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

时间:2024-04-10 点赞:49787 浏览:10106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是一篇关于高职教育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与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论文专业与高职教育及实践教学及课程设计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高职教育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综合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作为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的要求,进而指出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旨在通过课程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要求落到实处.

[关 键 词 ] 高职教育;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 陈靖莲,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硕士,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广西 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5-0114-000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职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历经了从“技术型”、“应用型”到“实用型人才”再到“高技能”人才递进模式.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伴随着培养目标定位的改革,也经历了“学科导向”、“能力导向”再到“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发展历程.因此,如何根据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对高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现能力培养与课程建设的有效对接,是高职课程改革乃至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一、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而定,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教育要实现其目标必须有合理的课程体系支撑,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取及课程的组织实施等方面都要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具体如下:

(一)课程设置要突出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

课程的设置价值取向要从学科导向转化为能力导向:学科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以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为基础;而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要与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相对接,强调根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职业技能开设相应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定位侧重于职业技能

高职教育课程的目标主要有三方面: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学科导向的课程目标偏重于知识目标而轻技能目标,导致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要以职业技能为主,兼顾知识、情感目标,即要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淡化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兼顾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课程内容要以实践教学内容为主,理论教学内容为辅

高职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为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要加大现场教学、实验和模拟实训力度,开展“工学交替”、“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等形式的实践教学.

(四)课程组织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主线

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角色转变,由原来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示范、组织、引导”,学生的角色要实现从以往的“接受知识、学会理论、解答习题”到“能获取、会借鉴、善探究”的转变.在课程的组织设计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职业情境让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沟通,学会与他人合作,掌握职业工作流程,以及相关的职业技能.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主要通过学生在实际训练与操作过程及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过程中拥有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校中不能仅仅依靠知识的获得,还要通过完成岗位相应的工作任务才能具备相应的工作技能,但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一些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与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不相一致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不符合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有些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是从本科院校已有的专业直接借鉴过来的,受本科教育专业的学科导向影响,某一专业开设什么课程一般根据该专业所在的学科理论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来构建的.例如管理类专业要开设什么课程,主要按照管理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来构建,也就是说这些专业开设的价值取向是学科导向而非能力导向.据了解,有些高职文科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课程与本科院校的课程相似度较高,所设置的课程门数也差不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这种做法导致了课程体系的构建价值取向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大相径庭.

(二)课程设置面向的职业岗位较为单一,不能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

综合职业能力面向的不是某一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职业岗位群,高职学生从事某一具体的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单一的岗位工作技能,而面向职业岗位群,除了岗位工作技能还需要相关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在课程目标上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只要求学生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针对性很强,因而适应性很窄,离开了这一岗位就难有用武之地,忽视了学生基本的生存、发展、自我实现等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不适应、就业率低下、创业能力差等现象.

(三)课程教学设计未能突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主线

课程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关键,高职教育中课程设计应侧重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有不少的课程中教学设计还是围绕教学的知识载体进行设计,强调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以知识为主,侧重于教师如何讲才能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但这种教学设计再好还是很难解决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问题.因为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然而教学目标设计中要求学生训练的部分占的比例太少.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来看,不少的学生由于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学习内容与岗位工作脱节,不能零距离上岗,或者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难以适应本专业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实践课程受实验实训条件的制约难以有效地开展

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必须有相应的教学资源条件,除了普通的教室外还必须拥有一定的实训、实验条件及实习环境,依托这些教学条件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学生掌握基本的工作流程和相关的职业技能,同时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慢慢地才能具备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一些专业特别是文科类的专业,由于种种原因缺乏专业的实训实验条件,实习基地不能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需要,甚至建立了校企合作的企业也是形同虚设、实践课,实验课难以开展,实践教学无法完成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要求,也无从获取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