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本科院校特色职技就业体系的

时间:2024-01-08 点赞:50488 浏览:10238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为就业指导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构建本科院校特色职技就业体系的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可作为本科论文专业就业指导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就业指导及职业技术教育及大学生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摘 要 :近年来,国家对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但另一方面,其发展现状与应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致使毕业生因缺乏职业化素质就业难的事实比比皆是.本文首先指出了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就业指导存在比较劣势,进而分析了其形成原因,最后从构建“三农”就业指导平台、构建基层就业指导体系平台、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边缘专业等方面提出了实现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就业指导体系的路径选择.

关 键 词 :本科职业教育 比较劣势 就业指导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并就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征,其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又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但另一方面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其应该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大学生因缺乏职业化素质和职业规划意识,而致使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虽然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但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却日益高涨.

1.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就业指导工作存在比较劣势

比较劣势思维主要表现在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始终拘泥于一元化的定位,只有层次之分而无类别之分,存在向本科专业看齐、追赶本科专业的一种发展道路.大部分本科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的与本科学生就业指导同质化,未能根据专科的学生特点、培养模式、就业取向构建符合高职的特色就业指导体系.缺失与错位的就业指导体系,加剧了眼下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2.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就业指导存在比较劣势原因

2.1社会认可度低,影响学生发展积极性

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偏见,人们对高职教育、高职学生不够了解,社会认可度低,片面的认为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都不及本科学生.认为蓝领技工、第三产业等又苦又累,报酬相对较低.另外,一些行业和地区对高职生就业在政策上还有所限制,用人单位提高门槛,一味要求高学历,无形中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发展积极性和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

2.2重视程度有限,盲目追求外延式发展

在外延式发展的趋势下,各地区的高校评估标准多是以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显性、过程性因素为准,具体的就业情况所占比重较小,随大流与盲目攀比加剧了高校刻意追求“大校园”、“高校舍”等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由于高校“严进宽出”、重“招生”轻“就业”的传统,大部分高校更加重视招生工作,对就业工作关注甚微.在“生源紧张”、“财政资金有限”的形势下,本科高校对从属于二级单位的职业技术教育这一领域重视不够,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不能为学校带来经济效益和规模增长,教育质量不能达到预期,与社会认可度低、录取率低形成恶性循环.

2.3学校定位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突破“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将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只有不足二十年的发展,尽管几乎所有高校都已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各本科院校对校内的本科就业指导工作较重视,而对专科就业受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本科院校对校内专科的就业指导工作变成了单一的收集、发布各类招聘信息以及派遣学生实习等工作,应有作用并未充分发挥,难以满足毕业生的现实需求.在具体教学方面,缺乏一支稳定、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职业指导涉及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知识,从业人员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但大多数指导工作是由学校的行政人员或教辅人员进行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科研滞后,缺少系统的培训和独立的时间空间进行学术研究,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够规范,课程内容参差不齐.

2.4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90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由于过度被保护溺爱,社会经验较少,学生们抗挫折能力不强,心理素质较差.在就业观念上,过分强调自身价值而忽视社会需要,不良就业心态和择业观念与现实不相吻合.一些学生择业标准过于功利化,一味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只考虑工作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职业,而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自卑心理是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专科学历加上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高职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不敢正视现实,消极对待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认识上存在虚无主义,认为职业指导可有可无,用处不大.对自我剖析、职业规划、融入社会等教学内容疲于应付,影响了师生间教学方面的良性互动,导致学生们无法对自己进行合适的定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就业困难.

3.打破比较劣势,实现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特色就业指导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复杂性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供需矛盾突出,总体就业率较低;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的态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对专科层次学生在立足长远发展的同时,也应积极构建实用的就业指导体系,以解燃眉之急.

3.1鼓励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持编写的《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显示,大学毕业生明显存在配置不均衡现象:一是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近十年来,在城镇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占大学毕业生从业人员的比例始终维持在88%左右,只有12%左右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乡村就业;二是在区域之间的分布差异显著.有超过50%的大学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集中的趋势也十分突出;三是在行业之间的分布也有较大的差异.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相对较为落后的农、林、牧、渔业工作;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是初中和高中受教育程度者分布比例较高的行业;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员多选择在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工作. 针对以上情况,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为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观念,从多方面扩展知识层面和业务水平,不断为毕业生提供实效性强的就业信息,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

第一,构建“三农”就业指导平台

作为当代大学生关注“三农”问题、奔赴农村,不仅是历史主人翁的责任要求,也是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实现自我、锻炼能力的可行之路.为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加强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宣传“三农”相关信息和强农惠农政策,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关注“三农”,并增加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其次,利用高校自身的信息优势,到农村进行科技、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宣传,建立信息站,搞支农共建活动,力争为群众提供可参考的建设性对策、建议,协助、促进当地经济和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为毕业生到农村发展打下结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加大宣传具体的大学毕业生从事农业创业的扶持政策,从政府补贴、社会保障、金融服务、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毕业生们就业信心,鼓励大学毕业生回乡创办、服务农业产业或从事农业创业.

第二,构建基层就业指导体系平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马骏在2012年第一届中小市值企业投资论坛上表示,截至2011年,我国登记企业将近有5000万家;占中国企业数量98%以上的中小企业为中国新增就业岗位贡献是85%,占据新产品的75%,发明专利的65%,GDP的60%,税收的50%.由此可见,基层创造了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巨大容量,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为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加强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每一名大学生毕业都知晓和用好政策.二是完善与基础单位、行业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充分及时传递劳动力市场基层就业信息,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全程化辅导.三是积极转变毕业生及家长传统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们从大形势出发做出明智就业选择,从基层扎扎实实的学本事、打基础,为自己的职业道路打好基础.四是积极宣传基层建设成果,增加在校学生基层社会实践机会,减少学生面向基础就业的抵触情绪和恐慌感.

3.2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线培养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根据区域经济辐射理论,高校应与当地经济形成互动发展的良性合作关系,这不仅影响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高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为此,校方应转变服务理念,主动出击,强化合作沟通意识,改变以往盲目追随重点大学、求大求全的做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缘环境、区域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适时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突出自身的优势学科;按照校企合作,共同进步的理念,双方可尝试构建“双服务基地”,按照“服务学校人才培养、服务企业员工培训”的思路,企业为高校师生提供实习基地,高校可以为企业职工提供先进的技术理论培训;推进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根据需要与行业、企业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签单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

3.3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边缘专业

2012年国务院出台文件,决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规划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 据IBM和中国有关部门的联合分析,如果中国在智能电网、宽带、智慧医疗上投资1000亿元,带动就业人数将超过150万.由此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就业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创新而非低成本的劳动,人力资本的附加值相对较高,面对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高校要想抓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历史机遇,必须根据本校专科学生的自身特色,审时度势,积极研究,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努力扩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加强职业技能开发,使毕业生素质、技能大幅提升,及时有效地满足快速发展的产业发展需求.


相关论文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

本文是一篇基础教育论文范文,关于基础教育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基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