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的大学课程人性

时间:2023-12-20 点赞:48639 浏览:9690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于高等教育及大学生及基础教育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高等教育类本科论文格式模板,关于“三位一体”的大学课程人性相关论文范文,对写作高等教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摘 要 :高等教育既要满足学生人性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者之间能够实现统一;大学课程应该是人性本位课程、学科本位课程和专业本位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大学课程除了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进行变革以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上进行变革,使大学生在学习学科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人性的发展.

关 键 词 :三位一体;大学课程;人性发展;商榷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1)06-0011-05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大学教育》2011年第3期发表姜国钧先生的论文“回归人性本位的大学课程”(以下简称姜文),[1]文章认为我国大学课程的价值取向与欧美国家的道路正好相反:欧美国家从古代的专业本位课程走向19世纪初的学科本位课程,到20世纪中叶以来回归到人性本位课程;我国孔子所确立的是以人性为本位的课程,近代以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大学课程改变为学科本位的课程,1950年代初院系调整过程中模仿苏联改变为社会本位(专业本位)课程.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课程的社会本位(专业本位)价值取向,姜文提出“回归人性本位的大学课程”,“按照人性和人性发展的要求组织大学课程”的核心论点.姜文从我国大学生人性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出发,试图通过课程设置从根本上消除社会本位的弊端,保证学生人性的发展,其观点对于我国大学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回归人性本位的大学课程”,意味着从社会本位回归到个人本位,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

大学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大学课程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保证,大学课程能否回归到人性本位受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制约.大学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学课程比基础教育的课程更为复杂一些,笔者受姜文的启发,提出“三位一体”的大学课程,并探讨大学课程中如何实现人性发展,以期为大学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二、高等教育的双重目的与大学课程

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历来有两种观点: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是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教育首先要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效果只能以其满足社会功能的价值进行衡量.[2]自有学校教育以来,两种观点的争论就已经存在,各执一端的论文及著作汗牛充栋,但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从哲学层面来说,个人本位以人本主义为基础,重视和尊重人的发展,在学理上占据优势;从现实层面来说,社会本位根深蒂固,从政府、学校、家庭直至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都以不同的程度在社会本位的引领之下实施教育.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以社会标准来衡量教育的成败;教育的起源首先是来自人的生存的需要,其后才是人的发展的需要,可见教育的社会本位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笔者认为,两种观点之间并非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个连续体,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处在连续体的两端,任何时期、任何国家、任何层次的教育,极端的个人本位或者社会本位都是不存在的,区别在于倾向于某一端.如此看来,任何教育都具有双重目的,只是重心不一样,相应地课程设置也不一样.

从国别来说,一般认为西方国家偏重于个人本位,强调人的个性发展,东方国家偏重于社会本位,强调社会需要.[3]从教育层次来说,一般认为基础教育偏重于个人本位,因为中小学是儿童本性发展的最佳时期,应根据“天然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高等教育偏重于社会本位,因为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大学生从这里走向社会,应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

解飞厚刘旭:论“三位一体”的大学课程及人性发展鉴于东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差异和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差别,我国高等教育显然是严重偏向于社会本位,相应地大学课程设置就是专业本位,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遭受诟病之处.实事求是地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到培养过程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成效十分显著.以课程设置为例,在教学内容方面普遍增加了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增加了选修课程,大学课程已经从社会本位一端向个人本位一端前进了许多.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是数百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结晶,且研究和探索是无止境的,课程仍在发展和完善之中.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仅一百余年,课程建设中学习和借鉴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我国大学课程中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不足为奇,关键是要找到一条正确的改革路径.

按照姜文的观点,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完善人性、成就人性”,大学课程应该回归人性本位,大学课程中“我们首先要恢复孔子所确立的、根源于三代圣王的、几千年经久不衰的经典教育,将儒家和其他各家各派的经典确立为大学的通识课程”;“我们还要将当代的文化创新成果开发为大学课程.根基深厚,文采博收,锐意创新,是一个人成才的标志,也是通识课程的组织原则.”此外还要开设“洪堡所说的纯粹科学”,“是指那些不带功利目的的、为学术而学术的学问.”显然,姜文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纯粹的个人本位,主旨是“按照人性和人性发展的要求组织大学课程.”姜文的上述观点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商榷.

