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变革因应策略

时间:2024-01-02 点赞:50427 浏览:104141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学术期刊论文范文,学术期刊类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变革因应策略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学术期刊及数据库及数字出版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术期刊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数字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编辑方式以及学术评价方式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但同时由于网络期刊发展的不充分、不完备,也使网络学术期刊的传播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依托权威数据库上网,学术期刊的主体性丧失;学术期刊网络版发展空间受到局限;内容创新受到制约,等等.要真正发挥数字网络传播的优势,促进学术期刊的更大发展,就必须进行编辑观念的网络化转向,真正实现由期刊上网向网络期刊的转化;创办自己的学术期刊网站,建构各种模式的学术期刊网络站群;优化学术评价机制,促进学术创新;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促进网络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

关 键 词:数字化;网络化;学术期刊;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1)06-0144-08

收稿日期:2011-05-06

基金项目: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2009--2012年编辑学研究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数字化生存环境中学术期刊传播特点的变化及因应策略”(Zd2022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华生(1957-),男,山东茌平人,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

目前,人类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传播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即数字化、网络化时代.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进一步表明了这一新的媒介形态的划时代意义.在新的媒介时代,在数字网络环境中,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传播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给期刊人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李仲先的《数字化出版:综合类学术期刊发展的新起点》(《科技与出版》,2011年第3期)全面介绍了数字网络出版的优势特征;苗凌、刘杨、赵大良的《学术期刊传统审稿机制与网络化审稿机制的比较分析》(《编辑学报》,2011年第4期)与巢乃鹏、胡菲的《学术期刊的网络同行评议》(《中国编辑》,2010年第6期)重点探讨了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学术文献的评价问题;虞晓骏的《网络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探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主要探讨了新的媒介时代学术出版的新模式;付志刚的《“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与版权保护”论坛综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对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的数字网络环境中的版权问题进行了探讨;宋悦、陈蕊的《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的挑战与创新》(《编辑之友》,2010年第6期)对新的媒介环境下编辑主体必须面对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说;而黄晓薇的《网络学术期刊出版读者需求及对策分析》(《科教文汇》,2008年第1期)则从市场细分的视角对学术期刊的读者需求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欲系统、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数字网络这一新的传媒对学术期刊传播的多方面影响,特别是对学术期刊传播模式和内在质量的干扰和影响,找出其发展局限,探究克服其发展局限、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因应策略.


一、数字网络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变革

关于数字出版,目前有多种多样的表述,如出版数字化、数字化出版等.所谓出版数字化,一般是指将已经出版的传统纸质出版物加以数字化,在网上重新发布出版,或打包成数据库出售.而数字化出版则是指以数字化的方式所进行的出版行为.它的整个流程(包括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都是在网上完成的,是一种真正的数字出版.数字网络学术期刊,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学术期刊的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并利用网络传媒传播其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它又可被称为网络学术期刊.

(一)国外几种网络学术期刊出版理论模式

多年来,国外学者对网络学术期刊出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多种出版理论模式.

1.跨学科的网络出版系统.1990年,SharonRogers和CharleneHurt提出建立一个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系统用于网络电子期刊的出版.在最初的阶段里(6个月内),该系统将自动记录文章被引用和使用的情况,以及读者的评论.之后,作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反馈信息对其进行修改,然后由一个评审委员会审稿,决定是否留用.该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集成的信息仓库、一个对不同对象进行操作的统一用户界面,并对所有相关信息的链接以及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统计.

2.单一学科的网络电子期刊出版模式.该模式是美国物理学会在《2020年电子出版展望》报告中提出的物理学科信息交流系统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物理学科的期刊社将其出版物以超媒体文稿的形式提交到国家物理数据库中,所有的编辑工作都通过电子交流的方式进行.电子预印本和公众对文章的评论也包括在数据库中.与跨学科学术交流系统不同,该模式系统依靠各出版商提供信息,因此每种期刊仍会继续存在,但系统会导致文章本身的重要性越来越大,而其原期刊本身的重要性越来越小.另外该系统也会导致信息垄断,这是因为它实际上操纵了这个领域里的期刊的整个编辑方针、信息的获取方式以及其他关键的出版活动.

