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4-01-07 点赞:50870 浏览:10313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是本科论文专业实践教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实践教学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中存在的问题相关论文范本,适合实践教学及高等教育及大学生就业难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实践教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数量最多,招生规模最大,却陷入大学生就业难的发展困境,笔者试从办学定位、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浅析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 键 词 】地方本科院校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有1055所非“211”地方本科院校,包括本科史长的地方本科院校、部委或行业转制地方管理的本科院校和新建的本科院校.从高等教育的现状看,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现象,就折射出学生就业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和障碍.资料显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2011年的初次就业率仅为75.8%,是三类高校中最低的.地方本科院校数量最多,招生规模最大,是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目前却陷入了发展困境,笔者认为在其发展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

从众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规划可以看出,过多的在“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这些名词上做文章,把自己定位于教学研究型甚至于研究型大学,定位趋同,发展错位,学校自身无坚实的办学基础和发展条件,发展困难重重,前景不明.

二、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

根据近三年本科院校招生专业数量的统计分析,半数以上的新建本科院校集中在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和汉语言文学等7个专业招生,地方经济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差,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就业困难,出路不畅,而且造成了教育投资的严重浪费.

三、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在现行评估体系引导下,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将学术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和完整,实训、生产实习等集中大学时的工程实践类教学环节的比例明显不足,且由于条件所限不能落到实处.大一统的课程设置,使用的又大多是规划教材,培养目标的描述大同小异,缺少个性.使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功底不深,动手操作又技能不足,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

四、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

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学历重理论,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一方面在人才引进上有过多的条框限制,几乎全部要求硕博士且出身名校,结果却是青年教师出了校门(作为学生)又进校门(成为教师),没有任何实践经历,另一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学校受到制度制约.

五、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大量的实训和实验教学环节,硬件投入高,教学成本高.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基础差底子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地方政府受财力限制,支持地方本科院校的资金总量不足、力度不大,学校自身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弱,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

学校科研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应用性科研力量不强,为地方政府、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较少,得不到企业的投入.地方政府缺乏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鼓励政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缺失,企业参与高等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缺乏多方面基础,产学研合作教育没有广泛切实实施.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在改革发展中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明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以地方经济发展、产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二)加强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专业群建设,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充分考虑地区性社会和经济需要,专业的设置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体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专业群要突出针对技术密集型领域,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与区域经济结构匹配度较高的应用技术型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对接.

(三)加强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师资队伍建设.

骨干教师素质要具备企业经历与学术经历的双重素养,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经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渠道,积极从企业行业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教师,打造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同时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不断累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四)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的硬环境建设.

实践教学是关键,需要强大的硬件条件支持.必须加大学校教学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与企业和单位共建实训基地,发展与相关企业行业的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五)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创新.

坚持人才、项目、基地、服务一体化原则,围绕地方产业优化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积极探索与企业行业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人才培养、项目研发、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的新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开展与行业企业的横向联合与深度合作,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强化技术集成与创新,提升学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