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地域传播

时间:2024-02-01 点赞:43581 浏览:82049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科学论文范文,关于科学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中国科学地域传播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科学及地域及思潮方面的网络传播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科学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文章以传播学的视角,探寻了中国科学地图的风貌.通过定量分析、对比性研究,从中国自身的地理版图,到中国与世界的地理格局,逐一分析中国科学地域传播的流动历程,剖析在整个不同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涌现出的各种科学文化思潮,阐明中西方科学关系的转变是文化思潮争论的焦点,进而提出21世纪中国科学地域传播的未来发展格局.

关 键 词 科学中心 科学传播 地域传播

侯蓉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一、中国科学地域传播研究

中国的社会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科学交流与发展也呈现出地域传播的特征.研究中国科学的地域传播,实际上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是如何用全球的视野来看中国在世界科学中的地理传播格局;其二是在中国发展历程中,科学传播呈现怎样的地域趋势.其实,每一个国家民族的科学发展并非偶然,都是在社会变革或跨地域间的交流中产生,并涌现出多样的科学文化思潮.当今世界已是多元的科学发展传播,各国的科学发展与国际版图建构越来越紧密.

公元1400年以前,中国与欧洲间就已有缓慢的科技交流,中国技艺发达远高于其他各国,因此交流方向是从中国向欧洲传播扩展.但是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从那以后到明末,中国落后于欧洲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地理上的差异.他认为,欧洲地域狭长,复杂的海岸线促进了海上贸易,而中国的辽阔土地鼓励农民种植和内部交往.[1]因此,欧洲有了帝国扩张的,相比之下,中国更聚焦于中原内部生产.到近现代,中国的科学传播可以说是“西学东渐”的历史.随着西方传教士从东南沿海登陆,西方的科学思潮也传入中国.在学习西方科学理念的同时,东南沿海口岸也成了西方国家地域扩张的入口,从此中国的版图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扰.近现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地图路线呈现为一部欧洲、日本、美国相继沿海侵入中原的地域扩张史.中国科学传播的历程也基本遵循这条主线,从东南沿海口岸逐渐向内地中原扩展.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从与苏联关系密切到中断往来,中国科学走过了沿袭东欧苏联模式到本国自我创新的艰难历程.其间,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始终处于不断引进、学习、模仿、斗争、排斥、吸纳的交替状态,并完成了西方近现代科学化的进程.

二、中国现当代科学传播的地图格局

至现当代,中国科学传播又呈现出怎样的地域特征呢?1995年我国学者李曾对1949年以后归国留学人员的地域情况做过统计.1996年李福堂对我国1955—1980年间468位的科学界的学部委员做过进一步的地域研究分析.2006年中国科技大学的学者徐飞、卜晓勇也重新考察我国当代科学院院士的出生地域.2012年浙江大学段治文教授又分析了现代科学家的地域籍贯分布.这几位学者在统计后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中国现当代科学传播的地理格局总体表现为以东南、中部沿海港口城市向中原内地阶梯式的扩散形式.中国科技大学的徐飞、卜晓勇对“1949—2003年间当选的科学院院士的出生地域”的定量分析图进一步探询了中国现代科学传播地域特征.院士和科学家群体代表着中国社会的精英,其来自不同的地域,数量的聚集和分布表明了中国科学思潮影响的范围和中国科学发展的地域状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上海这5个省市所产生的院士位于各省市的前列,尤其从1955年到1991年这段时间,江苏省、浙江省产生院士的数量是其他省市2倍~3倍,以绝对优势位居前两位,出现了地域的极度不平衡.但1993年到2003年这段时间,各省市的院士数量表现基本持平,地域分布较为均匀.从这50多年推选出的1026名院士,总体格局可以看出,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科学地理版图的发达地域,也是院士出生的集中地区,总计569人,占到院士总数的一半以上.而就上海一个市的院士出生数量就远超过其他省的数量.北方、中部地域的院士相对较少,相对集中于北京、天津、河北、湖南等地,但是所占比例不到15%.同样,浙江大学段治文教授在考察20世纪20—40年代252位科学家的籍贯分布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果:浙、苏、粤、闽4省的科学家达到了57%,内地集中在河北、四川两省,其他地区的科学家比例很少甚至没有.通过现当代不同时间段的考察,可以看出,中国科学史的地理版图比较稳定,没有呈现流动摇摆的格局,大体表现为现当代中国科学史是沿着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发展,以第一阶梯浙、苏、粤、闽贯穿为主,并逐步集中到以北京、广东、重庆为核心的周边相邻地域,形成天津、河北、湖南、四川第二阶梯,最终向全国中部及其各省市慢慢扩散开来.90年代以前是从东南由高向低俯冲式的发展,90年代后基本表现为平衡均匀的合理布局,中国各地域的科学技术都得到了发展.