3.期刊的分解出版模式.1999年,Johnw.T.Smith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网络电子期刊出版模式--期刊的分解出版模式.该模式的关键是建立一个主题焦点(TheSubjectFocalPoint)系统.论文作者将自己所撰写的文章提交至一个服务器,由一个或多个评审机构对其进行评审,然后根据评审结果对文章进行修改,直至通过评审,最后寻找一个或多个相关的主题焦点系统提出收录申请.在该系统中,文章内容的质量控制由一个独立的文章质量评估组织来实施和完成,其他编辑工作由主题焦点的组织者负责完成.期刊的权威性取决于主题焦点系统的服务水平和论文质量评价机构的质量控制.期刊尤其是一些在某个学科领域里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期刊,无疑在主题焦点的策划经验和学术话语专业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并可依据自身的优势成为主题焦点系统的组织者.

4.开放存取(OA)的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是由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所倡导的,其理念和主张体现在《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百斯达声明》和《柏林宣言》中.所谓开放存取,亦即开放共享、开放访问、开放阅览.它是指“文献可通过公共互联网免费获取,即: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检索论文的全文,或者对论文的全文进行链接、为论文建立索引、将论文作为素材编人软件,或者对论文进行任何其他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而不受经济、法律和技术方面的任何限制”.@开放存取这一模式,在出版成本的经济性、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获取使用的便捷性、成果扩展的广泛性等诸多方面具有优势,这就使得这一网络出版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诸多研究人员的推崇.

(二)我国三大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模式

1.加入权威数据库.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方式,主要是通过加入大型数据库,如加入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期刊上网.这种期刊上网从实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出版,而仅仅是学术期刊印刷版在网络上的复制,上网的内容也只是传统学术期刊刊载内容经数字化处理后嫁接到网络上.

2.自建网络出版平台.学术期刊的读者群和作者群基本重合,与大众化期刊相比,学术期刊的细分市场和定位更准确,对特定读者群的服务设计更容易做到位,读者群相对稳定,忠诚度也高.学术期刊自建网络出版平台,可以针对自己受众的特点,为他们量身一些更为有价值的栏目,提供更周到的服务.但自建网络出版平台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制作团队以及专用服务器和其他设备,比较费时和费力.

3.创建同行专业学术期刊权威数据库.这是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一种新模式.有研究认为,目前以上两种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模式都存在各自不同的弊端,而由业内公认的核心期刊牵头作为主要股东,与业内同类型的专业学术期刊共同组建同行专业权威数据库,既可以融合以上两种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优势,同时又可以克服其不足.“不同于时行的综合性权威数据库一网打尽的泛横向联合方式,同类型的专业学术期刊共同组建专业的权威数据库,是一种窄众化的、有一定专业深度的横向联合.它在兼具集群建站的经济性和集约化效应的同时,专业内容更丰富,界面更具专业特点,内容更细化,频道及论坛主持人也更专业,更方便专业读者检索,并能提供针对论文的业内权威统计和分类排行”.“这种同行专业学术期刊权威数据库等是最权威、最全面的同行期刊数据库,同时与国外同行学术期刊数据库相链接,资源优势最大化;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使用更便捷;专家群共享;读者群共享;作者群共享;各期刊专卖店与专业数据库超市相结合”.

(三)数字网络出版的优势与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创新

学术期刊的数字网络出版,极大地改变了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为学术期刊的深度开发和更大发展提供了契机.第一,它由传统的学术期刊的文字传播转变为数字化传播,融语义信息、听觉信息、视觉信息、行为信息、符号信息于一体,彻底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接收和储存方式,实现了信息形态的革命性变革.这种信息存在形态的变革对今后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是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第二,学术信息的传播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致使相对“小众化”的学术信息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使千百万人所共享.第三,网络的即时性、便捷性、交互性,和网络数据库的集群性、资源共享性、操作简便性,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创作的研究环境,使原来耗时费力的信息搜集变得弹指间即可完成.第四,网络传递和印刷边际成本无限趋近于零,使得学术期刊由大众传播转变为订阅式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学术期刊的个性化服务水平.第五,网络平台和大型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其对学术文献的重新分类、链接和整合,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术文献的使用效率,而且还使得优质资源不断得到深度发掘,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学术期刊的数字网络出版,在极大地改变了学术期刊生存大环境的同时,也给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微观运作机制增添了新的活力,给编辑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

