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

时间:2024-03-29 点赞:47464 浏览:9404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论文范文,社会调查报告类毕业论文提纲,关于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社会调查报告及社会调查及未成年人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社会调查报告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在我国仍处于不完善阶段,但是其设立是必然的,它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与教育刑理念,另外我国学者对其性质争议较大.反观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其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发展起步较早,现今日益成熟、规定详细,甚至有国家规定由专门法庭管辖,贯穿于其刑事诉讼始终,通过国内国外对比分析,我国在调查报告内容、主体、效力、适用范围等诸多方面都处于法律空白,文章试借鉴国外理论制度精华来完善我国相关规定,更好地使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发挥应有之用.

[关 键 词]调查报告;证据;美国;德国;日本;反思;构建

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概述

(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定义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是指当涉及到未成年人案件时,由有经验并且能够掌握一些专门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的人对未成年人的涉案动机、家庭教育情况、社会关系网等各方面进行调查,做出一份客观、全面的报告,供法官在审判未成年人案件时对其的判刑或量刑方面以参考.

虽然我国确立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起步较晚,但是其确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性不言而喻,值得我们进行研究.

(二)我国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理论基础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确立理论基础主要是谦抑性理念和教育刑理念.

谦抑性是说只有当行为无法在穷尽了部门法之后,才能由刑法出面进行规制,刑法是最后的防线,并不能将所有行为归于刑法规范.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往往是由于其家庭教育或社会不良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或生理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未成年人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阶段习惯模仿他人或作出极端行为期望得到关爱,他们的法益侵害性往往没有成年人那么严重,刑法尽量对其划出犯罪圈,迫不得已时才用刑法进行惩罚.另外,一旦未成年人接受刑罚,使他们贴上犯罪人的标签,其再回归社会并非易事,而且容易使他们造成心理创伤,甚至有些未成年人在服刑过程中交叉感染,再犯罪几率大幅度提高.因此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家庭状况等信息是十分必要的,根据这些信息对其进行评估,尽可能不以刑法手段给予处罚,而是通过其他有效途径.

教育刑理念不同于报复刑,它希望通过教育感化来重新改造犯罪人,促使其能尽快的再社会化.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阶段,能更快地接受良好正确的教育,改变之前的错误价值观,以温和的方式引导他们归入正途,重新回归社会才是预防犯罪和维护社会的双赢.以暴制暴只会让其自甘堕落,甚至开始产生抵触情绪,报复社会.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能提供一个客观中立的信息给法官,法官有依据对未成年人作出适当的量刑,给未成年人一个改造的机会.

(三)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性质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最终呈现在法庭上是以书面形式出现的,那么调查报告是否属于证据范畴,理论上有所争议,实践中也是理解各异.

一些学者提出社会调查结论中的品格证据具备诉讼证据要求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的基本特征,“具备了证据的内容和形式的客观性,可以作为品格证据”.①并把它归为鉴定结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另一些学者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并不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之内,而且其制作带有主观性,并不是案件事实本身有客观联系,因此不能成为证据.

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理由主要是:其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并未规定在《刑事诉讼法》的八种证据中,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它属于证据或包含在八种证据之一中,除非法律作出明确的规定;其二,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作用实际考量,它的主要作用是说明未成年人的与犯罪行为有关的一切社会信息,供法官量刑时参考,而证据是说明客观犯罪事实的信息,供法官定罪的依据;其三,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制作难免带有主观性,而证据应当是客观的.因此,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并不是证据,而是一种量刑依据.

二、国外主要国家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研究

我国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国外少年法庭、缓刑官等类似制度已经发展相对成熟,可以说我国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是“舶来品”,那么国外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研究现状如何?

(一)国外关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研究现状

美国可以说是现代少年司法制度的发源地,因为世界第一部《少年法院法》与第一个少年法院均诞生于美国.美国的量刑前报告有专门的缓刑官对未成年人进行长期深入的了解,制作出的报告交由法官后,在庭审中予以公开,由控辩双方就此展开辩论,被害人对此有异议也可以辩论.缓刑官的量刑前报告虽然不具有约束力,但法官极为重视,往往依此判决.

在德国,虽然没有缓刑官,但设立有青少年福利机构,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成长发育状况,福利机构可以主动启动调查,也可以由法官通知,往往详细全面的调查材料可以向法官、检察官及其诉讼参与人提供.

日本还专门设立了未成年人案件的专属管辖,即家庭裁判所,由其负责审判和调解有关家庭的案件、审判未成年人保护案件、审理危害未成年人福利的成年人刑事案件.家庭裁判所在受理案件后,就开始进行社会调查,来决定该案件是属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还是未成年人保护处分案件.负责案件的调查官可以根据调查的需要向学校或者工作单位提出书面照会,而且调查官不仅调查被告人,对被害人也应进行全面调查.

