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的传播其影响

时间:2024-02-10 点赞:46408 浏览:9068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参考文献论文范文,参考文献方面论文范文集,与《兰亭集序》的传播其影响相关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参考文献及兰亭集序及士人方面的传播技术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参考文献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兰亭集序》的影响涉及文学、哲学、民俗学、美学等诸多方面.《兰亭集序》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某种文化形态的标志,它不仅是晋代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侧面.


【关 键 词 】兰亭序;民俗流传;人生态度

一、兰亭集序对民俗的影响

(一)上巳节的起源

一直以来,文人墨客都认为这个节日与王羲之有关,源于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等42位名士的曲水流觞.然而,相传,周公当年率领能工巧匠,费尽移山之力营建洛邑.洛邑建成之后,他登上邙山,看见城中街巷井然,又见洛水蜿蜒,绕城东去,内心十分喜悦.他下令文武百官到洛水边集结,要举行一项大型活动.在春阳初上、寒气未尽、乍暖还寒、容易得病之时,让大家到洛水边举行“祓禊”活动,以防治疾病,祈望健康.这是从周公的酒杯里泛出来的诗情,是从洛水流觞中泼出来的画意.汉晋以后,曲水流觞成为上巳节日的代表性活动.

(二)兰亭禊事,曲水流觞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 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许询、释支遁等四十一人, 在浙江绍兴西南的兰亭集会, 进行禊事活动.他们集会于环曲的水渠边, 自上流放置酒杯, 顺水而流, 酒杯停在谁面前, 谁即取饮, 以为嬉乐.与会的名士大多有诗作留下, 会上共得诗37首.事后, 有人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笔直遂”, 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那时,人们在举行祓楔仪式后,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故称为“曲水流觞”.关于“曲水”或“曲水流觞”起源的历来都有很多种说法,但却反映了先秦两汉以来“曲水流觞”活动重在沐浴祓禊、除邪去灾的共同特点.显然那时的“曲水流觞”活动并不具备多少文化意味,它与兰亭诗会上的“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兰亭诗会上,诗人们孜孜以求的只不过是通过“一觞一咏”来“畅叙幽情”而已,对于兰亭诗人们来说,“曲水流觞”只是取杯吟诗、临流赋文的开展形式,通过这一形式来抒写怀抱才是目的.虽然魏晋以来,以“曲水流觞”来罚酒作诗的风俗已经存在,但直到兰亭诗会之时才得以成熟并成为后世争相模仿的典范.

兰亭禊事 曲水流觞带有一种浪漫特质,使得它在流传中被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熏染包绕,成为一个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有特殊地位的节日.从先秦流传开始,从未少过兰草芬芳,尤其到了盛世大唐,自由绮丽的文学使这一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更加富丽多彩的面貌.

二、兰亭精神对世人心态的影响

(一)时代背景及当时的世人心态

追溯历史,我们能够理解:持续四百年之久的汉王朝寿终正寝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兵荒马乱的年代.政权更替的频繁、社会秩序的解体,带来了继先秦之后的第二次社会大变革.如此的社会大动荡造成了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巨大转折.由于政治斗争的残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学者、哲学家、艺术家.一批又一批地被送上了断头台,对于这时的士族们来说,不能不产生忧恐与惊惧.

在这样一个观念体系正处于崩溃与重建的时代,士人自觉意识的苏醒,对个体生命的珍视和对个性精神的高扬,都极强劲地撼动了汉代以来的儒学伦理道德为准的价值观.由于个体生命的长期压抑,甚至带有很强的矫枉过正的味道.浓厚的伤感使魏晋士人对心灵的苦难十分敏感.魏晋士人无不作隐居山林之想却人人都在仕进之途上奔忙或奔忙过.他们向往庄子的自由之境,又无法忘怀功名的社会价值,他们所生活的士族社会也不允许任何妨害政治秩序的个人行为.在一种身心两忘、融情自然的境地中去体会一段痛苦哀怨而又愤怨迸发的感情.那份淋漓畅快,那种悲伤空怅,才是真正名士的感觉.