从中国科学学科的地理版图来看,却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学科偏重的现象.从表2的学科地域发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上海这5个省市的学科多集中为数理、化学、地学、生物学和技术学部5类学科.

分析表2的结果可看出,江苏省偏重数理学部,而浙江省偏重生物学部,尤其更重视农业和与农业相关的学科,并形成该地的地域特色学科.地学部的研究多集中于中部等其他地区,其中河北省的地学研究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今日中国科学传播的地图分布是由于多重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气候适宜,经济要比其他各省市有较早的发展.同时自明末清初以来,西方传教士陆续从东南沿海登岸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在东南周围建立了许多教会学校和医院,其中有10所分布在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福州、广州等东南沿海城市,粤闽苏浙4省就占了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因此这里是最早感受到西方科学思潮的主要阵地.很多西方科技方面的书籍最早在这里翻译并传播.西方科技课程的开设开启了文人儒士的科学视野.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活跃,开放的通商口岸直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上海、广东不仅成为经济中心,也成为科技的窗口.北京位于中原内地,离港口城市天津不远,是中国文化、政治、军事重地.重庆市曾是临时政府,社会名流和科技精英多聚于此.而湖南与广东省相邻,交流频繁.西方科技思潮传播到这些地区,相邻的地域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河北、四川、湖南3省是继东南沿海之后内地科技发展的第二阶梯. 今天,大批的海归回国,国家建立了科学技术开发区和科学实验和创业基地.在这些地区中,“海归派”热衷的地域仍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开放程度高的城市.其中,有一半优秀归国人员在京、沪两地科技开发区自主研发.广东省深圳特区也凭借地理优势和经济实力,成为海归人次聚集地区.如今的北京、上海、深圳已成为科技的核心城市和先锋队,它们形成辐射区,影响着全国各地区的科技产业流动.

三、当代中国在世界的科学传播地理格局

中国在世界科学传播的版图中又展现了一种怎样的地缘风貌呢?现代,中国科技虽有了巨大进步,但在世界科学的地图中仍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从历年国际性科学奖获奖的人数来看,美国居于首位,以它为核心,英国、日本、法国、德国、以色列、瑞士、加拿大、俄罗斯等国成为第二圈层科学带,中国、印度、阿根廷属于第三圈层科学带.而中国涉足的领域仅有生物学、肿瘤学、数学、人类学、遗传学、物理学等领域,学科分布在世界版图中占有很小的区域.

随着中国与世界经贸活动的往来,大批的华人涌向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国,华人在世界科学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科学传播有了全新的地图风貌.有学者预测,世界科技活动中心正在由西向东转移.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2]中国科学随着华人在世界各国的立足与扎根,其传播地图也在逐步扩展.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移民国家.华人移民,成为当下国际科技交流的重要媒介.近年来,中国大批的华人通过留学、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等方式移居海外,前往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其中美国与加拿大占了中国移民去向的77%,最近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国也有移民上涨的趋势,甚至有超越美国的可能.不同于过去的旧移民以劳工为主,新时代移民被冠之以高学历、高技术、高成本等特点,亦即新移民群体的“精英性”.据统计,美国拥有一流专家、工程师13万多人,其中华裔3万多,以新移民居多.美国硅谷有6万科技人员是华裔,其中多为新移民.[3]这些新移民掌握现代科技通信技术,积累了丰富的跨国经验,所学的专业和研究的领域几乎涵盖了当今世界所有的高科技领域.

