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语态中传统文化的传播

时间:2024-01-30 点赞:48225 浏览:9553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于文化及国学及文化产业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文化类新闻传播类论文发表,关于电视语态中传统文化的传播相关论文范文例文,对写作文化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复兴中华文化是有识之士的共识,甚至被提升到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来进行研究和讨论.一个国家,特别是民族国家的发展,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同时还需要具备民族自信.

电视是当今重要的传媒之一,2012年,全国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51%和98.20%,全国共设立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79个,其中电视台183个,教育电视台42个,广播电视台2185个(含县级广播电视台1992座).截至2013年1月21日,共开办4165套节目,其中电视节目1334套.2012年全国付费频道频率共144个,其中电视频道130个.[1]频道的个数每年还在增长.与此同时,频道专业化也促使各个电视台使出浑身解数,加大节目的研发力度,推陈出新.


电视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复兴中华文化的生力军.利用电视传播传统文化,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旅游卫视、武汉广播电视台等纷纷推出国学讲座栏目,为众声喧哗的电视荧屏增添了一份亮色.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媒体交融有目共睹,作为电视节目,国学栏目纷纷上网播出,为打破地域、疆界的传播,跨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电视以良好的视觉效果、声音效果复原着淹没在历史深处的场景,激活着潜藏在民族记忆中的文化基因碎片.

文化,必须凝聚社会上每个人的力量,才能传承,换句话说,文化传播应当“接地气”,本文探讨的是国学电视栏目“接地气”的途径与方法.

一、可视化:构建传播视觉冲击

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包括“国学”在内的传统文化讲座,是“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代表,居高校学府之讲堂,系统讲授中华文化,确实与老百姓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然而,“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媒体的诞生,以及其向学术场不断靠拢的努力,使精英分地产生了形式的转向,当精英文化遭遇电视的时候,部分精英文化就难免走上大众化之路.”[2]正是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使得国内不少的电视台推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电视栏目.

电视的最重要特点是视听兼备,可视化是电视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作为传统国学来说,怎么样实现“可视”考验着创作者的智慧.

1.古图新用.

对于孔子、老子、孟子等古代先贤,他们的言论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常提到的,并且是引为经典的知识.将经典处理成具有可视性的画面是电视传播的必然.在电视创作中,一般说来,创作者会用二维动画的方式,将古人的画像进行适当处理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例如武汉广播电视台《问津国学》[3]播出的《仁者爱人》一片中,解说“2500多年前,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曾路过武汉新洲旧街孔子河村,并在此问路”,画面安排的是孔子的一张古老画像,同时在“问路”过程中,充分利用另外一张古老的问路画像,通过AE处理,做成二维动画,古图新用,既保留了古老的色彩,又产生了视觉冲击.

2.采用影视资料.

对于传统文化来说,讲解容易画面处理难,特别是在讲解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即使语言再优美也难以产生视觉感受.在讲座类节目中,经常采用影视视频资料.例如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的《女王武则天――与儿子斗法》中,大量应用了影视资料.影视资料尽管不是历史真实场景,但是,也是部分遵守历史的影视艺术创作,因此,采用影视资料不仅可以解决电视的“可视”,还可以使历史细节更加生动.

3.动画模拟.

传统文化的核心观点多来自古老书籍,可是,在浩繁的国学典籍中,电视编导很难逐一找到典籍中登载该文的画面.为了弥补这个缺失,编导往往采用截取老版本书的封面作为画面底子或者干脆做一个二维的竹简模型,然后在其上标注核心观点的方式来表现.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的《于丹<论语>心得》中讲到“在《汉书艺文志》上有这么一段界定:《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画面采用的就是二维动画竹简翻开,然后将这些字逐一显示出来的方式表达的.竹简是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利用竹简的影像从意象上还原了文献古旧的质感,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元素.

当然,解决传统文化的可视化的问题不限于上述的三种模式,但是,这是最为常见的创作手法,构建文化传播视觉冲击是电视编导时常要考虑的问题.

二、行动化:寻访国学的发生点

易中天教授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认为我的工作是在努力实现三个对接: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学者与大众的对接、学术与传媒的对接.”[4]的确,电视宣传国学也是在找寻这三个对接,只有对接了,电视节目才能接地气,也才能实现文化从生产、传播到接受的全过程.

