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培育是硕士生教育的重要环节

时间:2024-01-31 点赞:48850 浏览:9856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科学技术论文范文,关于科学技术硕士学位论文,关于人文素养培育是硕士生教育的重要环节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科学技术及素养及人文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科学技术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人文素养培育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硕士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在培养阶段存在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专业知识不能互利等问题,对此应遵循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同等重要、教育理念与教学安排相统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合、教与学相统一的原则,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不同阶段要求,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培育.

关 键 词:人文素养;研究生教育;专业课程;专业知识;专业教育;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1-0085-08

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到2010年,我国硕士授予单位已达到697所,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硕士研究生高等教育制度实行以来,已经累计培养273.2万硕士研究生,全国在校硕士研究生约130万人.①有的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已经超过本科生的数量.硕士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招生数量的激增、教育资源的有限、教育教学过程的不完善带来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上存在多方面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其中硕士研究生人文素养的不足乃至缺失是各类问题中主要的问题之一.分析和认识硕士研究生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考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研究改进硕士研究生整体培养方式,对寻求提升硕士研究生人文素养水平的途径和方法及对改善硕士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效果或许有所裨益.本文在对江苏省非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人文素养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对硕士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文素养及其对硕士研究生全面成长的意义

人文素养是建立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与他所接受的历史传统、文化熏陶、教育程度、环境影响以及个人感知与认识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与人的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产生自然关联的、对社会主流文化、道德传统、人格标准、理想追求、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等一定程度的自觉认同和行为选择.文化认同与接受对很多人来说不一定是一个完全自觉的过程,而是文化潜移默化和渗透影响的过程,人之为人必然有他所认同并接受的文化和道德传统,通常所说的某某人没有文化,实际上这种“没有文化”也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样态.所以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不拥有高学历、高学位的人同样可以从属于特定的文化群体或者阶层,他们没有的只是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具有较深科技含量的技能而已.所以,人文概念中的文化是一种特指,是不能够与“人”这个概念分离的文化规定.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文的“文”如果用“文明”概念诠释可能更恰当和更合理.“文化”或者说“有文化”在人们的一般理解和认识中往往与接受教育的程度和知识多寡有关.而“人文”概念中的“人”与“文”是一种相互规定,人类在进化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明规定着人的本质,反之社会又赋予每个成员一种责任,这就是在他自己的生命过程中要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巩固和发展这种文明贡献力量,至少要做到维护和遵从这种文明的天然规定或者说人类文明习惯和传统.因此说,“人文”所代表和体现的是人类进步的、核心的和主流的文化内涵,“人文”的这种整体性决定了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文明的演化一定要“以人为本”才可能是合理的、道德的拟或说是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另一方面人类的群体和个体也只有让自己真正融入这种文明并把继承和发展这种文明作为己任,才可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道德高尚、思维合理和全面发展的人.