(二)对国外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反思

从国外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相关规定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有相同的特征:

首先,不管是缓刑官还是福利机构,都有专门的负责调查机构,他们都处在控辩双方之间,有其独立性与中立性.其次,他们对调查内容规定得很详细全面,不仅包括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事实,也包括与该行为事实有关的一切相关的社会家庭及其个人因素.再次,最重要的是都推行职权主义化,调查者作为司法行政人员,与法官保持着一种关系使得报告值得信任,如规定调查机构下设于法院或少年法庭,法官有权命令调查机构进行调查等等.国外许多学者认为:“正是少年司法中国家权力的福利性、监护性本质,决定了少年法院与法官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全面介入案件,因此庭前社会调查亦必须是职权主义式的,这种模式更能够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②三、我国未成年人社会报告调查制度的现状与构建

(一)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存在的问题

对比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相关部门还没有将其作为一项专门制度进行系统化强制性的规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查机构主体没有专门规定.我国社会调查的主体在实践中可以分为四类:控诉方、辩护方、社会团体组织和法院.调查主体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很可能使社会调查工作走向两个极端,一是重复调查,二是相互推诿.没有专门的调查机构,那么就增加了调查的难度,比如说遇到跨地区调查就只能群龙无首,同时也使得调查人员的任意性增加,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和任职的人员也在调查案件,那么这份调查报告就极有可能是形式上的表格,法官又如何以此为量刑依据?

第二,调查报告启动较晚,未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中.我国启动调查制度的时间多是审判阶段开始的,不像国外从立案开始就已经介入进行调查报告,介入时间越晚,极有可能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有所削弱.而且我国一向以羁押为常态,如果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在审判开始时才启动,那么检察院如果逮捕了未成年人,该未成年人没有取保候审等,就使得羁押状态延续到审判阶段,这段羁押时间的未成年人会不会被交叉感染、心灵受到影响等一些无形的伤害将无法衡量.

第三,关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存在立法漏洞.比如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拘押的被告人在判决前除承办案件的检察官、法官和辩护律师外,其他人员是不能会见被告人的.此处并未规定调查员能否会见未成年被告人,如果调查员没有会见未成年被告人,那么调查报告如何详细完成?


(二)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构建

第一,设立专门的调查机构.笔者认为设立一个专门的调查机构,其聘用人员必须是有专门学习过相关知识的人员,由检察院或法院对该机构予以监督,任何利害关系人发现调查人员有重大违法行为或收受贿赂等行为可以.该机构是中立在控辩双方之间的,能够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并且有一定水平的调查员所做的调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法官的重视与信任,不会使调查报告流于形式.

第二,调查内容应当规范化与公开化.调查员在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保留调查的原始材料,被害人的一些与案件有关的社会情况也应根据需要进行调查,并且使材料规范化.制作结束后应当在法庭上予以公开,控辩双方、被告人都可以提出异议,在必要时,还应当要求调查员出庭予以说明.

第三,调查报告启动可以提前至审查逮捕阶段.立案后,相关调查机构就可以着手进行社会调查,对其人身危险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为机关对未成年被告人是否决定羁押提供可靠依据,全面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另外,该调查报告并不能因为审判结束就结束,如果未成年被告人被判了有期刑罚,那么应对其服刑过程中是否予以假释、减刑等方面向相关司法机关提出调查报告,如果该未成年被告人被害者判处了无罪、社区矫正等,应当对该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定期调查,防止未成年人再犯的可能性.

总之,我国未成年人社会报告调查制度处于起步阶段,诸多缺陷也在所难免,我们应在借鉴国外较成熟完善的理论中,吸取有利经验与精华,结合我国国情,使其不断完善发展,真正落实到位并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与身心健康.

[注释]

①吴燕,吴翎翎.未成年人品格证据若干问题初探,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第5期.

②[日]平场安治.《少年法(新版)》,有斐阁1987:205.

[参考文献]

[1]杨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社会调查制度的运用[J].法学论坛,2008,(1).

[2]曾康.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

本文是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论文范文,社会调查报告类毕业论文提纲,关于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社会调查报告及社会调查及未成年人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社会调查报告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序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9页.

[3]温小洁.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郭云忠.刑事诉讼谦抑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汪贻飞.社会调查报告对我国量刑程序改革的借鉴[J].当代法学,2010,(1).

[6]吴燕,吴翎翎.未成年人品格证据若干问题初探[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5).

[作者简介]张慧(1989―),女,甘肃兰州人,在读硕士,甘肃政法学院刑法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制度研究.

相关论文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完善

本文是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论文范文,社会调查报告类学士学位论文,关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完善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社。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作刍议

本论文为社会调查报告方面论文前言范本,关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作刍议相关函授毕业论文,可用于社会调查报告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地位

本文是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论文范文,关于社会调查报告方面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地位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社会调。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属性

本文是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论文范文,关于社会调查报告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属性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社会调查。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作刍议

本文是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论文范文,社会调查报告类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作刍议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社会。

高校网络舆情社会调查报告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生毕业论文模板,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社会调查报告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大学生及舆情及社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