“广播影视可以根据民众文化消费的需求,将大量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符号’提供给广大消费者,广播影视也可以根据企业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要求,将大量的经济资源转化为有文化价值的‘符号’,提供给广大的消费者”[5]这种资源与符号的转化在电视节目的创新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行动化,在这里指的就是在创作节目的过程中,电视创作团队深入国学发生与发展的原点,通过寻访历史遗址与遗迹,架起观众与文化之间的桥梁.这种走出去搞讲座的方法是一种节目创新,探寻文化资源与传播符号的转换.

最近,武汉广播电视台《问津国学》推出了“寻访国学源点计划”,用特别节目的形式,请专家在国学发生的地方讲座.第一站就设在武当山,请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武当文化研究专家杨立志教授讲座《武当文化的当代意义》等题目.

逍遥谷是武当山一处风景秀美的处所,位于武当山剑河上游的九渡涧上,因其环境意境与庄子《逍遥游》相似而命名.这里众山环抱,青山绿水,山花烂漫,气候宜人,也是《倚天屠龙记》等众多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场所.在武当山逍遥谷,武汉广播电视台摄制组设置了一个专门的讲坛. 面对青山绿水,背靠厚重的武当遗址遗迹,主持人和杨立志教授饮茶畅叙,从武当文化的定义、核心价值观、武当文化在港台地区的影响、武当山建筑“天人合一”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太极拳、道廉文化讲到孝文化等等,兴味昂然.讲座讲究气场,在国学发生的地方进行讲座,完全可以感受到这种气场的存在.其实,道廉文化和孝文化两个部分,完全是到武当山后,编导的新发现.在讲座中,这种鲜活的发现只有到达现场才能知道.此外,在武当山,摄制组真切感受到了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从各地的游客,特别是一群苦学太极的外国人身上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到武汉木兰山寻访木兰文化,到湖北孝感寻访中华孝文化等等,在一系列寻访国学源点活动中,走出去,寻访国学的发生点,可以拉近创作者与国学的距离,展示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的形态,更让观众可以感受到文化流传至今的鲜活状态.

三、感受化:寻找内心的契合点

包括国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知识基本上属于精英文化的范畴,从精英文化到传统文化的转换,其实就是从“小众”向“大众”的转换过程,“许多现代文化是依凭大众传播媒介来传达的”,[6]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对话交流是沟通的重要前提,尽量降低知识的门槛,寻找对话讨论的平台十分必要.

北京电视台推出的《国学开讲》之《孟子》中,范曾教授从他画的孟子形象谈起:“我就画了孟子很和蔼地看着小孩,而小孩呢,很和蔼地看着一个和平鸽,通过孟子一个很慈悲的眼神,看到小孩一个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这种良知和良能,是本性所具有的”[7]通过这样的开场白,主讲人找到了与观众的心灵契合点,并进而讲述孟子的仁政思想.武汉广播电视台《问津国学》栏目播出的专题《儒道兼济,构筑中国人格两岸》中,于丹教授就是从自己对楚文化的感受谈起的:“谢谢大家给我这个宝贵的机会,让我到这里来向武汉致敬,向楚文化致敬,也向大家致敬.谢谢,都已经在武汉了,我们其实只要静静地流连于这个地方的山水,感受那种荆风楚韵,渊源流长,感受这样一个春风浩荡的时节”,这样的开场白拉近了主讲人和听众、观众之间的距离,也让人耳目一新.在接下来讲述楚文化的时候,于丹说:“我们幸亏有楚文化,楚文化中的哀乐无极,生命铺天盖地的挥洒,楚文化中那些《九歌》、《九辩》、天上的仙乐、地上的乐舞、人神恋爱的传奇,一切磅礴的这个世界的生机都在楚文化中.”对武汉观众来说,楚文化是一个个储存在记忆深处的文化符号,随时等待着唤醒.于丹把自己对于楚文化的个人理解用通俗的谈话形式表达了出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沟通.