体现着人类文明与进步并表现为社会个体精神与行为养成的人文素养,真正完成这种从人类使命到个体责任间的穿越,是一个多因素决定的复杂过程.首先是人类文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不同地域、民族和环境下的人们对文明的接纳和认同并不完全相同;其次是同样环境和条件下个体间对文明的感受、认知和接受程度也会存在差异,甚至会出现不认同和对文明的反动乃至践踏.这与人类文明本身可能存在缺陷有关,其更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个体,因为多方面原因脱离了他所在环境中的主流文化,这些人的人文素养根本无从谈起.就个体的成长过程而言,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是经过长期养成,这种养成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有很大关系,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一般具有正相关性.但是知识与文化的直接相关性也不是绝对的.所以社会上才会出现“有知识而没文化”的一类人,也有一类人文明而高尚但并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知识与文化的这种脱节现象,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情形.人类文明的进步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整体知识水平和接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肯定会推进社会文明程度的跃迁.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但是又由于人类文明毕竟是由人来创造并不断地积累传承下来,人类文明本身在某些发展阶段也会出现种种干扰或者表现为不尽完善的情况.人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人类知识体系的巨大进步,本身是人类文明的构成部分,但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在推动人类文明大踏步前进的同时,也有伴随其进步而来的对文明传统和标准的挑战和冲击.最重要的问题是,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飞速发展,使人类由此形成一种建立在科学和技术思维方式占统治地位上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会左右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样一个科学技术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容易被这种强有力的社会特定意识形态所裹挟.他们在不断地被知识包围的同时,科学和技术素养不断被提升.但是人文素养可能被忽视甚至被科学技术思维方式所取代.特别是围绕高考而形成的教育和教学体制所导致的从基础教育就发生变形的中国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更是进一步导致了在初等教育阶段人文素养培育的严重不足甚至缺失.在高等教育的本科阶段,我国很多理、工、农、医类的院校在承袭着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方式的同时,强化的是在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上与前沿领域和领先学科的对接,而对人文素养在培育学生全面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没有太多地关注,或者说正是因为教育者不能够对科学和技术有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与把握,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划上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一些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认识中,科学和技术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或者认为人文素养能够在科学和技术素养的培育中自然而然地生成,或者认为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不足以担负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任而应该放到次要地位.第四,目前我国对非人文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并没有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目前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做了一些内容的调整,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能够替代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尽管政治理论素养也是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一个方面的素养,但是政治理论素养不仅不能替代人文素养,相反只有借助人文素养才能真正提升政治素养.国家层面也应该如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设计和课程的设置不断调整一样,人文素养教育同样需要这样的重视程度.在教育环节上缺少人文素养培育的系统设计和实施方案,这是调查结果分析的一个结论.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并不需要像思想政治理论课那样国家进行全盘的顶层设计,但是研究生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倡导科学与人文结合的教育理念,要提出相应的指导思想,并提出建议性的方案和推荐相关的课程.具体开设哪些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高校可以享有自主权.因为教育主管部门在这方面没有具体的要求,在我们调查的10所院校中,在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上,没有一所院校增加了人文和社科类课程的设置,个别院校能够做到不定期开设讲座,要求学生参加这类的活动.这就带来了硕士研究生阶段人文社科类教育内容的不系统和不完整.零散的讲座可能会增加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但从学生接受的角度看,并不能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构建起系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第五,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不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是单纯靠课堂教学能够完全担负起来的.硕士研究生能不能有更多的机会走出校门,走出书斋、走出实验室,真正接近和走向社会,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环节.我们要认识到,人文素养培养本质上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工程既有历史性,也有阶段性.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人文素养不是课堂传授和灌输就能够见效的.社会实践提供给这个阶段学生的是一个把课堂所学到的东西与客观现实进行对照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思考、比对和建立理性认识的过程.目前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两三年在校期间除了半年或者一年时间是学习必修课程以外,一到两年时间是在实验室或者图书馆度过.尽管有些专业的学生有机会跟随导师参与研究工作或者从事专业工作(比如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等),实践的范围和空间都相对比较狭窄,基本上限制在专业范围,加之学生要为硕士论文作各种准备.所有的实际工作基本上是围绕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来进行,除了部分学生要为就业奔波忙碌外,大多数学生无暇和没有精力顾及学业和论文之外的任何事情.这个阶段的人文素养培育反而成为一个真空阶段.诸如就业之类的现实问题,反而让硕士研究生因为要面对困难和问题而有更多的理由对实际利益之外的东西自顾不暇.调查显示,硕士论文的准备和撰写阶段,占调查对象87%的学生认为没有机会真正进行社会实践,实验、整理和分析数据以及必要的工作占去大量的时间,加上要为工作或者考博忙碌准备,修身养性、反思生活成为一种奢望.学生没有机会和时间在与社会的对话中检讨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能有效地通过与社会的深度接触进行人生的学习和历练.

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硕士研究生人文素养状况往往同时受到这些问题的综合影响,因而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人文素养培育的系统工程.

三、硕士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在教育环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就个体而言,人文素养是一个逐步的养成过程,一个人人文素养状况的形成,有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有些影响因素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说,并不是说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任何阶段的人文素养的表现形式都是完全相同的.人文素养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社会分工不同

本文是一篇科学技术论文范文,关于科学技术硕士学位论文,关于人文素养培育是硕士生教育的重要环节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科学技术及素养及人文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科学技术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带来的职业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与社会地位的不同、受教育的不同时期、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社会特定阶段的群体心理状态以及个人的心理状况,甚至不同的环境和境遇下都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人的成长过程看,人文素养只是受教育特定阶段才可以成熟起来的一种素质发展结果.人文素养与受教育程度有直接的关联,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文素养是一种特定素质.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不会因为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而决定其素质,但是一个基本素质差的人,即便是受过系统教育,其基本素质也并不一定能够发生本质性改变,相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则是有可能成为其素质更差的“帮凶”.人文素养与人的基本素质有关联,因为人文素养是受教育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真正的人文素养要具备比较深厚的理性基础,人文素养的高低与接受教育的程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一个人的素质是他成为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健康的心理、对社会主流文化有正确感知和合理接受能力的人的基础,同样会成为其后来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础.从这样的意义上看,人文素养需要一定个人素质作为基本铺垫和必要支撑.