第一,选题策划的变革与创新.优化选题既是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的起点,也是推出名作、打造名刊的前提和基础.传统学术期刊选题策划,主要是靠编辑个人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和对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的跟踪与把握,以及对最新学术动态和学科发展趋势的了解,来开展多方面的调查和论证,从而捕捉新的选题生长点的.这既要花费编辑大量的时间,又由于没有或者很少相关的参照,因此很难保证选题策划的成功..而在网络这一新的传媒平台上,编辑主体可以将自己思考成熟的有关选题通过搜索引擎和一个个大型数据库进行查找,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建立相关参照,从而依据最新的

本文是一篇学术期刊论文范文,学术期刊类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变革因应策略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学术期刊及数据库及数字出版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术期刊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学术资讯和广泛研究成果,策划出更加准确和更具价值的选题.

第二,审稿方式的变革与创新.由于人的三大局限(时间局限、空间局限和知识限)在每个编辑身上显得更为明显和突出,因此在传统的学术期刊编辑审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对信息的把握不准、不足而出现误用和漏选的现象.而在网络环境下,编辑主体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检索系统和大型数据库,通过对文章的题目、关 键 词的相关检索,查阅和研究与该文相近或相关的文献和信息,甚至查阅作者研究方向、有关成果,以及社会评价等信息,来弥补编辑主体自身的不足,从而对所审稿件做出迅速而相对准确的判断.

第三,编辑加工和排版校对的变革与创新.编辑加工就是对文稿进行格式规范、润色提高、资料核对、引文校订,以及是非辨别,以消灭差错,完善文献,提高质量.稿件的编辑加工和校对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其中有许多细琐的事项需要编辑逐一认真地加以完成.特别是在传统的学术期刊编辑加工过程中,手写的文稿本身就存在着相当一些差错,再经过排版环节又会生出诸多问题,编辑往往需要翻阅和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既费时又费力.而在数字网络环境下,编辑所接收的大都是电子稿件,省却了录入环节,大大降低了差错率,并且编辑主体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搜索引擎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各种数据库,对文章中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和易错的地方进行核实、确证,从而大大降低了编辑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加之一般编辑的加工和校对普遍采用“人机结合”的办法,机器校对有利于打破编辑主体的思维定势和对稿件审读过程中所形成的阅读习惯(这种思维定势和阅读习惯是校对的大敌,它会导致主体倾向“趋同”,而对差错却视而不见,“得意忘形”),为稿件的准确加工和校对奠定了基础.

第四,信息反馈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传统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不经济的,这在很大意义上阻碍了二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现代网络技术,编辑与作者之间不仅可以利用电子邮件等网络通讯工具比较方便地进行联系和沟通,而且还可以基于一个共同的网络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与沟通.在这个平台上,编辑不仅可以随时发布选题、征寻稿件、回答作者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就某一具体文稿展开交流,将编辑意图告知作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思想交锋,将编辑思想融人作者的创作构思之中;同时还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作者和文稿,使编辑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作品,进而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修改建议,使作品更加完美.

第五,期刊评价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从根本上讲,传统学术期刊学术质量的评定属于主观评价法,即由几个专家说了算,凭感觉、凭印象、凭关系.这种评价方式简单、易操作,有其合理性.但是,它的评价标准是模糊的,其结果长期不变,缺乏应有的变动性,因而也就缺少应有的激励作用.数字网络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学术期刊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所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南京大学社科评价中心的《中国社会科学计量指标》;维普资讯所设“期刊评价”栏目等,都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到中国学术期刊总体和期刊自身的评价统计状况,包括访问用户来源统计、网络传播情况统计、学科和单篇文献引用情况统计,等等.由于它是对学术期刊和具体文献客观状况的具体统计,因此不仅比较客观和公正,而且对其发展变化也能做出比较及时的反应.

第六,出版发行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传统学术期刊出版不仅浪费自然资源,而且还严重污染环境;环节多,投人大;选题重复,信息滞后;交易方式表现为物流的形式,费时费力.同时,传统的学术期刊读者面窄,发行量难以预先确定,容易造成产品积压或断档,更不能满足众多读者的个性化需要.而数字网络学术期刊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无纸化出版,节约资源,低碳环保;网络出版省却诸多环节,省时省力;按需出版不仅解决了产品积压或断档问题,而且还能够根据每一个读者的需要,开展读者和出版者之间的互动,组织个性化出版,更好地满足每个人的具体需要.