沟通与交流,最重要的是寻找契合点.《红楼梦》的萍儿调查王夫人丢失玫瑰露一事,不少的人都听说过.武汉广播电视台《问津国学》栏目播出的专题《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中,王蒙先生把这个故事移植到治国理政的高度来谈.故事梗概是:王夫人房间里的玫瑰露丢了,他们知道是彩云偷的.彩云为洗清嫌疑,反咬一口说玉钏偷的.萍儿洞察一切,处理这个事情,她想如果要揭露出彩云,就牵涉到贾环和赵姨娘,还会伤害探春.于是萍儿决定开一个碰头会,宣布说她知道是谁拿的,但这个人是一个好姐妹,不愿意当场揭露她.这个人还指控别人偷的,被咬的也是好姐妹.如果揭露出来,窝了主,又牵扯到一个非常好的主子,她说幸亏我们这里有个宝贝就是二爷贾宝玉,专门为女孩子排忧解难,现在宝玉愿意承认是他偷的.她这样一宣布,彩云脸上挂不住了,站出来说好姐姐,不要为难了,是我偷的,是她们非让我偷,现在你们把我捆起来送到王夫人那去,任凭王夫人处置,不要冤枉别人.王蒙先生在讲解这个故事之后,指出:“这时就看出来萍儿的水平来了,萍儿把脸一摆,我已经宣布了结论了,贾宝玉偷的,还胡说八道什么啊.周围人一听彩云出来承认啊,想不到她这样侠肝义胆啊,她的道德感非常好,这个事情解决了,我看完以后都觉得萍儿处理问题真是太好了,是吧,如果有萍儿这样一个领导,你还发什么愁啊,你好好干吧.”萍儿处理这个事情的方法不是依法办事,但是在复杂的环境下,也算达到了双赢――充分利用了贾宝玉的豁免权,赦免了真正的小偷,又实现了姐妹之间的团结.整个处理过程显得有情有义,有理有节.在这个故事的讲述中,王蒙先生就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了契合点――法治和德治的结合,很多事情看似矛盾,但是,用中国人独有的智慧,用中华文化的理念,完全可以找到独特的解决之道.

四、系统化:提升知识的聚合力

现代大众传媒使大众文化流行成为可能,尤其是在多种媒体并存的今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还有各种形式的新媒体无时不在冲击着我们的感觉神经,所谓“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给我们感受世界,了解知识提供了巨大的平台和机会.

但是,电视传媒的特点是直观性强、具有视听冲击力,但是受收视环境的影响大,传播效果难以把握.最重要的是,电视属于线性传播的媒体,节目被安排在时间的流水线上,观众必须循序收看.这些特点决定了电视并不适合系统讲解某个专门的知识,是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

精英文化“在内容上往往追求高远,凝结着较高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命意,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人们对真、善、美理想境界的追求”[8]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追求,传统文化进入电视的门槛还比较高,打通精英文化与电视之间的路径是一个艰苦的探索.

系统化的知识才有力量,通过电视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讲解,提升知识的聚合力值得研究.以武汉广播电视台《问津国学》栏目为例,在探索知识系统化的传授过程中,有几个有效的方法:

1.理论成块,分集讲述.

这个方法就是把要阐述的理论集中到一集里集中介绍,然后按照知识系统合理分类,把知识点分散成为每一集讲授.《问津国学》在介绍楚国先贤的5集系列节目《见贤思齐》中,编导和主讲人王玉德教授协商后,经过策划,第一集讲述贤人以及贤人文化的概况,以后的每一集分成怀古思今、勤政为民、文化创新、良德贤行四个部分,分别总结介绍每个类型贤人的特点,然后逐一介绍贤人的事迹,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对于电视讲座来说,成块的理论讲述难免有些枯燥,不过,编导往往要求主讲人提纲挈领式表明主要观点,剩下的阐发都必须是感性的、充满人文气息的,甚至充满故事性.因此,“理论成块,分集讲述”的做法巧妙分散了知识点,符合电视的传播规律,也适合观众收看.

2.围绕核心,点到为止.

电视是线性传播的媒体,在宣传精英文化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劣势.但是,在创作过程中,电视完全可以浓缩知识点,围绕着某一个核心关键点,点到为止地介绍知识.在《问津国学》策划制作的《岳飞文化》系列节目中,编导和主讲人经过讨论策划,把岳飞文化分为忠、孝、廉三个部分,围绕这三个核心关 键 词 ,讲述岳飞在武汉的一些历史故事,主题突出,观点鲜明,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好.