人文素养是相对科学技术素养而言的个体和群体的素质和修养,实际上人文素养也是一种国民整体素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一个民族整体的人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这个民族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程度,也是这个民族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教育水平的一种体现,更是价值观、文化观、伦理观和社会心理状况的一种特定表现形式.对个体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科学技术素养越高,人文素养就更应该成为他基本的职业的、生活的和文化的要求.科学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应该是一对孪生兄弟,特别是现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推动力量,很多科学成就和技术成果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或许对未来具有不断更新的划时代性.科学和技术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也是人们意想不到的能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日常生活会因为这些科学和技术成就的强烈影响而改变,有些方面的改变是历史性和颠覆性的.在这样的时代,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可能是从社会观念层面到实际生活层面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人们在享受和体验科学技术成就带给人类的这种变化的同时,它对人类的统治力量也在不断加大和加强.人们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和把握方式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社会也就自然而然地会逐渐地养成一种用科学和技术眼光的标准裁定一切的习惯.“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就会大行其道、畅通无阻,社会对它的普遍接受程度会日益升温,整个社会就会弥漫着一种极为矛盾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状态,既依赖和享受着科学和技术文明的成就,同时认定它是这个社会的根本和基础;又因为处在一种被科学技术异化的状态而呼唤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成就向人类生活的渗透和转化,除了人类需要付出人文意义上的代价和道德代价以外,科学技术大多如同所有商品一样,是通过市场进入社会生活领域的.科学技术与市场的这种结合,是社会和经济运行的必然选择,但是它不应该成为科学家个人目的和行为的出发点.科学技术的丰厚经济回报对青年学生的引导作用已经不单纯是对科学技术本身的向往,而引发的是青年学生对从事这个职业本身利益的趋之若鹜.利益的驱动本无可厚非,但是带来的是教和学目的的改变.科学技术是一项人类的进步事业,投身科学技术研究与创造,需要的是一种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技术创新的热衷,尽管从事这个事业客观上可以作为谋生的手段,但是不应该成为直接的目的.真正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造需要一种浸透着人文意蕴和人文情怀的科学精神.而不能把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追求仅仅当作是个人获得丰厚利益的敲门砖.而选择投身科学技术事业就意味着应该有人文素养的强有力支撑.就像整个社会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不能脱离为了人类进步的目的,必须充满人文关怀和荡漾人文情怀一样,一个人进入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包括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阶段,缺乏了人文素养的支撑就可能迷失学习和研究的方向,学习与研究就可能沦为一种丧失高尚目的和情操的谋利手段.中国社会的转型,必然会带来一些阶段性认识上的偏差,内在于科学技术本身的人文要素可能会因为市场、经济和利益等因素的活跃而被忽视甚至遗忘.人文素养在经济利益和市场化面前会变得更为脆弱而饱受孤立,社会因为市场和经济生活的日趋活跃而变得浮躁和动荡,从事科学技术学习和研究受到的冲击和影响在所难免.社会转型和市场化进程对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形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对科学技术领域的冲击传达到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结果.


我国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缺乏人文素养培育的有效设计,也是导致硕士研究生阶段必须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小学素质教育状况有所改观,从教师、教材到课程设置都开始逐步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且素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单纯是课堂灌输,而是多种形式并举,使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开始摆脱多年来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教学模式.但是因为中学教育资源的存在多年来形成的巨大差异,择校问题是始终没有真正解决的初等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之一.正是因为这种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差异性,导致初高中教育并没有完全摆脱高考的轴心,只是在形式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尽管高校自主招生改变了以往只凭一次考试的分数定夺考生命运的方式,但是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还同样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形式上变成了优秀学生为进自主招生的名校而素质教育得到强化,没有资格参加单独招生的绝大多数学生同样还是承袭原有不变的方式进入高考流程.应该说部分学生在初等教育阶段的整体素质因为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有所变化,但是总体上看,初等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所打下的基础,还只是部分学生能够与高等教育的素养要求接轨,大部分学生还远未达到高等教育阶段专业学习的要求.本科阶段大多数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没有将人文素养教育纳入专业教育的轨道,而是作为一种专业补充形式.尽管近年来很多大学增加开设人文课程,有些具备条件的学校甚至单独设立了人文课程体系,与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并列,但是本科阶段的人文课程设置或许能够给学生打下一个人文知识的基础,但是不能替代研究生阶段的人文素养培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刚刚进入科研和技术开发领域的学生能够真正具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能够用自己的人文素养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利的保障.