二、网络学术期刊传播存在的问题

学术期刊的数字网络出版,给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依托权威数据库上网,学术期刊的主体性丧失

1.“搭载”方式湮灭了学术期刊的个性化品位与审美旨趣.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大多是采取“搭载方式”上网,即在传统学术期刊印刷出版的同时将电子文本转交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或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然后再由这些数据系统发布于网络.这种“搭载”式的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方式在初期发展阶段极大地减少了其网络运营和管理的成本与麻烦,但同时也湮灭了不同品质学术期刊的个性化特征与审美旨趣.①这是因为任何一家学术期刊,在这些数据库中都不再是以独立“期刊”的形式而存在,其整体的文化品位和编辑思想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一篇篇形单影只被拆分于各个专题库中的文献,成为海量信息的一个部分.从期刊文化发展的视角看,“这样的数据库对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已不仅仅是介质上的--纸本的还是电子的,而且,更是实质上的--期刊不见了,因期刊而存在的刊物特色、编辑思想、编排风格、专栏结构、各专栏问的呼应对话统统不见了”.②期刊这一独立存在的个体已迷失在网络的海洋之中.

2.“读库的越来越多,读刊的越来越少”,传统学术期刊发行量下滑.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大多数读者的传统阅读方式,加之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法则的泛化,以及人们阅读的功利性和短期化行为的影响,现在读“库”的人越来越多,而读刊的人则越来越少,传统学术期刊发行量不断下滑,进一步削弱了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3.学术期刊与数据库经营商之间的利益矛盾浮出水面.本来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作为内容提供者的学术期刊具有版权优势,技术提供商具有技术优势,网络服务提供商具有渠道优势,但是,在现实之中,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并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目前,具有渠道优势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和技术提供商主导着数字出版产业链,它们垄断产业利润,成为利益链条中的最大赢家.而对学术期刊来说,作为内容提供商加入权威数据库的回报却很低.这不仅进一步降低了学术期刊的主体地位,而且学术期刊与数据库经营商之间的利益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

(二)学术期刊网络版发展空间受到局限

依托权威数据库的期刊网络版发展空间受到局限,如依托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建立了相应的期刊网络版,其优势是能够在网络上提供印刷版的预印本,预印本比其印刷版提前3-6个月出版,从而提高了其时效性,扩大了期刊的影响.但是,其网络版功能比较简单,除了预印本完成了纸质期刊上网外,其他的功能很少.此外,该期刊网络版是和中国知网绑定在一起的,在网络版上只能查看文章的题目和摘 要,若是需要查看全文则需要按使用中国知网资源方式付费,这就大大限制了期刊网络版的发展空间,制约了期刊网络版的进一步发展.另外,以在线投稿为主的网络版服务平台,与期刊相关的其他信息和功能则很少,不能使用户了解更多的行业动态,同时缺少双向交流空间.

目前,我国各类学术期刊近万种,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推动科技文化创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缔构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使命.网络出版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学术出版格局和体制的新变化.在这一传播时代的重大变革中,传统的学术期刊如果依旧停留在“期刊上网”的观念层面,不思寻求根本变革,就完全有可能丢掉网络出版的话语权,而遭遇被洗牌出局的尴尬与危险.

(三)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质量提升存在三大瓶颈制约

1.数字网络环境下,内容积聚的特殊偏好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价值法则泛化,导致学术创新动力不足,从而形成对学术期刊内在质量提升的瓶颈制约.“信息时代内容为王”,但是,在新的媒介革命性变革的今天,内容为王又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内容为王在一般人看来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海量信息的聚合,即谁对信息资源具有更强大的积聚整合能力,谁就有对读者的更大吸引力和市场控制力,进而成为内容之王.然而,信息的集聚与整合尽管其规模可以是巨大的,甚至是海量的,但它毕竟还不是内容的创新,它与内容的创新有着根本的区别.并且,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新的媒介环境下信息获得和复制的便利,加之急功近利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得学界浮躁之风盛行,人们醉心于对内容集聚的特殊偏好,以及对信息的简单复制、拆分与整合,而不愿意做那些耗时费力的真正的学术探索.这种不断的复制与攒合,又进一步耗散了人们学术创新的内在动能,使得人云亦云、平庸之作汗牛充栋,而具有较大学术价值的上乘之作却如凤毛麟角.由此,形成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瓶颈制约.