(二)兰亭精神及其影响

1.放浪形骸与潇洒的完美结合

《兰亭集序》通篇都散发着一种强烈的追求自由气息.“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欢快明朗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羁、憨态的作者.兰亭修禊, 尽风物之美, 人物之盛, 吟咏之雅, 可谓东晋一代名流的风流盛会.他们置身于高山流水,竹树葱郁, 徜徉于人世间最美妙的自然山水之中, 他们忘却了自我,与物同化, 渺小的自我滤化在邃的宇宙中, 此时此刻, 人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 荣辱毁誉都变得虚幻而飘渺.

在魏晋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世人的外表装饰得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是更强烈地执着人生.他们寻求山水、放浪形骸,把精神寄托在饮酒作诗上,而内心却始终处在一种莫名的矛盾复杂的状态中.潇洒固然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潇洒自如.有人把潇洒理解为谈吐倜傥诙谐,穿着新颖大方,举止干练飘逸.我认为,这仅是浅层次的认识.真正的潇洒应该是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顺境时不放纵恣肆,逆境时不颓唐低靡的旷达,超然的精神境界.古今名人中,能真潇洒的大有人在.

2.生命的豁达体悟

王羲之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同时,也对人生短促深发感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哀伤,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基调.这些魏晋士人,他们热爱生命,却厌倦官场;他们执着人生,却无法主宰命运.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了阮籍的“穷途之哭”,刘伶的醉生梦死.有限的生命与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们倍加感慨岁月易逝、人生无常.王羲之以整个身心拥抱大自然,让自然的情趣与对人生的品味相结合,或乐或悲,均是真情实感,从心中自然淌出.他在物象的吟咏中,含蕴着自己的情怀、人格,真正达到物我同一的完美境界,山川草木变得象人一样具有丰富的感情,而作者的复杂情怀也在大自然中找到最为贴切的对应物来展现.这是一种用轻松化解悲哀,超越生死的审美方式,旷达中寓悲凉,浑厚深沉的感情与清新自然的风景融合一体,寓意深广.

“仰观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在对山水的仰观俯察中感受自然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并在对自然的伟力的赞扬中体悟宇宙与生命之理.后人慕而学之, 以为时髦,一时遂成风气.入则“晤言一室之内”;出则“放浪形骸之外”.这种情形, 文学史上称之为魏晋风度.我们知道东晋士人所谓的风流旷达, 并非仅仅指外表的“放浪形骸”, 同时还包括像作者这样热爱自然, 并在自然中培养高远的人生志趣;珍视人格与生命的完美, 注重个性与精神自由, 喜好哲理思维的情操风度.

历史上一次次掀起对《兰亭集序》的研究,这种研究的传承从未在中国历史上间断过,兰亭雅集的方式成为中国历代文人交流思想、交换知识最理想的方式;《兰亭集序》的文人雅集成为中国文化活动中最值得珍视的一部分;兰亭雅集的精神成为中国文人追求自由、追求和谐、追求品质最典型的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王玉池.王羲之[M].紫禁城出版社,1991.

[2]刘义庆.世说新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4]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5]刘大杰.魏晋思想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相关论文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该文为关于教学法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兰亭集序》教学案例相关小学生教学论文,可作为小学教学专业教学法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

《兰亭集序》的哲学意味

该文为人生有关硕士论文范文,与《兰亭集序》的哲学意味相关哲学本科论文,可作为美学专业人生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

兰亭集序2023年39期

该文为关于丝竹管弦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兰亭集序2016年39期相关专业论文翻译,可作为外文翻译专业丝竹管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

现代传媒视野下《源氏物语》的传播

该文是广播电视史专业古典文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古典文学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现代传媒视野下《源氏物语》的传播相关论文范文。

《悲情城市》的传播意境探析

该文是传播史专业意境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意境方面大学毕业论文,与《悲情城市》的传播意境探析相关论文例文,适合意境及镜头及影片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