四、中国科学地域传播的文化思潮

中国科学地域传播的实质是科学文化思潮的传播.自从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入中国以来,中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西学浪潮.在近代中国,总共发生了两次西学东渐.第一次西学东渐是在1582—1723年明末清初之时,罗明坚与利玛窦入华带来了西方的科学;从1840年战争之后至清末民初,是第二次西学东渐.两次西学东渐之后,中国被迫走上了漫长、曲折的西方科技之路,欧洲的科技中心论成为中国学习的参照物和范本.

到了现当代,伴随着世界科技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巨变,中国的科学技术体制模式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性的5次转变:从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启蒙到研究院的建立基本上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心态转变,这一阶段,中国科学形成了欧美模式科技体制的雏形.第二阶段是从研究院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阶段是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科学活动处于分裂状态,分别形成国统区的欧美模式、解放区的苏联模式和日战区的殖民模式.第三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科学活动实现了从自由研究到规划科学模式的转变,科技体制由欧美模式转变为苏联模式.第四阶段,从“文化大革命”到90年代末,基本实现了从国防到经济动力的转变,中国科学活动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本土化体制建设.[8]第五阶段,从21世纪初至今,中国科技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大潮,中国科学活动模式呈现为全球化的科学创新体制.

近现代欧洲科学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科学思潮始终与西方的科学思维在交融中发生碰撞、对抗、抵制.明末清初传教士侵入,遂有了“格物致知”“西学中源”“中西会通”之说;战争后,仁人志士纷纷提倡“实学思潮”“中体西用”的中西科学理念;五四以后,孙中山先生号召 “科学救国”,而 “科学与玄学”的大论战,“全盘西化”等中西碰撞的科学思潮在当时社会中成为争论的焦点.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科学化运动又提出了“科学化人”和“科学化事”等理念,强调科学对于社会的意义.到了当代改革开放,又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科技创新等理念.在整个历程中,西方的科学与中国的传统科学一直处于不断争论和对比的过程中.是沿袭中方的传统科学理念或是模仿西方的科学经验主义,还是合二为一?“中国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之争,成为几百年来中国人解决国家利益矛盾冲突的关键所在.西欧、日本、美国的科学殖民化越来越让国人感知到科学中国化、科学本土化的重要性.到了当代,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人们困惑的不再仅仅是“西方科学”与“中国科学”之间如何交融的问题,而是如何预防“西方科学霸权”主义的侵袭,西方科学思潮带来的不仅是西方科技,更是西方的意识形态、西方的制度体系和生活方式,中国科技西方化是一种看不见的武器.通过软技术来控制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这比战争带来的扩张更具有杀伤力.例如当前的转基因食品是西方科学化下的产物.它在中国的移植和培育一直是人们忧虑和争议的焦点.以欧洲科学、西方科学为模板的理念让人们反思, 除抵制、防御外,中国科学化的道路不能仅局限于本国,应该走出国门,行使中国科学的话语权.

21世纪,已是全球化的世界,国际版图的争端归根结底是科技的争端,是国家科技人才的争端.各国科技人才的流动勾勒的不仅是国家科学地图,同时是在最大程度地争夺科学话语权.今日“国家利益科学”与“技术领土意识”的提出,指明了各国科学的地域国界.中国科学是一个流动的科学,不仅要吸收外来成果,更重要的是对外传播.时至今日,世界华人的分布已把中国科学带出了国门.在亚洲、欧洲、美洲当代科学化的进程中,中国科学都扮演重要的角色,直至未来,中国科学传播必将成为当代世界科学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关论文

央视科教频道与当代中国科学传播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范文,关于科学方面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央视科教频道与当代中国科学传播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科学及。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论文,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及资产。

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现状和提升策略

本论文为中国文学方面论文翻译工具,关于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现状和提升策略相关学士学位论文,可用于中国文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

评述: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传播之路

本文是一篇中国电影论文范文,中国电影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关于评述: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之路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中国电影及电。

中国科学院所科技评价

本文是一篇绩效管理论文范文,绩效管理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中国科学院所科技评价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绩效管理及战略管。

传统戏曲的中国语言文化传播

本文是一篇文化传播论文范文,文化传播类有关学年毕业论文,关于传统戏曲的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文化传播及戏曲及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