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型学习制度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

时间:2024-02-22 点赞:45942 浏览:9108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是本科论文专业通识教育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通识教育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构建型学习制度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相关论文范文集,适合通识教育及信息技术及自主学习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通识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2年6月19日,同志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和学校事业发展,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提到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厚重的大学,应当多培养厚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优秀建设者.为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同志考察人大讲话精神,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中国人民大学根据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围绕本科人才培养,总结学校实践,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于2013年4月22日推出新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旨在探索完善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深入展开研讨,广泛凝聚共识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推进,中国社会和高校都在思考和研究大学的人才培养问题.一年多来,全校上下深入学习同志的讲话,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

一是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上达成共识.大家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才培养工作是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回归大学本位的第一步,是中国人民大学实现“十年腾飞”的五大重点战略之首;研究型大学更需要重视本科教育,更需要创造“厚重”的本科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应该率先作出有益的探索.为此,学校决定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领导,成立跨部门、跨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工作小组.该小组历时16个月,学校召开21次多个层面、多种类型的调研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梳理了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历史和经验,认真研究国内外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实践,先后起草15稿,最终经学校党政联系会议集体研究和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路线图框架.2013年4月22日,学校召开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实施动员大会,正式决定自2013级本科生开始,全面实施新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

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达成共识.新的路线图进一步强化了“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特别突出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三方面内涵:(1)回归大学本位,坚守大学精神.大学本位就是培养人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的终极目标都在于培养人才,都应为培养人才服务,而培养人才也正是进一步坚守探究知识、追寻真理、教学相长的大学固有之精神.(2)注重品格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新的路线图进一步坚持人民大学的光荣传统,倡导“行为精英、心为平民”的使命意识,激励学生奉献社会、成就自我,养成健全、高尚的人格.若干年来,人格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学校忽视,乃至有学者批评我们的高等教育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已明显偏离了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3)注重自主学习,加强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提出真见解.我们将以上三个方面浓缩为16个字:承担使命、探究知识、增强能力、奉献社会.


三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达成共识.新的路线图明确提出,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厚重品质,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能在各行各业发挥引领作用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重创新、国际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重视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和训练;继续强调“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国内学习和国外学习相结合”四项原则;继续做好加强和改进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等重点工作,继续致力于不断完善课程、教材、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基本建设.

二、突出研究型大学特点,构建研究型

学习制度

新的路线图力求发挥我校在学科地位、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和学术研究方面的相对优势,全面建设“研究型学习制度”,促进研究型教学和学习,努力创造符合一流研究型大学特点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树立研究型学习理念.推动一系列重要转变,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从传授知识为中心到探究问题为中心,从课堂教学为中心到课内课外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从讲义、教材为中心到更密切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从过于单一的专业学习到培育厚重的复合性知识基础,从国内学习到扩展国际视野、跟踪学术前沿,从知识、能力教育到全面的人格养成.

二是确立8项研究型学习制度.新的路线图从兴趣培育、目标管理、主要路径、条件支持、价值引导等五大方面,系统设计了精实课程、国际研学、名师沙龙、拓展支持、全员导师、研究实践、双选认证、公益服务等八项制度,其中“精实课程制度”(Rigorous courses)的核心目标是“少而精、重实效”,倡导深度教学,强化基本训练,确保有效学习;“国际研学制度”(Exchanges abroad)的核心目标是扩展学生国际视野,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名师沙龙制度”(Salons with distinguished professors)是为了促进杰出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培养纯正的学术趣味,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拓展支持制度”(Expanding student support)旨在倡导学生互助,加强学校支持,在身体、心理和意志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员导师制度”(All-round academic advising)重在密切师生关系,特别落实一年级的新生教育和四年级的分类指导,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培养目标;“研究实践制度”(Research practice)将为学生创造更多调查研究机会,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双选认证制度”(Certified 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是要使跨学科学习得到制度性的保障,为学生的研究型学习和未来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公益服务制度”(Honoring public service)则是加强研究型学习的价值引导,增进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是推动16个人才培养项目.即:英才选拔与招生服务、新生导师制和新生研讨课、先进性和领导力训练、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专业教育课程建设、读史读经典、外语(英语)口语能力提升、国际学习与交流、社会研究和创新训练、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校园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育精神培育、学生心理健康关怀、学生发展分类指导、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建设.