2.数字网络的反向利用,学术腐败成本降低,从而导致对学术期刊内在质量提升的瓶颈制约.网络传媒的发展,海量信息的集聚,和一个个大型数据库的建成,极大地降低了人们对信息的搜索成本,提高了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效率,但同时,由于一些人对数字网络的反向利用也大大降低了学术腐败的机会成本,加剧了学术腐败的发生.论文创作中的剽窃、攒合早已不是个别现象,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现在只要轻敲键盘,那些“网”、“论文”的网站就会跃人人们的眼帘,一向高雅的论文创作成了简单的复制和粘贴.的确,当下盛行的学术腐败有其更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但是,网络传媒这新一技术的应用在对我们的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文章的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学术腐败的成本,加剧了学术腐败的更大泛滥,成为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新的瓶颈制约.

3.数字网络环境下,国际范围内“马太效应”的加剧,高质量学术文稿向国际核心期刊集中,从而导致国内学术期刊高质量文稿的短缺,形成对国内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瓶颈制约.被誉为世界学术界两大顶级杂志的《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它们不仅在出版其传统期刊(即印刷版)的同时出版电子版,而且还开办网站详细推介其有关信息.如它们利用网站发布投稿信息,利用在线投稿,极力疏通和扩大投稿渠道.这样不仅

本文是一篇学术期刊论文范文,学术期刊类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变革因应策略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学术期刊及数据库及数字出版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术期刊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扩大了其自身的影响,而且还有效地吸引了稿源,将大量具有创新价值的优质文稿源源不断地吸引到自己周围,从而导致国内大量优质稿源的流失,形成对国内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又一瓶颈制约.

(四)技术、管理方面的制约

数字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一个个惊喜,但它在技术和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之处,这就给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第一,数字化建设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目前,我国几个规模较大的学术出版单位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公司等,无论是期刊的上网格式还是知识信息的检索手段都各自执行自己的标准,既没有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更没有与国际标准相衔接,因此无法实现我国学术期刊知识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二,数字化出版各自为政,缺乏应有的质量监督机制.第三,学术期刊管理体制面临新的选择的困境.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传统学术期刊拥有正式刊号、主管主办单位和相应的法人身份,社会对其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思路,因此,其出版质量相对来说是有保障的,并能得到社会(升学、晋职、晋级等)的认可.而数字网络期刊则既无正式刊号,又无严格的质量控制机制,社会对其也没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思路,当然也就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这就给真正的数字网络期刊的发展造成了巨大障碍.第四,信息安全问题.网络出版面临众多安全问题.一是秘密信息的泄露,数字网络出版直接面对世界文化交流市场,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秘密信息的泄漏;二是入侵、病毒的破坏;三是信息的污染.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数字网络出版的重大失误,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严重的政治、经济等损失.

(五)版权制约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数字作品的易传播、易复制性,使得对其内容的审核、版权的保护更加困难,侵权取证和版权保护难度加大.同时,由于各国法律制度迥异,国际条约的局限性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环境下版权的跨国保护问题更为棘手.目前,网络出版作品的版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没有保障.从长远来看,这无论对于作者、期刊社还是读者,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对社会文化的健康传播与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对网络出版物还没有明确的条款,2000年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2002年制定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这两部法律也已不能适应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的需要,所以对网络侵权的判定尚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然而,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其版权问题是一个绕不过的门槛,从根本上说,它关系到期刊数字化的生存问题.我国现行法规严重制约了数字出版的发展,期刊数字版权问题成了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的最大瓶颈.

(六)赢利模式制约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是未来学术出版发展的方向,是出版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单一,多数数字出版企业还未形成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和赢利模式,其赢利能力十分有限.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就更是如此.

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一个完整的数字期刊产业链需要由内容生产、内容集成、传播渠道、接收终端等多方面组成:所谓接收终端其实就是社会产品的消费,同时也就是产品成本和利润的回收,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接收终端的问题,迟早会影响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问题.

