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时间:2024-03-31 点赞:50759 浏览:10420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法律基础论文范文,法律基础方面有关硕士学位论文,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法律基础及教学改革及法律意识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法律基础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作为面向民大学新生而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以帮助学生在大一时期就树立良好法制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开设此课程也是相当有必要的.然而,与之重要度呈反比的则是其教学效果,就当前而言,大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还存在着教师乐在其中,学生完全不参与的尴尬现状,因此,必须加大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研究,本文将基于民大学的角度,对这一课题做出探讨,旨在不断提高此课程的教学效果,切实优化学生法律与思想意识.

关 键 词:民办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

2005年,教育部、将传统“两课”进行了系统整合,以往《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由此被合为一体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我国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的有机构成体,它承担着培育学生良好法律意识、道德品质以及理想情操等重要任务,在这个课程理论当中,它的原理在于通过对广大学生法律知识以及思想道德的教育与培养,不断塑造学生完善的品格,进而提高学生遵纪守法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能力.因此,对于培育民大学全体学生的学习与人格来讲,其具有重要意义,是民办大学本科素质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与之地位相反的是,在广大课程体系当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质量始终是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道难题,如何改变当前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其实效性以及针对性,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1].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的具体意义阐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在各行各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行业分工不断明确的今天,与传统人力资源相比,现行条件之下的人才要求更高,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之下,良好的法律理念与思想道德修养也不可或缺.而民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也承担了为国家输送合格现代化建设人才之职,也正因为如此,不断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思想道德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对广大学生的具体要求.一般来讲,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就像鱼与水,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种制裁手段,法律通常被用来当作犯罪违反的最后也是最为严厉的一道防线.对任何学生而言,对其进行法律与思想道德教育,确保让他们都具备一定的正义感与责任感是相当有必要的,民大学学生作为高校教育的一种方式,当然也不例外.他们作为未来我国发展的主要支柱与推动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只有兼具专业知识与道德修养及法律意识,才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才能最终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大学生.总的来讲,在民大学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不但有利于社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自我提升[2].

2当前我国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虽然在大学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其实际层面来看,其成效并不是很明显,而之所以如此,与此教学过程当中方法不当存在必然联系,笔者将主要几点归结为如下,以供参考.

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本身具备一定的抽象性,与实践课程不一样,就目前的教学来讲,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与真实性,教材的抽象性再加上广大教师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传统教育模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对于教师所讲课程无法集中精力去听,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二,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就我国现行体制之下的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授课形式来讲,大致可分为两大类,首先是教师直接对其进行口述;其次是采取简单的课堂讨论模式,教学形式从整体上来看过于单调,再加上由于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因而在进行传授之时,课堂很容易产生压抑与冷清之感,在这种形式之下,教师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容易从心理上产生对课程的抵触情绪.第三,课堂课外脱节现象严重.当前,我国民大学当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多只局限于课堂之上,但从实际来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所传达的思想与理念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教师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对这些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生活当中也对这些知识进行关注,只有如此,方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度[3].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具体思路

随着社会与当前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如何落实这一具备构想,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

3.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效果针对当前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笔者认为,必须对当前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策略:

