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的有效策略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数学教学及数学及思想。

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的禅学思想

本论文为景观设计类硕士论文答辩未通过,关于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的禅学思想相关毕业论文,可用于景观设计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

儒家“仁”学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

本文是一篇道德修养论文范文,道德修养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儒家“仁”学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道德修养及企。

小议古文字学与书学之关系

本文是一篇古文字学论文范文,古文字学方面毕业论文提纲,关于小议古文字学与书学之关系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古文字学及参考文献及文字。

赵孟?的书学成就

本文是一篇书法论文范文,书法方面有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赵孟?的书学成就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书法及书法艺术及参考文献方面的。

何焯书学刍议

本文是一篇书法论文范文,书法类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何焯书学刍议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书法及题跋及时人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