根据调查情况的分析,我们对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具体原因总结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学生不能打下很好的人文素养基础,不能顺利完成从本科到研究生人文素养的衔接和转化;二是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和技术素养而言的,真正意义的人文素养培育应该是硕士研究生阶段与科学研究工作同步进行的培育过程;三是两张皮的教育方式也许能够解决人文知识的问题,但是不能真正解决人文素养问题,人文素养的培育是需要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过程.需要完成的是学生的学文化自觉问题;四是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存在问题,在教育方向、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设置等自上而下都存在轻视人文素养的问题;五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态度问题.师资本身就存在知识缺陷,人文素养不足,难以承担人文素养培育的责任.更有甚者,教师本身人文素养存在巨大差距,没有能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六是学生本身的问题,一方面素养不足,靠个人的能力和水平不足以能够完成一个从素养向人文素质转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没有认识到人文素养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七是思维能力、研究视野受限,跳不出单纯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缺乏创新能力;八是对人文素养是什么和怎么样培育认识和实践误区;人文素养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不是一般素质能够替代的;九是现有的科学评价标准存在问题;十是与氛围、环境的交换关系.

四、硕士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原则和教育阶段的路径选择

有专家认为,在中国“要形成相对完善的中国大学现代人文教育的制度和传统,至少需要20年的努力,不可能是非常迅速”.②1999年以后,各大学都在推行文化素质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基本局限在本科教育阶段,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培育问题在教育阶段到底如何进行,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院校极少有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尽管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应当是伴随其成长的全过程,但是研究生阶段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因为这个阶段的人文素养培育是一个全新的理性教育过程和接受过程.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在教育和教学上应当确立这样几个原则:

一是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同等重要的原则.该原则确立的目的就是,如何让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享有同等重要的教学地位,使人文素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获得与专业课程和科研工作同样的认知和重视.同等重要原则需要解决的是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并重的观念问题.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对人文素养培育问题强调的并不少,但是真正落实到教育理念上和教学安排上少.同等重要原则本质上是提升人文素养培育在教育和教学中的地位,让其受到重视的程度不亚于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将人文素养培育过程真正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成为专业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让人文素养培育过程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二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安排相统一的原则.人文素养培育作为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重要内容的理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上,而是要让这种理念在教学安排上体现出来并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学安排不仅仅是将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容和方式融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中,而是如何深入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去.一方面在课堂上开展专门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文化教学,打牢硕士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文化和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将人文素养&#

本文是一篇科学技术论文范文,关于科学技术硕士学位论文,关于人文素养培育是硕士生教育的重要环节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科学技术及素养及人文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科学技术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30340;培育内容真正融进专业教学过程中,这个过程包括两个环节,一是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在内容上的统一安排,二是专业课程内容中包含的人文知识,如哲学、历史、文学和社会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三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合的原则.首先要在观念上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及其关系克服偏见和形成正确的认识.从教师到学生都要深刻认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关系的历史渊源,在实际的教学安排和课程内容中充分体现两种文化间的内在关联性,不仅在理念上不排斥任何一种文化,而且要发掘和阐释两种文化的统一性,并将这种一致性转化和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去.这一原则的真正落实和体现于教学过程中,需要任课教师真正了解两种文化演进的历史过程,并充分把握自己本专业、本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建立起对学科的哲学思考和认识.这一原则最重要的价值在于通过对两种文化统一性的认识和把握,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寓人文精神于科学研究过程中去,树立起批判意识、谦恭心态和创新精神,培养硕士研究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合理的奉献精神.

四是教与学相统一的原则.硕士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对话和交流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人文素养培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理念、规则和方式向学生的传输,教师需要与学生产生互动,使学生也要完成一个对教育内容接受的多个环节和过程,教与学的统一才能够真正达到人文素养培育的目的.这个原则强调的是,培育不是单向度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硕士研究生的受动过程是积极的和主动的,应该是一个自觉地接受过程.而硕士研究生的自觉性源于传播的人文知识对专业发展的有用性和人文文化对个人社会生活和科研工作的价值.所以自觉地接受有赖于所传达知识和内容对教育对象思想和灵魂的触动,能够触发和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和认识能力的有效提升.