第一,课程定位体现为人服务、以人为本基本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以法律观、道德观、人生观等为教学的重点,不断帮助与引导广大学生认识环境与自我,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与思想道德品质.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教育对象为大一新生,因此,必须立足于他们所需,以人为本,这理应成为本门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与指导思想.对于大部分民生来讲,通过继续教育的机会,取得一定的技能与知识,以增强其竞争实力与综合素质,这是他们之所以上大学的现实利益与动机所在.与此同时,在实现民族复兴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当中,也离不开广大学生进行参与.将本课程定位于为人服务、以人为本,正是将其同学生成才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在课程设置之时也尽量改变传统过分强调政治性与方向性,缺乏基本性与层次性的不良现象;口号式教学过多而具体内容则较少等问题,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将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同职业规划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重点突出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性.第二,教学内容要尽量凸显针对性与真实性.一般来讲,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基本期,他们对于不同的问题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对新的变化与外界环境,他们希望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以适应不断变换着的现状.与此同时,在对课程认知层面上他们又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学生将其视为一般性的课程传授,为学分而奋斗;有的则以一种敷衍塞责的不良态度来对待此课程,无法完全对课程学习的各项要求进行落实.如若要改变此种情况,有必要以人为本,唤起他们的主体性,能够让他们充分参与至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而不断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真实性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基本前提.一般来讲,只有缘于学生的真实情况之下的教学内容,才能尽可能缩短实践同理论之间的差距,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对学习具有一定指导性功能.此外,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知道,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起到言传与身教之效,也正因为如此,要提高课程内容的说服务与感染性,作为教师而言,必须对其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达到践行目的,只有联系实际,才能最大程度上打动他们,以获取良好教学成效[4].3.2教学设计的多样性策略一般来讲,教学改革过程当中优化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在教学内容选定之后,必须紧紧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相应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法律知识都是依靠固定而统一的教学手段来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学设计不免出现千篇一律之感,有的甚至无从谈起设计.

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引入,随着教学内容与措施的多样性,对于每节课而言,就有可能实现详尽的设计与规划.因而在教学设计当中,也就可能明晰各节课的具体教学活动、手段、方法与目标等相关内容.与此同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教师自身思路有可能也受到一定局限,因而将自身思维慢慢固化,虽然不同的课堂都会有教学设计,然而,将其推广至每节课之时,又往往会产生千篇一律之感.与传统教学相比,虽然其有了质的变化,然而由于教学设计这个环节的单一化,因而也不能很好适应教学发展.作为具有引导性地老师来讲,其在参与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不断开阔自身思路、拓宽视野,坚持改革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教学设计的多角度与多元化,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3.3坚持课堂与课外的双向联系,构建科学课程建设.道德修养作为一种可以引导自我实践活动的一种内在素养,他人的引导与教育都只能够起到引导、激励与启迪之效,而无法完全将其个人的实践进行替代,在这道德形成过程当中,知“道”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只是对方向有所明确,而行“道”才是最终目的所在.

就我国民大学的学生来讲,他们普遍存在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知与行不一,这种现象既可以折射出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学习方法与认识没有到位,同时,也暴露出当前学生当中还存在大量自控能力差以及意志不坚定的现实状况,再者,也同样说明

本文是一篇法律基础论文范文,法律基础方面有关硕士学位论文,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法律基础及教学改革及法律意识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法律基础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效果,除了传统课堂教学功夫之外,事实上在具体生活实践当中也要对其加强引导,将课堂知识内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素质.也正因为如此,要想改革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第一步就是要提高与改进课堂教学水平,以便让他们对课程产生乐听与喜闻,从而产生内在的积极性;第二步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构建同当前课堂教学相匹配的课外修身活动体系与实践模式,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当中,作为教师要设计与课外实践相匹配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本科院校辅导员功效,对大一新生开展相应的入学思想教育与法律讲坛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加强生活层面的教育,突出实践性,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逐步解读社会、了解人生,在实践当中自觉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与思想道德修养[5].


除以上述所列之外,师生之间的课堂内外的交流与沟通其实也是相当重要的,要想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做到最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笔者认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是不可或缺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无论是人生观还是价值观与法制理念都可归结为信仰的传递,如若情感上缺乏认可、心灵上缺乏信任,那么即使教师再优秀,教学设计再良好学生仍然不会打开心扉,而这是不利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的.

最后,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旨在培育出有纪律、有道德、有理想的现代化社会主义人才.随着党的十八大落幕,在新的历史环境之下,要想进一步改革当前教学,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作为武装指导,紧紧围绕当前大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现状,加大优化课程改革的新措施与新手段.这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在当前的改革浪潮中,虽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不足之处也还较为明显.笔者借以希望各位业界同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当中,能够对其不断探讨与创新,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效用,确保学生可以真正从中受益.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