对于一个知识群来说,知识点非常多,电视绝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系统、深入讲解某个知识群.在创作中,编导往往在一集里集中于某一个或者几个核心关键点,围绕关键点,组织材料进行讲授.在讲授每一个核心关键点的时候,也不要求全面具体,而是采用详略得当、点到为止的手法.比如

关于文化及国学及文化产业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文化类新闻传播类论文发表,关于电视语态中传统文化的传播相关论文范文例文,对写作文化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2298;岳飞文化》之《忠》这一集中,围绕“忠”,主讲人孙君恒教授总结出:“岳飞的忠,我觉得这样几个方面特别突出:第一,他有报国之情;第二,他有报国之志;第三,他有报国之能;第四,他有报国之勇;第五,他有报国之行.岳飞作为一个(讲求)忠孝文化儒将的一个典范,他最重要的功绩,他影响最大的一个标志就在于他讲忠,他尽忠报国,驰骋沙场,战果辉煌,千古留名.”这样一来,一个“忠”又分成了五个独立的方面,简明扼要.

3.对比古今,拓展视野.

精英文化并不是处庙堂之高的文化,相反,在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精英文化观点逐渐进入到百姓的视野之中,正如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所说的“这些内容都已经草根化了,都已经到民间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行为规范.”[9]在传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编导们经常应用古今对比的手段,《问津国学》播出的《国学与用人之道》中孙劲松博士谈到刘邦早年的状况时说:“他在48岁之前,只当过江苏沛县的一个亭长.所谓一个亭长的话呢,就是管方圆十里的治安.有人说相当于乡长这个级别.有人说相当于乡派出所的所长,管治安的,这么一个级别.”这个对比,生动地讲清楚了刘邦当时的社会地位与处境,便于观众理解.

在《问津国学》播出的《儒道兼济》中,于丹教授在讲到武汉的文化时候也用了古今对比:“李白也恰恰就在咱们这个地方,流连忘返那么多次,不仅仅他上黄鹤楼,他在这个地方穷困,没有酒喝的时候,他都可以说,‘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太白的酒用余光中先生的话来说:‘酒入豪肠,三分啸成了剑气,余下的七分酿就了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评论性的对比,通过对比,观众可以明显感受到李白的才情和对后世的影响.古今对比,增加了节目的信息量,降低了理解的门槛,也大大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五、结 语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利用电视弘扬传统文化完全符合这个要求.

国学只有融入当下的现实生活,融入人的内心世界,融入人的行为行动,才能接地气,才能真正继承弘扬,才能薪火相传.这种融入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我们做出相当大的努力,特别是电视工作者的积极参与.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媒体也得到大力发展,为传播中国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现有传播方式的活力,积极研究传播传统文化的手段,按照电视的传播规律进行创作,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注释:

[1]《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3)》,中国广播网,2013-07-04, http://.r./gundong/201307/t20130704_512976177.s

[2]陈红梅:《场域协商与文化适应:关于学术场与电视场关系的现状调查》,《当代传播》2013年4期

[3]参见《问津国学》网络播出http://.whtv../whtv_dslm/tv1/wj

[4]蒋升阳 陈杰:《三问易中天――给大众怎样的学术》,《人民日报》2006年6月26日第11版

[5]黄永林:《从资源到产业的文化创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国学开讲》http://tv.tv./video/VSET100151406026/3ddbbd6445353ddda49e8f540a4e54

[8]朱晋:《精英文化的电视传播初探――以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为例》,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9]《仁者爱人》,《问津国学》网络播出http://.whtv../whtv_

dslm/tv1/wj/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武汉广播电视台)

相关论文

传统文化的传播

为您写文化传播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文化传播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与传统文化的传播相关论文范文,包括关于文化传播及传统文化及信息化方。

一次传统文化的传播

这篇春联论文范文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春联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一次传统文化的传播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春。

电视媒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相关新闻传播类论文发表,关于电视媒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传统文化及电。

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对外传播

这是一篇博物馆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对外传播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是数字媒体专业与博物馆及文化传播及传统文化方。

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

为您写传统文化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传统文化类毕业论文范文,与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相关论文范文集,包括关于传统文化及媒体及文化方面。

电视对民间文化的传播与建构

此文是一篇秧歌论文范文,关于秧歌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电视对民间文化的传播与建构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适合不知如何写秧歌及媒介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