再从产品价值的角度看,由于学术期刊的消费者无法直接观察到该产品数字出版前期的高制作成本,因此很难判断其内在价值;而数字出版后期低成本复制散发、无损耗使用(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特点,又常常使消费者低估其内在价值,从而支付意愿低于甚至严重低于产品本身的内在价值和生产成本.这就使得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赢利更为困难,从而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又一瓶颈.

三、因应策略

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创新,特别是作为连续性出版物,其创新程度如何关系到其自身的生死存亡.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变革的新环境,在数字化网络化浪潮中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学术期刊应该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抓住一切机遇,不断实现自身的变革与创新.

(一)努力实现学术期刊编辑观念的网络化转向:由期刊上网向网络期刊转化

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发展即由期刊上网向网络学术期刊转化已是大势所趋,它已不仅仅是一种传播介质的改变,而且是学术期刊生存方式和存在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它将从根本上改变学术期刊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从更深层次的文化样态上给人们的生活以深刻的影响.只有树立了更富革命性和创新精神的网络意识和理念,才能做一个真正的网络出版者,数字时代的弄潮儿.因此,学术期刊的编辑理念就不能局限于创办期刊的网络版或局限于纸本期刊上网,而应有更广阔的视野与全新的理念,进一步深化网络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创办真正的数字网络期刊,“建构学术期刊网站群,打破搜索引擎所带来的纯技术、呆板、平面化的局限,要确立原创理念、问题理念、时效理念、反馈理念,创造出广域、快速、活跃、主体化的网络交流空间与平台,使创新的思想能脱颖而出,从而推动学术的进步与繁荣”.

(二)优化学术评价机制,促进学术创新

学术出版的本质就是创新,学术创新、“内容为王”既是传统学术期刊的根本,也是数字网络学术期刊的生命.在任何社会形态下,技术创新都只能是手段,内容创新才是关键,谁掌握了内容--具有创新价值的内容,谁就掌握了出版竞争的主动权.成功的网络出版依然遵循学术创新、“内容为王”的铁律.提高学术质量,突出期刊特色是学术期刊永恒的主题.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法则的泛化,学术传媒的网络化,逐渐形成了一种浮躁的学风和急功近利的学术心态.要想改变这种浮躁的学风和泡沫学术文化现象,就必须优化学术评价机制,大力促进学术创新.1.对学术论文的选择和评审实行论文公开、评审过程公开和评审结果公开.即依据强大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建立一个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系统用于学术稿件的审理.第一步,将通过编辑初审的论文(包括初审意见)放入该系统,听取读者的评论,了解学术界对这些论文的反馈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可以即时性地进行修改、完善);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将经过作者及时修改完善后的文稿由有关专家进行二审,同时公布二审专家及二审结论,继续听取读者的意见及有关反馈信息;第三步,主编终审,公布终审结论.2.对优秀学术成果和各种科研项目的评定,实行阳光工程,即评审专家公开、专家评语公开、评审结果公开,以及参评作者有关学术信息公开.3.对各种优秀学术期刊的评定进一步透明化.

新的学术评价机制的最显著特征有两个点:一是强调信息的公开、透明;二是强调权力拥有者(专家、评委等)的责任意识,并且第一点是更为根本的.这是因为只有实现了信息的公开、透明,才能使权力拥有者具有责任意识.在信息公开、透明的环境中,权力者的任何责任意识的缺失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不利的社会舆论和自己的学术声誉.

新的学术评价机制的另一个特点是评价过程由原来的“小众化”评价逐步向“大众化”评价转化.“小众化”评价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其不足一是无法保障学术评价的科学性(少数专家的知识局限);二是难以保障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小众化”评价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力,必然产生腐败.只有真正的“大众化”评价才能保障评价过程的公开、透明,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与公正.然而所有这一切在传统媒介时代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只有在当今数字网络这一崭新的传媒时代,借助网络这一交流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学术评价由“小众化”评价向“大众化”评价的历史性转变,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术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也才能在广阔的范围内激励学术研究,促进学术创新.

