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应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与实践探究

时间:2024-04-14 点赞:55841 浏览:11912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工程师论文范文,工程师类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计算机专业应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与实践探究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工程师及实践教学及工程实践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工程师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低,根本原因是教学方式存在一定问题,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教育部发起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思考将该计划培养模式应用到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应用及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

关 键 词:计算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TP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6-0000-02

高职院校是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同的层次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近几年就业率看,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毕业生就业困难或无法就业的问题.根本原因是高职院校对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教学模式的不合理.用人单位急于招聘到符合自身发展所需的计算机人才,但刚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不硬不软、适应期过长、博而不精”的缺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由教育部发起,旨在为未来各行各业培养各种类型的、优秀的工程师后备军.作为高职院校,更要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规律和有效途径.

一、传统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1)培养目标不清楚,学术化倾向严重,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欠缺多样性和适应性;(3)工程性缺乏和实践环节薄弱,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到位.虽然开设上机实验、课程设计、实训等常规实践课,但知识点还是局限在固定的课堂理论上,系统的知识缺乏连惯性;(4)课程体系与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教学内容陈旧,专业教学与市场脱离,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和发展;(5)教师队伍缺乏工程经验,“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较少;(6)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的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的教学重点导向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7)教学情境设计简单,只根据课程的内容划分教学单元,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实际目标.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讲授.(8)专业课理论知识量大,涉及面广,但与实践结合少,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缺乏深入理解平台,无法掌握专业技能;(9)教师无论是在课程研究方面,还是在授课和实践指导方面都不能形成有效的团队,由不同教师讲授的紧密联系的课程之间也无法形成有效的衔接.

二、计算机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

(一)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教育部工作的目标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专业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基于以上目标,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以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仅培养他们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也应关注企业的人才结构与需求,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培养.本着“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教育理念,培养计算机实际应用型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是践行人才培养理念,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式选择.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构成要素.首先,应制定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其次,知识、能力大纲要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中去实现.高职院校可实行“2+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所谓“2+1”是指学生在校内学习两年,主要以课程教学为主,同时结合课程实验、项目教学以及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累计学习一年,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能力、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积累工程实际工作经验,在企业学习阶段要有具体的“企业培养方案”.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需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知识传授为特征的传统结构,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和以工程训练为依托,将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作为突破口,建立既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对于专业的课程体系以“面向应用”为依据,进行合理划分,引导教师组建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实践一体化团队.对于联系密切的课程组建课程群,利用课程群的整合,设计完整的实际应用项目,形成实践指导项目组,连贯地进行实践教学指导.例如: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与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整合;网页制作、ASP.NET、JA程序设计、C#以及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整合.课堂教学中的任务模块在实践中的交叉集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小型项目,设置项目集成型实践.实践课程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学时的有效性,将专业人才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以课外科技活动和专业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工程能力的切入点和重要途径.


(三)创新并建立基于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计算机专业应建立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建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共建企业实习基地.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从校方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设计实践课程.学生到企业去是帮助企业创造价值的,而不应是添乱.计算机专业应开展以企业实际任务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建设,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建立课程标准,课堂采用情境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将整体课程知识点分解于模块化任务的教、学、做中,创建“项目型课堂”,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针对实际应用性强的课程,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企业的应用,创建“培训型课堂”.学校应积极创立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一方面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和社会需求对接;另一方面企业也可降低取得可用人才的成本,最终实现校企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过程.

(四)建立应用型“卓越工程”实践模式

为了更好的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可以建立校内虚拟软件公司,在学生真正进入到企业实习前,需要在虚拟软件公司工作.教师担任高级管理职务,设立不同的部门,学生采用招聘方式被录入公司,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及就业方向等方面,学生被应招到不同的部门,完成软件设计、网站开发及项目测试等工作.教师可以与企业联合,承接小型项目,建立仿真公司,学生可以免费或是以较少的报酬为其设计软件管理系统、网站等.从需求分析、市场调研到熟悉业务,这些都是课堂上无法真正练到的,学生从这个过程中可以得到职业素养的锻炼和提高.学生在这种模式中不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自己任务,而是真正投入到工作状态,以团体的形式独立去完成某个项目开发,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为了更好的使学生体验企业工作环境,学校需要单独建立一个仿真工作室,桌椅及电脑等设备的摆放也要按照公司的模式做,学生可以自主的掌管该实训室,但必须确定一个负责人.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整个“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大力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工程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并为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创造条件.建立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师师资队伍,坚持专职和相结合的原则,既鼓励有实践经验、有学术水平的工程师到学校任教,又鼓励计算机教师到企业,达到知识技能互补、相互学习提高的最终目的.

四、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如果不改革,是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的,许多高校因为计算机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问题,不断压缩专业、压缩招生人数.如果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模式来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生毕业后会基本具备用人单位所需五大能力: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施卓越计划是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契机,要进一步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办法和规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最终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成功模式推广应用到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

相关论文