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人文素养培育应当从这个阶段学生的专业教育出发并与之统一起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在方式上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教育阶段、专业研究阶段和答辩准备及答辩阶段.因为学制不同,基础教育阶段一般为半年到一年时间,专业研究一般在一年半左右,答辩准备和答辩阶段一般只有一两个月时间,这个阶段主要是对成文硕士论文的审查、修改和申请答辩.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也只能在这关联而不同的阶段进行.这三个阶段中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人文素养的培育相应地也要与每个阶段的特点结合和统一起来,从而形成硕士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

在基础教育阶段,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因为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科和研究方向并不相同,这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往往具有公共课性质,有些公共课程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必修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数课程还是根据专业需要开设的,有些课程属于交叉学科或者新兴学科性质;也有部分课程主要是从方法或者方法学角度开设的.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这个阶段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开设的专门课程明显不足,大多数院校极少根据专业特点就人文素养培育增加开设专门的课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内容的课程基本上没有设计到教学内容中去,与有些专业联系密切的社会科学课程诸如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思维学等内容也不开设.实际上这个阶段的教育是硕士研究生阶段最需要弥补大学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足的最佳时机.根据专业性质有选择地增加哲学、人文及社会科学类的课程,有助于学生通过增加对在学科分类上与自身专业有较大差异和一定距离的学科知识,提升认识能力、调整思维方式和增强人文认知.这个阶段的人文素养培育要通过课堂和讲授传达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一方面改变学生重科学知识和能力提高,轻人文素养培育的倾向;另一方面通过系统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由于专业研究惯性带来的固化思维模式.

专业研究阶段有两个特点,一是学生进入实验室研究或者实际工作状态,课堂教育阶段结束.二是开始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的研究工作,确定了基本的研究方向,实验和工作基本围绕学位论文的完成来进行.这个过程人文素养培育应当具有阶段性特点.从课堂传授人文知识向知识的运用转化,这种转化主要表现在科学精神的逐步形成和完善上,人文素养在科学工作者身上主要表现为一种与科学素养相适应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所表现出的怀疑的意识、批判的理性和谦恭的心态三要素,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深刻人文素养规定性的精神,甚至可以说,一个科学工作者只有具备真正的科学精神才可以被认为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本质上是一体化的.在导师与研究生一对一教育阶段,导师的培养作用显得异常重要,这个阶段导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确定科研方向,做好选题,确定研究方法,做好实验设计或者工作计划,更重要地是要在培育学生们的科学精神上下功夫.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形成对原有认识结论和理论抱着怀疑态度去审视的意识,也就是不要盲从任何权威和既定的结论,善于发现原有结论和理论中不完善或者存在的瑕疵,要用一种建立在对学科基本理论比较系统把握、对学科前沿问题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理性地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和批判,发现新的认识路径,建构独特的实验方法,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敢于创新、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研究精神.这个阶段人文素养的培育主要靠导师的引导和方法传输,并能够把存在于学生身上的人文素养潜质发现并挖掘出来,让学生在实验和工作中能够自觉地运用并对其科研过程发生作用.

硕士研究生阶段标志性的成果就是硕士学位论文,从开题到撰写直至最后成稿,不仅需要导师的指导,更重要地是大多数论文需要在实验过程和实际工作过程中取得数据或者通过个案、甚至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查基础上完成.从理论出发和从问题出发成为研究的两个不同方向的选择,一般硕士论文需要在发现或者构建新理论、形成新的研究方法或者对解决某个或某类具体问题提供策略或者方式等方面获得新的认识和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是个人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极好时机.硕士研究生如何把自身掌握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精神自觉地运用于研究过程,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融合体现在自身具体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中去.这是硕士研究生人文素养自我培育的过程,在前期课堂教育和导师指导的基础上,在科研过程中真正融入人文要素,这个过程有两种途径,一是将自己掌握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精神体现在研究过程中;再就是挖掘科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中的人文要素,让这些要素能够成为科学研究结果的有机构成部分.人文素养在这个阶段表现为内在和外在两种形式,内在于体素质中的人文素养,一定是通过个人行为表现出来,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科研过程以及科研结果得以体现.

上述与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相统一的人文素养培育的三阶段,本质上是一个整体系统的不同阶段划分,每个阶段教育方式不尽相同,课堂教育、实践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是硕士研究生阶段人文素养培育的完整过程,如果各个层面在教育和教学中对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都做好内容和形式上的规划和设计,从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让学生完成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念到行为的逐步深化过程,硕士研究生的个人修养和人文素质必定会有较大的提升.

注释:

①刘延东: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②甘阳等主编:《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6.

相关论文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相关学年毕业论文,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大学生及市场经济及人文素质教。

国学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

为您写国学教育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国学教育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国学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相关论文范文,包括关于国学教。

传媒专业教育呼唤人文素养的培养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类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传媒专业教育呼唤人文素养的培养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大学生及。

关于职业教育在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

本文是一篇职业教育论文范文,关于职业教育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关于职业教育在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