(三)创办自己的学术期刊网站,建构各种模式的学术期刊网络站群

目前“搭载式”的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模式,在减少学术期刊网络运营、网络管理成本与麻烦的同时,也湮灭了学术期刊的文化品位和个性化特色.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往往是多年生植物,有些更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贯穿几代编辑人的文化追求才形成的.因此,要完整地保持学术期刊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加入大型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形式逐步创办自己的学术期刊网.具体来讲有如下几种方式:第一,自办学术期刊网站.学术期刊首先要创办自己的网络平台--学术期刊网站,将期刊的编辑平台、质量评价体系等植入到网站中,将网站打造成为期刊发展的复合型平台:建立在线投稿、在线审稿、编辑加工、期刊查询(过刊、预印本以及其他信息)、出版、营销等一体化平台,实现多渠道的发布、传播与交流,使期刊编辑、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可以即时地登入该系统平台,查看、收取、阅读、评审或处理稿件,实现多方的即时交流与互动.第二,建构学术期刊网络站群.在建立自己学术期刊网站的基础之上,还应多家联合组建自己的网络站群,让分散的网站集结组合成为一个学术站群系统,从而结束各自为战的学术期刊的数据孤岛状况,使在线搜索成为可能.第三,创建同行专业学术期刊数据库.由业内公认的权威核心期刊牵头,同类型的专业学术期刊共同组建同行专业数据库.它不同于一般综合性权威数据库一网打尽的泛横向联合方式,同行专业学术期刊数据库是一种“窄众化”的(只限于同行)、有一定专业深度的横向联合体.它在兼具集群建站的经济性和集约化效应的同时,专业内容更丰富,界面更专业,内容更细化、更权威、更全面.

(四)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传播范围的广阔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交互性,使得学术编辑的“把关人”功能不仅没有虚化反而有所加强,同时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首先,网络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有较强的数字网络意识.数字网络出版&

本文是一篇学术期刊论文范文,学术期刊类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变革因应策略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学术期刊及数据库及数字出版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术期刊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30340;基础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只有整个编辑出版过程全面实现数字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学术期刊,才能真正发挥期刊数字化的优势.目前,学术期刊编辑大都缺乏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而期刊网络平台的维护人员又往往缺乏专业学术修养,这样不利于网络学术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进一步强化编辑主体的数字网络意识.其次,要强化编辑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数字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在不仅是海量的,而且是庞杂的,并且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大范围和高速度使得其传播的效果被千万倍地放大和增强,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主体的某些疏漏和失误就可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和广域范围内的负面效应.因此,编辑主体必须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强化对信息的过滤和筛选.再次,具有一定的名编意识.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当代传媒优势,探索并建立起“名编辑”制度,培养并推出自己的“名编”.利用“名编”“建立名编辑博客,依托期刊这个大平台,以名编辑为核心,紧密联系作者、读者群,形成聚能效应”,以提升期刊的质量,扩大期刊的社会影响.最后,终身学习意识.学术编辑是社会文化缔构的“守门员”,学术成果的“把关人”,其自身的学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到学术期刊的内在质量.目前,随着数字网络时代信息流动的加快,各学科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越来越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在这种社会急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编辑主体要想适应不断变革的需要,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做到这一切,唯一的途径就是终身学习.

(五)加强各类法规制度建设,促进网络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

不同的网络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存在着不同的版权问题,网络出版的版权问题不仅是困扰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制约整个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为此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提高全体公民的著作权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通过维权意识的增强,净化网络学术期刊的成长环境.第二,要建立广泛覆盖的有效率的监控平台,对各种违反著作权的现象和行为进行监控和取证.第三,构建一个高效率、低成本、形式多样、简便易行的版权授权通道和版权有偿使用机制,以解决海量作品的授权问题和有偿使用问题.第四,建立网络学术期刊社会身份确认机制.第五,加快数字传播立法,建立配套、全面的著作权法律体系.原有的法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实数字传播的需要,应加强各项法律体系的制定,完善数字传播立法,为数字传播、网络学术期刊的更大发展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姬建敏]

相关论文

数字出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转型

本文是一篇学术期刊论文范文,学术期刊有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数字出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转型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学术期刊。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期刊管理路径

本文是一篇图书馆论文范文,关于图书馆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关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期刊管理路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图书馆及电子期刊及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