此外,学校还成立本科人才培养委员会,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统筹协调.委员会的主任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成人员包括了相关分管副书记、副校长,各学院院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其他专家和校友.继续发挥高度重视学生人格养成的传统优势,积极创新人格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德高望重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组织开展新生党员“红船领航”和“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和领导力训练、大力倡导公益服务,进一步改进人格养成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推进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强化跨

文化沟通能力培养

新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以课程和专业建设为主要抓手,通过改革和建设,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

一是推进课程建设.新的路线图最为突出的改革方向之一是:通过调整课程结构、精练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形式、改革课程教学、完善学习评估,全面系统地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多种类型、多种方式、安排合理的课程教学中训练研究型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自主研究能力.为此,学校系统地调整和加强了以下18个方面的具体制度:(1)减少毕业要求总学分,特别是课程学习总学分和总门数,平均学分控制在150学分左右;(2)合理规划学程安排,充分利用4年学制和每年夏天的国际小学期,尊重学习规律安排课程,同时避免不同学期学习安排畸轻畸重;(3)聘任新生导师,面向全体新生,组织开设新生研讨课,促进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启发研究型学习兴趣;(4)调整基础技能课程设置,强化外语应用能力训练;(5)按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断线和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安排,避免课程过度集中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6)调整和改进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加强跨文化沟通课程和自选讲座建设;(7)重视原典研读课程建设和学生课外经典阅读,全面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和东西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培育厚重素养;(8)加强学科基础理论、方法和历史类课程建设,适当增加学分和教学要求,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9)调整专业选修课程设置,要求跨专业课程学习,促进复合型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10)加强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建设,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11)改进学生发展分类指导课程,更加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指导需求;(12)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规范,注重教学方式改革,确保必要教学环节得以执行,落实课后学习要求,提高课后学习质量;(13)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14)改进课程助教制度,增加课程助教数量,提高助教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助教在课程改革中的支持作用;(15)全面调整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方式,注重能力考核,细化考核要求,增加平时考核环节和内容,帮助学生自我评估学习效果;(16)加强课程的配套教材建设,精练教材内容,提升教材的质量和国际性;(17)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延伸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18)增加课外教育机会,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是推进专业建设.新的路线图最为突出的改革方向之二是:通过适度开放所有专业,创造跨学科专业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更加现实地谋求专业设置与自主选择、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再平衡,既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又对学生加强引导促进理性学习,努力实现复合知识结构、培育创新潜质、强化就业优势三重专业改革目标.为此,学校进一步推进了以下9个方面的具体制度建设:(1)要求全校所有专业对所有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主跨专业学习;(2)要求所有课程依据一定的程序和修课学生比例对所有学生开放,供学生自主注册学习;(3)取消原有的副修审批制度,并减少副修专业和学位的学分要求,学生可自主决定副修专业和学位;(4)实行毕业前副修专业和学位审核认证制度,学生只要达到副修要求,即可获得相应副修证书;(5)学生按照所在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学习的跨专业课程,符合副修要求的可以冲抵相关课程学分;(6)学校在国际小学期期间组织开设各专业副修课程,方便学生注册学习,避免主修课程与副修课程的时间冲突;(7)学校利用信息技术,优先实现所有专业副修计划课程的信息化,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8)针对学生注册学习集中的专业和课程,学校利用节假日单独组班授课,方便学生学习;(9)学校调整和制定相关政策,对专业课程开放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是强化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新的路线图最为突出的改革方向之三是:通过4x100接力式制度设计,全面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适合时代需要和我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为此,学校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细化了以下4个培养阶段和环节的制度设计:(1)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面向所有学生,通过调整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系统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所有学生百分之百达到学校制定的英语口语标准;(2)在大二下学期,利用学校海归教师资源,要求所有专业至少开设2门全英文专业课程,训练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的能力,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3)在大二与大三之间的国际小学期,利用学校创办多年的国际学习平台,要求所有学生注册课程学习,直接感受国际一流大学的一流教师的全英文课程教学,进一步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4)针对大三及以上年级的学生,学校要求学院至少与国际一流大学建立两个学生交流学习项目,为有需求的优秀学生提供境外学习交流的充分机会;从而保证“公共外语强化+专业外语教学+国际小学期学习+国际交流学习”四阶段接力式的系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训练.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国际交流学习,对遴选出来的杰出学生予以有组织的重点资助和培养.

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的颁布实施,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将进一步坚定信念、加强领导,在路线图的全面实施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传承、改革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基本功训练和问题导向性学习之间的关系,主学科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的关系,课堂内学习和课堂外学习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全面工作,创建中国人民大学美好的本科教育.

[责任编辑:周 杨]

相关论文

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本文是一篇实践教学论文范文,实践教学相关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实践教学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