第一,大学课程必须坚持高等教育的专业性.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无论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多少通识教育,专业的主体位置是不容动摇的,否则就不成其为高等教育.诚然,以哈佛大学为首的通识课程享誉全球,我国也在竞相学习,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高等教育的专业性.[4]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正式成立复旦学院,复旦大学的本科新生按专业录取后进入复旦学院,学习一年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5]复旦学院模式开创了我国通识教育之先河,但也只是用一年的时间进行通识教育,仍然用三年的时间进行专业教育,可见,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并没有改变.由于基础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我国部分大学生文化素质低下、人性发展畸形的问题,责任不在大学,大学没有义务也没有办法为大学生补上这一课,解决问题的出路还在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大学教育有自身的目标和任务.姜文“有一个愿望:把汉语开成必修课,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写通毕业论文.”一个人从出生到上大学,学了18年的汉语如果还写不通毕业论文,大学再开四年的汉语就能写通毕业论文吗?大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12年的语文教育,到大学还要学习《大学语文》(目前是被列为必修课)本身就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6]

第二,大学课程必需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姜文认为,“对于大学里与职业相联系的专业知识课程,中国古代的大学和西方的人文主义者都是非常排斥的.现代大学在对待实用技术方面很少有人再坚持古典的人文主义传统了,著名的古老的大学都办起了商学院、法学院和工学院.这些学院所研究和讲授的学科虽然是实用的,但已不同于传统的养家糊口的学问,而是像哲学、数学那样的‘纯粹的科学’”.事实并非如此,只要是专业教育都会开设“养家糊口的学问”,即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术课程.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士学位(BSEE)课程计划为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确保学生在电路、数字系统、电子设备、电磁以及线性系统等专业领域获得一个宽广的知识基础,同时在诸如通信、计算机硬件、控制系统、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电磁、电光、电子材料与设备处理、电子设计、动力系统以及遥感与空间系统等一个或多个专业领域学有所长.[7]包括欧美在内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课程设置不可能不考虑学生就业,要就业就要开设技能性的课程,差别在于数量的不同,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30多年,拓宽专业口径,设置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已取得明显成绩,在某些方面甚至有矫枉过正之嫌.河北省本科专业大学在校生26万人,占全省本科在校生的53%,结果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不了业,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急需的人.河北省召开2011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本科办学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8]河北省的情况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大学生就业难尽管有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原因,但高等教育自身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最大的帮助,无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人性发展固然重要,按照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是人性发展的基础,“民以食为天”,如果吃饭都保证不了,何以发展人性?[9]

第三,高等教育必须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姜文认为“以人性为本位的课程并不排斥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学科、服务社会,而是为了完善人性、成就人性.”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收集整理、保存、传授、创造和应用高深知识,其中传授、创造和应用知识是核心.[10]近现代以来任何一个国家都把教育列为优先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政府投巨资发展高等教育就是因为高等教育在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而培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高级专门人才既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上世纪50年代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美国朝野一片震惊,通过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因为美国的教育落后于苏联而导致科技落后,随后推出《国防教育法案》.法案在第一章总则中写道:“国会在这里宣告:为了国家安全,需要最大限度地发展男女青年的智慧和技术;为了应付当前的危机,需要利用特别而又恰当的教育机会;我国的防卫在于掌握根据各种复杂原理发展起来的各种现代技术,并依赖于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发现和发展.我们必须选拔和教育我国许多富有才能的儿童,为此,并由于财政上的原因,使缺乏能力的学生不接受高等教育是必要的.这也就是说,尽快修订给予少数人以科学、数学和现代外国语教育以及技术训练的现行教育计划是必要的.”[11]由此不难看出,一向推崇个人本位的美国在关键时期毫不犹豫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高等教育首先要为发展科学、为当时的冷战服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

按照个人本位的观点,只要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就不成问题;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其实,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一种美好的理想.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四年本科开设大量诸子百家的经典,外加纯粹科学,大学生愿意来学吗?大学生在临近毕业之时,没有专业作为依托,如何在就业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如何去考硕考博?学生不愿意学,课程就无法开设下去;学生毕业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养活自己,大学也就办不下去了![12]

三、“三位一体”的大学课程

基于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是一个连续体,相应的课程可以统一在连续体内;与社会本位相对应的课程又可分为学科本位课程和专业本位课程,学科与专业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因而也可统一在社会本位之中.那么,将大学课程中的人性本位、学科本位和专业本位三类课程组成一个体系,就是“三位一体”的大学课程,构成一个三角关系,图示如下:

三角关系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课程重心不一样.

基础教育中只有人性本位课程和学科本位课程,二者构成一个连续体,一端是人性本位课程,一端是学科本位课程,即三角形的底边.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课程是人性本位课程,以玩为主的隐性课程是人性本位课程,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课程是介于人性本位与学科本位之间的课程,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是学科本位课程,学科本位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主,其中也含有人性发展的内容.素质教育的课程偏向于人性本位课程一端,应试教育的课程偏向于学科本位课程一端.

高等教育在基础教育人性本位课程和学科本位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本位课程.高等教育中人性本位课程的比重低于基础教育中的人性本位课程,原因很简单,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高等教育中的人性本位课程包括思想品德课程、体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隐性课程等.大学生人性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仅靠增加人性本位课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是很多做人的道理学生并非不懂,但就是做不到,原因在于没有完成“体道”,靠开设人性本位课程意义不大;二是开设过多的人性本位课程势必冲击专业教育.[13]

高等教育中学科本位课程和专业本位课程之间的边界比较模糊,一般来说,以理论知识为取向的课程是学科本位课程,以职业技能为取向的课程为专业本位课程.总体上说,高职高专、普通高校、211高校、985高校,学科本位课程的比重依次上升,专业本位课程比重依次下降.高职高专学生除极少数专升本外,95%以上的毕业生直接进入社会就业,课程设置原则是“理论知识够用,重在职业技能培养”,专业本位课程的比重自然很高;以2010年为例,本科高校毕业生逾300万,硕士招生40余万,其中社会生源约10万,仅有10%的应届本科生考上硕士,90%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14]层次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考研率低,层次高的211高校和985高校考研率高

关于高等教育及大学生及基础教育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高等教育类本科论文格式模板,关于“三位一体”的大学课程人性相关论文范文,对写作高等教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所以,前者专业本位课程的比重高于后者,而学科本位课程的比重低于后者.比起发达国家,我国高校专业本位课程的比重相对较高,是因为我国企业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体制不健全,用人单位希望招收直接上岗、立马就能创造效益的人才,迫使多数高校不得不把职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不同层次的高校和不同类型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可在三角形中找中自身的位置,专业和学校在培养人才上的定位最终落实到课程的定位,不同的培养目标大体上决定着人性本位课程、学科本位课程和专业本位课程各自所占的比例.

四、大学课程中如何实现人性发展

人类早已进入知识爆炸的时代,当今的社会被称为知识经济社会,无论怎么强调人性发展,学校也不可能全部或大部分开设人性本位课程,学生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大学课程不可能回归到人性本位课程,学科本位课程和专业本位课程所占比重不仅不会缩小,还有可能扩大.然而,从教育的本质和现实来看,姜文所提出的高等教育中人性及人性发展确实是十分突出和紧迫的问题,如何才能通过“三位一体”的大学课程实现大学生人性的有效发展呢?

我们不妨考查基础教育中人性本位课程与学科本位课程的关系.为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行素质教育,进入新世纪后新课程改革通过试点已经全面铺开.[15]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其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尽管教学内容是学科本位的课程,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可有效培养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相反,应试教育中学科知识占据着统治地位,因为中考和高考比较容易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人性发展水平通过书面考试很难检测,应试教育围绕考试指挥棒转,学科本位课程中的知识就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唯一内容.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已历时数年,虽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还需假以时日,问题在于高考和招生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浙江、江苏等省份正在探索新的高考和招生模式.只要高考和招生能将学生的素质和人性发展纳入其中,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目标就有可能实现.可见,从课程的性质来说,人性本位课程与学科本位课程各占多大比重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通过改革使学科本位课程为学生的人性发展服务.

基础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以后,高等教育也随之提出素质教育,人性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没有升学考试的导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更加有利,通过学科本位课程和专业本位课程为学生的人性发展服务比较容易实现.然而,众所周知,大学教学改革滞后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为考试分数而学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落后的教学方式和被动学习的条件下,知识灌输和考试成绩成为目的,何以谈得上大学生的人性发展?即便是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在部分学校炒得很热的国学,如果教师和学生的状态不改变,人性发展同样不可能实现,更遑论学科本位课程和专业本位课程!


实现大学生的人性发展,除了开设必要的通识教育课程外,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学科本位课程和专业本位课程,即倚重于全体教师的教书育人和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改变师生的教学状态,一是要加强教学管理.通过刚性和柔性的制度管理,包括教学评价标准和方式的改变,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推进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从满堂灌走向启发式、课堂讨论、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研究型学习,加强实践教学;二是变革考试方式.从以知识为中心的考试转变为以能力和素质为中心的考试,从以闭卷考试为主转变到以开卷考试为主,着重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无论是学科本位课程还是专业本位课程,只要方法得当,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会发生变化;三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通过政策导向,特别是奖学金、助学金等激励政策的调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状态本身就是人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才可能“完善人性、成就人生”,学科本位课程和专业本位课程就能真正为学生的人性发展服务. □

相关论文

中美大学课程决策的对比

为您写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高等教育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中美大学课程决策的对比相关论文例文,包括关于高等教育及课程及。

上海财经大学课程进修班

本文是一篇研究生论文范文,研究生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上海财经大学课程进修班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研究生及硕士及美术学院方面。

塔里木大学课程教学小结

该文是体育教学专业实验教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实验教学类大学毕业论文,与塔里木大学课程教学小结相关论文范文文献,适合实验教学及。

内蒙古工业大学课程设计

该文是大学毕业论文专业论文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论文相关函授毕业论文,与内蒙古工业大学课程设计相关论文范文素材,适合论文及专业学。

哈佛大学课程的历史与变迁

本论文是一篇课程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哈佛大学课程的历史与变迁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课程及学生及专业方面论文范文资。

大学课程问课教学法的实践与

关于人才及课程及教师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人才方面硕士毕业论文,关于大学课程问课教学法的实践与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对写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